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中国能否成为经济危机中的大赢家

2010-3-22 18:23 1128 3 3 分类: 工程师职场

目前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成为了每个国家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经济危机中,“危”和“机”各是什么?

《旧唐书·魏徵传》中有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

说到以史为镜,这一次的经济危机总是被人们与1930前后的那一次经济危机作比较,下面给大家转一个《西方闹危机,苏联获良机》的文章。那一次危机造成资本主义货物和技术设备大量过剩,物价大跌,为苏联大量引进和利用西方资金、先进技术和机器设备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时机。苏联政府抓住了这一时机,采取多种形式利用西方经济危机发展本国经济。

同样是席卷全球的经济危机,同样是历史性的大萧条。上一次,苏联作为一个大国,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不仅没有陷入危机,反而获得良机,实现了大国崛起,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增长。

中国呢,能否成为这次经济危机中的大赢家呢?我们能否也向苏联学习,实现经济的高速增长呢?


下文转自《青年参考》:


西方闹危机,苏联获良机


  1921年,俄国终于结束了长达7年的一战和内战。到1926年,在“新经济政策”推行5年之后,工农业产量已经达到1914年一战以前的水平。1928年,苏联开始执行第一个五年计划。在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席卷西方各国的时候,苏联正处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高潮前期。西方的经济危机,恰恰成了苏联大国崛起的良机。


  当时的苏联采取了下面的对外经济政策:


  第一,引进技术。


  1929年,苏联同西方专家签订的技术援助协定已达70多个项目,涉及冶金、工业机械、金属加工、燃料动力、石油化工、交通运输、农业机械、农业灌溉工程、汽车、轮船和飞机制造等多个重要经济部门。截至1931年,苏联接受技术援助的项目增加到124个,总值为8300万卢布(当时,1卢布约合0.5美元)。第一个五年计划期间建立的一大批现代化骨干企业,尤其是在钢铁、机械、燃料动力、化工、汽车、拖拉机、飞机、造船等新的工业部门,许多是利用西方先进设备技术,甚至是在外国专家的直接帮助下建立的。据美国人萨顿《西方技术与苏联经济的发展(1930~1945年)》一书介绍,斯大林曾说,“在苏联,约有2/3的大型企业是在美国的帮助或技术援助下建成的……其余的,也大多是在德国、英国、法国、意大利等国的技术援助下建立的。”


  第二,大量进口机器。


  这个时期,苏联成为世界市场上机器的最大买主。1931年,美国出口的机器设备中,有50%是卖给苏联。1929 ~1930年,英国机器出口总量的70%是销往苏联,到1932年这个数字为90%。1931年,世界机器出口总量的 30%是销往苏联,1932年这个数字上升到50%。在苏联的进口总额中,1929年机器设备的进口占了30.1%, 1932年则高达55.7%。1929~1932年,苏联进口机器设备的资金总计60.1亿卢布。


  第三,重视“智力进口”。


  西方在经济危机中,出现了大量的失业技术人员,他们被招聘到苏联工作。1932年,在苏联工作的外国专家达1919 人,技术人员10655人,分别比1928年增加了4倍多和20多倍。同时,苏联也通过“技术援助协定”等渠道,派遣人员出国学习。1929~1933年,仅苏联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派往国外学习的管理人员和工程技术人员就达2000人。


  第四,吸引国外贷款。


  1929年之前,西方大国都不愿贷款给苏联,即使贷款也附有苛刻的条件。但西方在经济危机中出现了大量的过剩资本,使得苏联在国际金融市场上处于有利地位。1929~1931年,苏联先后从德国、奥地利、英国、意大利、美国、芬兰、日本、挪威、瑞典、丹麦、比利时、法国等十几个国家的私人银行获得贷款,到1933年底,苏联获得的贷款总计已达14亿卢布。


  第五,在国际经济关系中,提出合作共赢的建议。


  1933年6月,苏联在伦敦召开的世界经济会议上,提出一项发展对外贸易,加强国际经济合作的计划,建议西方国家向苏联提供长期贷款,以保证苏联正常出口,苏联则准备在短期内向国外提供总值约为10亿美元的订单,并可能在近期内购买1亿美元的有色金属,2亿美元的黑色金属,约1亿美元的纺织品、皮革原料和橡胶,约4亿美元的设备和5000万美元的消费品。这些建议,既有利于苏联经济发展,也有利于西方国家缓解危机,应该说展现了在国际舞台上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转载自刘兴亮的BLOG

PARTNER CONTENT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EE直播间
更多
我要评论
0
3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