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则“机器人因为实在受够了家庭琐事而选择**”的报道,引发了人们诸多感慨。
这几天,有关机器人的话题不断。11月9日,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国际机器人展览会在日本东京落下帷幕,来自全球的机器人同台竞技,高端新品迭出。与此同时,第十五届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上,工业机器人展首次单独设馆,各种形态和功能的工业机器人各显神通,向观众展现了未来工厂的生动画面。
“当工业机器人价格降到2万美元左右,性能趋于成熟稳定时,就会出现制造类企业引进工业机器人代替工人的浪潮。”早在2006年,《福布斯》杂志就如此预言;牛津大学在本月初发布一份研究报告警告称,未来20年,美国将有47%的工作岗位存在被自动化替代的可能。
作为集机械、电子、控制、计算机、传感器、人工智能等多学科先进技术于一体的现代自动化装备,工业机器人组成的“就业大军”已成为一股不可忽视的力量。
部分领域已挑大梁
“近年来,特别是近两三年,我国越来越重视机器人的应用。”北京自动化控制设备研究所第10研究室主任张新华研究员告诉记者。在他的实验室,记者看到一台带有视觉系统和分析系统的放射源勘探机器人,正在将模拟放射源中的样本小心取出,装入封闭容器中。在这里,还有一系列先进的主要用于石油、电力、煤矿等领域的放射源装配机器人,以及各种高效、实用的巡检机器人。
“我们还面向劳动密集型产业研发及生产了电子类‘新一代灵巧型工业机器人’。”张新华说,“这些工业机器人很多已经投入实际生产作业中。”
“在我国,铸造、汽车等传统行业都已开始引进工业机器人,一些高新科技产业,比如富士康等也引入机器人替代人工。”早在两年前,富士康就有意在组装工厂部署100万台工业机器人。该企业创始人郭台铭称,今年年底前,富士康中国工厂内的机器人数量将与工人数量相当。
随着全球劳动力成本的上涨,企业不断面临挑战。据张新华介绍,有数据显示,近几年中国职工工资年均增长高达14.8%。在成本高增长和劳动力稀缺的情况下,如何降低劳动力成本,让每一个劳动力发挥最大效应成为企业最关心的问题。而引入机器人成了降低劳动力成本的选项之一。
“今天机器人的‘就业之路’越来越宽,除了汽车、手机生产的流水线,还可在航天等领域发挥作用。”张新华说,他所在的实验室依托航天科技的研究优势及人才优势,形成了较为完整的产业链机器人研发。
充分上岗还需时日
虽然工业机器人上岗就业的势头如火如荼,但谈及我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与应用,业内人士仍然表示,抢人饭碗还为时尚早。
“我国机器人的本体制造和核心零部件的生产,与国外还是存在较大差异,如运动控制器、伺服驱动器、电机及精密减速器,大部分都依赖日本、欧洲进口产品。可以说,越往产业链的源头差距越大。”张新华说,“因此,我国的工业机器人仍处于‘受制于人’的阶段,这也成为制约我国工业机器人发展的最主要原因。”
“减速器是制约国内工业机器人技术发展最重要的因素,机器人核心零部件国产化迫在眉睫。”北京易能立方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健告诉记者,一旦核心零部件全部实现国产化,内资品牌即可在定价上与进口产品拉开差距。若减速器、伺服电机和控制器等关键零部件国产化,假设平均降低30%的成本,则机器人单机制造成本可至少降低20%。
在王健看来,目前我国缺乏一批高水平的系统集成商和了解行业的专业人士。“现在在工业机器人领域,需要既懂装备又懂工艺的人。”
未来工厂值得期待
“未来,我国的机器人发展方向还要看国家的政策和市场的需求。”张新华说,“这两年,国内很多城市对机器人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比如北京市政府近几年就连续组织我们开展科研工作,希望接下来北京在机器人创新和产业发展方面有所作为。另外,上海、重庆及张家港等地也相继制定了优惠政策促进机器人产业发展。”
在他看来,中国的机器人必然会迎来迅速发展的阶段。他告诉记者,据中国机器人网数据研究中心统计,2010年,中国机器人市场销量为14980台,2011年达到22577台,同比增长50.7%。而2012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达到26902台,同比增长19.2%。中国已超越韩国成为目前仅次于日本的全球第二大机器人市场。预计到2015年,中国机器人市场需求总量将达35000台,占全球比重16.9%,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机器人市场。
“工业机器人的售价大约在以每年4%的速度下降。以165公斤的工业机器人为例,在2010年的售价为29万元,今年是24万元。”张新华说,“劳动力成本的提升、机器人市场规模的扩大,以及机器人本身成本的降低,都为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带来了新的契机。”
美国著名机器人制造专家罗德尼·布鲁克斯曾说过:“这一技术充满乐趣并改变世界。”科学家对机器人的发明与探索,让我们有理由期待未来工厂并不遥远。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