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盘点全球十大人形机器人公司!你认识哪家?

2025-4-27 17:08 98 0 分类: 机器人/ AI

202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迎来爆发式增长,政策与资本双重推力下,谷歌旗下波士顿动力、比亚迪等跨国企业与本土龙头争相入局,产业基金与风险投资持续加码。仅2025年上半年,中国机器人领域就完成42笔战略融资,累计金额突破45亿元,沪深两市机器人指数年内涨幅达68%,印证了资本市场对智能终端革命的强烈预期。值得关注的是,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工信部发布《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行动计划》,明确将仿生感知系统、AI决策中枢等十大核心技术纳入"十四五"国家重大专项,并设立500亿元产业引导基金。技术突破方面,本土企业近三年专利申请量呈现几何级增长,2024-2025年专利申请复合增长率达192%,其中柔性驱动装置、多模态交互系统等核心模块占比超60%。行业分析显示,国产人形机器人产品已实现伺服电机精度0.01毫米级突破,运动控制算法响应速度较三年前提升300%,在智能制造、医疗康复等场景加速商业化落地,标志着我国正从跟跑者向全球人形机器人创新策源地转型。

2025年,人形机器人正以颠覆性姿态闯入现实生活。高盛报告预测,到2035年全球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突破3800亿美元,而这场变革的引领者,正是以下十家站在技术浪尖的科技巨头与创新先锋。

 

1.波士顿动力Boston Dynamics(美国)-“行走的科技图腾”

作为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活化石”,波士顿动力凭借Atlas的360度空翻、跑酷等高难度动作屡次引爆社交网络。2025年,其新一代Atlas 3.0搭载仿生肌肉纤维与量子计算芯片,负重能力提升至50公斤,在应急救援、高危作业领域开启商业化落地,在研究、工业巡检等场景中普遍使用。波士顿的动力的代表产品分别有Atlas(高动态运动能力)、Spot(四足,但技术领先),拥有行业前沿的全球运动控制技术,适合极端环境作业、科研实验、高难度动作开发。

2. 特斯拉(美国)-“硅谷钢铁侠的“平民机器人”计划”

马斯克的Optimus Gen-2以9.9万美元售价打破行业价格壁垒,凭借全自研FSD(完全自动驾驶)算法迁移能力,实现家庭场景下98%的指令识别准确率。特斯拉上海“超级机器人工厂”已于2025年二季度投产,目标年产10万台。代表产品是Optimus(Tesla Bot,开发中),产品特点为结合自动驾驶和AI技术,目标定位是家庭与工业场景,在特斯拉在人形机器人的商业定位中,成本控制是关键。

3.越疆科技Dobot-“全球首款「灵巧操作+直膝行走」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

作为中国协作机器人领域首家上市公司,越疆科技于今年3月正式推出全球首款融合「灵巧操作+直膝行走」技术的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Dobot Atom。该机器人身高1.53米,体重62公斤,采用1:1仿人手臂构型设计,配备41个全身自由度,搭载自主研发的神经驱动灵巧操作系统(NDS)和仿人直膝行走系统(AWS),重点面向工业级精细操作场景。

Dobot Atom通过自适应性和泛化能力,已掌握使用不同工具完成100余种复杂灵巧操作任务的技能,特别适用于设备位置不固定、产品多规格且操作相似度高的工业及商业场景。其典型应用包括汽车工厂组装备料、咖啡奶茶店设备操作、连锁药店夜间取药等需短程移动、狭小空间穿行及灵活转向的连续性重复作业。目前越疆已与国内头部车企、电子制造企业和连锁餐饮品牌展开合作,计划于今年年中启动试产及批量生产。

4.优必选(中国)-“中国机器人行业前沿者”

2024年登陆科创板的优必选,凭借Walker X在春晚的“写春联”表演出圈。2025年与华为联合发布“盘古机器人云脑”,实现多机协同学习效率提升200%,服务机器人已进入全国3000+社区养老中心。优必选的代表产品有Walker系列(Walker X)、Alpha Mini(教育机器人),2023年发布工业版Walker S,进军智能制造场景,目前,Walker X已实现家庭服务场景应用(端茶、浇花、开关门等),商业化程度高,产品覆盖教育、娱乐、公共服务等领域。

5. Agility Robotics(美国)-物流之王的“双足搬运工”

亚马逊投资的Digit机器人以“类人双足+轮式底盘”设计横扫仓储物流场景,代表产品为Digit(双足机器人,双足+轮式混合设计),产品专注于物流和仓储自动化,商业化落地较快。Agility的Digit目前已部署亚马逊仓库,专为搬运箱体设计,每小时处理400+包裹。2025年全球部署量超5万台,单机日均搬运效率较传统AGV提升4倍,成本下降60%。

6. 本田(日本)-从ASIMO到“元宇宙入口”

曾以ASIMO惊艳世界的老牌车企,2025年推出“Honda Avatar”概念,通过脑机接口实现人类远程操控机器人,在福岛核污染区完成全球首次“人机协作辐射清理”。历史版本为本田 ASIMO(已停产),曾为早期标杆,目前丰田转向 T-HR3(远程操控机器人)及辅助机器人。作为日本厂商更加聚焦辅助护理、老龄化场景。

7. Engineered Arts(英国)-恐怖谷效应的“破壁者”

其明星产品Ameca凭借微表情管理系统和48组面部马达,成为全球首个通过图灵测试的机器人。2025年与环球影城合作推出“AI演员”,在主题公园扮演电影角色与游客互动。产品为Ameca(高度仿生表情与交互)。定位是研究平台或服务场景,强在AI交互与面部表情技术。

8. 小米(中国)-“年轻人的第一台机器人”

小米CyberOne 2代以9999元价格杀入消费级市场,集成小米澎湃OS与智能家居生态链,可自动识别家庭场景调整空调、灯光,预售首周订单破10万台。小米的机器人代表产品为CyberOne(内部代号“铁大”),技术特点是低成本消费级探索,身高1.77米,支持21自由度动作。同时融合自研Mi-Sense深度视觉模组,可识别情绪并拟人交互。

9. Apptronik(美国)-NASA的“太空助手”

代表产品:Apollo(工业场景人形机器人),与NASA联合研发的Apollo人形机器人,采用抗辐射材料与零重力运动算法,2025年完成国际空间站舱外设备维修测试,专注于工业与太空探索,为月球基地建设铺路等工业化应用等。

10. 傅里叶智能(中国)-医疗康复的“温柔之手”

傅里叶智能是康复机器人出身,代表产品:GR-1(通用人形机器人),GR-1 人形机器人聚焦医疗与家庭服务,医疗康复设备背景,主打“强负重能力”(全身关节峰值扭矩300Nm以上)。在医疗领域的应用场景有医疗陪护、重物搬运等。其GR-7机器人通过力反馈技术实现0.1牛·米的力矩控制精度,已在国内200+三甲医院辅助中风患者康复,治疗周期平均缩短30%。

从波士顿动力的“实验室明星”到越疆机器人“产业赋能者”,人形机器人正从实验室跃进千家万户。这场竞赛中,中国公司凭借产业链与场景化优势占据半壁江山,而美国企业仍在尖端技术上保持领先。未来十年,谁将主导这场“人体革命”?答案或许藏在每一次伺服电机的转动与AI决策的毫秒之间。

作者: 电子资讯报, 来源:面包板社区

链接: https://mbb.eet-china.com/blog/uid-me-4096606.html

版权声明:本文为博主原创,未经本人允许,禁止转载!

PARTNER CONTENT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
我要评论
0
0
关闭 站长推荐上一条 /3 下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