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钛及其合金具有独特的机械性能和出色的生物相容性,这使得它能够被广泛用作骨科和牙科植入物的最合适材料。合金提供增强的材料机械性能,但是,由于可能释放过敏原和有毒元素,它们具有潜在危险。
最合适的替代方法是使用超细晶粒(UFG)形式的纯钛,即晶粒尺寸在几十到几百纳米之间。与粗晶( CG ) 类似物相比,UFG金属(尤其是钛)有望具有更适合植入物体的机械性能。因此,基于UFG的植入物可提供更好的可靠性和耐用性。UFG结构除了具有力学性能外,还能促进骨组织细胞的粘附、扩散、增殖、分化,并加速组织矿化,最终促进种植体的植入。反过来,加速植入物的植入是新一代植入物开发中最重要和最复杂的任务。
实验与讨论
英思特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SEM)研究了蚀刻UFG和CG钛的表面形态。放大倍数为300 至600,000的显微照片已用于纳米级(600,000–100,000倍)和微米级(10,000–300倍)的形态分析。
UFG钛在H2SO4 /H2O2中蚀刻5分钟和15分钟不影响形态,在此时间间隔内,发生了具有扩散控制的逐层蚀刻。在蚀刻介质中更长时间的处理会导致纳米级的“海绵状”结构(图1和图2)。这种变化只能用表面各点蚀刻速率的差异来解释。在这种情况下,蚀刻通过动力学控制进行。当刻蚀时间增加到2 h时,“海绵状”结构变得更加均匀;经过更长时间的治疗后,结构变得致密。
图1:超细超细粒(UFG)的特征扫描电镜(SEM)图像
图2:在H2SO4/H2O2溶液中蚀刻UFG钛的特征SEM图像
伴随化学蚀刻的过程相当复杂。它们涉及到材料去除、氧化和表面钝化。这些工艺取决于蚀刻介质和蚀刻条件(持续时间、浓度和温度)。根据条件,蚀刻服从扩散或动力学控制。在扩散控制的情况下,过程由试剂供应速率和反应产物从表面区域去除的速率控制。在这种情况下,蚀刻是逐层进行的;表面粗糙度平滑。动力学控制反应的限速阶段是表面局部区域的反应。在地表不均匀和局部区域反应能力有明显差异的情况下,地势的显着变化是可能的。
对于H2SO4 /H2O2溶液,在几分钟或几十分钟内,实现了扩散控制,导致缓慢的逐层蚀刻和表面缺陷的平滑。通过更长时间的处理(几个小时或更长时间),蚀刻可以通过动力学控制进行,从而导致形成微米级的凹坑。在食人鱼氨溶液中,蚀刻在最初几分钟内通过动力学控制进行。这导致表面起伏的快速改变。
在一般情况下,蚀刻机制的切换可能是由于条件(例如,浓度、温度和混合)的变化。研究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没有进行混合。试剂的浓度确实降低了,但对于这种变化,预计会从动力学控制切换到扩散控制。然而,我们观察到要么没有变化 (NH4OH/H2O2 ),要么出现相反的效果 (H2SO4 /H2O2)。因此,蚀刻机理的变化是由表面的特征和成分引起的,而不取决于工艺条件的变化。重要的是要注意样品表面在蚀刻前经过机械处理(抛光)。只有在去除表面层并且表面上出现结构化材料层之后,表面不同点的蚀刻速率差异才变得可见。因此,在硫酸食人鱼蚀刻的情况下,表面层的去除很慢,我们可以观察到从扩散到动力学控制的转变。
结论
在这项研究中,英思特详细研究了超细晶粒(UFG)和粗晶粒(CG)钛在食人鱼溶液(NH4OH/H2O2和H2SO4/H2O2)中的蚀刻特征。使用AFM和SEM方法,发现蚀刻介质和时间的变化导致UFG或CG钛表面出现各种微、纳米和分级微/纳米结构。AFM结果表明,氨食人鱼溶液(与酸性溶液相比)即使在较短的蚀刻时间内也能提供更显着的粗糙度和比表面积值。
SEM和AFM数据表明,与蚀刻介质无关,与CG钛相比,UFG钛的蚀刻更活跃。差异既是定性的(表面形态和均匀性的变化),也是定量的(粗糙度和比表面积)。造成这些差异的原因可能是材料结构(晶粒尺寸、数量和晶界结构)或杂质分布的变化。
英思特提出,在NH4OH/H2O2中蚀刻2小时和在H2SO4 /H2O2中蚀刻24小时的UFG钛样品由于发达的表面和表面存在分层微/纳米结构。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