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旅游大国到旅游强国
我国的大众旅游始于1978年,旅游教育随之起步。我国旅游业虽起步较晚,发展速度却举世瞩目。我国的高等旅游教育走过了30年的历史。在这30年里,旅游教育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从单到全的过程。
旅游业是当今世界上发展前景广阔、产业规模庞大的新兴产业之一。 重庆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以及知识经济、信息时代的到来和经济全球化影响的加剧,决定了旅游人才需求的变化和规格的提升也在加快。高等旅游教育是否能够满足这样一个发展迅速且国际竞争日益激烈的产业的需求,是值得我们关注和思考的问题。
中国已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
产业规模扩大旅游人才需求连年走高
改革开放30年来,中国旅游业从小到大,实现了从重庆风景区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的历史性跨越。从2002年至2007年,入境过夜旅游人数从3680万人次增长到5360万人次,国内旅游人数从8.8亿人次增长到15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从3878亿元增长到6820亿元。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入境旅游接待国、亚洲最大的出境旅游客源国,并已形成世界上最大的国内旅游市场。与此同时,中国旅游产业规模不断扩大。
旅游业以其综合性强、关联度大、开放度高、就业拉动力强等优势,重庆景点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和重要产业。据预测,到2015年,中国旅游业增加值可达2万亿元,约占GDP的4.8%,约占服务业增加值的11%。据世界旅游组织预测,到2015年,中国将成为世界上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和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届时,预计我国入境过夜旅游人数可达1亿人次,国内旅游人数可达28亿人次,出境旅游人数可达1亿人次,游客市场总量可达30亿人次。
当前,中国旅游业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重庆旅游指南按照最近我国政府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求,中国将全面推进旅游业转型升级,实现从世界旅游大国向世界旅游强国的新跨越。中国建设世界旅游强国,当务之急是加快实施科教兴旅、人才强旅战略,培养和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旅游人才队伍。因此,中国旅游业发展将对旅游教育产生重要影响。中国旅游教育将面临前所未有的重大发展机遇和挑战,涉及旅游人才需求和旅游人才供给的许多方面。
从需求层面看,中国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引发了大量旅游人才需求。重庆导游据国家旅游局人事劳动教育司司长陈献春介绍,“十五”期间,中国每年新增旅游直接就业50万人,2005年全国旅游直接从业人员749万人,其中旅游主体人才134.8万人,比2000年增长89.6%。2000年至2005年,旅游主体人才占旅游直接从业人员的比重由12.6%上升到18%,旅游在职岗位培训267万人次。2006年,中国旅游直接从业人员1000万人,间接从业人员4900多万人,旅游就业总量近6000万人,相当于全国就业总数的7.8%。据预测,到2010年,中国旅游主体人才占旅游直接从业人员的比重将达到24.7%。到2015年,我国旅游直接就业人数将达到1700万人,间接就业人数将达到8300万人,旅游就业总量将达到1亿人。中国旅游业产业规模扩大及对旅游就业的强劲拉动使旅游人才需求连年走高。
随着中国旅游业持续快速发展,重庆导游网中国旅游教育不断发展壮大。到2006年,全国举办旅游教育的院校共有1703所,其中旅游高等院校762所,旅游中等职业学校941所;旅游院校在校生为73.49万人,其中,旅游高等院校36.12万人,旅游中等职业学校37.37万人;旅游院校共有专业教师3.32万人,其中,旅游高等院校1.69万人,旅游中等职业学校1.63万人。据统计,目前招收旅游管理博士的院校有11所,招收旅游管理硕士的有90所,开设与旅游相关的专业(方向)近30个,逐步形成了涵盖博士、硕士、本科、专科(含高职)各层面的旅游教育体系。在院校教育快速发展的同时,旅游从业人员的岗位培训也得到了长足发展。2006年全行业旅游培训总量达286.52万人次,已初步建立国家、省区市、地市旅游部门和旅游企业的四级培训体系。
至今为止,旅游管理是位于工商管理学科下面的一个二级学科。学科地位限制了专业、培养目标、课程等关键环节的设置,造成了“大产业、小学科、小专业”的尴尬局面。
1998年以前,我国专业学科目录中只有二级学科“导游经济”。1999年以后,旅游经济改为“旅游管理”,在学科目录中属于工商管理学门类工商管理学科,其结果是将旅游教育仅仅局限于企业管理的学科领域。
东北财经大学旅游与酒店管理学院院长、教育部旅游管理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谢彦君分析旅游教育中的专业和学科发展问题时指出,目前旅游学科的面貌为:杂、虚、浅、重、乱。“杂”表现在,重庆青旅 旅游学科研究内容包括了有关个人经历和体验的心理学,有关社会互动、文化碰撞、多元影响的社会学、文化学、人类学、经济学、生态学,有关地理现象的地理学,有关企业行为和综合行业的财政学、金融学、管理学、经济学、政治学。因此,旅游学呈现为一个综合学科,而不是一种专门化的知识体系。
“虚”表现在由于知识积累的有限性,重庆旅行社旅游学科空心化,现有的知识缺乏统领,没有有效的硬核、根基或起点。
“浅”表现在知识比较浅薄,由于“虚”导致的知识不系统,将关于基本的人文素养等当作大学必修课程,将地理学、管理学、生态学等成熟学科简单地、生吞活剥地移植到旅游学领域,将目光停留在餐饮管理、 重庆青年旅行社 客房管理等手足操作层面,使学科浅化。
“重”表现在,旅游的各个分支学科乃至专业教学领域大量存在知识重复现象,造成教育资源浪费,如饭店管理、景区管理、旅行社管理等都是由人力资源管理、营销管理、财务管理一类的内容构成。
“乱”表现在各个学校开设的课程乱, 青年旅行社出版的教材乱,还有衍生的专业乱,即有些衍生专业还不够成熟。
这些现状导致的一个后果就是资源浪费,一方面是知识散乱芜杂,使学生在有限时间里不能全面掌握知识,更难以形成知识系统,另一方面在教学过程中所传达的知识重复的现象严重,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和教学资源。
与我国旅游业发展速度和规模不相称的是,高等旅游教育的形势不容乐观,重庆旅行社 其中一个表现就是一些大学的旅游教育正在萎缩。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院长、旅游学院院长保继刚对旅游学科萎缩作了较深入的分析,他认为,旅游学科萎缩的原因,从表层来看,有学科自身的原因,如把旅游管理作为工商管理下的二级学科的学科设置方案影响了旅游学科的独立发展。旅游学科自身发展不成熟,尚处于学科发展的前范式阶段,影响了旅游专业的学科认可度;有学生的原因,很多学生不选择旅游专业,不愿意在旅游行业就业;有教师的原因,缺乏学术带头人,有的学校因为缺乏在本学科具有影响力的学术带头人,使得旅游专业在工商管理等强势专业的“领导下”逐渐走下坡路。
旅游学科萎缩从深层次原因看,是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与高等教育体制所设定的人才培养模式的冲突。旅游行业对人才的需求特点,使得旅游管理专业与工商管理的其他专业有很大的差异。工商管理的其他专业的毕业生具有行业普适性,例如会计、人力资源管理、物流等,所培养的毕业生是以广泛的行业适应性为目标的,不同行业所需的管理知识非常相似,因此工商管理其他专业的学生可以采取“宽口径、厚基础”的培养模式,并且毕业生直接就可以从事初级管理工作,一般不需要有在本行业的实习经历。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