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关于中国IC产业现状,发展以及优势,劣势以及市场分析的文章

2007-1-18 18:14 2983 4 4 分类: 工程师职场
近年来,中国集成电路(IC)产业规模迅速扩大,从2000年到2004年的4年间,中国集成电路产量和销售收入的年均增长速度超过30%,已经成为全球集成电路发展最快的地区之一。《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提出,要大力发展集成电路、软件等核心产业。可见,中国的集成电路产业有着极大的市场需求和发展空间。

可以预见,“十一五”期间,中国集成电路领域的企业将迎来极好的发展机遇。抓住机遇,把握方向,找准发展关键,对于集成电路产业的任何一个企业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供需矛盾突出

中国半导体行业协会秘书长徐小田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给记者提供的资料中显示了这样一组数据:中国半导体行业在2000年到2004年间,规模扩大了3倍,在全球IC产业中所占份额也从1.2%提高到3.7%,其中2004年集成电路产量达211亿块,提前一年达到“十五”计划目标,销售额达到545.3亿元,比2003年增长了55.2%。另有数据显示,自2000年以来,中国内地的IC设计企业不断增加,2000年到2004年,企业数量增加了4倍,达到476家,销售收入的年均增长率达到了61.3%,全国IC设计人员达到1.8万人。

但是,我国设计开发的IC产品门类及其产业化步伐远远满足不了市场需求。近年来,我国集成电路进口额持续增长:2004年,我国进口集成电路583.7亿块,价值546.2亿美元,分别比2003年增长33.9%和52.6%;贸易逆差为446.2亿美元,比2003年增长了49.6%。进口额占当年我国进口总额5614亿美元的9.7%,是当年我国石油及各类成品油进口总额的1.3倍,是各类钢材、铁矿砂及其精矿产品进口总额的1.6倍。

这种供需矛盾主要源于市场需求的旺盛。国内集成电路市场的最大产品门类是微电子器件,2004年全球计算机生产能力向中国内地的转移,尤其是笔记本电脑产量的上升,使得通用CPU市场的增长率高达69.6%;彩电、洗衣机、空调、冰箱等消费类电子产品及通信类电子产品,对单片微型计算机(MCU)需求量极大;通信设备市场及MP3等数字消费类产品市场的快速发展带动了数字信号处理(DSP)市场的增长。据统计,2005年,中国一举超过美国和日本,成为世界最大的消费市场,在全球1754亿美元的IC消费市场中,占据了约20%的份额,相当于343亿美元的消耗总量。另据专家预测,2010年我国芯片总需求将达到500亿美元。

自主知识产权缺乏

中国市场对IC需求旺盛,中国的IC产业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但是中国的IC企业的设计、生产水平与国外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行业的产业链一般分为高端、中端和低端三个层次。尽管这几年我国IC行业自主研发水平迅速提升,但是仍处于行业链的中低端。我国多数的IC企业规模小,产品和技术大多是低档次;IC制造企业的大量生产技术和设备主要从国外引进,缺少自主更新改造能力;高档IC产品多数依赖进口;由于整机制造企业和IC企业长期分隔,制约了有关技术的发展,前沿的IC生产技术和设备的引进仍受到一些发达国家的严格控制;支撑业发展滞后,IC生产线设备、仪器和材料主要依靠进口的局面尚未改变。

从知识产权拥有情况看,截止到2004年底,IC行业已公开的国内专利申请量为2.7252万件,其中国内申请量为5536件;在世界集成电路领域,中国申请的专利数仅占1.74%。而且,我国的很多技术专利是从属专利,要依附基础专利,最终“发言权”还在他人手中。这种局面对中国的IC企业发展极为不利,大的跨国公司和企业集团拥有很大的技术优势,大量技术被他们垄断,要使用他们的技术必须支付高昂的许可使用费用,这对相对弱小的中国IC企业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费用。

知识产权缺乏成为中国IC业发展的重要瓶颈。不但长期的“代工”现象不利于中国从“制造”走向“创造”,而且,频繁发生的涉外知识产权诉讼也影响中国企业的声誉,将会严重影响中国IC企业的发展。

大力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专家指出,自主知识产权是形成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市场的争夺,技术的超越,其焦点是知识产权的创造与保护。要拥有知识产权就要创新,从产品的开发到IC设计、制造和制造设备的开发,到基础技术的研究,都要大力创新。

徐小田介绍,要提升中国IC产业的知识产权竞争力,要从国家、行业协会、企业三个层面来确定努力方向。政府主要在法律、政策上给予支持,从宏观上推动企业的发展。对于行业协会而言,主要是要加强引导。中国的IC产业还在发展的幼年时期,非常需要引导,要引导企业建立有效的知识产权创造、转化激励机制,在熟悉国内外知识产权状况的前提下,确定知识产权战略,选择自身发展的路线,一方面避免重复开发、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大胆创新,创造自主的知识产权。对于企业来说,要以知识产权切实提升企业的竞争力,要提高从业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注重人才资源的保护,通过IC知识产权战略来激发研发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要加强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科研单位的密切联合,建立产学研合作的联合科研基地,形成合作和共享资源的战略思想。
“刚刚召开的中国互联网大会让我们这些做教育网站的人为之一震”北京中鸿智业有限公司总经理白云涛对记者说,“中国互联网的发展方向已确定,其实我们已在这个方向走了好几年了。”白云涛的意思是,他和他的公司从此搭上了顺风车,不再是逆水行舟了。

中国互联网大会提出,在经历了“挤水分”式调整的严酷洗礼之后,中国互联网公司应该切实把网络产业与传统产业有机结合起来,通过推出新形态的网络广告、实施信息内容及网络服务收费、提供手机短信服务和开拓在线娱乐市场等提高自身的生存能力,要走理性、务实、稳健的发展道路。

信息产业部部长吴基传的一番话击中了当下中国互联网的要害,他说,虽然2001年我国的互联网市场规模已达到70亿元,但所谓的“注意力经济”、“眼球经济”是没有生命力的,网站必须注重应用而不能热衷于炒作概念,必须建立有效的盈利模式,而不能着眼于上市“圈钱”。

与烧钱的中国门户网站相比,教育类网站可谓一步一个脚印,在网络大潮中“逆风飞扬”而增势强劲。最近一项调查显示,在中国7万多所普通中学中,注册的网校学生人数已达60多万。网络学习已经成为一种时尚的学习方式。就单个网站来说,据北京中鸿智业有限公司网络业务经理喻晓芳介绍,目前中鸿网注册用户达8万人,日访问量为30万次,一份最新试卷一周内下载量为1万次。

同样诞生于网络泡沫时代,教育类网站为何“风景这边独好”?

区别于门户网站的“注意力经济”,教育类网站另辟溪径,向中国学子们提供货真价实的教育产品。“教育网站是网络泡沫时代的积淀。当泡沫吹起来的时候,她也许没有得到最为灿烂的光环,但她积淀了网络赖以生存的根本,即服务和内容。”白云涛的一席话表明了中国教育网站的真正定位,而定位在“中国最大的教考资源信息中心”的中鸿网(www.zhnet.com.cn),正是贯彻了这一思路,紧紧围绕中学教学及高考,面向教师、学生、家长及教学机构,在线提供各种资源、信息和实用工具资料。

从国外的发展来看,网络经济泡沫的破灭和风险投资的锐减,使众多网站不得不调整生存策略。提高信息内容质量和对信息内容收费,成为不少网站谋求生存的重要选择。正是这种选择创造了一个迅速增长的新市场,即网上内容服务市场。

目前在中国已形成规模并进入商业化运作的教育网站分两类,一类提供在线远程教育,即所谓的“网校”,一类提供教考资源。属于第二类的中鸿网与K12教育网是目前中国最大的两个教育网站,二者各有特色,深受广大师生的喜爱和信赖。

“中鸿网是传统企业的延伸,不是风险投资,前期投入并不多。”白云涛说,尽管如此,中鸿网还是烧了半年的钱。因为看不到盈利前景,当时总部在山东的志鸿集团几乎要放弃中鸿网项目,但放弃意味着中鸿现有教辅资源的浪费。白云涛认为,教学资源本身是稀缺资源,需要有专业性的基础和长期积累。提起志鸿的“优化设计”,教育界没有不知道的,如果把这些专业的资源整合起来搁到网上,一定会有需求,而且可以收费。建立这样的盈利模式是可行的。经过近两年的运营,中鸿网已在中国教育界叫响了品牌,为下一步进入盈利奠定了坚实的用户基础。

已经拥有网下资源品牌的中鸿网正在实现网上内容的适当延伸。中鸿网、K12以及一些知名网校正举起内容大旗,为中国的互联网发展上下求索。(人民网-市场报)

PARTNER CONTENT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我要评论
0
4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