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连接器过孔之性能提升终极篇

2017-8-10 15:28 1502 16 16 分类: PCB

对于连接器pin stub的影响,通过上一篇的连接器过孔系列之pin stub篇,我们已经知道连接器pin stub过长对信号有恶化效应。但是当没有其他的连接器可选、可替代,将过孔反焊盘扩大、非功能焊盘去掉、换成low Dk/low Df的板材等优化措施均已用上,而我们的系统裕量依然不够,仍需处处抠裕量,任何地方的提升都对系统性能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时,是否有方法进一步提升连接器过孔处的性能?

高速信号的连接器pin的样子都是下图1所示,pin可以分解成3个部分,其中只有pin_2这部分是与过孔孔壁接触的,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鱼眼。Pin_1负责将信号从连接器引入过孔中;Pin_2负责将信号传递给过孔;pin_3对于信号来说就没有正面的作用了,就是一段stub,为了跟过孔stub相区别,我们在这称之为pin stub。上一篇文章讲了这个pin stub对于信号的影响有多大。今天我们要进一步分析把图1所示的连接器插入过孔后,连接器pin与过孔相结合后的效应


图1高速信号连接器pin示意图

假设PCB厚度=2.2mm,连接器信号pin长2.2mm,连接器从top层往下压。

当过孔不做背钻时,将连接器压进过孔,连接器的pin+过孔的示意图如下所示:

 

图2  过孔不背钻,高速信号连接器pin插入过孔后的示意图

当过孔底部做背钻后,再将连接器压进过孔,连接器的pin+过孔的示意图如下所示:

 

图3   过孔底部背钻后,高速信号连接器pin插入过孔后的示意图

当过孔顶部做背钻后,再将连接器压进过孔,连接器的pin+过孔的示意图如下所示:

 

图4  过孔顶部背钻后,高速信号连接器pin插入过孔后的示意图

当过孔双面做背钻后,再将连接器压进过孔,连接器的pin+过孔的示意图如下所示:

 

图5   过孔双面背钻后,高速信号连接器pin插入过孔后的示意图

针对图3~图5的三种背钻方式进行建模仿真,看看有多大差异。


1.过孔从底部背钻,压上连接器后,pin stub=30.6mil,从top到鱼眼的过孔stub(上stub)为24.4mil,从bottom到布线层的过孔stub(下stub)为10mil。

 

图6  过孔底部背钻,pin stub、过孔stub

2.过孔从顶部背钻(离鱼眼位置留有10mil的安全距离),压上连接器后,pin stub=30.6mil,从top到鱼眼的过孔stub(上stub)为10mil,从bottom到布线层的过孔stub(下stub)为30.6mil。

 

图7   过孔顶部背钻,pin stub、过孔stub

3.过孔双面过孔背钻后,压上连接器后,pin stub=30.6mil,从top到鱼眼的过孔stub(上stub)为10mil,从bottom到布线层的过孔stub(下stub)为10mil。

 

图8   过孔双面背钻,pin stub、过孔stub

以上3种情况下的插损如下图所示:

 

图9   各种情况插损对比图

说明:

SDD21_1:Case1过孔插上连接器的pin后,pin stub=30.6mil;过孔底层背钻,从bottom到布线层的过孔stub(下stub)为10mil,从top到鱼眼的过孔stub(上stub)为24.4mil 。


SDD21_2:Case2过孔插上连接器的pin后,pin stub=30.6mil;过孔顶层背钻,从bottom到布线层的过孔stub(下stub)为30.6mil,从top到鱼眼的过孔stub(上stub)为10mil。


SDD21_3:Case3过孔插上连接器的pin后,pin stub=30.6mil;过孔双面背钻,从bottom到布线层的过孔stub(下stub)为10mil,从top到鱼眼的过孔stub(上stub)为10mil。

Table1. 连接器过孔不同处理方式对比

  • 双面背钻比仅底部背钻,插损提升了0.182dB(Case3-Case1),像背板系统,正常情况下系统链路上会有两个连接器,这两个连接器会引入4对过孔,如果采用双面背钻,这条链路可以提升0.728dB!惊不惊喜?开不开心?
  • 由于连接器pin_1(见图1所示)的长度不长,造成与之对应的过孔上部stub一般也就二十几mil,比起过孔下部stub动辄四五十mil的长度,短了一大截,所以很少有人会去关注过孔上部stub。但是如果连接器pin stub过长,没有更好的连接器可选、可替代,而我们的系统裕量又不够,需要处处抠裕量时,过孔双面背钻不失为一种选择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相关推荐阅读
一博科技 2023-11-28 16:23
干柴遇烈火,两个过孔间距过近引发的严重后果
大炳的徒弟小兵比较懵,接连两天收到工程确认,一个是通孔板,一个是盲埋孔板,都在提示不同网络过孔间距过近,有CAF的风险。 CAF是什么,要去问问大炳师傅了。 如下所示,第一天收到的10层通孔板的工...
一博科技 2023-11-21 09:55
电容搞搞”振“,PDN有帮衬
聊电容,不能只聊电容,还要聊电阻和电感。看似很简单,其实,一点都不难。因为去耦电容的模型基本都可以用下面三种元素的简单组合来表示。理想电容C的阻抗是随频率的增加而逐渐减小的一条斜线,实际上由于电容中等...
一博科技 2023-11-13 15:22
软板当然可以弯折啊,只是容易弯出问题而已
高速先生成员:黄刚每次在介绍具体案例之前,都还是先铺垫下基础知识吧。今天讲的是一个软板的案例,我们循例先介绍下软板的概念。相信大多数的硬件工程师,PCB设计工程师或者测试工程师都见过,就是像下面的这些...
一博科技 2023-11-07 10:40
同样是BGA扇出,为什么别人设计出来的性能就是比你好!
高速先生成员--黄刚高速先生经常会说一句话,那就是对于信号质量的优化是无极限的,这里说的优化,其实说的就是PCB的设计优化。首先肯定的是,不同的设计工程师去做同样一块PCB板的设计,做出来的肯定都不会...
一博科技 2023-11-02 14:11
你能想象吗,传输线能控到多少阻抗还要看隔壁信号线的脸色?
高速先生成员--黄刚关于传输线的阻抗计算相关的文章,高速先生都写过很多篇了,定性来说的话就是传输线的阻抗和自己的线宽铜厚以及材料的介电常数都成反比,与到参考平面的距离成正比。定量来说的话,就以今天我们...
我要评论
0
16
1
2
3
4
5
6
7
8
9
0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