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Google终于推出了其浏览器Chrome,处于守势的IE之前也推出了IE8beta2,而据称能将运行速度大幅提高的firefox3.1也将于晚些时候推出市场,诸多主角的连番动作让时下的浏览器之战变得得更加猛烈。
这容易给人一种错觉,似乎这仅仅是浏览器,即基于操作系统的某种网络应用程序的竞争。目前网上所出现的诸多测评也更多地基于Chrome与其他浏览器如firefox还有IE8beta2的技术表现。但Google其实志不在此。也有人表示,因为微软的IE8beta2上的诸多设置弱化了Google的搜索市场份额的扩张潜力,Google才不得不做出浏览器的回应。但这显然不能解释Google已经花了两年时间来运作其浏览器Chrome。
Google开发浏览器真正的原因在于其坚信一种理念,即未来更多的用户应用会更多地建构在浏览器的基础上,后者将越来越多地替代操作系统的角色。Google需要占据单机型操作系统的下一代市场,即网络操作系统,浏览器毫无疑问地扮演了这一角色。
从信息科技的历史看,操作系统之所以出现,是因为人需要更直观地操作复杂型机器,操作系统提供了一个方便人识别的“接口”,高效和准确地将人的指令转化为机器动作,于是早期的人机“接口”就这样诞生了。其优势是操作系统可以更好地整合硬件并编译人所发出的指令,与此同时,各类基于操作系统代码库的应用程序的崛起进一步丰富了用户体验并形成了完整的操作系统生态链。
但操作系统很大程度上是单机时代的产物,当互联网开始走向成熟,用户将大量的信息储存于机器之上,机器就顺理成章地成了人与人之间交流信息的媒介,这个时候更多的需求是基于互联网而非基于单机,所以网络操作系统即互联网浏览器越来越具有了“接口”地位,操作系统本身则沦为一种基础性的框架,一旦硬件行业出现新的更高级别的整合规则,操作系统的大规模硬件内嵌成为可能,则网络浏览器有取操作系统而代之的可能。
从人的角度看,“接口”是打开机器世界的钥匙,是不可或缺的。正是因为“接口”对于用户意义深远,这很自然地让“接口”成为了兵家必争之地。而“接口”的胜出者因为占据了用户的入口,可以从中赚取大量的利润,因为到时诸多应用都要基于“接口”(如现在的各类应用程序都必须建立在操作系统代码的基础上,微软正是利用自己的操作系统这一“接口”而推广了自己的网络浏览器),而浏览器一旦发育成熟也必然会推出自己的代码库,以便以他市场参与者创建新的应用。“接口”之战的失败者则很容易受制于人。这样很容易理解微软在IE里面优先嵌入自己的live搜索引擎,而Google则处心积虑推出自己的浏览器。
随着科技的进一步发展,未来用户所见到的系统界面可能就是一个纯粹的浏览器。或者眼光放得更长远一些,当人机交互超越了屏幕点击的层面,浏览器也将成为互联网的历史。最终的接口,即人与机器的接口可能是一款虚拟真实游戏,也可能是一块植入大脑的生物芯片。到时候,新的行业霸主又有了新的“必争之地”了。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