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 和2020年中长期规划纲要
前言
21世纪的前20年是我国在科学技术领域赶超世界先进水平的关键时期,信息技术作为科学技术领域发展最快的门类之一,其重要作用已受到国内外的广泛重视,并成为维护国家安全、增强综合国力的关键所在。党的“十六大”明确指出:“优先发展信息产业,在经济和社会领域广泛应用信息技术。”这是在新的历史条件和时代进步背景下,加快我国信息技术发展的重大战略部署。
“十五”期间,我国重视自主创新,信息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进一步深入,科研条件和环境得到逐步改善,技术研发带动产业化进程加快,知识产权和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一定进展,信息技术创新工作受到国家和全行业的高度重视。集成电路设计能力有了显著提高,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开发取得较大进展,网络和通信技术及应用水平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国产万亿次大规模计算机系统相继问世,以数字电视为代表的数字音视频技术研发成果丰硕。但是我国信息产业发展还存在着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尖端型和高层次复合型人才匮乏、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体系尚未形成等问题。
“十一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缓解资源约束矛盾,走科学发展之路。以此为出发点,党中央提出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为适应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需求,必须以信息技术的自主创新为战略主体,持续突破核心技术,掌握关键技术,由资本和劳动力驱动转向科技引领的发展模式,提升核心竞争力。
根据党的“十六大”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结合建设电子强国、电信强国的目标,在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基础上,特编制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十一五”规划和2020年中长期规划纲要。
一、总体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我国信息产业的科技发展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紧密围绕国家经济发展、和谐社会建设与产业由大到强的战略需求,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坚持服务国家目标、引领产业发展、市场技术互动、统筹规划协同的指导思想,持续突破核心技术,全面掌握关键技术,以点带面,逐步实现信息产业科技的整体性突破和跨越式发展。
1.服务国家目标
党和国家提出了“‘十一五’时期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取得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阶段性进展”的发展目标和“本世纪头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战略目标。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必须贯彻“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战略决策,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优化传统产业,促进产业升级;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服务业的创新和升级,带动产业结构的调整与优化。通过信息技术和网络的应用,促进城乡协调发展。贯彻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使信息技术与网络惠及全民,激发人的创造活力,促进和谐社会建设与人的全面发展。通过关键信息技术的突破,解决信息网络与系统的自主可控问题,保障国家安全。
2.引领产业发展
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高信息技术水平、推进信息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的中心环节,将掌握信息产业核心技术作为提升产业竞争力的突破口,提高科技进步对产业发展的贡献率,建立创新型的发展模式,促进信息产业增长方式的转变,引领产业协调发展,推动信息服务大行业的持续快速成长,促进产业由大到强。
3.市场技术互动
全面把握市场牵引与技术驱动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需求在中短期内对技术发展的牵引作用,以重大应用带动技术发展;高度重视新技术在长远发展中对新市场需求的催生作用,加快部署战略性新技术的研发。
大力推动技术创新与业务创新的互动,以业务创新带动技术的创新与突破,以技术的突破为业务创新创造良好条件,并催生新的市场。
4.统筹规划协同
针对制约我国信息产业科技发展的战略性基础瓶颈和薄弱环节,统筹规划,进一步加强政策支持,加大研发投入,集全国之力实现重点突破。
面向重大应用,从产业层面对重大技术的发展做好整体布局;把握技术发展方向,制定产业技术政策;打造完整产业链,形成产业群体;创建技术与产业联盟,实现各方协同。
(二)发展思路
我国信息产业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是“一体双翼”,即围绕一个战略主体,选择两大发展方向,逐步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科技的整体突破和跨越式发展。
1.一个战略主体:自主创新,增强核心竞争力
以提升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为目标,通过持久不懈的努力,持续突破核心技术,掌握关键技术,增强信息产业核心竞争力,引领产业由大到强。
——打造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应用为主线、“政产学研资”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建立和完善信息产业技术创新所必需的法律、法规等制度环境,提供自主创新的制度保障;
——重视基础与前沿技术研究,加强原始性创新,努力获得更多的技术发明;
——以应用为导向,加快集成创新,大力促进以网络与系统为中心的多种相关技术的有机结合,形成有竞争力的产品或者产业;
——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进行再创新,促进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
2.两大发展方向:面向发展瓶颈和重大应用两大方向实现技术突破
——紧贴战略需求,突破制约发展的瓶颈紧贴国家战略需求,集全国之力攻关制约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集成电路、软件和关键电子元器件等重大战略性基础科技,超前谋划,以应用为导向,将研发和设计融入网络、装备、整机和系统的建设中,通过持续努力,逐步提高核心技术能力,最终突破发展瓶颈。
——面向重大应用,实现重点领域的技术突破根据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总体趋势,面向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等国家信息化建设与重大应用,推进“三网融合”,在数字化音视频、新一代移动通信、高性能计算机及网络设备等领域,实现核心技术与关键产品的突破。
(三)发展目标
1.“十一五”发展目标
初步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应用为主线,“政产学研资”有机结合的信息产业技术创新体系。
在集成电路、软件和关键元器件、电子专用设备仪器和电子材料的研发和生产方面取得阶段性突破,掌握一批关键技术,拥有一批核心专利与标准。集成电路自给率显著提高,在信息安全和国防安全领域达到70%以上,通信和数字家电领域达到30%以上;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软件比重明显提高,形成全球市场 5%的产业规模和自主可持续的发展能力;初步形成门类齐全的电子元器件科研生产体系,电子元器件技术达到21世纪初的世界水平,基本满足电子整机发展的要求。
面向信息化建设和重大应用,进行业务和技术创新,带动核心技术与产品的研发,在下一代网络、宽带无线移动通信、数字电视、家庭网络、智能终端、汽车计算平台、无线射频识别(RFID)和传感网络、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技术应用与数字内容等重点领域实现突破,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创新产品,基本满足国内应用对技术与产品需求,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
通过自主创新,显著提升信息产业科技的整体水平,初步建立科技引领的产业发展模式,掌握关键技术,形成重点技术领域的突破,力争在国际竞争中掌握更多的主动权。
2.2020年发展目标
到2020年,建立较为完善的科技创新体系。在“十一五”重点突破的基础上,力争基本实现信息产业科技的整体性突破和跨越式发展,在重要的信息科技领域拥有大量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实现关键产品的基本自给,初步进入信息产业科技先进国家行列,确立科技引领的产业发展模式。
二、发展重点
根据信息产业技术发展趋势、战略需求和发展思路,提出未来5~15年以下15个领域发展的重点技术。
(一)集成电路
技术重点发展通用的、新结构的CPU、DSP、数/模、模/数转换器、存储器、可编程器件等核心关键芯片;结合SoC技术的全球发展趋势,重点发展对未来整机发展有重大影响的SoC芯片产品;围绕应用于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数字音视频等SoC的发展,重点部署一批关键IP核产品和EDA产品的开发。
重点技术:
——SoC设计技术
——纳米级器件及90nm、65nm和45nm大生产工艺技术
——微波、毫米波、功率器件及模块等技术
——MEMS技术
——新型、高密度集成电路封装、测试技术
(二)软件技术
优先研制可信网络计算平台,加快发展嵌入式软件、中文信息处理、数字媒体与内容管理软件,以及软件服务,加强软件资源库体系建设。
重点技术:
——可信网络计算平台
——中文信息处理与智能人机交互
——数字媒体与内容管理
——嵌入式软件
——软件服务技术
(三)新型元器件技术
重点围绕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数字化家电、汽车电子、环保节能设备及改造传统产业等的需求,发展相关的片式电子元器件、机电元件、印制电路板、敏感元件和传感器、频率器件、新型绿色电池、光电线缆、新型微特电机、电声器件、半导体功率器件、电力电子器件和真空电子器件。
重点技术:
——1005型片式电子元器件技术
——片式复合网络和无源集成元件技术
——USB连接器、IEEE1394连接器、IC卡连接器技术
——声表面波器件和体声波器件技术
——高清晰度显像管技术
——多层、柔性、柔刚结合和绿色环保印制线路板技术
——高传输速率多模光纤技术
——高可靠汽车电子传感器技术和42伏汽车电子传感器技术
——高音质汽车音响扬声器技术
——高档汽车线缆技术
——汽车电动助力转向系统用伺服电机技术
——温补、压控和恒温晶体振荡器技术
——高分辨率环保、安全监控、传感器技术
——新型节能变压器技术和微特电机技术
——高精度工业控制传感器技术
——新型绿色电池技术
——半导体功率器件技术
——电力电子器件技术
(四)电子材料技术
重点发展与元器件性能密切相关的半导体材料、光电子材料、压电与声光材料、电子功能陶瓷材料、磁性材料、电池材料和传感器材料等;在电子装备及元器件中用于支撑、装联和封装等使用的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及各种复合材料等;在生产工艺与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光刻胶、化学试剂、特种气体、各种焊料、助焊剂等。
重点技术:
——半导体材料技术
——新型显示器件材料技术
——激光晶体材料技术
——光纤、光纤预制棒材料生产技术
——磁性材料技术
——压电晶体材料技术
——屏蔽材料技术
——磁记录材料技术
——陶瓷薄膜材料技术
——超薄介质材料技术
——电子封装材料技术
——工艺辅助材料技术
(五)网络和通信技术
围绕宽带多媒体、新一代移动通信、数字内容应用、农村通信、智能信息处理与智能通信等业务,重点开发下一代网络产品、新一代移动通信设备、宽带无线接入/数字集群设备、家庭网关、智能终端、智能信息处理和无处不在的通信网络设备、宽带多媒体网络设备和数字内容产品。
重点技术:
——高性能多业务承载网技术
——宽带无线与移动通信技术
——业务控制与媒体处理技术
——宽带多媒体网络技术
——光通信技术
——家庭网络技术
——智能终端技术
——智能信息处理和无处不在的通信网络技术
——数字内容与应用开发技术
(六)计算机技术
重点开发高性能计算、网格计算、面向微处理器的计算机体系结构、嵌入式计算和高可信计算等相应产品;开发普适计算、信息打印输出和智能计算等相应产品。同时,开展对量子计算、光计算和生物计算等非经典计算技术的前瞻性研究。
重点技术:
——高性能计算和高性能服务器技术
——网格计算技术
——计算机体系结构技术
——嵌入式计算技术
——高可信计算技术
——普适计算技术
——人机接口技术
——信息打印输出技术
——智能计算技术
——量子、光子、DNA等计算技术
(七)存储技术
重点发展小尺寸硬盘盘片和硬盘驱动器,能适应播放和下载高清晰度视频节目的高密度光盘及光盘机,适应消费和移动应用的各种存储卡,低功耗、小型便携式磁盘阵列系统和高安全性、智能化网络存储系统。
重点技术:
——磁存储技术
——光存储技术
——固体存储器技术
——存储系统技术
(八)数字音视频技术
重点发展数字音视频编解码设备、数字电视、宽带数据广播设备、数字音频广播设备、数字光盘等。
重点技术:
——新一代音视频编/解码技术
——数字电视传输技术
——数字电视接收机软件技术
——数字接口和数字版权管理技术
——新型数字光盘技术
(九)网络和信息安全技术
重点发展安全处理芯片和系统级芯片、安全操作系统、安全数据库、信息隐藏、身份认证、安全隔离、信息内容安全、入侵检测、网络容灾、病毒防范等产品。
重点技术:
——密码技术
——安全处理芯片技术
——电子认证、责任认定、授权管理技术
——计算环境和终端安全处理技术
——网络和通信边界安全技术
——应急响应和灾难恢复技术
——信息安全测评技术
(十)光电子技术
重点发展激光器、光电探测器、光传输和光传感设备、微光机电系统、半导体照明等产品。
重点技术:
——激光技术
——光电探测技术
——光通信及光传感技术
——微光机电系统技术
——半导体照明技术
(十一)显示技术
重点发展液晶、等离子、有机电致发光和投影等显示器件。
重点技术:
——液晶显示技术
——等离子显示技术
——有机电致发光显示技术
——投影显示技术
——高清晰CRT、TDEL、大尺寸FED、激光等显示技术
(十二)测量仪器技术
重点发展高端、通用和市场急需的通用电子测量仪器及电子计量仪器;集成电路测试系统、电路板功能测试系统、光电转换器件、平板显示器件等电子元器件和电路板测试仪器;下一代移动通信、下一代互联网和高速光纤通信所需的通信测量仪器;信号源、波形和图像质量测试仪器、音视频码流发生与监视分析仪器等数字电视测量仪器。
重点技术:
——通用电子测量仪器制造技术
——微波/毫米波测试仪器制造技术
——半导体和集成电路测试仪器制造技术
——电子元器件及电路板测量仪器制造技术
——通信测试仪器制造技术
——数字电视测试仪器制造技术
——电子应用测试仪器制造技术(含医疗、环保、农业、矿山应用的电子测量仪器制造技术)
(十三)电子专用设备制造技术
重点发展半导体和集成电路关键设备、新兴电子元器件关键设备、新型显示器件关键设备、电子整机装联关键设备。
重点技术:
——半导体和集成电路专用设备制造技术(含硅基、化合物、宽禁带半导体设备制造技术)
——新兴电子元器件专用设备制造技术(含新型电子元器件、绿色电池、高端印制板、LTCC专用设备制造技术)
——新型显示器件专用设备制造技术
——表面贴装专用设备制造技术
——环保型、节能型电子专用设备制造技术
(十四)信息技术应用
面向国民经济与社会信息化服务,以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农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城市信息化及服务业信息化为对象,以利用信息技术促进政府管理、服务和应急能力的提高、制造业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农业信息网络体系的建设、服务个性化和智能化为目标,带动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信息技术与信息产品的发展。
重点技术:
——电子政务应用平台技术
——电子商务应用平台技术
——城市信息化技术
——企业信息化技术
——农业信息化技术
——服务业信息化技术
(十五)导航、遥测、遥控、遥感技术
重点发展卫星导航地面系统及接收机、用户终端,航空、航天测控系统,TDRSS测控网及民用终端,导航、测控基础性电子产品系列。
重点技术:
——新一代导航技术和产品的关键技术
——跟踪与数据中继卫星系统技术和产品的关键技术
——导航、测控基础性产品的关键技术
——导航、测控技术与其他专业技术融合的关键技术
——深空测控网系统的关键技术
——遥感产品的关键技术
三、重大项目
选择制约我国信息产业发展的战略性基础科技领域,设立集成电路、软件和新型元器件等重大项目进行集中攻关,力争实现阶段性突破,缩小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掌握一批关键技术,拥有一批核心专利与标准,全面增强对信息产业发展的支撑,基本形成自主可持续发展能力。
基于构建先进的国家信息基础设施和推进三网融合的需要,并考虑到自身的潜在产业规模,设立高清晰度数字电视、宽带无线移动通信、下一代网络、网络和信息安全、家庭网络与智能终端等重大项目,力争实现重点突破,开发出一批重大业务应用,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创新产品,打造较为完整的产业链,形成世界一流的产业群。
面向国家信息化建设的需求,设立汽车计算平台、农业信息化平台和智能交通系统等对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具有综合性、先导性和牵动性作用的重大项目,为促进汽车产业和现代化农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提高交通系统的能力、效率和安全性提供技术动力。
充分考虑信息产业科技发展的共性要求,设立信息技术服务平台、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及服务体系等重大项目,建立开放式的信息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咨询服务平台和电子信息产品数据交换平台,为信息产业的技术创新与产业化提供高水平的公共服务。
1.集成电路
研制符合我国信息化水平、满足信息化建设所需的服务器用64位CPU。在巩固和推广服务器用64位CPU的应用成果基础上,适时开展桌面和嵌入式应用领域的64位CPU技术及相关产品研发。
开发DSP、高速高精度数模/模数转换器、存储器和可编程器件等具有共性的高端通用芯片和基础核心关键芯片。
在SoC核心芯片设计、SoC设计方法和设计自动化等领域集中部署一批对SoC发展起支撑作用的原创研究和关键技术研究,积极研发具有特色的集成电路设计工具,进行关键IP核的开发,形成一批集成电路设计领域的专利、专有技术和标准,提升我国集成电路设计业的自主创新能力。面向网络通信、数字家电、信息安全和汽车电子等领域的需求,开发一批关键核心集成电路产品。在集成电路制造工艺方面,重点发展面向8~12英寸圆片的90nm、65nm、 45nm大生产工艺技术、特种工艺技术,形成工艺自主开发能力;开发新型集成电路封装技术及产品。在半导体集成电路制造装备方面,着力在关键核心设备的研发上集中投入,形成突破,赢得装备发展的主导权。
加强芯片设计、制造、封装和测试之间的分工、协作与配套,加大集成电路产业链各环节的建设力度。
建立国家集成电路研究开发中心和评测中心,建立IP核复用与验证、评测与交易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完善集成电路设计产权的交易服务市场体系,营造良好的集成电路技术研发和服务环境。
2.软件
研发高可信网络服务器操作系统、下一代桌面Linux操作系统、智能型数据库管理系统、网络中间件、集成应用开发平台等基础核心软件,拥有一批自主知识产权,推动软件技术快速发展。
研发安全自主的电子政务、电子商务、城市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农业信息化、服务信息化等信息化支撑软件。
研发构件化的嵌入式操作系统和面向智能手机、数字家电、汽车电子等领域的嵌入式软件平台,注重与集成电路技术的结合,形成互动发展;深入研究构件、构件化软件开发和构件库管理技术,研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规模化软件开发工具,提高我国软件产出率。
建立国家级软件工程研究中心,建立和完善软件评测和服务体系,加强软件工程化技术研究,为我国软件产业发展提供先进技术支撑。
3.新型元器件
瞄准元器件的发展方向,结合新型元器件门类多、技术复杂等特性,在国内现有元器件研制、生产技术基础上,突破目前行业发展迫切需要的平板显示器件、微电子器件、光电子器件、MEMS器件、半导体功率器件、电力电子器件、真空电子器件、绿色电池设计和制造的关键技术,努力发展片式化、微型化、薄型化、高频化、高精度、低功耗、多功能、复合化、组件化、模块化、智能化等特性的新型元器件,基本满足电子整机发展的要求。
建立以新型元器件研发为核心的元器件研发中心,建立以元器件性能检测、质量与可靠性检测、分析为核心的元器件评测和服务中心,逐步形成新型元器件从研制、生产到检测、评价较为完整的技术体系。
4.高清晰度数字电视
开展具有一定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清晰度数字音视频编码技术研究和标准制定,开发相应的编解码芯片;研究开发地面-卫星-有线数字电视传输方案,进行卫星、有线、地面和移动信道接收芯片自主设计和应用;开展数字版权管理技术和数字音视频接口技术的研究和产品开发,进行条件接收的机卡分离、接收机内容保护、接收机中间件等技术开发;支持TFT-LCD、PDP、OLED等平板显示的技术研究和产品开发。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清晰度数字电视技术和标准,建立相应的一致性测试认证系统,实现产业化发展。
5.宽带无线移动通信
——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研发与产业化进行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对不同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进行研究与评估,选择突破口进行自主创新,提高我国在宽带无线接入国际标准中的知识产权比重;力争通过项目实施,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宽带无线接入技术和标准,实现产业化发展;研究制定我国宽带无线接入技术频率规划,确定频率资源分配;确定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空中接口物理层和MAC层技术;研究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网络模型及其与IP网络的结合;面向市场需求,研究宽带无线接入技术的无线组网及其与蜂窝移动通信的无缝应用。力争在“十一五”期末,基本形成一个掌握世界先进技术的宽带无线接入产业。
——增强型3G研发与产业化进行增强型3G特别是增强型TD-SCDMA的研发与产业化,主要包括高速无线数据接入增强关键技术及产品、增强型业务与应用、增强无线接入技术及核心网络等;突破增强型3G的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技术专利;掌握增强型3G关键芯片设计和批量化核心芯片的生产技术;掌握增强型3G系统设备和终端设备的设计、开发和生产技术,形成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B3G研究开发全面部署B3G的研究开发工作,研究B3G网络体系架构与网络协议、无线关键技术、核心网技术、业务与应用平台、新型终端与人机接口技术、异构无线通信系统融合与互联技术、移动/无线/固定网络融合技术等,加强有关技术标准和业务标准的研发,在新的国际标准中占据重要位置,拥有一大批专利,实现我国移动通信技术向世界先进水平的跨越。
6.下一代网络
——下一代业务网与承载网研发及产业化进行下一代网络体系架构和相关网络协议的研究开发,重点推进包括IPv6、以IMS为核心的多媒体业务网技术、高性能多业务承载网技术和端到端网络QoS保障技术等领域的研发和产业化工作,初步解决下一代网络的体系架构及核心网QoS与安全保障问题,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下一代网络核心技术和创新产品,在下一代网国际标准中占据重要地位。
针对下一代网络业务应用、IMS业务网技术、高性能多业务承载网、端到端QoS与安全保障、网络演进与融合等重点内容组织实施下一代网的试验和示范,促进IPv6、下一代业务网、下一代承载网技术和网络安全保障技术的应用与产业化,探索出符合国情的网络融合与演进之路。
——下一代光通信网研发及产业化进行智能光网络(ASON)的研发与产业化,并对ASON的组网和应用进行试验和示范,解决ASON跨自治域互联互通、运行维护管理、业务调度等问题,推进我国ASON规模应用,促进ASON技术产业化,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智能光网络技术与产品。
进行FTTx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加强国际标准研究工作的参与;研究制定我国标准,形成自主知识产权;研发适合国情的FTTx技术与产品,通过试验和示范解决成本、运营管理等问题,促进我国FTTP的应用,形成有国际竞争力的光纤接入网产业。
进行全光网研发,重点研究多粒度、大容量光交换节点,突破核心技术,形成一批专利,提升我国在国际标准化组织中的地位。
——智能信息处理及无处不在通信网络研发与产业化
进行智能信息处理和无处不在通信网络技术的研发与产业化。重点研究以车载通信(包括汽车、船舶等)为代表的智能信息处理和物与物(M2M)通信技术,解决其中的移动通信与网络、定位、多媒体通信、导航关键技术问题;研究RFID和传感器网络等无处不在网络技术,研究RFID、传感器网络与信息通信网络的无缝结合和应用;形成一大批有示范效应的应用范例,形成国际一流的产品能力和较为完善的产业链。
7.网络和信息安全
强化基础性研究工作,重点发展基础信息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技术,推进信息安全标准制定、科学理论研究、关键技术开发、科研成果转化以及人才培养等基础性工作。
重点突破安全专用操作系统和安全芯片、新型密码算法、电磁辐射泄漏防护(TEMPEST)、网络病毒发现、安全侦测、监控技术及网络攻防等技术。
8.家庭网络、智能终端
——家庭网络研发及产业化进行家庭网络的研发与产业化工作。重点研究家庭联网技术、家庭网络终端自动发现技术、家庭网络安全技术和家庭网络 QoS技术保障技术。掌握家庭网络的关键技术,形成一批专利,并在家庭网络国际标准中占据重要地位,成为全球最大并具国际竞争力的家庭网络设备制造中心。 ———智能终端研发及产业化进行智能终端的研发与产业化工作。重点加强智能终端核心技术的研究开发,力争在操作系统与应用平台、芯片和液晶显示等关键领域实现重点突破,掌握关键技术,形成一批专利;建立和完善适合国情的智能终端基础研究、产品设计、制造和推广的完整产业链,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全球最大的智能终端产业。
9.汽车计算平台工程
研究形成汽车计算平台工程的总体技术框架,攻克与汽车计算平台相关的集成电路、软件等核心技术,实现集汽车电子控制、信息处理、应用服务为一体的集成创新,扩大自主知识产权的拥有量,开发出满足市场需求的系列产品。
通过专项的实施,建立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有机结合的技术创新队伍、技术创新体系和经济联合、技术联合、市场联合的市场创新机制,形成持续技术创新能力,为信息产业和汽车产业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为国民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支撑,为保障国家安全和增强综合国力作贡献。
10.农业信息化平台
建设农业信息化平台,通过网络信息服务为农业的生产、管理、决策的信息化提供支撑。
重点开展数字化农业精准生产技术平台、农业问题远程智能诊断技术平台、数字化农业精准林业技术平台、草业空间信息管理与决策平台、数字化农业水产养殖技术平台、数字化农业畜禽养殖技术平台、研究农产品流通信息平台、农业多媒体开发技术平台、小城镇信息基础平台、以农庄/村镇为基础的数字化集成服务平台(管理平台、信息共享交换平台、交易平台、结算平台、配送服务平台)、基于感知网的农业集成化平台建设,以及数字化农业支撑系列化集成软件产品研发。
11.智能交通系统
建立一个数据采集、收发、处理的综合交通信息系统平台,开发综合交通信息系统建立和系统整合技术、交通实时数据采集、融合、处理和控制技术、运载工具定位技术与智能导航技术、紧急救援管理系统技术等,提高交通系统的能力、效率和安全性。
12.信息产业和信息化技术服务平台
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公共技术服务中心、公共技术开发中心、关键技术测试平台和共用工具库,建立开放式的信息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行业和社会提供计量、测试、试验、验证、分析、软件评测等共性技术服务。
建设集成的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咨询服务平台和电子信息产品数据交换平台。包括统一规划和集成的若干个大型数据中心、文献资源中心、科技信息数据库,为政府提供决策依据,为产业和社会提供基础数据、产品数据、科技文献、技术标准、人才资源、知识产权、专利、产业技术动态等各种信息查询服务。
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产业基础和公益型研究机构,承担基础性、前瞻性、战略性、社会公益性和综合交叉性的研究工作。
13.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及服务体系
完善一批高水平的专业科技中介服务组织,建设全行业的综合性服务网络,为企业与大学和科研机构搭建信息交流与共享的平台,使技术创新成果能迅速交易。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形成一批信息产业科技产业化基地,促进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借助国家创新系统和区域创新系统中的相关体系,如各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园、技术交易市场、生产力促进中心,并配合风险投资机构、中介服务机构、专业孵化器、中小企业管理机构等,共同构成完整的信息产业科研成果转化平台和配套的服务体系。
四、保障措施
根据我国信息产业科技发展的总体思路,为实现未来5~15年我国信息产业科技的发展目标,采取下列保障措施。
(一)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
发挥政府在技术创新体系中管理调控的主导作用,制定政策法规,深化体制改革,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创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增强企业技术创新的内在动力,使企业真正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提高我国信息产业的核心技术研发与制造能力,促进技术创新和业务创新;加强企业与科研机构、大学之间的技术创新合作,围绕重大科技战略目标,组织技术联盟、产业协作,联合各方力量,举全国之力进行重点突破;充分发挥科技中介服务机构的作用,推进科研基础平台建设和共享机制、创新服务体系的建设。
(二)完善科技法规与政策环境
加强信息产业科技法规、政策的研究,充分发挥政府在技术创新体系运行中的引导、支持和保障作用,整合产学研用各方力量,团结协作,促进科技与产业健康发展。
贯彻落实国家有关加强自主创新的法律法规和配套政策;推动《信息产业科技促进法》的制定工作,以此作为信息产业科技法律法规与政策体系的龙头,统领信息产业科技发展工作,指导和规范信息产业科技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进一步完善实施发展“十一五”重大专项所需的优惠政策,制定鼓励新兴科技发展的政策。
(三)加大政府投入力度,拓宽投融资渠道
针对信息产业高投入、高风险、高收益的特点,加大国家财政预算对信息产业科技研发的支持力度,在中央财政预算中,安排一定比例资金用于重大专项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加重对企业科研的投资。相关地方政府也应按照相应比例安排专项研发经费。建立信息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建立和完善适应信息产业发展的投融资体系和投资退出机制。充分发挥政府投资的引导和撬动作用,进一步拓宽信息产业投融资渠道,发展多种融资方式。
(四)完善信息技术创新投入的保障机制
深化信息技术创新投入体系改革,优化投资结构,支持和保障重点信息技术突破。
对于具有重要战略作用和市场前景的信息技术与产品,建立兼顾信息产业基本技术投入和专项技术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财政投入有选择地支持行业共性技术及重点项目;通过积极的财税政策,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健全投资决策和项目法人的约束机制,明确投资责任主体,提高投资回报率;通过政策法规,维护规范的投资市场秩序,激励社会科技投入积极性,营造有利于各类投资主体的市场环境;提高政府投资效率,建立政府投入的监管与评价体系。
(五)创造人才脱颖而出的环境
进一步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加快培养造就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信息产业领域高级专家。建立实施不同类别的高层次人才培养计划,完善“技术带头人+创新团队”的人才组织模式。结合信息产业发展战略需求,有针对性地加大海外顶尖人才的引进力度,为其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建立国家留学和海外高层次人才网络信息系统。建立并完善公平、公正、公开的人才竞争机制和环境,完善人才评价和激励机制,鼓励高级的管理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脱颖而出。
在重大项目中把发现、培养和稳定优秀人才作为重要的考核指标;加强人才资源管理的组织建设,做好人才发展的规划、储备、培训和再教育;统筹专业方向,引导人才合理有序流动,促进人才在数量、素质、结构和地区的协调发展。调整人才结构,构建知识结构、年龄结构、岗位结构合理的人才梯队,形成人才方面的合力。
(六)实施信息产业科技发展的知识产权战略
普及知识产权知识,增强保护意识;强化知识产权法制建设和实施力度,通过制定合理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严格知识产权执法,保护技术创新者的技术创造热情。促进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造活动,鼓励国内企业积极申请专利和实施知识产权保护与利用,大幅度提高专利的拥有数量与质量。推动企业制定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制度,使之逐步成为知识产权保护战略的实施主体。形成一批核心竞争力强、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的企业。进一步完善信息产业知识产权工作体系,强化中介服务,建立信息技术专利数据库,研究国外信息产业知识产权法律政策,进行知识产权态势分析,提供专利检索和预警信息服务。通过制定鼓励技术转让政策,明确知识产权归属与转让利益的分配机制,促进技术转让和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成果的产业转化。
(七)积极实施自主创新的标准化战略
积极实施自主创新的标准化战略,及时跟踪国际信息产业技术标准的发展动态,支持企业通过重大项目带动和市场化利益共享机制建立组成技术创新联盟。通过自主制定的技术标准,增强核心竞争力,促进产业链的形成,并快速转化为产业竞争优势。
进一步推进标准化管理与机 制创新,形成政府引导、以企业为主体的标准化运行机制。积极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普及标准化教育,加强标准的验证及符合性测试手段建设,建立标准通报、咨询的信息服务体系。加强标准实施与监督体系建设,提高信息技术产品与信息服务质量总体水平。
(八)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进行国际交流,开展双边、多边国际合作,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各项技术活动,促进共同发展。及时了解和掌握国际信息技术发展现状和动态,寻求信息产业新的发展机遇。借鉴国际信息技术发展的先进经验,提高技术能力,加快科研开发速度。结合我国国情,吸收和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经验和技术,不断消化再创新,实现我国信息产业科技的快速发展。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