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各行业内卷的日渐严重,各企业除了深耕当前的业务外,也纷纷开始跨界开拓新业务。而新能源汽车赛道的持续火热,也让跨界造车成为了新潮流,不仅有阿里巴巴、百度等互联网巨头参与其中,就连华为、小米等手机厂商也争相下场。
而巨头纷纷扎堆造车赛道,又引发了新一轮的造车热潮,家电巨头们自然不甘落后,也想要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中分一杯羹。于是,美的、格力、海信、海尔、创维等国内家电巨头们,纷纷选择了贴合自己发展路线的造车方式,悉数进入到了新能源汽车领域。
其实,家电企业跨界造车已经不是什么新鲜事了。早在十几年前,以春兰、奥克斯、波导、夏新、新飞、格林柯尔、美的为首的国内家电企业,就已经试水造车了。只不过当时由于在技术、市场、资金等方面的限制下,这些家电企业的造车行动纷纷折戟。时隔数年,卷土重来的家电企业们,其切入角度与造车逻辑也与之前大不相同。
技术派造零件
有了“先行者”的前车之鉴,重回造车市场后的家电巨头们变得更加谨慎,其中美的、格力、海信等企业开始不以造整车为目的,而是将汽车供应链作为了切入口。
美的已经明确了造车的战略方向,主要布局以电机、电控和压缩机为核心的汽车零部件产品。其实从很早开始,美的就已经布局了新能源汽车零部件的相关领域,不仅通过旗下威灵汽车投产了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三大产品线,发布了五大零部件,还收购了合康新能,试图在新能源汽车核心部件制造,以及燃料电池系统等领域全面渗入。
与美的相同的是,格力也是通过收购珠海银隆入局新能源汽车领域,只不过格力对汽车空调制造情有独钟。众所周知,珠海银隆不仅拥有丰富的造车经验,还在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零部件电池方面有着独特的技术优势。而格力通过与珠海银隆合作,其无稀土主驱电机及驱动器就能与银隆钛酸锂电池相结合,有效解决新能源汽车动力问题,使其成功进入汽车空调领域。
海信则以车路协同及车身感知的核心零部件,切入了新能源汽车领域。由于日本三电开发的新一代电动压缩机、综合热管理系统和汽车空调产品等,在新能源汽车上得到了大量应用,海信就收购了汽车空调供应商日本三电集团,依托日本三电的显著技术优势,海信在整车热管理、智能座舱和车路协同等方面都做出了不错的成绩。
而美的、格力、海信之所以选择从更细分的汽车核心零部件领域进军造车,其中的原因不言而喻。
一方面,与工艺更复杂的整车相比,汽车零部件的风险更可控。由于整车对技术的要求更高,所以,其生产工艺的复杂程度,以及对供应链整合的管理要求,都要远远高于汽车零部件。而零部件的产业链条更短,与企业原有的业务不会产生较大冲突。因此,对于家电企业而言,从零部件入局造车市场风险更小。
另一方面,相较于投资成本更高的整车,汽车零部件的利润率更高。由于整车的产业链条过长,投资回报期也就相对较长;再加上整车所涉及的投入资金比较多,利润空间就变得十分有限。而与之相反的是,汽车零部件产业链条相对较短,而且属于易耗品,需求具有持续性;性价也比较高,回报相对丰厚;况且前期不需要太多的投入,还能尽快获得收益回报。
赋能派做场景
家电行业跨界造车者众多,从零部件切入的技术派并不是独一份,其中,从驾驶场景布局的赋能派自然也不容忽视。
海尔造车更多的是通过赋能汽车制造的相关企业,把车和家两个生活场景连接起来,从而实现万物互联。海尔主要在车联网与智慧家庭互联、营销渠道与智能驾驶在智能物流等场景上的应用等方面与车企紧密合作。而通过涉足汽车领域,海尔打通了生活与工作的连接,从而实现了家电行业的外延。
创维在驾驶场景上的发力点同样是车家互联,只不过创维更加关注驾驶人员的血压、心率等健康问题。作为家电领域中的佼佼者,创维在技术和销售渠道方面都有着很大的优势。比如,通过打通研发、制造、销售、服务的造车全链条,在智能座舱、线下零售、充电服务等层面与其主公司开沃汽车实现了资源共享,而这将会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其研发能力的提升。
而海尔和创维之所以从驾驶场景的角度布局造车,与智能汽车对智慧生活的重要性不无关系。随着万物互联的深入,车和家的关联也会变得愈发密切。而新能源汽车作为未来场景化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与家电联通已经成了必然,这也就意味着,智能汽车将会成为智慧生活的一部分。而家电企业布局造车,也是为了完善智慧生活,以及IOT生态。
不同逻辑,相同目的
尽管美的、格力、海信、海尔、创维等企业造车的逻辑不甚相同,但不可否认的是,这些家电巨头造车的目的却十分相似。
比如,都渴望通过多元化扩张,来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其实不管是美的、格力,还是海信、海尔和创维,几乎都拥有产品结构单一的特点。而随着传统家电行业逐渐接近天花板,家电巨头们想要依靠主营业务进一步增长的空间就变得十分有限,于是布局多元化,就成了应对更为激烈的市场竞争的必由之路。
另外,多元化布局还能助家电企业们打造一个全新的品牌形象,从而摘掉“家电”的标签。家电企业一般对明星产品十分依赖,比如美的、格力就以空调闻名,所以即便后来拓展到了小家电领域,“去标签化”也不是很理想。加之单一的品牌形象十分不利于企业的发展,因此布局新能源造车,对家电企业撕掉“家电”标签就显得尤为重要。
不同优势,相同困境
在新能源红利的吸引下,美的、格力、海信、海尔、创维这些家电巨头齐齐涌入了造车市场。而由于每一家在造车行业的布局时间,以及发展路径的不同,家电巨头们布局造车的优势也不尽相同。
一方面,美的、格力、海信在汽车零部件上有着深厚的积累。比如,美的已在机电领域深耕多年,此次进军新能源汽车的机电零部件,也算是发挥其优势;格力也早就在研发智能汽车的相关技术以及与车企的合作商下足了功夫;海信也在智能交通、车载显示技术以及车身感知核心零部件上有着多年布局,其多个产品在国内部分城市已经落地。
另一方面,海尔、创维在AIOT方面有良好的基础。作为拥有全球首个场景品牌“三翼鸟”的海尔,其在智能生活场景领域一直处于行业的领先地位,而这也在一定程度上确定了海尔造车的方向。创维则从硬件升级为软硬一体化,在酷开生态系统的基础上,基于汽车的应用场景,研发出了Skylink智能网联系统,在为车辆提供全时AI智能语音交互体验和车家互联的同时,还能够便捷地接入和控制各类IoT周边配件的一键联网功能。
由于美的、海尔等在造车上的积累和优势各不相同,这些家电巨头也因此走上了两条不同的发展道路。只不过,造车逻辑不同的家电巨头们,在造车上遇到了的难题却如出一辙。
首先,家电巨头已经失去了新能源造车的先发优势。纵观整个新能源造车市场,蔚来、小鹏、理想已经凭借先发优势,在服务体验、技术研发、市场份额等方面拔得了头筹,其他新能源造车企业虽不如“蔚小理”,但也在该领域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而作为后来者的家电企业,已经错过了新能源汽车发展的第一波浪潮,尽管拥有着雄厚的资金和独特的技术支撑,短时间内恐怕也很难突出重围。
其次,家电造车的品牌影响力不够,难以提升销量。受固有思维的影响,用户往往对市场上所熟知的汽车品牌更加认可,所以无论是造车新势力,还是汽车老品牌,都拥有强大的用户粘性和独特的竞争优势。但是对于在汽车领域籍籍无名的家电企业而言,许多用户潜意识里就认为其很难创造出一款好汽车,因此家电企业在汽车行业里,也就很难获得用户信赖,自然也就没有了用户积累。
最后,新能源造车壁垒高,家电企业攻克难。新能源造车是一个需要多方参与的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几乎涉及了语音、数据、算法、自动驾驶、信息处理、人工智能等多个方面。即便是作为业内标杆的特斯拉,打通产业链及技术环节也耗费了17年,而对于缺乏新能源汽车技术积累的家电企业而言,想要攻克技术、供应链、销售、运营等难题恐怕也需要很多时间。
总而言之,无论从哪个方面来看,造车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更何况无论是相较于华为这样的科技巨头,还是阿里这样的互联网大厂,同样跨界而来的家电企业的优势并不明显。而随着造车新势力之间的争斗逐渐进入白热化,各企业之间已经不光要比拼“钞能力”,还要看汽车软硬件实力和资源整合能力。而以美的、格力为代表的家电巨头最终能否笑傲造车江湖,也只有时间能给出答案。
作者: 韭菜财经, 来源:面包板社区
链接: https://mbb.eet-china.com/blog/uid-me-3939574.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未经本人允许,禁止转载!
自做自受 2022-1-24 1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