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年度总结

相关博文
  • 2025-2-9 22:07
    158 次阅读|
    0 个评论
    前言 在这个被学历紧密裹挟的时代,“读书无用论” 的杂音偶尔还会冒出来扰乱视听。 但请坚信,教育始终是为人生添砖加瓦最有力的途径。身为一名大专在读生,在参与各类比赛以及和优秀院校同学交流互动的过程中,我对大专与本科之间的差异有了更切实的感悟,所以我想根据2024年一整年的经历还有感受,和大家分享一下为什么我觉得上一个好的大学是对成长有非常大的帮助 一年中最大的感悟(必看) https://mbb.eet-china.com/blog/4067534-463118.html 学习总结:又多又杂 2024年主要学习到Arduino、keil5等平台 主要用到arduino uno搭配机智云的拓展板、ESP32/ESP8266、STM32/GD32、ML307A、51单片机 好像都学习了一段时间,将外设什么的用上之后,然后再学串口、spi、iic等,再多一些老掉牙的小项目,然后又去玩下一款芯片 不知道为什么陷入了购买板子的热潮当中,虽然自己的板子已经够多了,但是还是想要买买买 2024年主要还是各种芯片的熟悉,然后偶尔做一点小项目,没有什么大的项目进展 但是已经由arduino逐渐转到keil5,已经从业余逐渐有点到专业的过程了 但是业余转到专业的过程不是那么简单的,所以只能购置了一大堆设备,有用的没用的,贵的便宜的,买了很多设备 示波器、可调电源、电烙铁、万用表、mini加热台 也说不上“差生文具多”这些东西还真挺有用的,可以帮我学到更多东西,而且工具很一点总是没毛病的,但是花的钱就多了 有了示波器和可调电源就可以学到一些驱动的开发,还有一些调试,用的最多的还是测试传感器工作情况 学习到SPI、IIC、串口等一些常用的通信协议,也感觉良好,虽然学这些东西挺无聊的(习惯调用库的结果) 也算是终于摆脱对库的依赖吧,也不算摆脱,只是平时在遇到新的传感器的时候,就会去找相关的开发文档,看看是怎么工作的,尝试自己写一下驱动 要是以前就直接去找库了,虽然方便,但是总感觉没什么意义 参加活动:增长见识 2024年是我在面包板社区活跃的第一年,在面包板社区看到很多大佬,大佬写的文章都非常专业,可以学到很多东西,还有对行业的见解和行业内的一些事情 这些对于我这种在学校还未出社会的愣头青来说,非常的有帮助,所以这一年先感谢各位前辈的奉献 然后还要感谢面包板社区举办了很多活动、原创活动、拆解活动、diy活动,这些活动很大的促进我学习的动力,每次参加活动都花大量的时间去找资料,然后编写文章, 不说专业能力的提升,光是写文章的能力就已经进步了非常多。同时,面包板社区活动的奖励也非常丰富,这也成为我为数不多的经济来源 还参加了嘉立创的星火计划、训练营、征集令 嘉立创提高了免费的打样,而且嘉立创的活动,连元器件也报销,极大减少了做项目的经费,嘉立创在一年内提高的帮助也是非常大的 而且通过参加嘉立创的活动,可以提高画PCB和焊接的能力 帮助他人:授人以渔 自己学了点皮毛,就喜欢帮助同学,一些师弟和我一样对电子方面挺感兴趣,然后就一起学习、交流,我当然很乐意去帮他们, 感觉和我几年前一样,到处问别人,别人也乐意解答我的各种问题 同时,为了更好去帮去他人、也为了自己复习巩固知识,我在面包板社区申请开了一个论坛专区,里面有我学习过的一些教程、遇到问题的解决过程、项目开发经验,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这句话也在这一年内激励着我,帮助他人同时也在帮助自己 在哔哩哔哩也有我上传的一些项目资料、项目经验(虽然平时懒得更新)也累计了几万播放,帮助到很多小伙伴 学业方面:重要的事 网上流传着一个笑话: "好的大专不比本科差!" "那你平时在干嘛?" "专升本..." 这个段子说的还真的没问题,大专学专业的人不是最多的,而疯狂准备专升本的人一大堆 我感觉大专分了几类人,要么疯狂专升本,要么疯狂比赛,要么疯狂专升本+比赛 这一年成功吃下一本高等数学、一本模电、一本数电 "平时写代码写累了,就去刷高数" 这句话还真不是开玩笑的,可能大家不信大专怎么会有人学习 但是确实是有人在卷专升本,而且不只是我们学校在卷,而是广东省大专都在卷 总结 今年总体来说,进步了挺多的,认识了很多小伙伴,还有一些大佬,同时也积极参加了很多活动,提升了自己的专业能力 同时重要的事情,专升本也没有落下,得益于专业知识的扎实,理论和实践相辅相成 虽然学的又多又杂又乱,但是乱中有序,从arduino进阶到keil5还是迈出了一大步 希望25年可以参加更多的项目、研究出更多好玩的、对别人有帮助的项目 同时也希望认识更多的朋友,一起学习,一起成长 逐渐从小白成长为老白...... 一年中最大的感悟(必看) 我将给大家分享一下我这一年最大的感悟《为什么一定要考个本科》 由于篇幅有限,我下一章为大家分享 https://mbb.eet-china.com/blog/4067534-463118.html
  • 热度 24
    2013-11-6 13:10
    3992 次阅读|
    7 个评论
            反复看了之前写的,再三思考下,对博文内容做了些修改,删除一些与最初想法无关的信息。出于给大多数正在找工作的或想换工作的优秀人才一些实用信息,也是希望能找到与我一样条件的年轻人,对自己非常了解,并且研究意向是独立自主性强的科学技术领域。通过我个人的一些工作小结,希望有人能从中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技术发展路线图。         我在最近的半年时间里一直专注在高灵敏度捕获和抗干扰系统性能指标的攻关上,半年来敲的算法实现综合代码不下1W行。查阅并录入了近10年的中文和部分已成熟应用的外文学术文献,撰写了5篇详设文档和问题分析图文报告,其中不少于5W自己敲下的理解性说明文字,并给相关技术负责和参与人员查阅。同时以报告人身份做过技术专题讨论会,技术交接会议等;除了通过规避方案解决一些急迫问题外,随着小组负责人归国,这段时间的主要职能便是通过方案优化对核心模块进行重构设计,迎接去年下半年没有完全解决的最棘手问题。可以预见接下来的半年时间应该是出阶段性成果的关键时期。         现在回过头看我的技术发展路线图还算明确,近期目标就在眼前,远期规划也得到肯定。以前学生时代练就的三方面技能,其中各种信号处理算法的设计与实现,技术详设/学术文献的查阅和写作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可惜的是擅长的硬件设计由于工作分工的原因没有直接负责参与设计,但基本与我以前涉及的行业领域类似。硬件调试经验倒是随时都得到发挥,但毕竟不是本职工作。只能碰到硬件问题时主动帮纯硬件设计人员排查和解决,具体到航天级质量管理的各个细节,一般不会主动要求去体会而只做流程上的了解,这还是与设计工作不同。质量保证主要还是依靠管理水平和执行强度,检测标准没有设计经验的人都能很快学会。当然,要考虑射频部分那够我学的了,因此现在工作中与硬件相关的基本都是射频内容,比如通道内各实现环节的影响分析和测试方法,提出相关指标的要求等。综合来看,这一年来的技术积累一直都没有停过,也没有靠吃老本。反倒是跨领域的原因使我的知识面更广,专注问题时解决方案和理解思路有了更多的借鉴经验。         可能有人猜到,我所从事的行业是航天测控领域。航天技术是个门槛,国内能做航天的研究机构相比雷达等地面应用领域都要少一些,各种技术实现架构与地面有天壤之别,需克服在各种高能粒子撞击,极端温度,越来越复杂的太空电磁辐射环境以及来自各种未知条件下的影响,其孕育出的技术生命周期长,复制难度大,自主能力强。在国内所有的技术研发道路上,真正的航天技术研发道路算得上是仅有的几条长专业技术年龄、能实现自己价值平台的终生技术职业发展道路之一。不信可以从50岁以上科研技术专家的比例中得到答案。与此同时,它带来的回报是光用金钱不能衡量的,其空间系统的建设直接关乎人民生活水平,国防安全甚至我们国家的未来。当然,这里不可否认的是航天领域一样存在现有体制下科技领域都有的诟病。我也亲耳听到,亲眼看到一些落后思想的言行,一些企业的人员流动也比较频繁。从技术层次与办事方式来看,现在的单位还是与传统航天企业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也许这正是我暂时不考虑其他机会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         我认为7年是从事这个行业设计工作的最短适应年限,这7年需要通晓系统指标或链路设计中,各种切合实际工程、理论极限的估算和计算①;实际工程与理论仿真各环节间的相辅相成②;短期技术攻关中如何更好的做到状态可控③等,尤其在系统设计领域仅想做好这三点,刚来的人没有1~2年的基础理论学习入门,1~4年的专业领域技术攻关和对系统工程各环节的认知作为切入点。要想做好以上三点基本不可能,最多作为单方面单领域可替代性人员。即使再聪明,理论底子厚,电子设计工程经验再丰富也一样应该需要这么一个认知过程才能更好的发挥综合知识面广的优势。这也正是真正技术研发岗位的人才需求现状。         最后一句话总结这里的作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 热度 25
    2013-11-6 12:45
    1973 次阅读|
    3 个评论
        反复看了之前写的,再三思考下,对博文内容做了些修改,删除一些与最初想法无关的信息。出于给大多数正在找工作的或想换工作的优秀人才一些实用信息,也是希望能找到与我一样条件的年轻人,对自己非常了解,并且研究意向是独立自主性强的科学技术领域。通过我个人的一些工作小结,希望有人能从中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技术发展路线图。     我在最近的半年时间里一直专注在高灵敏度捕获和抗干扰系统性能指标的攻关上,半年来敲的算法实现综合代码不下1W行。查阅并录入了近10年的中文和部分已成熟应用的外文学术文献,撰写了5篇详设文档和问题分析图文报告,其中不少于5W自己敲下的理解性说明文字,并给相关技术负责和参与人员查阅。同时以报告人身份做过技术专题讨论会,技术交接会议等;除了通过规避方案解决一些急迫问题外,随着小组负责人归国,这段时间的主要职能便是通过方案优化对核心模块进行重构设计,迎接去年下半年没有完全解决的最棘手问题。可以预见接下来的半年时间应该是出阶段性成果的关键时期。     现在回过头看我的技术发展路线图还算明确,近期目标就在眼前,远期规划也得到肯定。以前学生时代练就的三方面技能,其中各种信号处理算法的设计与实现,技术详设/学术文献的查阅和写作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可惜的是擅长的硬件设计由于工作分工的原因没有直接负责参与设计,但基本与我以前涉及的行业领域类似。硬件调试经验倒是随时都得到发挥,但毕竟不是本职工作。只能碰到硬件问题时主动帮纯硬件设计人员排查和解决,具体到航天级质量管理的各个细节,一般不会主动要求去体会而只做流程上的了解,这还是与设计工作不同。质量保证主要还是依靠管理水平和执行强度,检测标准没有设计经验的人都能很快学会。当然,要考虑射频部分那够我学的了,因此现在工作中与硬件相关的基本都是射频内容,比如通道内各实现环节的影响分析和测试方法,提出相关指标的要求等。综合来看,这一年来的技术积累一直都没有停过,也没有靠吃老本。反倒是跨领域的原因使我的知识面更广,专注问题时解决方案和理解思路有了更多的借鉴经验。     可能有人猜到,我所从事的行业是航天测控领域。航天技术是个门槛,国内能做航天的研究机构相比雷达等地面应用领域都要少一些,各种技术实现架构与地面有天壤之别,需克服在各种高能粒子撞击,极端温度,越来越复杂的太空电磁辐射环境以及来自各种未知条件下的影响,其孕育出的技术生命周期长,复制难度大,自主能力强。在国内所有的技术研发道路上,真正的航天技术研发道路算得上是仅有的几条长专业技术年龄、能实现自己价值平台的终生技术职业发展道路之一。不信可以从50岁以上科研技术专家的比例中得到答案。与此同时,它带来的回报是光用金钱不能衡量的,其空间系统的建设直接关乎人民生活水平,国防安全甚至我们国家的未来。当然,这里不可否认的是航天领域一样存在现有体制下科技领域都有的诟病。我也亲耳听到,亲眼看到一些落后思想的言行,一些企业的人员流动也比较频繁。从技术层次与办事方式来看,现在的单位还是与传统航天企业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也许这正是我暂时不考虑其他机会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     我认为7年是从事这个行业设计工作的最短适应年限,这7年需要通晓系统指标或链路设计中,各种切合实际工程、理论极限的估算和计算①;实际工程与理论仿真各环节间的相辅相成②;短期技术攻关中如何更好的做到状态可控③等,尤其在系统设计领域仅想做好这三点,刚来的人没有1~2年的基础理论学习入门,1~4年的专业领域技术攻关和对系统工程各环节的认知作为切入点。要想做好以上三点基本不可能,最多作为单方面单领域可替代性人员。即使再聪明,理论底子厚,电子设计工程经验再丰富也一样应该需要这么一个认知过程才能更好的发挥综合知识面广的优势。这也正是真正技术研发岗位的人才需求现状。     最后一句话总结这里的作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
  • 热度 27
    2013-11-5 19:54
    2637 次阅读|
    0 个评论
          反复看了之前写的,再三思考下,对博文内容做了些修改,删除一些与最初想法无关的信息。出于给大多数正在找工作的或想换工作的优秀人才一些实用信息,也是希望能找到与我一样条件的年轻人,对自己非常了解,并且研究意向是独立自主性强的科学技术领域。通过我个人的一些工作小结,希望有人能从中找到真正适合自己的技术发展路线图。     我在最近的半年时间里一直专注在高灵敏度捕获和抗干扰系统性能指标的攻关上,半年来敲的算法实现综合代码不下1W行。查阅并录入了近10年的中文和部分已成熟应用的外文学术文献,撰写了5篇详设文档和问题分析图文报告,其中不少于5W自己敲下的理解性说明文字,并给相关技术负责和参与人员查阅。同时以报告人身份做过技术专题讨论会,技术交接会议等;除了通过规避方案解决一些急迫问题外,随着小组负责人归国,这段时间的主要职能便是通过方案优化对核心模块进行重构设计,迎接去年下半年没有完全解决的最棘手问题。可以预见接下来的半年时间应该是出阶段性成果的关键时期。     现在回过头看我的技术发展路线图还算明确,近期目标就在眼前,远期规划也得到肯定。以前学生时代练就的三方面技能,其中各种信号处理算法的设计与实现,技术详设/学术文献的查阅和写作都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可惜的是擅长的硬件设计由于工作分工的原因没有直接负责参与设计,但基本与我以前涉及的行业领域类似。硬件调试经验倒是随时都得到发挥,但毕竟不是本职工作。只能碰到硬件问题时主动帮纯硬件设计人员排查和解决,具体到航天级质量管理的各个细节,一般不会主动要求去体会而只做流程上的了解,这还是与设计工作不同。质量保证主要还是依靠管理水平和执行强度,检测标准没有设计经验的人都能很快学会。当然,要考虑射频部分那够我学的了,因此现在工作中与硬件相关的基本都是射频内容,比如通道内各实现环节的影响分析和测试方法,提出相关指标的要求等。综合来看,这一年来的技术积累一直都没有停过,也没有靠吃老本。反倒是跨领域的原因使我的知识面更广,专注问题时解决方案和理解思路有了更多的借鉴经验。     可能有人猜到,我所从事的行业是航天测控领域。航天技术是个门槛,国内能做航天的研究机构相比雷达等地面应用领域都要少一些,各种技术实现架构与地面有天壤之别,需克服在各种高能粒子撞击,极端温度,越来越复杂的太空电磁辐射环境以及来自各种未知条件下的影响,其孕育出的技术生命周期长,复制难度大,自主能力强。在国内所有的技术研发道路上,真正的航天技术研发道路算得上是仅有的几条长专业技术年龄、能实现自己价值平台的终生技术职业发展道路之一。不信可以从50岁以上科研技术专家的比例中得到答案。与此同时,它带来的回报是光用金钱不能衡量的,其空间系统的建设直接关乎人民生活水平,国防安全甚至我们国家的未来。当然,这里不可否认的是航天领域一样存在现有体制下科技领域都有的诟病。我也亲耳听到,亲眼看到一些落后思想的言行,一些企业的人员流动也比较频繁。从技术层次与办事方式来看,现在的单位还是与传统航天企业有很多不一样的地方,也许这正是我暂时不考虑其他机会的一个主要原因之一。     我认为7年是从事这个行业设计工作的最短适应年限,这7年需要通晓系统指标或链路设计中,各种切合实际工程、理论极限的估算和计算①;实际工程与理论仿真各环节间的相辅相成②;短期技术攻关中如何更好的做到状态可控③等,尤其在系统设计领域仅想做好这三点,刚来的人没有1~2年的基础理论学习入门,1~4年的专业领域技术攻关和对系统工程各环节的认知作为切入点。要想做好以上三点基本不可能,最多作为单方面单领域可替代性人员。即使再聪明,理论底子厚,电子设计工程经验再丰富也一样应该需要这么一个认知过程才能更好的发挥综合知识面广的优势。这也正是真正技术研发岗位的人才需求现状。     最后一句话总结这里的作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