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本刊8月期的无线连接技术专题中,技术编辑刘洋再次提到了UWB,这篇文章也援引了博通(Broadcom)公司大中国区总经理梁宜的观点,认为UWB面临传输距离和速率、抗干扰、缺乏对网络功能的支持等一系列问题。虽然博通是Wi-Fi技术的主要推动者,但有关UWB的争议确实由来已久。在不久前另一场由无线测试方案供应商LitePoint举行的技术研讨会中,该公司技术应用工程总监梁凡也将UWB的障碍信号衰减列为该技术应用普及的隐忧之一。
UWB,这个原本为军事雷达、定位、通信目的而开发的技术,在民用化进程中却充满了不确定性。作为射频微波通信技术,UWB首先是顶着光环进入人们视野的。大于500MHz的带宽,3.1-10.6GHz的频率范围,约480Mbps的速率,在其他传统无线技术中一直是只能折衷取舍的两难问题似乎都能被UWB终结。然而,人们很快发现,实现这些优点所要克服的问题一点也不比其他无线技术少。比如信号衰减,由于微波近乎直线传播,绕射能力非常弱,经过一层木板,接收信号衰减4dB ;经过一堵砖墙,接收信号衰减 8—15dB ;经过钢筋混凝土墙,则至少衰减 15—30 dB。UWB要减少衰减就需要更多的收发器,但这样一来,噪音水平又上升显著,不但增加了通讯系统的负担而且影响其稳定性。
500MHz的高带宽也有问题——会干扰其他无线通信系统,所以UWB系统的频率许可一直让人挠头。而作为最抢眼的脉冲宽度特性,UWB必须克服小于1ns的脉冲宽度所带来的瞬时功率峰值过大的问题。为了避免这类干扰,美国FCC对UWB发射机的发射功率做出的技术指标要求为低于美国放射噪音规定值-41.3dBm/MHz,换算成功率为1mW/MHz,眼下UWB系统的发射功率实际要小于0.56mW,就这样,低功耗成了UWB的优势。但是,低功耗同样带来了另一个麻烦——传输距离受限,只能是10米以下的短距离应用。
如果UWB只要克服自身这些问题就可以实现规模化应用,那它可以用“幸运”来形容。在短距离无线技术应用中,UWB常常被拿来同Wi-Fi比较,尽管Intel、NXP和TI是WiMedia(推动UWB商业化进程的行业协会)最重要的的董事会成员,但他们同时也是Wi-Fi技术的直接推动者,并且已经籍由该技术获得了丰厚的回报。也许,UWB还绕不过从PC到嵌入式消费电子的应用轨迹,因为大部分数字互连都最先在PC中应用,随后才是消费电子,所以我也认同这样一个说法——UWB同Wi-Fi在短距离空间中的竞争将取决于谁能够赢得并守住移动PC基板上的插槽。
这种竞争局面有点象另一个看似毫无关联的无线接入技术移动WiMax,任何考虑采用移动WiMax技术的运营商都在考虑一个现况——97%的笔记本电脑已经采用了Wi-Fi技术,并且双模Wi-Fi/Cellular手机的数量也在不断增长,新款手机成本更低、电池寿命更长。这种情况已经让人开始替移动WiMax的那些巨额投资设想出路:与3G LTE合并。也许,市场调研公司Frost & Sullivan针对移动WiMax的警告同样可以成为UWB的警示:移动WiMax可能成为废弃的技术,甚至来不及进入商业应用。如果频谱拍卖和商业移动WiMax布署不能在今年年底前升温,这项宽带无线技术的市场空间将“无足轻重”。
新技术的应用推广总是这样,在风险和预期中摇摆,如果上述这些不确定性让人左右为难,也许答案就是问一下自己: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无线技术?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