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摸是人类最原始的感官体验之一,人们对触摸的追求反映到电子产品身上就触控屏手机以及平板电脑的普及。在电容屏未普及之前,也许我们更中意拥有实体按键的手机,然而随着技术的进步,如果你现在还在使用一款全键盘的黑莓手机作为主力,一方面说明你并不关注这方面行业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许可以说明你已经开始“怀旧”了。
经过数十年的演变进化,电子产品上的实体按键操作已经达到了巅峰的成熟等级,人们也已经适应了学习其中繁杂的操作说明,拿电脑来举例子――我们从小就在学习PC机下DOS的命令与文字处理,互联网时代鼠标的应用、键鼠与图形界面的信息沟通,等等的这些“丰富”的知识已经在我们的脑子里生根,当便捷的操作方式降临在眼前的时候,我们面对突如其来的幸福感竟有些措手不及――现阶段的电容式触摸屏改变了我们对电子产品一成不变的看法。
移动互联驱动触摸屏成“标配”
提到电容屏,就不得不说苹果,从iPod到iPhone,它真正普及了电容式触摸技术,而其系统上的优化(流畅的触控输入和直观的按钮界面)也将电容屏的优势发挥得淋漓尽致――任何人即使是之前没有接触过触屏手机的人经过短暂的指导都能够顺利使用iPhone,并享受其中的便利之处。一时间市场诉求的爆发让电容屏一夜之间红遍了大江南北,这也变向加速了传统实体按键产品的陨落。
是什么驱动了触摸技术的发展?移动互联网功不可没。显示屏是人机互动的窗口,因此简易、直观的交互设计和人性化的屏幕触控操作方式决定了移动通讯设备成为移动互联网切入生活的载体。触摸屏的应用随手机和平板电脑而普及,它同时也打开了大尺寸屏幕市场,这样的趋势也不得不延伸到笔记本电脑身上。
2013年,新一代中高端定位的笔记本基本上全部配备了触摸屏,笔记本使用了触摸屏从而具备了更多元化的操作方式,与手机和平板电脑的融合也变得更为简单,但一般的消费者却很少有机会去接触到这类产品,正因为如此,受惯性思维的影响也好,受人云亦云的影响也罢,人们在短时间内“害怕”接受这个不熟悉的新鲜事物。然而除了移动互联,Wintel联盟的影响也不可小视,笔记本配触摸屏的设计已无法逆转,而这个趋势也一定会带动产业以极快的速度转化。
激烈的竞争加速触摸屏的市场渗透
前面提到苹果借助iPhone将电容屏技术发扬光大,由此将市场重心彻底改变,并催生了其它竞争对手的出现――谷歌的安卓是为主要。从电容屏流行伊始苹果的一枝独秀,到后来安卓阵营的追赶和超越,PC市场正在被手机和平板电脑蚕食。配备触摸屏的这些手持产品在便携、续航、应用便利性等方面都大大超多了传统的笔记本电脑,虽然从根本上无法彻底替代笔记本电脑,但在2012年,“老迈”的PC市场绝对不好过。
传统PC被动的需要一个新鲜特性来吸引消费者的目光,触摸屏成为了最佳选择。但单纯的触摸屏并不能为用户带来优秀的使用体验,系统优化以及产品形态同样重要。作为Wintel联盟中的另一巨头,微软的处境与英特尔在一起更有了些难兄难弟的味道。
微软Windows8操作系统的推出被认为是理所必然,其均针对触摸屏设计了磁贴界面,另一方面,WIN8应用商店的出现更多的是为了顺应移动互联的迅猛势头,有了全新的WIN8系统,触屏笔记本也逐渐有了接近手机或者平板电脑的使用形态,虽然因刚刚起步某些系统操作形式、应用开发机制尚未成熟,但Wintel联盟的实力不可小觑。
触屏虽好但键鼠依旧不可替代
从手机到平板电脑,触摸屏的面积逐步增大:便携是手机和平板电脑的一大特性,配备触屏之后无需在另外添加外设就可以完成它们具备的所有功能,同时,手机与平板电脑只覆盖了生活中的碎片化时间,相对简单的特性决定了RSS、SNS、图片视频分享、微博等应用是二者的使用特征。
而笔记本电脑的尺寸较大,并且本身自带键盘与触控板,现阶段它的生产力与创造力是手机与平板电脑所不能企及的,配备触屏使得操作距离变远,甚至超出手臂范围,所以这也让消费者有些迷惑。
那么笔记本配备触屏的意义何在呢?笔者作为IT媒体从业人员,有幸接触了各式各样的触屏笔记本,试用这些产品是我的职责亦是义务,说实话,当要改变几乎十多年的操作习惯时,是十分别扭的,但必须“逼着”自己尝试接受这种改变。
最新的WIN8拥有传统桌面与磁贴界面,传统界面下至少在使用介面上可与你的办公环境毫无二致,而因为基于X86架构,安装exe文件的兼容性也相当出色(一些行业软件或许会出现问题),以传统的键鼠操作完全能应付所有的日常办公需求。而在磁贴界面下,则更适合手指操作,因为你看到那一个个的面积较大的矩形磁贴就会不由自主的用手点击,与此对应的传统桌面下,因为功能键都很小,笔者更推荐使用键鼠来操作。但是在使用过程中,笔者形成了一个自认为很快捷的使用习惯,就是在传统桌面下关闭某个程序不再手放到鼠标上操作,而是转而手指直接点击关闭按钮,简洁明了,大大提高效率,这方面便捷性的理念有些类似于ThinkPad的小红帽。
提到办公就不能不说Office2013,该套件包括Word、PowerPoint、Excel、OneNote四款程序,它们都针对最新的操作系统作出了相应的优化。撰写Word文档,各种模版和编辑选项罗列眼前,方便进行编辑撰写,这时候物理键盘是必不可少的――打字必须使用实体键盘,当然虚拟键盘也未必不可,但是输入速度慢不少,还占用大约一半的显示面积,效率自然要低些。
触屏的出现将驱动这笔记本演化成另一种样式――变形。所谓的变形就是将笔记本通过翻转、分离、旋转等方式转变为与平板电脑类似的形态,并且现在看来变形被认为是一种最合理的设计方法。这种设计的理念就是综合了笔记本的生产力以及平板电脑在碎片时间利用率上的优势:你既可以在笔记本状态下进行日常办公,又可以在平板状态下躺在自己的床上浏览网页。
变形笔记本的优势是显而易见的,其综合性要要远远高于平电脑,对板于办公更是得心应手,当然如果要挑缺点的话,那就是续航、散热以及便携性还是无法和ARM平台的平板电脑相比。
价格决定触屏笔记本的市场
价格,还是价格。触屏笔记本目前的任务就是普及,而价格因素始终是第一位的。从2010年发展到现在,小尺寸与中尺寸触摸屏行业的供求逐渐平衡,现在开始轮到笔记本的大尺寸了,厂商需要在成本和良品率之间寻找平衡。
观察目前市面上触摸笔记本的售价,可以猜测大尺寸触摸屏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OEM厂商订单少,上游产业链处于观察状态),再加上触屏笔记本尚未被消费者接受,Windows8体验不佳,人们不希望多花费将近一倍的钱就购买一个在他们看来用不到的功能。
当然,随着供求的平衡让产业链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产能规模加大,触摸屏技术也将高速发展。技术上的进步将使得触屏笔记本更加便携,与系统的结合也将愈加成熟,也希望英特尔能在供应链的优化上加快脚步。
借助移动互联的迅猛势头,触屏产业得以迅速的成熟和演变,笔记本配备触屏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历史趋势,虽然目前触摸笔记本的发展还处在摸索阶段,系统的优化以及设计的形态也都尚未成熟,但我们可以看到厂商们都在朝这个方向努力。至于“Touch”是不是未来,大家可以留意一下生活中的电子设备,诸如MP4、ATM机、一体电脑、车载智能系统、智能电视以及手机和平板电脑都已经逐渐搭载了触摸功能――我们的生活正在被触摸包围。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