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日本与中国】20年前日本也曾是“仿冒大国”(ZT)

2010-3-15 10:00 2086 7 7 分类: 工程师职场

笔者有一个今年春天就要上高中三年级的儿子。他说在学校里第二外语学的是汉语。在家里不时地也能听到他在练习中文单词的发音。笔者开始学习英语以外的语言是在进了大学之后的事情。由此看来日本的国际化还真是推进了不少。笔者上大学的时候说起第二外语,理科选德语、文科选法语是铁定的事情。选择其他语种作为第二外语的则是少之又少。在近1/4世纪的时间里,国际化这个词的内涵便发生了如此之大的变化。连高中生都能时刻感受到中国的存在,这让笔者有一种“不是我不明白,这世界变化快”的感觉。

  日本在江户时代(公元1603-1868年,相当于中国明朝末期40年和清朝的前220年)把“读、写、算(算盘)”作为学问的基础。笔者还是大学生的时候,已踏入社会的学长告诫笔者:“当今时代的读、写、算,是‘英语(阅读文献,获得海外信息)’、‘自我表现(不光是能写,还要在人前说明讲解。也就是说服力)’以及‘电脑’”。言之有理,笔者当时这样想。所以笔者时刻提醒自己对于英语和电脑不能有畏难情绪。虽然当时还是个学生,就已经开始有了危机感。

  那么,现在又是怎样一种情况呢?现代版“读、写、算”又是指什么呢?会说英语、当众自我推介、熟悉电脑,这些已成为每个社会人必知必会的基本能力。今后的社会人仅仅会这些还不够。对现在年轻人而言,“算”,不仅指能够熟练使用电脑,还应该包括使用移动设备,活用SNS以及Twitter等新媒体。在“读”“写”方面,除了英语以外,汉语也应该包含其中。对于日本产业界来说,中国的影响力已经到达如此之高的程度。

  因此,笔者打算从本文开始,分3次对日本与中国的关系作一探讨。

利用美国的创意,这是日本的“看家本事”

  从电子设备及汽车领域的产业竞争角度来看,中国现在还比日本落后若干年,但这一差距在明显缩小。总有一天,中日两国会齐头并进,或者日本沦落到追赶中国的地步。

  2001年加盟WTO的中国,现在已发展成了举世公认的“世界工厂”。然而如果回顾一下历史就会发现,上世纪80年代,日本也曾有过在以电视机为代表的家电产品以及DRAM等半导体领域席卷全球市场的时代。日本产品的高质量受到全球消费者的好评,日本也被作为“制造业大国”为全球所认知。如今,中国在“制造能力”这层意义上正稳步逼近日本企业的水平。

  在迅猛发展的中国,各式各样的仿冒品被制造出来,并流向市场。近几年来,曾有过由于中国厂商未支付专利使用费就在全球市场上销售廉价DVD影碟机,而被发达国家指责为“仿冒品大国”的事件。虽然该事件随着中国企业开始支付专利使用费而告一段落,但紧接着仿冒品、伪造品、类似品犹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中国通信企业正式销售与iPhone似是而非的Ophone,这在手机业界也成了热议的话题。

  不过,日本以前又是怎样一种情形呢?今天,日本企业能够推出具有独创性(Originality)的崭新电气产品及汽车,但在上世纪80年代,日本却是跟在美国产生的创意后面亦步亦趋。电脑是这样,半导体是这样,消费类产品是这样,通信产品也是这样。在笔者刚当上记者的上世纪80年代中期,日本技术人员饥不择食地到处找寻美国的杂志以及学会会刊来读。笔者还记得,自己曾经无数次地带着英语论文去找技术人员采访、请教的情景。

  日本技术人员并不是单从书本上吸取知识。而且还通过实物来学习。买来竞争对手的产品进行拆解,对每个部件进行彻底研究,进而吸收其设计思想。不单是最终产品,日本技术人员还把制造这些产品的装置也作为了研究的对象。这种拆解技术虽然被称为“逆向工程(Reverse Engineering)”,但说穿了还是“模仿”。当然日本企业没有单纯模仿,还致力于提高模仿品的质量,并以低廉的价格销售。巧妙地吸收美国产生的创意,在此基础上大量生产高质量产品——这便是支撑日本经济增长的原动力。

  这样做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呢?




 

        受到日本竞争威胁的美国开始导入新的防御手段。即:运用知识产权保护自己的利益。美国采取“决不放任仿冒”的态度,对日本企业提出了支付专利使用费或者著作权使用费的强烈要求。这也是美国“反专利对策”(Anti-patent)的开端。当时日本的“仿冒”行为甚至发展成了一系列事件。例如,NEC成功地开发出了英特尔的PC用CPU的兼容品,但由于被英特尔以侵害著作权为由诉讼,最终NEC不得不放弃了之后的技术开发。日立制作所、三菱电机到处收集用于开发IBM大型机的兼容机所需信息,由此演变成了产业间谍事件,当时有6名日本电子企业的员工被美国FBI逮捕,成为轰动一时、影响极坏的大事件。

  所以,绝不是只有中国才是仿冒大国。日本以前也曾经是。今日中国的制造业,看上去与当年日本的情况如出一辙。

  被美国贴上了“仿冒立国”标签的日本后来是怎么做的呢?

  日本后来得出了一个结论:在从“研发”到“设计”、“制造”的技术链中,不应停留在“制造”这一下游环节,而应强化更高端的“研发”及“设计”等上游领域。现在,中国也正走着与日本完全相同的道路。

  笔者曾被中国技术人员问过这样一个问题。

  “我在中国公司从事空调的开发设计。现在在中国是只要你造出空调就能卖掉,但迟早竞争会加剧,会出现过度竞争。为了有备无患,我想从事高附加值产品的开发。我听说日本的空调都配置有一些很独特的功能,怎样才能获得这方面的信息呢?”

  的确,虽然空调的基本功能不便,但空调年年都在增加新功能。最近推出的空调配备了人体感应传感器,根据人是否在房间内来有效控制室温的节能功能成了卖点。虽说目前在中国市场上,仅凭带有变频器就算是空调的一种附加值了,但是今后,类似上述的日本厂商的创意会逐渐渗透到中国去。

  话说回来,在美国不断强化反专利对策的强大压力下,日本在上世纪90年代作出了两大决策。一是成为不输给美国的知识产权大国。二是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日本近20余年里走过的道路,对于中国今后的经济发展肯定有借鉴意义。笔者打算下次围绕国际标准、下下次围绕知识产权来继续探讨日本与中国的关系。
PARTNER CONTENT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EE直播间
更多
我要评论
0
7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