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2000年以来,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快速成长,中国内地七个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以及香港科技园IC设计企业的建设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进展。各基地依托不同地域特点、不同产业环境而各具特色。产业群聚效应日益凸现:长三角、珠三角和京津地区成为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主力军;随着英特尔、美光、英飞凌等国际领先半导体公司纷纷落户成都、西安,西部也开始成为另一处潜力发展区域。而香港地区的IC设计公司尽管数量不多,但市场意识很强,其竞争优势也不容小觑。
本篇报道将通过五个故事对中国内地七个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基地和香港科技园的IC设计公司研发状况与运营方式进行全景扫描,多角度展示中国IC设计产业的研发现状与发展前景。
坐拥产业链优势,沪锡杭打造中国最大的IC设计产业群
作者:王彦
以上海为重心的长三角地区无疑是中国大陆IC设计力量最为集中的地区,在中国确定的七个IC设计产业化基地中,上海、无锡、杭州就占去三个名额。在上海华虹、杭州士兰、上海展讯等先行企业的带动下,该地区的IC设计力量正在迅速壮大,中国最大的IC设计产业群已经浮出水面。而这里的企业所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也是整个中国IC设计产业都在面对的问题。专家建议,促进合作与交流,加快制定本土标准,将是提高中国IC设计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必由之路。
完备的产业链无疑是沪锡杭三地最大的优势所在。上海展讯总裁武平表示,经过多年的发展,长三角的IC产业链已基本形成,这包括以中芯国际、台积电、上海宏力、苏州和舰等企业为代表的晶圆代工企业,以上海华虹、杭州士兰、上海展讯为代表的IC设计企业,以上海Intel、江苏长电、南通富士通等为代表的封装测试企业。上下游的完备配套为三地的IC设计企业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上述产业链优势对于上海地区的IC设计公司来说尤其明显。芯原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冯军表示:“存在于上海及周边地区的数家晶圆代工企业使得设计与制造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这非常重要。众所周知,半导体制造工艺的变化非常快,贴近制造企业使得上海IC产业基地在信息沟通方面的反应要比其他基地更为迅速。”
不仅如此。上海集成电路行业协会副秘书长赵建忠进一步指出,在IC设计产业链上,上海的优势也非常明显。“上海已拥有包括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IC设计服务公司、IC产品验证机构在内的规模完备的IC设计产业体系。”他说。
上海智多微电子首席技术官周汀以及智芯科技副总裁彭圣钧对上述看法表示认同。另外,他们还认为,上海基地在人才供应方面也具有一定的优势。“这里拥有数量众多的高等院校,”彭圣钧说。周汀则补充说,越来越多的海归人员正在不断涌入上海,此外,政府和媒体的关注也对人才供应起了很重要的推动作用。
上述因素的联动使得该市已经出现IC设计企业扎堆的现象。“在全国400多家IC设计企业中,上海就有130多家。” 赵建忠表示,“群聚效应已经显现。”
然而在促进该地IC设计业蓬勃发展的同时,扎堆现象也同时使相当一部分企业感到头痛。
“一哄而上容易造成盲目性。”周汀指出,“大量企业的进入对激发创造性显然是有利的。但这容易造成资源分散,很多企业规模化程度都不是很高,就长期来说,这对提高竞争力非常不利。”此外,他还认为,上海的研发成本相对其他地区要高一些,但是新企业源源不断的加入又使得许多企业在没有完全建立优势之前就不得不开始面对成本竞争的压力。“我们有很多优势,不过要警惕优势变为劣势的可能。”他说。
竞争还使得企业之间被称之为“挖墙角”的现象非常普遍。尽管每年都有大量的工程师涌入人才市场,但这对于数量众多的上海IC设计企业来说,供应仍然无法满足需求。“尤其是非常缺乏高素质的人才。”彭圣钧说。而周汀则更指出,近年来国外公司不断进入中国设立研发中心,其首选地往往会选择上海,这使得上海企业面临的人才竞争更加激烈。
在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SICA)协会的网站上,最新统计数字显示,2005年该市集成电路产业销售额达303亿元。其中集成电路设计14.74亿元,占全国11.86%。很显然,这与上海IC设计企业的绝对数量还不成正比,正如埃派克森微电子(上海)有限公司行政总监杨洁所述:“上海IC产业链较为整齐,但是缺少在销售额上存在较大突破的IC设计公司。”而杭州国芯副总经理张明将这种现象归结为一些非硬件的原因。他指出:“上海整个大环境比较浮躁,因此要静下心来做大做强并不容易。”尽管如此,杨洁还是强调,上海企业的潜力还很大。赵建忠则称:“上海企业的爆发力还没有显现出来,还在后面。”
在不久前于上海举办的半导体市场年会上,张明所在的杭州国芯被评为“2005年度中国最具成长性集成电路设计企业”,并位列第一。事实上,获得这个称号的7家企业中,沪锡杭企业中占据三席,除了杭州国芯之外,还有上海华虹以及上海展讯。这也从另外一个侧面反应了该地区企业的后市潜力。
谈到杭州IC设计产业化基地的优势和劣势,张明指出,杭州是浙商为代表的中国草根经济的中心,因此相比之下政府在IC设计上的投入要小一些。“但这同时也是我们的优势。”他说,“投入少,干预也会少一些。”另外,他指出,与大的政治、经济中心相比,杭州基地的科研人员稳定性更强,工程师更愿意静下心来做一些实质性的开发工作。
如果说上海和杭州都背靠实力强大的高校资源的话,那么无锡在这方面可能要弱一些。美新半导体(无锡)有限公司总经理黄飞明表示,无锡基地高等院校较少,同时海归人员也没有上海多,人才选择上无法和沪杭两地相比。其主要人员都来自华晶以及58所。不过这也带来一个优势——许多人员都具有较丰厚的产业运作背景,能够迅速贴近低端市场,短期销售额上升速度很快。
无锡亿晶董事长廖勇对此表示赞同。不过他同时也认为这是无锡企业的一个劣势。“必须承认,无锡IC设计公司的市场运作能力非常优秀。”他说,“但是无锡IC设计公司的产品基本都集中于消费电子产品市场,产品雷同现象严重。”而无锡华润华晶微电子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建坤也有同样的担忧:“无锡基地的企业还是以中低端产品为主。由于档次拉不开,成长不是非常快,市场定位低、产品档次低。”
技术永远是IC设计公司生存的基础。令人欣喜的是,目前一些公司已经掌握了技术领先性。但对于大多数IC设计公司来说,仍然面临着许多技术挑战。比如从事MEMS IC开发的美新半导体公司,产品领域的特殊性使得该公司所面临的技术挑战也与大多数同行有所不同。“美新是做集成电路+传感器的公司,如果需要更高一步精度的控制,那么在零漂移、温漂如何控制方面则是我们面临的挑战。需要在优化传感器制造工艺和信号处理技术两方面展开工作。”该公司总经理黄飞明指出,“我们的做法是通过授让DSP等内核,将模拟信号在数字域中进行处理,使传感器性能得到提高。”
在向更高技术进军的过程当中,一些国际级的竞争对手设置的技术或者专利壁垒也是本土公司必须所面对的。埃派克森微电子的杨洁指出,该公司的做法就是通过创新的解决方法,达到最佳效果,并成功完成研发工作。
除了上述挑战之外,赵建坤指出,缺乏成功的产品定义也是本土企业需要解决的问题。“许多企业还缺乏在产品定义上的经验。”他说,“目前我们还只是在跟随市场,如果要在未来引导市场需求,就必须要在这方面加大力度。”而智多微电子的周汀也对此表示赞同:“如果只是将功能简单罗列起来,这当然非常容易。但是想就此进入特定客户特定市场,恐怕要难的多。”他指出,“系统方面对手机设计有很多要求。要理解要求并将其变成设计需要,设计师需要选择。”
深圳IC设计业:以创新务实磨砺中国IC产业链上游“先锋”
作者:胡萍
尽管是中国第七个被批准的IC设计产业基地,深圳IC设计业经过几年的发展,还是逐步显露锋芒,产值连续3年居各大城市排名首位。据国家集成电路设计深圳产业化基地统计:2004年度,整个深圳市的IC设计产值近25亿元,约占中国IC设计业总产值的25%。目前,深圳共有IC设计企业130家左右,从业人员5,000多人,其中专业IC设计人员超过3,000人。
从企业类型上看,深圳的IC设计企业主要分为国有、民营、海归、外资四类,不同企业各有所长。其中,国企约有10多家,这类公司项目源丰富,承担国家重大项目;海归企业达到20家以上,具有技术优势和先进的研发理念,为深圳IC设计业带来了强劲的冲击力;而深圳土生土长的民营企业队伍最为庞大,这些公司机制灵活,具有深厚的市场积累,市场定位能力强,具有创新力。此外,港澳台厂商独资成立的IC设计公司也是深圳IC设计业的另一道风景,目前有20多家,这些公司与国际联系密切,具有开拓国际市场的优势。
在对深圳的主要IC设计公司的研发状况、经营策略等方面作了调查分析后,我们总结出该地区企业的以下特点:
一, 产品贴近市场,定位明确。
深圳IC设计企业大多从市场起步,对市场需求比较了解,很多产品直接来源于市场。目前深圳共有计算机、程控交换机、彩电、手机厂商1600多家,这为深圳IC设计企业创造了贴近客户市场的独特优势。由于市场定位准确,许多深圳IC设计企业成立不到两三年就开始接到相当数量的订单,在这其中有不少私营企业。例如,剑拓科技的银行汉字终端主控芯片已占据了国内60%以上的市场份额。而芯微技术的指纹识别芯片、芯邦微电子的USB2.0主控芯片、美芯集成的锁相环芯片等数十种具有技术优势、紧贴市场的产品都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
从市场需求出发,准确定位可以说是深圳IC企业成功的秘笈之一。先功集成电路设计公司的总经理华玉栋认为,中小型IC企业进行产品定义时,要明确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要从自身实际出发,不能赶潮流。“有些公司开始投资强度很大,追求先进工艺,结果还没完全盈利就垮掉了。这也是我们定义产品时首要考量的因素。”华玉栋补充说。
二, 设计水平向高端进发。
在高端的技术领域,深圳一些设计企业已具有0.13微米的设计能力,产品应用领域涵盖家电、消费电子、通信等各个方面。例如,国微电子的CPU芯片已应用于国防工业领域,该公司还成功开发出数字电视应用芯片。而华为、中兴、创维等公司的IC设计部门依托丰富的系统设计经验,在中高端IC产品开发方面也取得不小成就。例如,海思半导体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通信芯片总产值已达8亿元,并开始走出华为技术的象牙塔,逐步成为一家独立运作的芯片供应商,能够为客户提供通信网络解决方案、无线终端解决方案、智能卡解决方案和家庭网络解决方案等。而中兴集成电路设计公司开发的信息安全芯片在行业内知名度也不错,“这款产品将中国与世界发达国家在信息安全方面的差距缩减为零。”该公司营销总监高枫自豪地表示。
三, 商业模式创新。
IC设计是个高投入高风险的朝阳产业,深圳IC设计公司凭借创新意识抢得不少先机。在成长的过程中,深圳的IC设计企业还学会了如何规避风险。剑拓公司的一位负责人介绍,在每一款产品出来后的投片阶段,剑拓都面临着不小的投入风险,公司在进行了模式探索后,与客户商定,如果知识产权归客户,就由客户承担风险,如果与客户共担风险,产品还可转销其他客户。据悉,剑拓的这种模式已被不少同行接受。
除了以上特点,在采访中我们还发现,深圳的IC设计企业比较低调,能够静下心来搞研发。对此,深圳致芯微电子公司总经理李波也有同感,他表示:“深圳IC企业规模较小,但大多是在踏踏实实做事,比较实在。”他强调说,“IC设计这行业必须要静下心来专注于某部个领域,没有几年的积淀,不会有回报。深圳企业在相对艰苦的环境下,能够存活的比较长久。” 致芯自成立以来一直致力于数字电视芯片的开发,目前市场反响最好的产品是USB有线数字电视接收卡。而中兴集成电路的高枫也指出,大部分深圳的IC设计企业都是真正在做产品,没有什么虚的成份,这样的企业后劲强,会很有生命力。
凭借务实的作风和技术实力,深圳IC设计公司在多个领域都取得不错的成绩,并得到了国际风险投资机构的认可。截至2005年8月底,仅国家IC设计深圳产业化基地内的企业,就已经有国微、艾科、安凯、芯微等8家企业获得了总额达7800万美元的国际风险投资,其中,最大的一笔超过了3000万美元。据统计,目前深圳有近10%的企业获得国际风投注资,其中留学生企业比例达50%。
作为七个国家级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之一,深圳集成电路设计产业化基地在2001年底获准成立后,2002年底正式开始运作,深圳市政府将其列为重点建设项目,投入专项建设资金,建设了共性化设计服务等IC设计所需的基础平台,可开展EDA工具技术支持、测试服务、IP交易等中介服务项目。此外,深圳还先后投资建设芯片测试平台、扶持重点芯片项目,并与香港科技园联手,展开封装测试和人才培养合作,这些举措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深圳IC设计业的发展。
目前,深圳的IC产业逐步形成了一条以设计业为龙头,同时封装、测试等方面也具有一定基础的产业链。不过,在IC制造方面,深圳一直没有大的突破,因此产业链还不够完善。此外,人才缺口还比较大。这些因素在在某种程度上也阻碍了本地区IC产业的发展。
正如深圳IC产业基地的一位负责人所言,深圳要在未来几年内发展成为中国领先的集成电路产业基地,还必须充分发挥自己的优势,针对重大应用领域,发展特色产品,将整机系统与集成电路设计结合,构建相对完善的产业链和产业综合环境,从而引导并占领市场。
香港本土IC设计业规模尚小,瞄准细分市场找出路
作者:赵艳
在“7+1”合作框架下,香港特区政府正极力推动本地的集成电路产业与大陆同行共同发展。不过,由于地域和经济环境原因,香港虽然涌现了像晶门科技(Solomon-systech)、卓荣集成电路(Appotech)等较有影响力的本土设计公司,但总体数量较少(估计在二十家左右),大部分公司还非常年轻,没有几年的历史。
笔者最近走访了位于香港科技园的6家本土IC设计企业,他们中既包括已经有一定规模和实现盈利的公司,也有尚在“孵化”的科培对象(注:科培是香港科技园开展的“科技创业培育计划”的简称,类似大陆的“孵化器”概念)。通过与这些公司的交流,了解到香港IC设计业的一些实际状况。
香港的集成电路产业起步较晚,设计人才储备不算充足,虽然在引进人才,但文化融入方面的因素使得外来人才的稳定性是个挑战;另外,相比大陆,香港IC应用市场规模小得多,不能使本地设计企业直接受益。不过,晶门科技中国营运总监叶兆屏指出,香港本地IC人才虽然不多,但他们很有敬业精神,忠诚度也很高,不像大陆工程师,“因为有400-500家在争他们嘛,容易浮躁。”他笑称曾经在大陆招聘了9个月,仍没有找到适合公司且基础很扎实的工程师,所以宁愿自己培养,但培养成之后如何留住他们又是一个问题。
实际上,对于发展IC设计业,香港还是坐拥不少优势:1、政府对知识产权(IP)保护的监管力度很强;2、在物流、资金、信息交流方面具有天然优势;3、政府配套设施和技术支持体系完善,购买探测及测试等昂贵设备时会根据企业实际设计水平有的放矢,因此能真正派上用场。卓荣集成电路市场副总监陈斌还提到,香港政府对扶植本地IC设计产业也制定了各种优惠政策和设立专项资金,但不会对享受这些优惠条件的IC企业进行什么干预。
因为有国际巨头、台湾地区和大陆众多同行的竞争,大多数香港IC设计公司选择在一些细分市场寻找机会,产品线还较单一,且倾向于和香港制造商合作,面向出口市场。“针对特定市场、特定需求,小公司才有机会、才能生存。”龙微电子(Dragonchip)行政总裁罗富尧认为。龙微电子是一家培育成功的科培企业,其MCU产品主要面向日系电视供应商指定的遥控器配套厂商(在大陆设厂的香港公司)。“由于松下、索尼等电视厂商提出的技术规格要求较高,所以我们MCU内嵌的闪存是针对一定的电压范围而定制的,闪存技术是我们的优势。与大公司的通用产品相比,为了降低成本,这种MCU的外围电路并没有那么丰富,主要针对一些特定应用。”罗富尧介绍说。
仍在科培之中的谱讯科技、立声威科技和微创高科也都瞄准一些细分、特定领域做文章,前两者分别瞄准欧美市场的无线门铃/玩具与个人医疗仪器领域,推出了低频的RF芯片和应用方案;微创高科则为主要销往俄罗斯的汽车用LCD仪表板提供中低端电源管理芯片(它也是与一家香港制造商合作)。不过,看到方兴未艾的PMP市场,微创高科也通过购买IP进行整合的方式,推出了相应的SoC开发平台ML8130(7月准备量产),在最近的IIC-China上颇受关注。
可以说香港本土IC公司的市场意识非常强,继承了这座国际化自由港的优良传统。他们的开发项目并不高端,但要求较快能赚钱,而且擅长于拓展和经营客户关系,基本上都是先有潜在客户,然后才有产品。当然,他们很注重成本和设计周期的控制。
像晶门科技发展之初也是如此,主要专注于做小屏幕显示驱动IC,为摩托罗拉手机屏制造商配套,做大后才不断拓展,如今与广达形成策略联盟,顺利进入笔记本显示屏市场,此外还开始踏足LCD TV显示驱动、便携设备的图形控制器、和弦音乐芯片、电子纸、头戴视像眼镜等领域。卓荣集成电路取得初步成功之后,也在不断升级其高速MCU的性能,以拓展更广阔的应用领域。
这里还想提一下,不少国际芯片公司很早以前就在香港设立了分公司或IC研发中心,如飞思卡尔等,一些香港本土企业的创业者们与这些国际公司有一定的“渊源”,可说这些国际公司对香港的集成电路设计业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今年初,SigmTel也在香港科技园设立了一个IC设计中心。该公司亚洲副总裁刘家声介绍说,该设计中心目前与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ASTRI)合作,开发多通道CODEC芯片。“这属于一个香港政府资助的高科技开发项目,我们可使用科技园先进的仪器和工具,但会出钱聘请本地的工程师来组建开发团队,ASTRI也派了专家与我方一起管理这个团队。在项目开发中,我们会将美国公司的一些IP搬过来,并开放一部分IP。”他透露。
虽然项目合作的成果仍属于SigmTel,但这种模式可帮助培训本地的IC设计工程师,推动产业的发展。据悉,该CODEC芯片项目完成后,该设计团队将回到公司继续服务,但SigmTel设计中心还在与香港政府讨论其他开发项目的合作。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