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串口通讯误码分析及波特率自适应技术
2010-10-7 15:49
3725
12
12
分类:
通信
串口通讯误码分析及波特率自适应技术
为讨论方便,只论证1位起始位+8位数据+1位停止位的误码问题
现设:发送方每位传输时间为TCK
接收方每位传输时间为RCK
起始位L(低电平),停止位H(高电平)
空闲状态为X(高电平),收据位DX(D0..D7)
通讯数据流为XXXXXLDDDDDDDDHXXXXXLDDDDDDDDHXXXX...
采样一般采用串口通讯公认的“中部三中取二”算法
当收发双方采用事先约定固定波特率串口通讯时,由于双方系统
时钟差异和线路传输时延,将会出现以下3种问题:
1. TCK=RCK时(可以稍有偏差)
发送数据流为XXXXXLDDDDDDDDHXXXXXLDDDDDDDDHXXXX...
接收数据流为XXXXXLDDDDDDDDHXXXXXLDDDDDDDDHXXXX...
故在这种情况下不会出现误码现象。
(别拍砖!这连腹中胎儿都“知道”,不敢“卖弄是非”)
2. TCK<RCK时(发快收慢)
由于串口采用“中部三中取二”算法,故只讨论RCK<=1.5TCK。
A)RCK=1.5TCK(“草图”)
发送数据流为XXXXXLD0D1D2D3D4D5D6D7HX0X1X2X3X4X5X6...
接收数据流为XXXXXLDDDDDDDDDDDDDDDD5DDD6DDDD7HXXXX...
故接收到的数据为111D4..D0,既高3位恒为'1'的“怪事”
B)RCK=1.25TCK(“草图”)
发送数据流为XXXXXLD0D1D2D3D4D5D6D7HX0X1...
接收数据流为XXXXXLDDDDDDDDDDDDDDD6D7HXX...
故接收到的数据为1xD4..D0,既最高位恒为'1',
次高位不定的“怪事”
所以,可“总结”为最高位恒为'1',加快接收速率“才是真”
3. TCK>RCK时(发慢收快)
这种现象总会出现“群魔乱舞”的乱码,只有“天知道”。
解决的唯一方法是加快发送速率或降低接收速率。
所谓的“波特率自适应技术”,就是双方为防止以上问题的出现。
发送方特意在发送数据串前,先发送1个字节的“波特率校准码”
一般为大写字母U,即55H(数据流为方波信号)。
来源:
http://www.hbfydz.com/xxyd/212.html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