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模拟电路书中都会详细的讲三极管饱和的概念和过程。但真要透彻理解,还是要一个过程吧。每一次应用后,都会感觉自己的理解又有了一个提高。希望今天能把自己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
首选我用PSPICE画了这个图。大家可以先注意一下这个电阻,10K。如果流过接近0.5mA的话,管子就饱和了。我认为理解饱和,就先从这个电阻开始。实际应用中,即使不是电阻,也是有源负载,它的电阻值是很大的。
三极管正常放大时,集电极电流是基极电流的B倍放大。但当Ib再增加时,Ic的增加就会导致R1上的分压增加,Q1的集电极电位迅速下降,直到Vce很小,Vbe正偏,达到饱和。饱和后Ic也就不再是Ib的B倍了,而是小于B倍。
再从三极管结构来讲:NPN管,当发射极的电子注入(有正向的Vbe)基区,再扩散到集电结边缘。放大区工作时,反偏的电压会把边缘的电子立刻吸引到集电极。当电流逐渐增加,反偏电压就会逐渐减小了。当Ic大到使Vcb为0时,管子进入饱和,就不再有电场吸引这些结边缘的电子了,电子只能是扩散到集电极。当Ic再增加时,Vbc就正偏了,会阻碍电子扩散了,但因为基区电子浓度太大了,所以能够满足Ic。同时也是因为基区电子浓度大,在数字电路中,转换管子状态时,速度会很慢。
CE间最主要电阻为集电极电阻,Vce的饱和压降也就近似为这个电阻ro与R1的分压。ro比R1小得多,所以这个分压基本上是0.3V附近。
我以前理解饱和总是从器件内部去想,去理解电子怎么运动,电场怎么形成,而忽略了外围的电路。
不管对饱和的定义如何:可以是两个结电压都正偏;也可以是Ic小于Ib的B倍;或者是Ic不再随Ib的增加而增加;甚至于Ib不变,Ic会减小等,归结到一点,我认为都是因为负载分压的变化引起的。然后才是去分析器件内部电压、电子浓度、浓度梯度的变化
用户132621 2009-4-28 22:55
用户1083080 2007-8-26 20:51
不错!
用户9708 2007-4-22 10:43
xie xie
用户38437 2007-1-14 12:38
A侧代表发射区,B侧是集电区,AB间是基区。斜线下方的带斜杠的圈代表电子(对WORD不熟,画不好)。
集电结电压下降,会使基区的浓度梯度变小,在图中表现为AB间的斜线斜率变小,如上图。即发射极附近的电子浓度增加了,也就是我说的“基区电子浓度太大”。而电子到达集电区后,如同经过一段导线,会很快被吸引到电源,即集电区基本没有电子的累积。基区B侧电子浓度越大,在集电结两边的电子浓度梯度越大,也就越容易扩散。即使集电结反偏了,电子的扩散运动还会大于漂移运动。
用户33037 2007-1-9 09:52
我看错了吗?
用户38437 2007-1-4 18:27
wang1jin 2007-1-3 21:49
文章写的很不错...
不过开头有一点描述错误....5V的情况下...10K电阻根本不可能流过0.5A电流...H EHE...
其实实你这个仿真可以用电压或电流源来接在基极,仿真出C极的状态...HE HE...
我也是一个爱好ORCAD的初学电子者...我很喜欢交爱好电子的朋友一起讨论...HEHE...我新建立了一个ORCAD群...希望加进来一起学习下...HE HE...
我的博客资料也有很多...帮你投一票...H HE..
这是我建立的ORCAD群号....113975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