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电当宝,逢年过节用回吸尘器
丁宝旭忘不了父亲趴在“电匣子”前听足球比赛的样子,那台保存40多年的“电匣子”总是找不准广播频率,父亲耐心地拨动旋钮,“球传向边路,跟进,传中,射门!”当宋世雄高亢的声音传出来时,父亲一脸满足。如今,这台“电匣子”早已不知去向,但从那时开始,家用电器逐渐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和对生活的态度。
黑白电视改变全院人的夜晚
丁宝旭今年49岁,在他的记忆中,童年没有夜晚,天一黑,劳累一天的人们早早睡下,天亮时,伴着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新闻,院子里又热闹起来。 40年前,看着有些笨重,学名电子管收音机的“电匣子”在丁宝旭母亲王辉勤那代人中是个稀罕物。
改变丁宝旭和全院人夜晚生活的是一台比如今大桶饮料瓶大不了多少的9寸黑白电视机。王辉勤记得应该是1978年前后,丈夫东拼西凑来工业券,托人买了一台大连产星海牌9寸黑白电视机。“只有我父亲能碰电视,我连摸都不让摸。 ”丁宝旭笑着说,那时全院只有两台电视,另外一台是电业局一位电气工程师自己组装的。虽然那时只播放新闻联播,全院人都围着小屏幕眼都不敢眨。
“四大件”给生活增添色彩
也许是养成了习惯,上世纪80年代中期,丁宝旭家刚买来第一台彩电时,又挤了一屋子人。
那台电视是家里的宝贝,父亲经常开一会儿就关掉,怕时间一长,电视烧坏了。“那时真把家电当神仙一样供着。 ”丁宝旭嘿嘿一笑,母亲当年刚买洗衣机时,不舍得用,平时还用搓衣板,只是逢年过节才用一回洗衣机。
这个习惯贯穿了上世纪整个80年代。 1986年丁宝旭结婚时,作为嫁妆,妻子武会萍用外汇券排队买的东芝牌彩电和容声牌冰箱一直是家里的宝贝,丁宝旭则买了一台京华牌双卡录音机和一台双缸洗衣机。当时花费3000元钱买来这“4大件”,其价值和意义远远超出它们的价格。丁宝旭也从那时起迷上了家用电器,每当市场出现新产品,他都忍不住买来尝试一下。
“90后”家电已成生活一部分
“这么算吧,几十年下来,我在家电上面花费了10多万元。”丁宝旭笑称自己的行为在旁人看来多少有些奢侈,但他却觉得购买家电,其实是享受一种生活品质。于是在1990年以后,丁宝旭的家里出现了录像机、组合音响、健伍牌功放机、先锋牌LD三碟播放机、三洋的微波炉、索尼的彩电、佳能数码相机和1.8万元的便携式摄像机。每逢周末,丁宝旭经常拿数码相机和摄像机,带女儿丁晖外出游玩,一身现代装备时常令他人侧目。武会萍则喜欢在家里唱卡拉OK,每次家庭聚会,丁宝旭家准是最热闹的。
3年前,丁宝旭又走在全楼居民前列,他家安装了两台空调机。他在两室一厅的屋子里,还装上两台液晶电视,一家三口每人一台电脑,双开门的LG冰箱把客厅挤得满满当当,只有几十年前的一个老式自鸣钟似乎仍记录着当年的历史。
这一切,对于刚上高一的丁晖来说,似乎没有什么特殊感觉。渴了去冰箱里拿雪糕,饿了用微波炉热饭菜,洗衣有全自动洗衣机,扫地有吸尘器,家用电器已成为生活的一部分。“如果没有这些电器,我也不知道生活乱成什么样。 ”一出生就被家用电器包围的丁晖无法想象,离开家电怎样生活。父亲对家电的这种热情,丁晖这代人无法理解。
畅想40年后
家电全部智能化 手指可当遥控器
丁宝旭是电气工程师,在他看来,未来只要有电,家里什么事都不用操心。到那时,进屋说开灯,灯就亮了;想看电视,手指虚指墙壁,薄得像画纸一样的电视开始播放节目。什么空调、暖气、抽油烟机,全都淘汰,用电能转换成热能和制冷、排风,房间里的空气,随着室外温度和室内空气质量随时变化,全部实现智能化。衣服扔进洗衣机里,自动辨认材质,调控水流和洗衣液,完全不需人工。
如果说丁宝旭还将家用电器停留在需要由人手操作的阶段,丁晖则直接将双手解放了。 “那时家里都有机器人了,谁还用自己干活啊。 ”丁晖想把未来的家庭设计成一个智能中心,主人只要一回家,所有的家用电器都会感应到,立即自动运行。
相关产品:吸尘器、吸特乐吸尘器、starmix吸尘器、扫地机、洗地机 jxkd_zpd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