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对知识和技术的认同和质疑

2010-1-13 16:37 749 5 5 分类: 消费电子
  看了附录的和菜头的博客,不由的想写一些东西出来。印度的那个哥们给了我很多的震撼,个人的创新性和共享和研发的理念,都是我们很难企及的。因此在国内,也有很多人去关注这个想法。
  我想谈的就是那些不和谐的声音:
“---这有什么啊,很多年前就已经有了。
---无非是个演示,没有丝毫的实际价值。
---很粗糙,难怪要拿出来做开源。
---没什么新鲜的,无非是形象捕捉,根本无法商业运营。”
  当工程师们提出一些想法和理念的时候,很多都是有原型可借鉴的,并不是完全的创新。但凡以独创的,世界领先的云云经常出现在国内的媒体上面。一般产品在形成过程中,都是先有创意,形成概念,然后有较深入的研究,形成演示。目前这个创意大概就在演示的阶段。但是正是有很多的演示的产品,推动着我们生活的改变,在初期,大部分产品都是粗糙的,难以商业化,但这并不是问题。很多人会在这个演示之后,进入到这个产品的深入研究,进行改进和完善,逐渐进入商业化。当上述带有恶意的,嘲讽的,无视的声音去论断的时候,其实本身就是限制了评论者本身的包容。某种程度上,越是具备专业和传统的知识的工程师,在接触的最开始,可能对新生的,具备某种颠覆性的设计持有怀疑和否定的态度。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去了解和扩展,或许对我们本身的设计也会带来很多帮助。电子行业的飞速发展,即使保守如汽车也在朝着电子化的路上越走越快,作为工程师的我们当然不能拒绝这种改变和发展。
  因此我个人的观点,对于新的想法,概念和技术,总体上还是要接触,了解,评估的,因为我们无法论断新的产品是否会由这些新的想法开始。这个从LED身上可以很明显的看出,在04年本科的学习过程中,LED还仅仅是一类潜力股,在照明领域还仅仅停留在指示灯的阶段,到现在成为产业链上重要的发展方向,速度不可谓不快。同样的,对于网上博文和“草根作者”的总结和想法,可能并不是尽善尽美的,存在很多的缺陷,但是需要我们这个工程师团体去了解和认同的,知识的积累本身就是一个缓慢的过程,经验和教训也是随着时间而沉淀的,如果我们多一些认同和支持,对分享者和阅读者来说,都是非常有利的。
  还有一点是质疑,富有怀疑精神本身是一件好事情。不过在网上的论坛,多数搬出一些问题大概都有不劳而获,不肯深究的倾向。提出问题是好的,但是很多人并没有通过自己的学习和知识去分析过,也就是想吃现成的,这种态度我们在学生时期大概都会有过经历。从本质上,这是渴望速成和浮躁驱动的,所以我们可以发现抱着书本去技术论坛抬杠的人也不在少数。我个人的观点是,如果能够在自身的分析过程中产生的问题,尽力去解决仍不得其理的,往往能够代表多数人的思维方式,这类问题最有价值。还有就是我们的技术和教科书籍,和学校教授牵扯上关系的大概多数和教授的学生分不开关系,因此尽信书的结果往往很悲剧。同样可以引申至国内核心期刊的论文,重复性尚且不论,数据的真实性,文章的质量都是值得我们去质疑的。
   说了这么多,大概的想法还是:该去认同的要认同,哪怕有很多问题和错误。该去质疑的要去质疑,哪怕大部分都是正确的。在设计的路上能走多远,取决于个人的行动和想法。



附录:和菜头 专家之国
有一次我在Twitter上赞扬了什么人,有人立即回应说很惊奇,因为“就没有见过和菜头说谁的好话。”我觉得不太公平,因为那个从不说好话的人绝对不是我,而且另有其人。

周末放送了MIT的印度裔学生Prarnav Mistry的第六感装置,我自己被深深打动,觉得Prarnav Mistry的想法很棒。至于说如何去实现,那是商家和技术商的事情,但是他的理念我很赞成。我们在太多时候去迁就电脑和网络世界,去迁就工程师,而不是他们来迁就我们,用人类习惯的方式去使用科技产品。我们常见的是说明书越来越厚,技能需求也越来越高。而不是一样产品到手,凭着直接就知道应该如何操作。同时,它一定和现实世界紧密联系,无需太多复杂的操作而在现实和网络两个世界之间做切换。

我个人认为,目前这种设计思路的一个显著恶果就是割裂了手机和电脑用户。手机现在也可以上网,但是,我根本不相信手机和电脑是统一在网络概念下的不同终端,用户会在不同终端之间自由切换。手机用户会变成一个独立的群体,其中有相当数量的人根本不会去使用电脑上网。因为对于他们来说,手机意味着另外一种生活方式,和上网冲浪的人生完全是两回事。手机对应着更为简单而直接的操作,证明了少就是多的生活哲学。

把马牵回到路上来:我一度以为Prarnav Mistry的视频不会受到欢迎,因为内容可能不是网民所关注的。但是测试结果表明,在Twitter上它被迅速发现并传播,在新浪微博上它被RT了 300多次,在QQmail的广播里它被转播了35次之多---这是有史以来我在那里的最好成绩。很明显,许多网友都被Prarnav Mistry所传递的想法所打动,明白了他的创意价值何在。也许,他们说不出这种技术的应用会体现在什么地方,但是毫无疑问的,他们被这一想法本身所打动。

与此同时,我也看到了许多熟悉的老调:

---这有什么啊,很多年前就已经有了。
---无非是个演示,没有丝毫的实际价值。
---很粗糙,难怪要拿出来做开源。
---没什么新鲜的,无非是形象捕捉,根本无法商业运营。

看到这些话,一个网络专家团的群体形象跃然网上。我相信,这些论断有部分是真的,可能还很切实。不过,更让我高兴的是,这些调调直接回答了“李约瑟谜题”,为什么中国没有科技?答案是这样的中国人太多了一点。他们老于世故,他们见多识广,他们在一切可能的时间和地点跳出来发表反对意见,他们倾向于贬低一切新发明和新创建并将其形容为一钱不值。结果呢,结果我们拥有了一群卓越的专家,他们可以轻易否定掉地上的任意一颗幼芽,但是,他们不会栽种任何新苗,于是我们得到了一片浩瀚的沙漠。而在这沙漠上,站着一群见多识广,永远正确的老专家。

类似的事情不止出现在Prarnav Mistry这位印度兄弟身上,在过去,我推荐过很多次国产的优秀动漫。无论是在优酷,还是在土豆,我都可以在回复里看到无数专家的点评:

---这是抄袭日本的。
---这有什么,CG技术很一般。
---没有多少新意,不知道楼上怎么想的。
---中国人就知道模仿,从来没有创新精神。

同样的,我相信这些点评人都是专家,我相信他们都能做出很好的作品来,只是一直不得闲,所以只能抽空上视频网站做一下高屋建瓴的点评。如果因此不做,那么说明你根本就没有创新精神。如果继续坚持,那么说明你水平很烂,但是坚持现眼。瞧,想做点什么事情是多么地艰难。

我青白眼看世人,但是还会经常热情洋溢地推荐和介绍人物或者作品。如果我能看到闪光点,能够理解设计者的想法,那么我会赞扬它们,并且分享给众人。从不说好话的人绝对不是我,永远说负面评价,永远一眼看穿的,另有其人。Prarnav Mistry的创意并不复杂,因为他所用到的所有设备和产品,都是现在既有的。加上他愿意开源,哪怕再粗糙,再简陋,任何一个肯下点功夫的中国人都可以据此做点什么出来。最低限度上,也许一套让聋哑人手语和语音之间交互的简单产品是可以实现的。但是,有这些专家在,我并不确信这一点。也许,更合理的方式是让我们去等待他们的伟大发明,空前绝后的伟大发明,然后大概我们就可以立即进入极乐世界。因为除了那里,我实在是不知道还有什么地方能够如此一步登天,如此绝无瑕疵,可以躲避他们汹涌而来的见解和指头。
PARTNER CONTENT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EE直播间
更多
我要评论
0
5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