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数字后端体会(转自 水木)

2011-5-5 11:14 4484 10 10 分类: 工程师职场

-----------------------------------------------------------------------------------------------

发信人: albred (赞yellow!), 信区: METech

标 题: Re: 做数字ic前端的真悲凉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hu Oct 30 13:54:54 2008), 站内


我是做数字后端的,正如你所言,后端工作对工具的依赖性很强,每天都在和工具打交道?
而且是多种工具,工具可能会换,流程也是一样。
不过对工具的经验不会简单的就因为工具的替换就几乎清零。
EDA工具确实是在不断的进步和更新,但是里面核心的东西变化并不大,比如布局布线,逻
辑综合,时钟树综合的基本思想和算法,变化得更多的只是并行处理能力(可能更占用
licnse了),跑的更快,能处理的设计更大更复杂(就是更能吃内存了),能支持新的工艺
设计和特殊设计需求(比如多电源域),更精确(比如对noise/IR drop的更好把握,当然
也是建立在工具处理能力更强的基础上的,如果你不在乎时间,用越复杂完备的模型去模拟
自然越精确),更美观和直观了(gui的改进)......
核心的东西是不会因为换了工具就被清掉的,变化的东西如果用得好,只会使你的处理能力
更强,工作效果更好。如果你觉得你整天在疲于对新工具的适应,那只能说明你对工具理解
的深度也就这样了。

我不是很了解做模拟和射频的,个人感觉这种工程师对个人修为比较看重,可以抱着本经典
研读,对具体的问题进行多方位的思考,在实战中不断积累经验,提升自己的内功,高手间
的对话可能旁人都插不上话。做数字后端的似乎没有太多的内功修为,感觉水比较浅,抛开
工具和流程的盔甲之后可能就是一菜鸟了,看起来很容易被替代。
我的老板也说过,做后端的就是事杂,你什么都得懂,前端的数据、综合、timing、约束、
DFT...自己的布局布线、DRC/LVS、noise、power、DFM、lib...再往后的IO、package、
process...但是什么都了解不深,你要揪着什么稍微深入一些的问题来问,我们很可能答不
上来。
不过这就是数字后端的工作方式,这里的事情不需要很高的智商才能做好。做后端的就是一
个工程师,而不是一个设计者,虽然title上大家都说自己是designer。数字电路的规模一
般都比RF/anolog的要大而复杂,多人合作完成一个项目是最常见的工作模式。工作能够顺
利进行,不是由其中的某个天才能决定的,更重要的是要有成熟的方法和流程以及合作无间
的团队。评价一个好的项目,不在乎它有多完美精致,而是它能尽可能短时间按要求(可能
要求会不断降低,只要能接受就行)tape out,产品能work,为后来的项目积累经验,能够
对流程改进有所帮助。评价一个好的工程师,我觉得态度(或者说工作方式方法)比能力(
智商和技能)更为重要。比如不简单盲从别人给你建立好的流程,多思考为什么会这样,可
能会存在什么问题,怎么去解决,别人是不是能够方便的使用我的解决方法,如何为团队作
出贡献,让leader看到你的价值。再比如自己接到一个模块,怎样进一步了解模块的设计特
性,以前是不是有什么可以利用的设计经验,有哪些地方需要注意,对一些特殊情况如果有
自己的实现想法是先通知leader再做还是先做再通知,怎样能够同时处理更多的模块,怎样
让自己的工作更有效率,怎样保证自己的工作少出bug,怎样让leader对你放心。再比如碰
到问题,去哪里找答案,在网络上怎么搜索,在公司信息库里哪里可以找到,在team里该去
请教谁,问谁合适问谁不合适,哪些问题是有意义的,哪些问题是在钻牛角尖,让leader对
你省心。再比如和别的team在交流工作的时候,事先要做好哪些准备工作,对一些责任问题
如何调整自己的立场,如何针对事而不是针对人,如何表述问题,什么问题是该说或不该说
的,让leader觉得你"懂事"。再比如有很多工具无法帮忙只能自己手调的dirty job,你是
否能够长时间的忍受这种无聊繁琐的工作内容,是否能保证平常心不让糟糕的心态影响了自
己的工作......

我所在的后端团队里,真的是什么出身的人都有,除了对口后端的之外,还有做RF/analog
的,数字前端的,物理材料的,软件的...在工具和流程的包裹下,大多数人都很快适应并
完成基本工作,说明搞后端确实不需要什么高深的理论和技术背景,入门容易,所谓英雄不
问出处,开始时大家的起点可能不大一样,但是路遥知马力,决定你未来工作成就的还是你
的工作态度。

【 在 givensoo (打杂工的大爷) 的大作中提到: 】
: 标 题: Re: 做数字ic前端的真悲凉
: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ue Oct 28 22:37:28 2008), 站内
:
: 对工具依赖很严重的岗位都是很容易被替换掉的
: 换言之就是竞争压力最大的岗位
: 把精力都花在这些东西上面,是最不划算的行为
: 想想自己搞了四五年,最后真正得到了多少?对这个行业的本质理解了多少?
: 想想看什么是最根本最具竞争力,最贴近产品、客户和市场的东西?
: 是这些工具么?还是这些工具所描述的东西?
:
: 我做过射频和数字,感觉射频和数字对于普通工程师最大的差别就是:
: 射频工程师对系统和产品的了解很到位,因为他们主要精力都在这上面,工具没多大革
新,所以最多半年花个时间掌握,以后的就是思考最本质的东西了
: 而数字工程师,包括前后端和验证,花在工具上的时间占了很大一部分,对其他东西的
了解反倒没有工具重要或者两者同等重要而已,关键是工具还经常更新,所以还要不断花精
力在工具和语言的掌握上,往往一个工具掌握的经验,每被更新或替换一次,就几乎清零一
次。因而花在工具所描述的内容上的时间,相对而言就比较少了
: 这样比较起来,光从做技术角度看,数字岗位其实是最累、竞争性最大的岗位,老人们
往往还要面临着经验积累程度不亚于自己的新人们的冲击。
:
: 虽然目前貌似模拟、数字岗位的薪水已经差不多持平了,但是模拟岗位总是不敢轻易招
新人,就是因为这个岗位的行业经验是更具知识和技巧,更具深度的,要慢慢积累。数字无
论前端后端、验证,都是快速发展快速淘汰的,比如以前验证e语言很流行,现在慢慢也快
要被淘汰了
:
:
: 【 在 feelthesame (feel the same) 的大作中提到: 】
: : 都搞定也不容易了吧
:
: ※ 来源:·水木社区 http://newsmth.net·[FROM: 119.123.11.*]

※ 来源:·水木社区 newsmth.net·[FROM: 211.99.222.*]


发信人: Torlies (设计没竞争力的芯片比炒菜容易), 信区: METech
标 题: Re: 做数字ic前端的真悲凉
发信站: 水木社区 (Thu Oct 30 23:40:36 2008), 站内

惊现论文级灌水!
友情re一个

givensoo的看法我也不大同意。

如果说到深度,积累,整个IC行业都不如搞机械的,那行业积累多悠久啊发展多缓慢啊,
百年难得有点长进,工程师绝对是越老越吃香。
但是大家来干IC真的是因为这个方向变化缓慢这个特点么?
我相信自发选择干这行的人都是因为IC(虽然没软件和金融那么疯狂)是个相对大多数
行业还比较新、发展还比较快的行业,机遇很多,胡子不长的人也能有所为,而绝不是
因为可以熬到胡子一大把再厚积薄发。

至于技术更新比较快这个问题,我相信这个是整个IT行业都无法避免的,RF也不可能像
givensoo说的那样幸免。更新慢怎么好意思说自己是高科技?相信模拟技术还没有步入
迟暮,变成机械那样几十年没有大变化。

如果有天翻地覆的技术革新到来,那么很多人都需要转行,那不在我考虑之列。
但是就工具更新而言,如albred所说,最关键的东西(比如后端的布局布线)很少有变
化的,变得多的经常是界面和一些使用上的细节。一个合格的工程师应该是有自己的系
统的做事方法,这套方法是借助但不依赖于工具的。正如我们公司换了套用起来不太顺
手的工具,高手们依然能很好的解决复杂困难的模块,而问题总出现在经验不足的人身上。

givensoo对工具更新印象比较差,可能是因为他所在地方在保持流程稳定性和流程更新
之间的权衡没做好,导致刚熟悉一个工具还没来得及理解核心工作到底是什么就换下一
个工具,这不是这个职业的问题而是公司制度有问题。

你后面说的那些别让上面操心什么的,和后端无关,和IC无关,而是任何人都应该这样。
缺乏独立工作能力,什么事情都要别人操心,就像长不大的婴儿整天让父母烦。父母不
能换孩子,但是经理换个不操心的手下容易得多。


不过就个人技术而言,后端的确显得比较单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模拟设计的创新是提
高电路的效率和性能,而后端的创新则是对流程的贡献,是提高人的效率。而提高人的
效率这个事情很难用一个具体的东西(比如一个电路)来说明,也比较缺乏一些客观的
比较。所以很多人不把DELL和WALMART发明的高效的流程当作创新,认为这两家各自领
域NO.1的公司其实啥核心竞争力都没有。


背景方面,正如做硅谷的集成电路刚开始繁荣时,做模拟的人来自各行各业一样,中国
做后端的人背景各不相同只是因为学校里面缺少做后端的学生。从今年招聘情况看,这
个情况在改观,以后会有大量有后端经验的学生毕业,从业者的背景集中度就会越来越
和前端以及模拟相似了

【 在 albred (赞yellow!)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是做数字后端的,正如你所言,后端工作对工具的依赖性很强,每天都在和工具打交道
?而且是多种工具,工具可能会换,流程也是一样。
: 不过对工具的经验不会简单的就因为工具的替换就几乎清零。
: EDA工具确实是在不断的进步和更新,但是里面核心的东西变化并不大,比如布局布线,
逻辑综合,时钟树综合的基本思想和算法,变化得更多的只是并行处理能力(可能更占用
licnse了),跑的更快,能处理的设计更大更复杂(就是更能吃内存了),能支持新的工艺
设计和特殊设计?
PARTNER CONTENT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EE直播间
更多
我要评论
0
10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