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需要换工作的和在校生可以来看看

2013-11-5 19:54 2591 27 27 分类: 采购与分销

     反复看了之前写的,再三思考下,对博文内容做了些修改,删除一些与最初想法无关的信息。出于给大多数正在找工作的或想换工作的优秀人才一些实用信息,也是希望能找到与我一样条件的年轻人,对自己非常了解,并且研究意向是独立自主性强的科学技术领域。通过我个人的一些工作小结,希望有人能从中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技术发展路线图。

    我在最近的半年时间里一直专注在高灵敏度捕获和抗干扰系统性能指标的攻关上,半年来敲的算法实现综合代码不下1W行。查阅并录入了近10年的中文和部分已成熟应用的外文学术文献,撰写了5篇详设文档和问题分析图文报告,其中不少于5W自己敲下的理解性说明文字,并给相关技术负责和参与人员查阅。同时以报告人身份做过技术专题讨论会,技术交接会议等;除了通过规避方案解决一些急迫问题外,随着小组负责人归国,这段时间的主要职能便是通过方案优化对核心模块进行重构设计,迎接去年下半年没有完全解决的最棘手问题。可以预见接下来的半年时间应该是出阶段性成果的关键时期。

    现在回过头看我的技术发展路线图还算明确,近期目标就在眼前,远期规划也得到肯定。以前学生时代练就的三方面技能,其中各种信号处理算法的设计与实现,技术详设/学术文献的查阅和写作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可惜的是擅长的硬件设计由于工作分工的原因没有直接负责参与设计,但基本与我以前涉及的行业领域类似。硬件调试经验倒是随时都得到发挥,但毕竟不是本职工作。只能碰到硬件问题时主动帮纯硬件设计人员排查和解决,具体到航天级质量管理的各个细节,一般不会主动要求去体会而只做流程上的了解,这还是与设计工作不同。质量保证主要还是依靠管理水平和执行强度,检测标准没有设计经验的人都能很快学会。当然,要考虑射频部分那够我学的了,因此现在工作中与硬件相关的基本都是射频内容,比如通道内各实现环节的影响分析和测试方法,提出相关指标的要求等。综合来看,这一年来的技术积累一直都没有停过,也没有靠吃老本。反倒是跨领域的原因使我的知识面更广,专注问题时解决方案和理解思路有了更多的借鉴经验。

    可能有人猜到,我所从事的行业是航天测控领域。航天技术是个门槛,国内能做航天的研究机构相比雷达等地面应用领域都要少一些,各种技术实现架构与地面有天壤之别,需克服在各种高能粒子撞击,极端温度,越来越复杂的太空电磁辐射环境以及来自各种未知条件下的影响,其孕育出的技术生命周期长,复制难度大,自主能力强。在国内所有的技术研发道路上,真正的航天技术研发道路算得上是仅有的几条长专业技术年龄、能实现自己价值平台的终生技术职业发展道路之一。不信可以从50岁以上科研技术专家的比例中得到答案。与此同时,它带来的回报是光用金钱不能衡量的,其空间系统的建设直接关乎人民生活水平,国防安全甚至我们国家的未来。当然,这里不可否认的是航天领域一样存在现有体制下科技领域都有的诟病。我也亲耳听到,亲眼看到一些落后思想的言行,一些企业的人员流动也比较频繁。从技术层次与办事方式来看,现在的单位还是与传统航天企业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也许这正是我暂时不考虑其他机会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

    我认为7年是从事这个行业设计工作的最短适应年限,这7年需要通晓系统指标或链路设计中,各种切合实际工程、理论极限的估算和计算①;实际工程与理论仿真各环节间的相辅相成②;短期技术攻关中如何更好的做到状态可控③等,尤其在系统设计领域仅想做好这三点,刚来的人没有1~2年的基础理论学习入门,1~4年的专业领域技术攻关和对系统工程各环节的认知作为切入点。要想做好以上三点基本不可能,最多作为单方面单领域可替代性人员。即使再聪明,理论底子厚,电子设计工程经验再丰富也一样应该需要这么一个认知过程才能更好的发挥综合知识面广的优势。这也正是真正技术研发岗位的人才需求现状。

    最后一句话总结这里的作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我要评论
0
27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2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