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地是电路设计中最基础的内容,但又是几乎没人说得清的,几乎每次的培训和交流都会有人问到“老师,有没有一种通用的接地方法可以参考啊?”如果想知道这个问题的答案,请继续耐着性子读下去。
我先给出一个斩钉截铁的答案:“没有”。那咋办呢,我们总不能像中国的厨师一样,教徒弟炒菜时,用到的配料都是“少许”“颜色微黄”“微焦”等感觉性词语吧,当然不是。为了更好的明了接地的技巧方法,下文中将不再讲究任何的文字技巧,而是一针见血的道出接地问题的本质来。
接地方式←接地目的←接地的功能,所以采取哪种接地方式,要看地是哪类地,这类地的作用目的是什么,这两个问题解决了,接地方式则可水到渠成。
接地的目的决定了接地方式。同样的电路,不同的目的,可能都要采取不同的接地方式。这个观点一定记住。比如同样的电路,用在便携设备上,静电累积泄放不掉,接地的目的是地电位均衡;用在不可移动的设备上,一般会有安全接地措施,对静电泄放的接地目的是导通阻抗足够低,尤其是对于尖峰脉冲的高频导通阻抗。
有几次做培训的时候,答疑期间屡屡被问到一个问题,“接地是产品安规设计和电磁兼容设计的一个极重要的问题,并且听起来很简单,几乎每个设计者都在做,但真正做好的也不多,你能不能给出一种好的接地方法来,总结成放之四海而皆准的接地设计规律来”。提出此看法的工程师有电力电子设备的、医疗电子设备的、还有IC设计的和大型强弱电综合系统集成的,这些不同的专业,又因为其应用环境的不同,产品特点的不同而导致了接地的各种特色。经过了半年多的思考提炼,我把接地的规律性、基础性的思维方法总结出来,希望它能成为放之四海而皆可用的万能钥匙。
接地的定义是电流回流的最小阻抗路径。此定义有点晦涩难懂,但它有一点是很明确的,它秉承了“有奶便是娘”的人生哲学,是典型的机会主义,哪条通路阻抗小,电流就往哪条路去,这一条提示我们注意:接地的导通通路未必就是我们所认为所设计的那条路径,因为那条路径可能不是最小阻抗的,千万不要想当然认为我给你画出了路子,你就必须得走。鲁迅先生写道“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也便成了路”。所以电路设计中,要有意识的将可能但我们不希望产生电流接地通路的地方cut掉,让电流走唯一的路径到地,我们设计的措施也将会针对性强得多。
这里面有一个最简单的设计例子,电路板的安装柱一般用金属的,并且习惯性的接到金属壳上去,将电路板的信号地和外壳保护地接了起来,此方法正确与否下面会有专题探讨,这里只说一点,安装柱一般不会只有一个,这样的原因,电流的回流路径就可能不止一个了。信号连接器的外壳是否接地、屏蔽电缆层是否接地、金属机箱的各组成壳体之间的接触是否良好、外壳或固定电路板的金属安装板之间的连接阻抗是否足够低,等等地方都会涉及到这个问题。所以地通路要做被设计者玩弄于股掌之间,运筹于帷幄之内。
地有几个作用,在不同的地方作用可能不同,要识别清楚,因为不同用途的设计重点可能不同,就像男人,在单位的是经理,在家里是修理工。地主要有三个作用,信号回流、平衡电位、泄放电流。区别在哪呢?
回流就是去流信号要从地线回来,地线的阻抗大了会产生压降引起信号失真、信号和地组成的环路会引入空间辐射干扰(右手定则可以分析出来)、非独立地线(公用地线)会因为甲信号的波动导致地线漂移,而乙信号受到影响。如下图:GA段和AB段是公共阻抗,电路1、电路2、电路3流经公共阻抗的回流信号会导致地线基准发生飘移,如果电路1和电路2之间发生了信号的传递,地线基准的不同将引起信号数据的失真。这个就是多点接地、单点接地、混合接地的问题。
如果是平衡电位的,地线各部分之间导通电阻就要足够小,不然不能做到地电位的均衡性。如果是泄放电流的,就要保证入地阻抗足够低,并且地线要能耐大电流,比如防雷接地的地线。
一下讲解地的注意事项分成几个独立的观点分别介绍,每一条的内容虽然简单,建议一定反复读上N遍,象面对一杯好茶,让心跳在60bpm以下的状态,细细的品,感觉其中的美感和内涵。然后才可能从简单的词语中悟出深刻的道理来。
1、 从性能分,接地分成四类:
安全接地、工作接地(数字地、模拟地、功率器件地)、防浪涌接地(雷击浪涌、上电浪涌)、防静电接地。
前文书中讲过,“接地的目的决定了接地方式”,目的即指其实现的功能。基本上所有的接地都可以归结到这四类里面来。每个接地前都要先明确该接地属于哪一种。
2、 接地追求的目标是地阻抗低、地稳定、地均衡。
地阻抗低很好理解,用粗的线缆即可,但有一个问题一定不能忽视,比如我通过一个大电感接地了,如果地线上跑的地电流的波动频率是0.00000001Hz,这个大电感的感性效应表现得就很不明显,等同于直接接地了,但如果波动电流是1000000Hz的话,感抗=j ω L=j 2 π f L,就显得很大了,这种情况下,相当于高频接地很差。各位看官可能会说了,你胡来吧你,谁会用个大电感接地呢,第一是在某种状态下会有这种方式的,第二是即使不这样接个电感,普通电缆的走线电感在高频下也是不容忽视的。总结为一句话,低频接地 ≠ 高频接地。即低阻抗的接地要分析是属于高频还是低频的接地。
地稳定是比较好理解的,一般来说,接地阻抗足够低的话,地电流泻放容易,且不会在底线上产生啥子压降,就如一个超大的电容,电荷的海洋,具有无限宽广的胸怀,多少进来都波澜不惊。
地均衡比较容易被忽视,对于一个信号来说,有用部分是两条线上的压差,如果地线漂移了,两条线上对地线的压差同等的上升或下降,即差模电压值维持不变,共模电压发生变化,其实电路功能是照常实现的。就像水涨船高,您比我高3cm,站在船上,船上浮了,您依然还是高我3cm。这种情况在静电防护的时候常用到,一个静电脉冲通过空气打到电路板上,针对局部的电路,距离远近的不同,肯定会导致产生静电感应的压差。这时候用一块金属板隔一下的话,即使该金属板浮空,对金属板后面的电路板来说,感应的将是均匀的电场,虽然感应干扰仍然存在,但起码电路上是基本均衡的。当然如果此金属板接地更好啦。当然共模电压一般不会维持住,因为传输线的阻抗不均匀,往往会转成差模电压干扰,地均衡的问题最好不要让我们面对,但没办法的时候,如浮地设备,不得不受到静电冲击的电路板,防护时候要考虑地均衡问题。
3、 共地阻抗耦合干扰
共地阻抗耦合干扰是接地里面每天都要面对的核心问题,并且几乎逃避不开。就像电影院里散场的时候,你从最里头的一号厅出来,没几个人,走来很通畅,突然二号厅也散场了,一下子通道就拥挤了,再继续前行,坏了,三号厅正在放观众入场,一下子,人流就波动起来了。这和共地阻抗是一个原理,通道相当于地线,人相当于电流。如果一、二、三号厅流动的人差不多,相互之间影响不太大,但如果3号厅是大厅,人员是一、二号厅的好多倍,那进出三号厅的人员将会对一、二号厅人员流动速度的影响很大。一、二、三号艇的客人都要走过的这段路就成了共地阻抗。
以下图为例,图1中,RAB段的电阻就是共地阻抗部分,流过这段的地电流Io、Ia、Id三部分在这段会相互影响;如果这三个电流差别较大,差出了1-2个数量级的话,相互之间的影响就不可以忽视了,尤其是某个弱地电流支路是用于定量测量、放大或AD转换电路的时候;图2则把Id对另外两个之路的影响隔离掉了;图3则是三个地电流全部分别隔离了。
4、较通用型的接地方法
这个标题用了个“较”字,是有原因的,因为通用的接地方法根本不存在,这只是个基础的模型,真正使用中的时候,还需要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变通处理,就像语言,同样一句话“你讨厌”,用不同语气讲出的时候,传递的信息可是千差万别。 基本思路是,在设计上,把安全保护地、工作数字地、工作模拟地、工作功率地、雷击浪涌地、屏蔽地先确保各自独立的单独连接,最后在系统联调的时候,再根据各地之间要解决的问题,即根据接地的目的,将这几个地按照下列的之间的联接方式处理下,连接方式包括:
a地——地间黄绿导线直联
这种接法最好理解,就是简单的使两个地可靠的低阻抗导通。但切记,此种接法仅限于中低频信号电路地之间的接法。因为这类导线上有一定的走线电感和走线电阻,对高频波动地电流,在电感作用下,电缆起到的是大阻抗的作用,相当于低频接地,高频下大阻抗接地了,基本不能实现高频下的可靠导通。
b地——地间宽扁平电缆直联
扁平电缆主要是解决上面导线直联不能解决的问题,静电测试工作台的接地电缆不用直线就是这个道理,它在高频下可以实现地阻抗对地导通。
c地——地间大电阻连接
大电阻的特点是一旦电阻两端出现压差,就会产生很弱的导通电流,把地线上电荷泻放掉之后,最终实现两端的压差=0V,这个特点在希望电荷泻放,但又不希望快速泻放的时候,会表现得淋漓尽致。生产工作现场的防静电台垫,导通电阻一般是106-109欧,就是这个目的。防静电台垫相当于是工作电路板的地与保护大地间的大电阻。 c地——地间电容连接 电容的特性是直流截止,交流导通,对希望实现这类功能的场合可以考虑采取此方法。比如一个开关电源供电的产品,外壳和保护接地连接,里面的电路板上的地有杂乱波动干扰,但又无处泻放的话,在24V、12V、5V等的直流电源地与保护接地间跨接大电容,波动可以被泻放掉,但直流成分能保证是较稳的;注意,这种情况下,保护地和外壳地的稳定不能保证的话,效果可能会适得其反欧。
d地——地间磁珠连接
在这里,磁珠的特性需要明确一下,很多工程师经常把磁珠与电感划等号,这是根本性错误。磁珠等同于一个随频率变化的电阻,它表现的是电阻特性,是耗损性质的;电感则是储能性质的,相当于销峰填谷。所以跨接磁珠的地之间一般是有快速小电流波动的状态,因为磁珠会饱和,电流太大了,它消耗不了。一般用在弱信号的地——地之间。
e地——地间电感连接
电感具有抑制电路状态变化的特性,通过电感的连接,可以销峰填谷,对于有较大电流波动的地——地,跨接电感可以解决这个问题。
f地——地间小电阻连接
小电阻要解决的问题是增加了一个阻尼,阻碍地电流快速变化的过冲,在电流变化时候,使冲击电流上升沿变缓,相当于晶振输出端、总线输出端为减少过冲振铃的匹配电阻。
5、 安全地、防雷击浪涌接地的接法
因为雷击浪涌、安全地的电流一般会远大于信号电流对人的危害,这两个接地建议分别单独接到大地,在真正的大地处单点相接,尤其是防雷击接地。
这篇文章耗时大约月余,各种思路一直盘旋于心,却有无从做起,在我的身上,也印证了接地这个问题与我们的关系,最熟悉又最陌生,最简单又最复杂,最易上路又最难达到终点。希望通过粗浅的总结,为我们浮在云里雾端的接地设计提供一个落地的云梯,使接地的设计真正能接到地气上来。
另一个就是静电接地和普通接地的区别。一提到接地,都是阻抗越低越好,但对静电接地不然,静电接地阻抗一般在1M-1000M欧姆,原因是阻抗太高等同于绝缘,积累的电荷泄放不掉,这个道理与普通接地无异,但导通阻抗太低,泄放得太快也不是好事,因为在有用电路上积累的静电荷,如果瞬间泄放的话,会导致不可控的电路上有瞬间尖峰电流通过,对芯片内部的走线、PCB的信号线、电气接触的触点等地方会产生影响,导致不可见的累积性损伤,当时看不出来,日久年深出现问题,比如电容的漏电流超标就可能是其一个可能的后果。
虽然地的作用都是把电荷导入大地,那是否保护接地、防雷接地、信号接地是否可以接到一起。答案自然是不能,原因何在?雷电浪涌的释放电流偏大,瞬间释放,即使导通阻抗再低,也会产生很大压降,这个电压对其它弱信号的影响就大了。另外,这个电荷瞬间泄放不掉的话,还会反激到其他电路中去。打雷时家里电器被毁有一些就是这个因素。
接地设计还有个容易产生问题的误区,我们常常把地接上了,万用表一测,导通阻抗很低,就基本不会考虑接地的啥问题了,但正应了一句话“很多人不是死于疾病,而是死于治疗本身”。这里面恰恰就有一个微观的问题,接地线本身如果仅是一根铜线的话,虽然导通阻抗不高,但万用表测出的仅仅是直流电阻,而线缆上是有电感的,低频或直流时候,电感效应不明显,在高频的时候,接地线的高频阻抗就很大了,地线上的高频干扰不能被及时泄放掉,于是会产生电磁兼容问题,因为地线的波动会与信号端产生差模干扰。一般的专业接地设备、或在电磁兼容实验室里,接地都用扁平金属蛇皮电缆或宽的铜皮,其道理就是减小地线的电感效应,达到低高频阻抗的目的。这是一个高频思维的问题,要把它和直流思维分开。
多点接地、单点接地、混合接地到底哪一个好,这是一个已经争论了很久,估计还将持续争论下去的话题,给出一个经验型的参考来。首先鼓励单点接地,但当单点接地情况下,地线的长度大于或等于线上信号波长的1/20的时候,就不能单点接地了,要换成多点接地,且接地点之间的距离不超过信号波长的1/20。
曾经碰到过这样一个案例,A设备接地良好,单机调试ok,在机房与B机信号电缆相连,只要一连上,空开就跳闸,漏电流超标,两台设备单独用时都没问题。这是一个系统接地和单机接地的问题。这在具体设计时候进行控制和分析即可,没有太特别的地方。只是注意尽量不要为其他设备提供辅助电源,尽量考虑现场接地不良情况下对机器可能的影响,因为接地不良经常存在。
以上简单论述了接地几个需要注意的地方,也是比较常见的问题和误区。希望引起足够的警惕,避免“沉舟侧畔千帆堕,病树前头万木枯”的局面发生起来。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