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xml:namespace prefix = st1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smarttags" />3G体系介绍<?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
1. 移动通信系统的发展过程
移动通信系统自上世纪八十年代投入商用以来,发展至今,已经历经了三代,即第一代移动通信系统(模拟移动通信系统,上世纪八十年代投入商用)、第二代移动通信系统(数字通信系统,GSM,上世纪90年代投入商用)、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我国在2008年开始投入商用)。
移动通信系统的业务也越来越丰富,经过了第一代的语音业务→第二代的语音、传真、短消息、数据→第三代的语音、传真、多媒体消息、高速数据、多媒体的发展过程。
2. 什么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3G)
第三代移动通信系统是一种能提供多种类型的、高质量的多媒体业务,能实现全球无缝覆盖,具有全球漫游能力,与固定网络相兼容,并以小型便携式终端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进行任何种类通信的通信系统。
3. 目前3G的主流体系
为了实现全球统一频谱、统一标准、全球无缝覆盖,高效利用的频谱效率、更低的建设成本,提供高的服务质量和保密性能,提供足够的系统容量,易于2G系统的过渡,提供多种业务,并适应多种环境及更高速率(最高2Mbit/s,车速环境144Kbit/s,步行环境384Kbit/s,室内环境2Mbit/s)的目标,目前,全球的3G体系逐渐形成了三大体系,即CDMA2000、WCDMA、TD-SCDMA。
其中,WCDMA是由欧洲标准化组织3GPP所制定。CDMA2000体制是在IS-95的标准基础上,由3GPP2完成其标准化工作。TD-SCDMA是由中国无线通信标准组织CWTS提出,并融合了3GPP关于WCDMA-TDD的相关规范。
4. WCDMA介绍
WCDMA经过了GSM→GSM+GPRS→WCDMA的演进过程。
WCDMA的主要技术特点和功能指标:
(1)核心网络由GSM/GPRS演进而来,保持了GSM/GPRS网络的兼容。
(2)核心网络可基于TDM、 ATM和IP技术,向全IP的网络结构演进。
(3)核心网络逻辑上分为电路域和分组域两部分,分别完成电路型业务和分组型业务。
(4)UTRAN基于ATM技术,统一处理语音和分组业务,并向IP方向发展。
(5)MAP技术和GPRS隧道技术是WCDMA体制移动性管理机制的核心。
(6)空中接口规范-WCDMA。
(7)信道带宽为5MHZ。
(8)码片速率为3.84Mcps。
(9)语音编码采用AMR。
(10)基站同步方式,支持同步和异步的基站运营。
(11)功率控制方面,上、下行闭环功率控制,开环功率控制。
(12)发射分集方式为TSTD、STTD、FBTD。
(13)调制方式为上行QPSK,下行BPSK。
(14)8信道编码,采用卷积码和Turbo码。
WCDMA体系结构如图1所示。
图1 WCDMA体系结构
5. CDMA2000介绍
CDMA2000经过了IS-95A(1995年)→IS-95B(1998年,速率115.2Kbps)→cdma2000 1×(2001年,速率307.2Kbps)→cdma2000 3×(2002年,速率2Mbps)的演进过程。
CDMA2000的主要技术特点和功能指标:
(1)电路域方面,继承2G IS-95 CDMA网络,引入以WIN为基本架构的业务平台。
(2)分组域方面,基于MOBILE IP技术的分组网络。
(3)无线接入网方面,以ATM交换机为平台,提供丰富的适配层接口。
(4)空中接口方面,CDMA2000兼容IS-95。
(5)信道带宽为N×1.25MHz。
(6)码片速率为N×1.2288Mcps,N=1、3、6、9、12。
(7)语音编码为8K/13K、QCELP 8K EVRC。
(8)基站同步方式,GPS/GLONASS。
(9)功率控制方面,上、下行闭环功率控制、开环功率控制。
(10)发射分集方式,OTD、STS。
(11)调制方式方面,上行QPSK,下行BPSK。
(12)导频辅助相干解调。
(13)信道编码采用卷积码和Turbo码。
CDMA2000体系结构如图2所示。
图2 基于ANSI-41核心网的CDMA2000体系结构
6. TD-SCDMA介绍
TD-SCDMA的发展历程:1990年开始研究→1998年提案形成→1999年在3GPP会议上通过→2001年TDD技术融合。
TD-SCDMA的主要技术特点和功能指标:
(1)核心网络基于GSM/GPRS网络的演进,保持与GSM/GPRS网络的兼容。
(2)核心网络基于TDM、 ATM和IP技术,并向全IP的网络结构演进。
(3)核心网络逻辑上分为电路域和分组域两部分,分别完成电路型业务和分组型业务。
(4)UTRAN基于ATM技术,统一处理语音和分组业务,并向IP方式发展。
(5)利用了MAP技术和GPRS隧道技术。
(6)空中接口方面TD-SCDMA。
(7)多址接入方式为TDMA/DS-CDMA。
(8)双工方式为TDD。
(9)码片速率为1.28Mcps。
(10)载频宽度为1.6MHz。
(11)调制方式为QPSK,8PSK。
(12)信道编码采用1/2-1/3的卷积编码,Turbo编码。
TD-SCDMA技术体制采用WCDMA的核心网络结构。
7. WCDMA、CDMA2000和TD-SCDMA的比较
WCDMA、CDMA2000和TD-SCDMA的比较,如表1所示。
表1 WCDMA、CDMA2000和TD-SCDMA的比较
| WCDMA | cdma2000 | TD-SCDMA |
最小带宽需求 | 5MHz | 1.25MHz | 1.6MHz |
扩频技术类型 | 单载波宽带直接序列扩频CDMA | 多载波和直接扩频两种CDMA | 时分同步CDMA |
双工方式 | FDD/TDD | FDD | TDD |
信道间隔 | 5MHz | 1.25MHz | 1.6MHz |
码片速率 | 3.84Mcps | 1.2288Mcps | 1.28Mcps |
帧长 | 10ms | 20ms | 10ms |
基站间同步 | 异步(不需GPS) | 同步(需GPS) | 同步(主从同步) |
调制方式 (前向/反向) | QPSK/BPSK | QPSK/BPSK | QPSK/8PSK |
扩频因子 | 4-512 | 4-128 | 1-16 |
反向信道结构 | 导频/TPC/业务信道/信令/分组业务码时分复用 | 导频/控制信道/基本信道/补充信道码复用 | 导频/TPC/业务信道/信令/分组业务码时分复用 |
同步检测: 前向/反向 | 与导频信号相干/与导频信号相干(导频IQ复用) | 与导频信号相干/与导频信号相干 | 与下行导频时隙相干/与上行导频时隙相干 |
下行信道导频 | 公共导频和专用导频(采用导频符号,与其他数据和控制信息时分复用,TDM) | 公共导频信道(与其他业务和控制信道码复用,CDM) | 导频和其他信道时分复用 |
上行信道导频 | 导频 符号和TPC以及控制数据信息时分复用 和I/Q复用 | 各信道间码分复用(有反向导频码信道) | 导频和其他信道时分复用 |
切换 | 软切换,频间切换,与GSM间的切换 | 软切换,频间切换,与IS-95间的切换 | 接力切换,频间切换,与GSM间的切换,与IS-95间的切换 |
功率控制速度 | 1500Hz | 800Hz | 1400Hz |
语音编码器 | 自适应多码速率语音编码器,(AMR) | 可变速率 IS-773,IS-127 |
|
业务信道编码 | 卷积码,码率1/2或1/3,约束长度K=9,1/3 Turbo码 | Baseline卷积码,码率1/2,,1/3,1/4约束长度K=9,高速用 Turbo码 | 卷积码,码率1/2或1/3,约束长度K=9,1/3 Turbo码 |
控制信道编码 | 卷积码,码率1/2,约束长度K=9 | 前向:卷积码,码率1/4,约束长度K=9 反向:卷积码,码率1/2,约束长度K=9, 高速用Turbo码 | 卷积码,码率1/2或1/3,约束长度K=9,1/3 Turbo码 |
优势 | 可由GSM演进成W-CDMA,初期节约设备投资,易于平滑过渡;不需要GPS | 较为成熟,设备投资少 | TDD方式,易于实现智能天线和联合检测,降低多用户干扰,提高容量;适于非对称高速数据业务 |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