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5号刚刚答辩完,本打算拿到毕业证后再开口的,但要说的实在是太多了。先借这个机会把毕设先说了。简单的介绍下课题和本人对学位论文的态度。双基地SAR是雷达界的一个前沿领域,而机载双基地SAR则是一个在学术界比较热门的前沿课题。硕士毕设与本科毕设本质上的区别除了工作量的不同,其建立的理论框架与意义要较本科毕设更难。博士毕业论文则更注重突破与贡献,好的博士学位论文应该是积攒成册,作为博士阶段所有研究成果的展示(我个人所见)。我的本科毕设是基于GPS的一个接收机,动手画电路板,调试调试程序仅此而已,没有多少研究价值,体现的是个人的动手能力。而硕士除了体现工作量外,还要有一定的研究价值。这里不讨论研究生的水平问题,都是因人而异的。我的精力并不在毕设本身,90%的研究工作在研一的时候就完成了(PS:本科毕业马山进入研究生的学习状态,三年没有过过寒暑假)。毕业前的几个月花了10天左右的时间写了这篇硕士毕业论文。后面修修改改,出于某种考虑对内容做了些保留,主要是体现工作量与新方法本身的验证应付毕业,具体的误差分析理论并没有深入探讨。手上的两篇期刊论文也没有按照《电子与信息学报》的修改意见整合,而是准备在现在单位继续完善误差理论、整理改投《电子学报》。从现在的研究现状看与个人整理的文献数据库来看,如继续在实验数据的基础上进行完善的误差与影响分析,并继续挖掘更可靠、更高精度的空间同步方法则足够支撑一到两篇SCI论文。当然,工程上的试验设备肯定是亲手完成的,试验数据也是亲自参与收集同时独立分析的。实际工程量虽大但并不是论文的重点,重点是做这些事情的目的性要明确。这不是做产品也不是搞学术,而是对真未知的尝试和探索。之所以强调这些,一方面是想说明研究态度比成果更重要,另一方面也是为研究生应该做到的事情正名。我自认为无愧于研究生三个字。
该毕设针对现在Bi-Radar空间同步现有方案在工程实现上面临的困难,如波束成形成本高,工程量大且不适于机载条件,离散脉冲追赶法受基线测量误差、时间同步误差、作用距离限制等影响,不利于工程应用。针对这个问题,依托项目条件提出了基于球面模型的波束指向自同步方法,并通过遍历与蒙托卡罗仿真验证了方法本身的完备性与可靠性。同时研制了两套同步设备,通过地面试验验证了方法的可行性,并针对该方法进行了初步的误差分析等。
由于本人现在完全跨入通信领域也小有所成,对之前的研究暂不打算继续深入,原因有这么几点:首先是未找到两交叉领域值得研究的共同点;其次则是精力有限,做纯理论的挖掘对我而言意义不大,但可以作为学术储备;然后就是该课题的其他难点——成像问题与时频同步技术暂无条件进行工程的测试评估;最后就是个人兴趣问题,机载双站SAR的应用前景无限,但毕竟工程量过大。更何况任何国家对该项技术的掌握都还未成熟。因此,在这里还希望行业内的有志之士能再接再厉,做出更多有实际意义的工作。鉴于有些敏感信息不宜在网络论坛公开,如有兴趣可以等学位论文收录后再自行下载。我相信,有一天飞机可以不怕大雾天气,自由降落。人们能对海洋、森林等环境进行全天候的监测。其他军事用途就不多说了。(PS:有不足之处还望指出)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个观点。作为一个真正的研究人员,除了能兼顾工程实施的技术细节外,还需要具备很好的表达能力善于制作演讲PPT,能道出具体工作的关键所在。想做好这点首先要对自己有自信,然后是有独立的思维方式,最后也最重要的是有严谨、合理的分析过程,最好是讨论的问题有理论支撑。实打实的,来不得半点虚假,是就是,不是就不是。
用户438317 2013-8-3 20:49
用户365214 2013-7-22 16:19
用户403664 2013-6-20 14:46
用户424825 2013-6-20 14:12
用户403664 2013-6-17 11:37
sunyzz 2013-6-16 09:31
chen_zs2012_704941858 2013-6-15 22:33
用户961355 2013-4-27 11:01
用户427466 2012-9-26 09:47
用户427466 2012-9-26 09: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