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金融危机,中国受的是内伤

2009-2-10 16:31 2106 11 11 分类: 工程师职场

·                                 中国的制造业处境很危险,因为我们的制造业一直在全球“6+1”的前端,最容易受到冲击。<?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2008年初春,郎咸平教授在北京世纪管理名家大讲堂讲课,用他的二元经济观点和“6+1”产业格局区分,对当时的中国经济和世界经济表示深深的担忧,这种担忧不久后即被应验。2008年底,郎教授再次来北京讲课,又抛出一个新观点:世界经济已经进入工商链条时代


  从这次金融危机来看,政府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美国政府为什么要拿出7000亿美元救市?我想提出一个新思维,来解释美国政府的行为。那就是,现在已经不是市场化时代了,世界经济正处于一个工商链条的新时代。什么叫工商链条”?就是当一个部门产生危机之后,如果你不去救这个部门,就一定会产生多个环节的连锁反应,同时冲击到其他部门,形成整个经济的崩溃。


  工商链条时代的产业特征是“6+1”


  工商链条时代的竞争,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我国制造业之所以这么不抗压,就是因为在“6+1”的产业格局之下,我们没有办法抬升价格。因为真正掌控定价权的,一定是整个产业链条里的“6”,这个链条里的“1”,是不掌控定价权的。


  我国有没有企业想过要进入“6”?有的,像海尔。虽然我对海尔有过批评,但我对张瑞敏的一些观点还是比较认可的。他曾经想收购美国美泰公司,美泰就是“6+1”里的“6”。美国人怎能让你把“6”收购过去?如果你把他的“6”收购了,他如何替自己创造产值?这是不可想象的。所以,最终的结果,是海尔的收购失败。


  美国经济强大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掌控着全球产业链最有价值的部分。今天,如果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产业链战争时代,就会突然发现,过去的很多理念在今天都要被推翻。比如说,我们还应该打品牌战略吗?比如说,我们还应该搞技术升级吗?因为我们突然发现,产业链条改变之后,我们之前所谈的概念都是错的。


  品牌战略是“6+1”成功之后的必然结果,而不是企业发展的原因。我可以做这样一个结论,中国企业如果到现在还想利用廉价劳动力打品牌战略、走技术升级之路,必然会失败。因为,这都不是我们的优势。


  有两家企业不听我的劝告,利用中国的廉价劳动力先创造品牌,再搞技术升级,一家是TCL,一家是宏基。TCL收购了阿卡特和汤姆逊,宏基收购了西门子的手机业务,都在中国生产。中国的生产成本够低廉的了吧,阿卡特、汤姆逊和西门子的品牌够卓越的吧,但结果呢?几年之后,两家公司的合资企业轰然垮台。为什么?第一,中国已经没有廉价劳动力的优势;第二,品牌战略不重要,它只是一个结果;第三,技术升级不重要。


  目前,传统制造业、传统行业依然能够生存,只是现在大家不知道往何处走。今天的世界,已经走到了一个产业链战争时代。看一下进入中国的跨国企业,哪一家不是“6”或者“6+1”的企业?广东、浙江的很多企业,在遭遇发展困境后都往西部搬,或者往越南搬,最后的结果还是关门。为什么?因为劳动成本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产业链。


  我认为,我们未来努力的目标是掌握整条产业链,这才是我们应该走的路。走这条路难不难?一点都不难,我们的企业家都是聪明睿智的人,只是我们过去受了太多的误导。比如说以市场换技术,整个是胡说八道,到最后技术没有换回来,市场还丢了。我们应该怎么做?应该以产品为单位,推动“6+1”产业链的整合。


  我这样说,不是要每个企业都去搞一个物流中心。企业一定要以产品为单位,比如说茶杯,以茶杯为单位推动茶杯的“6+1”整合;或者以纺织、或者以运动鞋为单位推动“6+1”的整合。只有做了整合之后,企业才能有更多的回旋余地应付经济危机。


  高效率的产业链条,需要流程再造


  最近我到晋江演讲,他们的领导说,我们有58%的企业现在非常困难。说完企业的困难后,他又解释说,现在那些有品牌的企业还是不错的。我当时告诉他们的领导:你们晋江的出口制造业面临极大的危机,但你们的转机也在晋江。他问我是什么意思?我告诉他,在晋江,做得好的企业基本上是控制整个产业链的企业,这些企业因为拥有“6+1”“6”,而获得最高利润。


  他问我,晋江这些已经掌握了“6+1”产业链的公司,是不是就一定能度过金融危机?我跟他讲,我不知道。在平常的情况下没有问题,小萧条时期没有问题,但对这种百年不遇的大萧条,没有人有经验,包括我在内。


  已经掌握了“6+1”产业链的企业,应该是一个流程控制专家。以广东省的服装企业为例,它从产品设计到走完“6+1”的整个流程,需要180天。全世界效益最高的、走得最快的企业,是西班牙的ZARA,他们对这个流程的控制是12天。这家公司的效率是惊人的。这样的产业链,能够创造很高的利润。一件衣服,如果是我们广东的企业来做,要180天之后才能卖掉,要有180天的仓储成本。如果是12天卖掉呢?同样一件衣服,就减少了168天的仓储费用。


  目前,世界上最优秀的企业都在做什么呢?大幅压缩产业链,压缩得越短越好,这就叫“6+1”的高效整合。压缩后的流程,使产品成本更低,反过来说,毛利率却在大幅提高。高效率的产业链是一个完整的系统,你要构建三星、索尼这样的伟大企业,就必须建立起一套快速响应的流程。


  为什么中国制造业三十年来没有制造出这样一个系统呢?答案很简单,只有最重视规则的国家,才有可能建立起这个系统。在亚洲,只有两个国家是重视规则的,一个是日本,一个是韩国。中国人注重不注重规则?不注重。我们注重什么?潜规则。一个注重潜规则的国家,是不会有流程的。


  三年前,我到上海柴油机厂讲课,讲如何制造发动机。我是一个金融学教授,跟他们讲如何制造发动机。我到工厂一看,他们没有系统,只有车间。所以,他们花了120万元聘请通用汽车退休的一个老工程师来当公司的总监。他到了之后的第一句话就是,怎么这个公司只有车间,没有系统?”一叶知秋。中国的大部分制造业企业只有车间没有系统。


  产业链条里的螺丝钉


  三星、索尼这样的企业,都有自己的小系统。这个小系统是什么意思?用句最简单的话就能讲明白。比如说,你们公司有没有登过招聘人才,寻找人才的广告?招聘人才是中国企业的专利。你到美国企业去看看,他们招聘什么呢?他们招聘螺丝钉


  只有中国人最重视人才,人才这两个字是中国的专利。不知你信不信,在英文里找不到我们中国人认为的人才,因为美国人是不招人才的。你知道为什么吗?在一个制造业国家,只有车间而没有系统的制造业国家,他只能寻找人才。如果你一旦放弃车间,建立起系统之后,就不需要人才了,就这么简单。


  企业完成了“6+1”的产业链整合后,就不需要招聘人才了,你需要招聘的,是20个螺丝钉。这20个螺丝钉,每个螺丝钉都按照中国大厨炒鱼香肉丝的要求来切葱花、切肉丝,每个螺丝钉都进入流程。你会发现,这家公司以后再也不强调创新,因为一个没有创造力的民族才会强调创新。一个有创造力的民族,他们理解创造一定是来自于积累,而不可能凭空得来。一个没有流程的公司,不可能成为高科技公司,因为你的技术是不可能积累的。


  有位学员对我说,比亚迪的电池是第一代电池,清华大学有一个教授开发出了第三代电池。他认为,他如果用这个第三代的电池替换掉比亚迪的第一代电池,他的企业就会成为最好的公司。其实他是错的。你把清华大学这个教授的第三代电池拿来,两年之后就过时了。为什么?因为他从来就没有对第三代电池做鱼香肉丝式的加工分解,就这么简单。一个用所谓创新创造出来的电池,是没有竞争意义的,因为你无法分解成工序。


  什么叫科学?科学的基础不是创新,科学的基础是工序流程式的积累,这才是真正的基础。你知道什么国家会喊创新吗?一个从来没有建立过系统的国家才会喊创新。创新一定要根据前人的努力逐渐积累改进,这样才能创新。


  大企业是在系统里生存


  你不要奇怪,2008年之后中国很难有现代的高科技企业,也不会有现代意义上的跨国企业。也许有人会说,华为不错吧?还有富士康不错吧?好,我告诉你,华为既有严谨的小系统又有严谨的大系统。华为的小系统是自己创造的,华为的大系统是它花了2亿元请IBM创造的。它的大系统水平多少呢?3.7;IBM的水平是多少呢?5分。


  富士康之所以能够成为全球第一大的工厂,是因为它的资金实力雄厚吗?是他们老板的正确经营吗?根本不是。富士康有着最严谨的小系统,同时还有“3+1”的大系统。它没有“6+1”,但有“3+1”。它就是靠这种“3+1”系统,建立了全世界独一无二的产能规模。它的规模比第二名和第三名加在一起还要大。


  在金融危机冲击之下,企业面前的路非常清楚:进行“6+1“的高效整合,这是唯一的出路。短期看,是为了求生存;长期看,建立起一套大系统,应该是我们未来十几年努力的目标。


  在中国,海尔、联想、方正、华为、中集、TCL、美的、康佳、海信这些企业中,经过这次冲击之后,慢慢就会出问题。我认为,半年以后还能扛得住的,排序应该是华为、中集、方正等。我看企业行不行,是看它们的系统。我很担心,中国的很多企业在2009年能不能扛得住,格力空调已经出问题了,这是我们制造业的现状。在十大制造业面临困难的今天,你会发现建立起系统的公司,受到的冲击会相对较小,但能不能全身而退,我也没把握,主要看外部冲击有多大。


  有人说,制造业不好做,我就转型做服务业。那么,我要问,没有制造业你服务什么?如果没有制造业,你快递公司送什么东西?送空气是不可能的,送友情也是不可能,你只能送茶杯、送麦克风才有价值。有很多地方说要放弃制造业,去做服务业,这样的想法肯定是错的。制造业是未来中国的灵魂,如果中国制造业全面垮台,我们将为此付出惨重代价。而且,制造业出现危机之后,给银行带来的危机会更加严重。


  英国《金融时报》有一篇文章,说这次金融危机美国是轻伤,欧盟是重伤,中国是内伤。按照现在的情况看,欧洲是轻伤,美国是重伤,中国有可能是内伤。目前,美国的情况在继续恶化,欧洲好一点,因为金融危机对欧洲冲击不大,他们的救市方案也比较好。


  中国的制造业处境很危险,因为我们的制造业一直在全球“6+1”的前端,最容易受到冲击。2009年,中国制造业的生存环境会进一步恶化,我相信政府在这方面应该会有一些积极应对政策,但我希望这些政策出台要快,如果政策推出太慢,造成制造业迅速崩塌的话,处理起来是非常棘手的。但是否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都不太敢想。

PARTNER CONTENT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EE直播间
更多
我要评论
0
11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