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粘接与胶黏剂技术导论》-【基本信息】
作者:(美国)阿方萨斯V.波丘斯著
译者: 潘顺龙 赵飞 许关利
出版社:化学工业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5-1-1
ISBN编号:7-5025-6255-9
页数:276
定价:38.00元
《粘接与胶黏剂技术导论》-【内容简介】
本书以胶接件力学、胶黏剂化学和表面科学为基础,涉及物理、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及工程学等多个相关领域,由浅入深地介绍了聚合物物理化学性能、表面科学与粘接科学的关系、结构胶黏剂和弹性体基胶黏剂物理化学性能及其胶接件设计基础等多方面内容。本书理论联系实际,内容非常连贯,语言浅显易懂,实用性较强。本书适用于从事粘接科学的研究、教学、应用和信息咨询等工作的人员及大专院校相关专业的学生。
《粘接与胶黏剂技术导论》-【目录信息】
第1章 绪论1
11 引言及本章目的1
12 基本定义1
13 粘接的优缺点2
14 粘接在现代工业中的应用5
15 胶黏剂技术的经济效益10
16 文献及其他信息来源10
17 小结12
参考文献12
第2章 粘接材料的力学性能14
21 引言14
22 材料测试中力学应力的定义14
23 应力-应变曲线及材料性能参数的定义15
231 拉伸应力15
232 剪切应力18
233 应变能密度19
24 线性弹性体断裂力学简介19
25 液体流变学简介22
26 线性黏弹性简介24
27 材料性质及力学性能的应用:横梁弯曲28
28 小结35
参考资料35
难题及复习题36
第3章 胶接件的力学性能测试39
31 引言39
32 破坏模式与实际黏附力的定义39
33 胶接件的拉伸测试40
34 胶接件的剪切载荷43
341 标准搭接剪切试样43
342 衍生的搭接剪切试样47
343 胶黏剂真实剪切性能测试试样49
344 搭接剪切试样的Goland-Reissner分析50
35 胶接件的劈裂载荷56
351 劈裂或断裂试样57
352 鼓泡试验60
353 小型拉伸试验61
354 楔子试验61
36 剥离试验62
37 小结67
参考资料67
参考文献67
难题及复习题68
第4章 分子间作用力与表面科学基础70
41 概述70
42 基本作用力70
421 静电作用力72
422 范德瓦尔斯作用力72
423 电子对共享作用76
424 排斥作用力76
43 表面作用力与表面能77
44 内聚功和黏附功80
45 表面能及相关参数的测定方法82
451 表面张力82
452 固体表面能83
46 表面热力学及表面、界面张力的预测90
461 Good-Girifalco关系式92
462 Fowkes假定与部分极性93
463 Zisman曲线94
464 接触角测定的现代应用95
47 表面分析的现代方法96
471 表面化学的现代分析方法96
472 表面分析的拓扑方法98
48 小结99
参考资料99
参考文献100
难题及复习题101
第5章 聚合物基本的物理/化学性能103
51 引言103
52 基本术语103
521 单体与聚合物103
522 聚合物材料的基本类型104
523 分子量105
53 聚合物热转变107
54 动态力学性能测试及黏弹性108
541 动态力学性能测试方法108
542 聚合物动态力学性能数据举例110
55 时温等效原理112
56 小结114
参考资料114
参考文献114
第6章 表面科学与粘接科学的关系115
61 引言115
62 粘接现象的理化解释115
63 粘接的静电理论116
64 粘接的扩散理论118
65 机械互锁和粘接123
66 润湿和粘接127
67 界面酸-碱相互作用130
68 界面的共价结合132
69 粘接的基本作用力与实际黏附力的关系136
610 弱边界层140
611 小结140
参考资料141
参考文献141
难题及复习题143
第7章 被粘物的表面处理144
71 引言144
72 塑料的表面处理146
721 电晕放电处理146
722 火焰处理153
723 等离子处理155
724 聚合物表面其他的物理处理法158
725 聚合物表面处理的湿化学方法159
726 聚合物表面涂底胶处理161
73 金属的表面处理161
731 粘接用铝材的表面处理162
732 The Forest Products Laboratory(FPL)蚀刻法163
74 铝粘接的阳极化处理166
741 阳极化机理167
742 阳极化介质168
743 航空工业中的磷酸阳极化处理169
75 金属表面处理的常用技术170
751 化学涂层170
752 摩擦法171
753 除铝外的其他金属的电化学处理方法171
76 小结172
参考资料173
参考文献173
难题及复习题175
第8章 结构胶黏剂的化学性质和物理性能176
81 第8章~第10章的引言176
82 结构胶黏剂的引言176
83 结构胶黏剂基体树脂的化学性质178
831 酚醛树脂178
832 蛋白质181
833 环氧树脂181
834 氨酯树脂187
835 丙烯酸类树脂188
836 耐高温结构胶黏剂190
84 结构胶黏剂性能的优化设计193
841 酚醛树脂的配方设计194
842 环氧树脂的配方设计196
843 丙烯酸树脂202
844 耐高温结构胶黏剂的配方设计204
85 小结205
参考资料206
参考文献206
难题及复习题207
第9章 弹性体基胶黏剂的化学性质及物理性能209
91 引言209
92 压敏胶黏剂209
921 PSAs基体树脂的化学性质210
922 增黏剂的化学性质213
923 压敏胶黏剂的测试215
924 各项性能的均衡220
925 黏弹性响应时间范围内的PSA性能221
926 PSA的初黏性与黏弹性221
927 PSA的剥离特性与黏弹性225
928 PSA的剪切特性与蠕变行为228
929 小结229
93 橡胶基、触压类和其他弹性体基胶黏剂230
931 RBAs的配方设计230
932 聚合物基体230
933 增黏剂232
934 颜料和填料232
935 RBAs的交联/硫化233
936 溶剂234
937 基于硅氧烷化学性质的弹性体基胶黏剂、密封胶和隔离涂层235
94 小结237
参考资料238
参考文献238
难题及复习题238
第10章 热塑性、假热塑性及其他类型胶黏剂240
101 引言240
102 热熔胶黏剂240
1021 引言240
1022 聚合物的物理特性和热熔胶黏剂241
1023 热熔胶黏剂的配方设计243
1024 热熔胶黏剂的合成设计246
1025 固化型热熔胶黏剂249
103 聚醋酸乙烯酯类胶黏剂250
104 聚乙烯醇缩醛胶黏剂251
105 基于天然产物的热塑性或假热塑性胶黏剂251
1051 淀粉类251
1052 纤维素类252
106 小结253
参考资料253
参考文献253
第11章 胶接件设计基础255
111 引言255
112 胶黏剂的化学性质与力学性能255
113 使用准则257
114 界面和表面处理260
115 其他问题261
116 胶接件设计的基本准则262
117 小结266
参考文献267
难题及复习题267
答案268
《粘接与胶黏剂技术导论》-【前言】
粘接科学是一门古老而又年轻的学科,早在几千年前人们就已开始使用胶黏剂,但直到近代,这个领域才取得巨大的发展.随着粘接科学的进步,胶黏剂的应用已渗透到了国民经济中的各个部门,在工业.农业.国防.交通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中获得越来越广泛的应用,成为必不可少的重要材料之一。
目前,市面上有关粘接的书籍虽然种类繁多,但往往都是手册或论文集,它们都具有一个明显的缺点–缺乏连贯性和系统性,这使得人们在理解粘接科学时经常顾此失彼,无法形成统一的认识,阻碍了粘接科学的发展.同时,许多粘接科学和技术工作者,尤其是刚接触该领域的人员,要求编撰或翻译出版基本理论翔实.使人们能够深入浅出了解粘接科学的书籍的呼声日盛.在此形势下,我们欣然翻译了本书.
美国3M公司AlphonsuscVPocius博士编写的本书原著–”AdhesioncandcAdhesivescTechnology–AncIntroduction”cc(2ndcEdition)堪称粘接科学的一部力作.AlphonsuscVPocius博士长期从事粘接科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工作,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取得了很多重要的研究成果,2001年他还被AdhesivescAge选为“technicalcpersoncofcthecyear”c.正是这些丰富的经验,为该原著的成功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原著中,AlphonsuscVPocius博士以深邃广阔的视野,精练严谨的笔触,概述了粘接科学领域所涉及的三大学科内容:胶接件力学.胶黏剂化学和表面科学.书中还涵盖了聚合物物理化学性能.表面科学与粘接科学的关系.结构胶黏剂和弹性体基胶黏剂物理化学性能及其胶接件设计基础等多方面内容.该书内容非常连贯,论述过程中由浅入深逐步展开,语言浅显易懂,尽可能地避免了复杂而深奥的数学公式,使人们很容易对粘接科学有一个充实而全面的认识.另外,该书不但侧重于基础理论的介绍,而且还很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给出了许多实际建议.鉴此,我们认为该书不但具有理论性,也很有实用性,深信从事粘接科学的研究.教学.应用和信息咨询等工作的读者都能从中获益,既可作为大专院校开设胶黏剂技术与工程学的相关教材,也可供从事粘接科学的技术人员阅读参考.
本书的前言.第5章~第7章以及答案部分由潘顺龙翻译,第8章~第11章由赵飞翻译;第1章~第4章由许关利翻译.全书由宋广智教授.潘顺龙统稿及审校.本书在翻译过程中还得到刘鸣华教授的帮助,在此表示感谢.
本书涉及多个相关领域,含有大量专业术语,考虑到中英文翻译的差异,所以在处理这些术语时,不但翻译成中文,而且也保留了其英文原名,以便读者深入学习时查阅有关文献.
本书涉及的学科领域虽然较多,但绝大部分仍在译者所了解和掌握的范围内,翻译已尽最大努力,力图给读者奉献一本忠实原著.文字流畅的中文译本.但是,由于水平有限,加上时间仓促,仍然可能存在一些错误和遗漏谬误之处,尤其是表述和选词不当之处,恳请读者提出宝贵的批评和建议.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