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的总结
08年09月01号
大三上学期报名参加了“飞思卡尔”杯智能汽车竞赛,从三月份开始,到七月底结束,历时五个月。五个月来,用了不少的课余时间和精力,慢慢地掌握了HC12的基本开发方法,和队友们一起,克服了大量的困难,解决了许多突发的问题,成功地制成了比赛用车,参加了比赛,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成绩不理想,但也来之不易,更重要的是在制作的过程中学到了许多东西,从制作本身,从队友身上,从老师身上。同时也进一步地了解到了自身的不足和缺点,这对于我的成长来说应该是至关重要的。现将制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相应的解决办法,以及一些需要注意的事项总结如下:
一、概述
成绩的好坏完全是由速度来决定的,所以我们制作的重点应该是很清晰的——尽可能地提高速度。由日常的生活经验我们知道,要想速度快,就应该有好的加、减速性能,这是根本,如果能做到这一点,我们就能保证以比较快的速度跑完任意形状的赛道。但如果只是加、减速比较快,我们也就只是能完成比赛,不大可能取得好成绩。这就要求我们要在另一方面下大工夫——提高转向性能。这应该是制作的重点。
二、车模部分
车模的结构参数对整体性能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好的物理特性可以让我们事半功倍。这部分内容我不是很了解,也没有对车模本身做过多的改动。一是当时没有想到,二是有条件调的时候基本上没有时间去调整了。需要说明的一点,物理上的结构参数与程序的控制是相关的,我觉得不应该抱有先写好程序,再调车模的想法。我们应该是先用一个简单的程序来调整车模,使其有最优的物理上的加减速性能和转向性能,然后再寻求软件控制的最优。这样的话,我们就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其整体性能。
三、主电路部分
主电路不是我做的,但是我基本上参与了电路制作的整个环节,从简单的万用板试车到最后板子的改动。这部分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有以下几点:
1、 基本上不用考虑功耗问题。比赛时可以换电池,一圈也就几十秒,只要瞬时功率不是太大,根本就不用考虑这方面的问题。但是,如果功耗太大,在调试阶段会比较麻烦,除非有三到四块的替换电池。
2、 电源的稳定性是需要注意的。比赛时可能不重要(用的都是新充的电池,电压较高),但在调试时比较棘手,加速时会有一个大的电流,导致电池电压下降较多,很容易引起单片机复位。这个问题应该解决的,但也不是必需的。
3、 重量、重心问题。肯定的,重量越轻真好,重心越低越好。问题是怎样减轻重量,降低重心。
A:精简电路,没必要的东西不要往上面做。
B:可能的话,自己做最小系统。
C:应该照底盘做PCB,降低重心,并且整个板子应该尽量向后移动,以提高转向性能。
4、 多用贴片,以减轻重量,减小板子体积。但对于易坏的,发热严重的器件,应该注意其更换的方便性及散热性。
四、速度传感器部分
速度传感器用于构成速度闭环,以提高速度的可控制性。虽然说速度控制在物理上不可避免的存在滞后(电压大了,但速度要过一会才能提上去),但是我们追求的还是高的速度分辨率,以及高的时实性。因为只有这样,才有可能在细节上有所突破。所以,有许多队采用了现成的速度传感模块。我们采用的是自制的光电盘,精度在0.02m/s左右,但实时性太差,难以使控制更加的平滑。现就速度传感模块和光电盘对比如下:
1、 速度传感模块:
优点:高分辨率,高实时性,高稳定性,高可靠性。
缺点:成本高一点,不可避免地增加了一些重量和功率。
2、 光电盘:
优点:简单,成本低,基本可靠,质量轻
缺点:不易精确制作,分辨率较低,实时性不突出,抗干扰能力稍差。
五、路径传感器部分
此部分是控制算法的基础,其排布方式决定了控制的策略,也决定了控制的最大有效性。总体来说,传感器的排布有以下几种:
1、 传统的“一”字型排布。此排布方案最大的优点是数据容易处理,程序易于编写,对起跑线也比较容易识别。但很明显,这种排布方式没有达到最优,它不可能使控制策略达到最优。
2、 “八”字型排布。这种排布方式,从理论上来说就会有比较好的转弯性能,不易迷失。但对起跑线的识别不容易处理。
3、 双排布局。就这一届比赛来说,基本上没有传统意义上的双排布局。普遍采用的是前瞻+“一”字型布局。后排的“一”字型传感器用于识别起跑线和精确定位,而前瞻则是尽可能地提高探测距离,为转向赢得时间,从而大大地提高入弯速度,提高平均速度。前瞻这部分,将在后文详述。
4、 这次比赛,又出现了矩阵式的布局。矩阵式的布局,就等于像素很低的摄像头。优点是数据比摄像头容易处理,又比其它排布方式一次性得到的信息多(主要是纵向上)。我觉得,其关键是所用传感器的前瞻性,如果前瞻性好,那么这种排布方式的优点是很明显的。
另外,传感器的选型很重要,那是智能车的“眼睛”。千万不要怕花钱,在传感器上花钱是很值得的。传感器的电路最好做成板子,硬度好,一致性好,信号的质量也会好很多。还有一点就是一定要做一个备用的板子,以免出现都不希望看到的情况。
六、程序设计部分
程序的设计必须与车模参数相配合,必须与传感器的排布方式相配合,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其次,要注意用程序去弥补硬件上的不足。比如说,用程序实现路径的连续检测等。必须要注意的是,要绝对保证程序的稳定性和适应性,避免调整硬件去适应软件。
软件的设计,是小车性能的重要因素,也是整个制作过程中最麻烦的地方。我们不可避免的要多次修改程序,这就要求我们要有好的编程习惯,要做一些文档记录。另外,当修改过多时,我们就应该考虑重新写程序了。
模块化设计思想应该运用一下,把基本的硬件操作写好,以后就不用写了,只用包含文件就行了,比较方便。其它的就只用写高层的控制文件了,要改的话也只用改它们。
最后要说的是,程序的设计必须注意操作上的便利性。上海大学给我们的教训应该是很深刻的。
七、赛前试车部分
赛前的试车是我们发现问题的最后机会,抓住这次调试机会是很重要的。试车时的调试与在学校时的不同,这时,我们应该尽量避免大的改动,除非是真的没办法了,或者你的信心比较足。
试车时主要关注的,应该是光线、材料、赛道制作的精细度。光线问题很重要的,如果传感器被干扰了,那就什么都没有了。材料问题主要是指小车过弯的能力,找那些急弯试试。赛道制作的精细度指赛道接缝的处理,如果接缝比较宽,或者什么别的问题,那就很容易识别错误。
最后,我们设定的参数要比试车时低一点,速度要慢一些,因为试车的赛道是比较短的,速度不会充分加上去,但正式比赛时就不一样了。这点要注意。
八、赛时注意事项
这时最重要的是心态要稳,不要慌,有了这一点,其它的就不用说了。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