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才与公司一个非常有经验的老工程师老Wu闲聊几句,谈起电路设计与电子工程师的发展,老Wu说道在最初一段时间,老的电子类国企(军工)内部都传承着较 为厚实的文档,延承着前苏联的设计思路,对分立电路本身有着深刻的理解。随着,电路集成化,芯片化,功能模块化的大潮来临,开发周期的缩短与多功能复合的 要求使得以上的传承出现断层,也使得工程师们浮躁的重于功能,更倾向于向芯片供应商寻求解决方案,手机的设计是一个再典型不过的例子。
反思这个集成化的过程,固然是的Design House成倍的增加,电子产品的日益丰富,使得电子设计的门槛不断的降低,电子产品的成本不断下降,这些都是我们明显能看到的好处。缺点就是使得大多数 工程师都专注于应用,专注于功能,专注于开发周期,而忽略的产品质量。有点类似,快餐的到来使得大餐慢慢减少,模式化配套化的设计使得硬件设计变得同质化 而重于软件设计,重于工业外形设计,重于用户体验。在消费电子,这一切都是顺理成章的。而医疗电子,汽车电子,工业控制等,是否也是同样的发展趋势呢?这 是一个令人思考的问题,对工程师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我个人觉得,芯片化,集成化并不是电子工程师所能抵挡的。不使用分立电路并不代表芯片中不存在类似的结构,不设计分立电路不代表不需要对芯片内部的结构与 参数有深入与直观的理解。芯片化的过程实质上是从板级的问题转化至芯片级,而不是将问题抹去。按照我的理解,更多的我们是通过了解产品的需求,去选择完成 电路的拓扑结构,在这种结构的基础上,去选择芯片,这是一个正向的设计过程。
产品需求==》分解成功能需求,划分成主要功能参数,诊断需求,保护 需求,将这些分解过后电路功能,参数等完整的需求转化成为板级的电路模块要求,根据每个电路模块的需求,去寻求芯片级集成方案,构成完整的框图后,去匹配 与寻找方案的问题可能发生的要点,在这些要点上与芯片供应商沟通,去做整个产品的解决方案。可以说,这个过程中,是板级根据需求主导芯片级,事实上,类似 德国BOSCH会找芯片厂商定制DIE后自己包装,这是这种模式的鲜明主导,芯片厂商专注于定向的功能,板级厂商专注于模块级的开发。
而目前中国大部分的产品设计是板级设计工程师成了二道贩子,直接采用芯片供应商的基础主干的解决方案,在上面添加各种电路以完成功能,这种模式在国外的同类开发中很少见。
从我自身的角度看,也属于典型的80后的工程师,我们接触的不是教材,就是应用手册,前者太原理使得我们很难把它与工程联系起来,后者太具体,使得我们只 能看到产品而看不到电路,同样阻碍了我们提高产品的性能与自身的设计水平,就这个问题而言,我倒是觉得能有更多人把问题整理出来,追根溯源的去解决,架起 理论与应用之间的桥梁(本身分立电路就是很好的桥梁,但是实际使用中太少了),对IC也和汽车电子产品的设计都有一种推动作用。
用户1492696 2011-8-17 16:06
用户1558826 2010-7-21 16:18
用户1334927 2010-7-14 15:15
用户1192301 2010-6-17 12:30
用户1295533 2010-6-17 10:12
yzhu05_597603602 2010-3-31 18:12
用户1187092 2010-3-31 15:52
用户1335015 2010-3-12 19:03
用户1277994 2010-3-12 19:01
用户1409763 2010-3-12 1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