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自己伪装成博闻强识的人,其实也不是太困难得事,乱七八糟的书翻上若干,逮到机会就看人下菜的背上几段,如此而已。所以呢,你瞧,我也是这么干的,然后,日积月累,脑子里纸上谈兵的东西越来越多,而偏偏很多储存在记忆里的东西都是并不与工作之类直接相关的。每次想买书时我常安慰自己,多读些书,或多或少、直接间接的都会对自己有所帮助和提高。可就是偏偏不喜欢看“示波器”或“最伟大的sales”之类的书,因此常被同学斥之为不务正业。但我想没有人会否认读书是一件好事,老高也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而我的老板我的同事们大都是爱读书之人,时常互相推荐一些书。我也就装模作样的给我的朋友们推荐一下我觉得不错的书。毕竟我们生活在一个需要终身学习的时代,我们现在所拥有的信息量也绝非老高那个年代可比。究竟,读多少书才能成就一个人?
从理论的角度,读多少书也不够!知识是无限的,未知永远比已知多。从现实的角度,定性地说还是越多越好。但是,有没有一个可以量化的指标?胡公耀邦生前提出过的一个数字化目标,那就是一生至少读够两亿汉字的书。两亿字啊,假设以每本书25万字计,相当于是800本书!假设每半个月读一本书,读完这两亿字需要30多年!这两亿汉字,对硕学大儒来说太少,对懒散之徒又太多。而平平淡淡如我,读两亿汉字还需不断地努力。
我有个同事家里的书房三面墙上都是书柜,每个书柜的承受力基本到极限,一摞一摞堆上去,外面的书遮住了里面的书,统统砌成了书墙!书多了并不意味着全读过,尤其是在流程快餐文化的今天。虽然我买书主要是为了看,并无附庸风雅的意思——前几年有人花六万块钱搬走新华书店仅有的一套《四库全书》,事后记者暗访出来是某公司老总,你要我相信他是买了去读的么——虽然我相当的有空,但是买到的书也并不能一一读完,最好玩的是,有时候看看满架的书,一时竟不知从何读起了!盖在合适的时间、地点有合适的书读,并不容易。有些书,随便从中抽些要经常翻看,要从头读到尾却很难,比如《史记》,比如《全球通史》。再比如,什么书适合睡觉前在床上看,也是个艰难的选择。除了内容不能太刺激太抓人以外,书本身的厚薄装帧也很要紧,你弄一本译文版精装《战争与和平》在床上看,五分钟以内准累,是睡觉啊还是练举重,或者睡前看《达芬奇密码》,这一夜大概都不用睡了。适合的书不是没有,基本上现在很多美国人写的商业经济一类的册子无论是从形式还是内容都很适合躺着看,一薄册一薄册,封面也不是硬面的,可以卷过来拿在手中,感觉极好。像我最近读的《隐藏的逻辑》、《错觉》实在是很好的枕边常客。
对于爱书的人,每一本书可能都有一个故事,其中有特别珍贵的或是特别好笑的,无事时一一摩挲,乐趣似乎也不亚于葛朗台老先生半夜里瞧着累累的黄金。近一段时期,抚着自己隆起的肚皮日渐忧虑。翻来翻去在网上买了一本减肥书,书中的记录了一个女孩子的减肥日记,和她每个时期的心理活动。她的方法非常恐怖,我并不想仿效,但我欣赏她的毅力,觉得可以鼓励我坚持减肥。周末和朋友吃饭,点甜点时他们要了双皮奶姜撞奶,为了不破坏减肥大计,我义正词严的拒绝了他们的美意。这时候,一个朋友坏笑着推推眼镜,说,你们听过OMG效应(Oh My God)和 WTH效应(What The Hell)吗?众人兴味大增。他说,根据研究,减肥者在长期拒绝甜食时,会对甜食的口味变得陌生。时间越长,陌生感越强。如果某一天有机会,偶然的吃上第一口,哪怕是很普通的甜食,他们也会有一种如临仙境的快感:Oh My God!(我靠,太好吃了!)然后,取决于“我靠效应”的强度,该同志会有可能产生第二种效应,即产生放弃减肥的想法,和把甜食进行到底的决心:What The Hell,去他妈的,拿起第二块上吧。于是呢,减肥和戒烟一样,成为世界上最容易的事情之一啦:因为可以做好多遍。减肥大计就这样功亏一篑。话毕,我忿忿不平的念叨了一句: What the hell!众人望着我挤眉弄眼的揶揄一番, “眼镜兄”招了招手:“服务员,点单!”
每周的博客都是神吹海聊,工作之余博大家一乐。Frankie给我扣了个帽子,曰:“民间写手”。谁知写手这杆大旗尚未扛起,却被朋友们贴上“说书先生”的标签。不管是“写手”还是“说书”的,承蒙朋友们错爱,一直鼓励我们坚持的把每周技术邮件的工作持续下去。正是因为有这些朋友,我们才有继续“说书”的机会。 这周和大家分享的是Frankie国庆长假的一致性测试系列文章之开篇——一致性测试的共性问题。 文章介绍了高速信号一致性测试的背景知识,总结了一致性测试的特点并阐述一致性测试的重点。敬请期待随后本系列更精彩的话题。
文章评论(0条评论)
登录后参与讨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