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设计分工和多角度分析

2010-1-27 08:48 1047 9 39 分类: 消费电子

  我觉得我们设计电路,分析一定要有范围,可以从多个角度去看同一个电路,也可以把单个分析做得简单些。而且是多个文档一起分析,因为所有的分析都不可能是全面的。以硬件设计为例: 我们要从系统的输入输出口的定义,因为这关系到和其他各个部件的设计相关,设计出我们自己的输入输出口的电平和电流能力。 我们要把电源分配单独列成一个文档,便于管理和估计整个模块的静态电流。

   把关于所有输入输出和重要芯片的诊断都要单独列出,把通讯方法列出。 有了以上的文档,我们才能去设计每个部件,在设计过程中,通过最坏分析得到模块各个部分的性能和偏差。然后再去考虑每个器件的可靠性,每个器件的失效后的出错情况,再用软件去模拟器件工作温度状态。 所以往往设计需要从好几个角度去看问题,我所做的只是一个方面里面的一部分。正因为有这样的流程和分工,可以把产品做到很安全,很强壮。

   很多工作其实需要多人协作完成的,知识也需要传递和分享,所以需要给每个分析打上一个比较固定的格式和套路,这样就方便别人去阅读,也方便一群人去讨论设计的合理性和潜在的问题。 在中国很难,一个好好会可能会变得很诡异,设计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做出来的,集思广益通常到了中国就变成了意气之争,面子问题了。 另外就是似乎对于设计都很保守,不太愿意提出自己的看法,都当成自己的独门绝技了,其实也就是一个知道和不知道的问题,哪里有特别的东西。

  有一个问题我觉得需要重视,其实我们都刻意的告诉自己,在这里设计不需要这样,不需要考虑那么多,其实刻意的回避势必就造成了设计死角,局限了自身的进步。我个人认为,还是得多角度去分析东西,对自己设计的时候要严格的要求,多考虑一些。 最后对自己做的一些文案和设计,有必要以一个自己以后能看懂的格式保存(这是大部分人不屑于去想但是确实是一个致命的盲点)。

PARTNER CONTENT

文章评论3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用户1463462 2010-5-7 12:08

关键是在中国,用人的潜规则是“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狗熊顺而为将,将熊则熊一窝;真正的将才在很多公司沦为乌鸦嘴,成为话不投机半句多。

碰上好的上司,让你有酒逢知已千杯少的感觉,由于头脑风暴产生的创意,是千金难买的。这在冯小刚的贺岁电影年年成功的案例中得到验证!

看看下面的链接,体会技术以外作者的幸运,真羡慕作者!

锂离子电池管理电路摸爬滚打记(上)

http://www.powersystems.eet-china.com/ART_8800541925_2400004_TA_7acd8132.HTM

锂离子电池管理电路摸爬滚打记(中)

http://www.powersystems.eet-china.com/ART_8800541926_2400004_TA_8aede591.HTM

锂离子电池管理电路摸爬滚打记(下)

http://www.powersystems.eet-china.com/ART_8800541927_2400004_TA_f08bf5af.HTM

用户1380344 2010-5-7 00:32

hao

用户1380344 2010-5-7 00:30

hao

用户1528381 2010-4-21 10:10

官僚文化对诸位影响较深,为什么一定要做个什么项目经理呢?无非是应该多负责吗,以为叫“经理”就很光荣,很神气。 其实应该还是工程师的范畴,应该叫做主任工程师比较合适。 中国叫经理里的太多了!!以致“经理”这个名词严重贬值,工程师这个名字也严重贬值!!

用户1536755 2010-4-8 09:23

LZ也没有分享什么DD呀?

用户1528381 2010-4-8 08:46

"设计不是一个人就可以做出来的,集思广益通常到了中国就变成了意气之争,面子问题了" 就是有那么些个人英雄主义分子,害怕集体的力量,好功,爱出风头。

其实真正的发明创新、创造发明并不多见,某些人知道了一点东西就以为很了不起,瞧不起人,就要保密,这种人各个单位都会有,希望形成一种良好风气要让这种小人没有市场,一定要发挥团队和集体的力量!

用户1009869 2010-3-18 09:41

个人认为形成争论的文化非常重要。

用户1249433 2010-2-26 13:54

感慨啊!

用户1470025 2010-2-26 09:42

其实,与人讨论一个技术问题,如果能做到在各个方面各执已见,结果就会是让别人了解你的同时,自己也学到了很多。当然,首先要把“面子问题”抛到一边。 这就是我所理解的“从战争中学习战争”。

用户1396840 2010-2-22 09:24

非常多的人因为无知所以无畏,导致我现在成了乌鸦嘴了
相关推荐阅读
yzhu05_597603602 2014-12-26 11:43
电池管理芯片分析
  在这里首先需要向Davide Andrea / LiIonBMS.com表达敬意,他把大部分能收集的数据都收集到了。从他的角度来看,给出了参考建议,也给出了ASIC的参数(http:...
yzhu05_597603602 2014-12-26 11:42
电池管理的架构概览
  今天开始对整个架构进行初步涉及,LT的工程师在《BATTERY MANAGEMENT ARCHITECTURES FOR HYBRID/ELECTRIC VEHICLES》一文中提及了四种...
yzhu05_597603602 2014-12-26 11:40
电池管理的未来可能的技术2
  朱玉龙 汽车电子设计 继续整理余下的部分,这里主要介绍采集部分比较有新意,如建模和控制和测试部分比较传统,就略去不提,有兴趣可以自行查找。 ...
yzhu05_597603602 2014-12-26 11:38
电池管理未来可能的技术1
  我在和同学王嵩聊的时候,谈到国内对于测控两端的投入太少。从汽车未来的发展方向而言,往智能化的路子,必须是从传感器、数据融合和有效控制开始的。这里,主要收集一些新的电池管理的技术,从美国的研...
yzhu05_597603602 2014-12-02 20:50
【一周推书】看得见的和看不见的
又到周五了,新年将近了。 今天推荐的是一本经济学的书籍,<看得見與看不見的>弗雷德里克·巴斯夏。在经济学领域,只能说是去理解不同人的想法,宏观看热闹,围观看各位老板...
yzhu05_597603602 2014-11-20 17:04
电池系统集合
感谢Google,费了2天的功夫,把30余款车的电池系统尽可能的从安装位置、电池系统外形、开盖照片、分解图、模块图和单体情况大概搜罗一下放在表格里面做对比。基本数据如下: 风冷vs液...
EE直播间
更多
我要评论
30
9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