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大战:中国半导体的“武汉保卫战” (1)
接上:
地方之痛:扶持民族产业也需要市场运作
毫无疑问,地方政府是重视高科技产业,也愿意扶持民族企业的。投下上百亿人民币,付出众多心血与精力便是明证。并且政府也愿意将企业卖与国内公司,卖与开放的公司,扶持当地的集成电路企业。然而政府肯定也要考虑投入和回报。新芯成立以来一直亏损,好似一个无底洞的现状让政府犯了两难:“加码摊薄”还是“斩仓割肉”,这真是个问题。
从产业的角度来看,代工厂作为高昂的资金密集型产业,投入巨大,折旧极高,所以一个8寸线前五六年都很难盈利,而12寸线投入就更大,所需回报周期就更长了。产业特性使然,新芯也要按照老规律。
从企业角度来看,新芯建成后,月产能只有不到4000片 但一个12寸厂如果要盈利,大概需要月产能在2万片以上。但新芯如果扩产到2万片,这又需要很大一笔钱。
目前新芯的处境就在于如何生存,只有生存下来,才能考虑下一步发展的问题。而武汉政府肯定希望新芯健康运转,靠企业本身,靠市场运作来正常发展,这就需要给新芯一个全面的,详细的,符合新芯“厂情”的发展计划:注资多少,发展什么技术,产能多少,合作伙伴,何时盈利等等。谁能给出这个计划,或许是“中” “美”大战的关键之匙。
行百米而半九十,目前这场新芯争夺战,进入了最后的冲刺阶段,谁是最后的取胜者,尤未可知。
对美光来说,要想领先到最后,则势必吸取上次和中国另外一家地方政府谈判失败的经验,改变强硬的谈判策略,拿出充分照顾新芯发展和支持当地集成电路发展的方案:摒除存储产业波动巨大的规律,持之以恒在新芯投入,并且在低潮时也要确保新芯的产能;开放部分产能给当地的或者中国的设计公司,帮助当地政府发展好集成电路设计产业,进而帮助这些芯片企业为武汉的光谷经济提供引擎,而不是把新芯划为美光一条封闭的生产线,把里面的客户都赶走。政府希望的是筑巢引凤,而不是鸠占鹊巢。
对中芯国际而言,要想打赢这场“武汉保卫战”,则必须和政府充分沟通,让政府意识到中芯本身的改变。转移更加成熟的工艺和盈利的产能给新芯,更加重视新芯,拿出具有可操作性的,可实现性的建设性发展方案,帮助新芯早日走上健康的发展轨迹。尤其是在没有更多现金直接收购的情况下,中芯国际必须尽快拿出充分考虑地方政府投入,新芯未来发展,扶持当地半导体企业的最优方案。或许分期付款,股权合作,债务转股,对当地上下游企业给与更多优惠等是目前双方两难情况下比较适合的方案
发展之思:科学发展和市场规律才能推动高科技产业
其实新芯的现状是国内地方政府发展高科技产业的一个缩影,政府很积极发展新兴产业,也愿意投入巨资,但政府对产业本身的认识,对行业发展规律的把握没有企业熟,并且不能参与企业运营,所以如果没有好的防控方案和双方的约束政策,在投资和回报上如果没有明确的或者科学的措施,就很容易出现问题。这个不仅武汉有,别的地方也有;不仅半导体有,太阳能,LED等都有。
就企业来说,在本部以外投资发展,必须从市场的角度,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而不是盲目热情,必须根据行业的发展规律,企业本身的运营情况,结合当地的优势,科学发展。尽大可能降低对政府的依赖,依靠企业本身市场运作来做大做强。
曾几何时,国内地方政府纷纷发展半导体代工厂,从南到北,由东至西,可到头来,几家欢乐几家愁?政府和企业从初见时的相见恨晚到后来成为陌路仇人,难道真是 “人生若只如初见”。前天是半导体,昨天是太阳能,今天是LED。相同的故事,不停地上演。政府的投资和企业的扩张到底怎样才能和谐共存,良性发展。这是个问题。而详细规划,遵守科学发展观,按照行业和产业的规律办事,相互约束,相互合作,相互信任,相互尊重,相互有长期合作战略眼光,摈除急功近利,按照市场运作,则是回答这个问题的答案。
用户1061334 2011-4-28 17: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