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7
2024-2-14 11:05
1447 次阅读|
3 个评论
# 引子 中午跟媳妇在外面吃完饭坐地铁往回走,刷着微信公众号的文章,微信来了几条消息,我以为又是通知提醒之类的,没去理会,关了手机地铁上眯了一会。下了地铁,一看消息,是多年不见的大学室友发来的: “你还在北京吗? 我去北京出短差, 你还在的话,请你吃个饭,看你方不方便(龇牙笑)。” 毕业以后,我们就各奔前程了,虽然几乎每年都有微信联系,但是毕业后再也没见过面。他知道我来北京发展了,我也知道他读研毕业后去南京发展了。 毕业以后,我每年主动微信联系的老同学并不多。主要大家各自发展,没有了什么交集,聊也很难产生共同的话题。与其尬聊,不如不聊,当然偶尔遇见,回忆起大学往事,也能相谈甚欢。 老爸经常批评我不知道维护人际关系,说这样自己以后有事的时候,都没人帮忙。但是,很刻意得去维护关系,我是不愿意去做的,如果一段关系,需要我刻意去维护,那么就意味着它很容易破碎。 而好的关系,并不需要刻意维护,因为当对方想起来你的时候,就知道你信得过,靠谱。而同样,当你想起他的时候,你也知道这个人值得交,靠得住。虽然不常联系,但心里彼此欣赏。 大学时候,我这个室友有两点让我觉得这是值得一辈子交往的朋友。 第一,大学时我不玩游戏,每天晚上固定十点半休息,另外3个室友都玩游戏到后半夜,但是唯独他是戴着耳机不出声在玩的,因为他怕打扰我休息; 第二,大一入校时,他是一个240斤左右的胖子,他往床上盘腿坐,活脱一尊尼勒佛。不过后来他突然决定减肥,然后不到四个月的时间,他减到了140斤。他后来跟我们说,五一回家,他妈见到他,心疼得掉眼泪。后来他成了学校周边健身房的代言人,顺理成章从别人嘲笑的胖子变成了一身腱子肉的大帅哥。经常上课的课间,见到学妹学姐找他请教减肥的秘法。 对别人,尊重,对自己,够狠。 毕业后,我们没再见过面,但是每年也时不时微信聊两句近况。 一晃七年了,记得北漂第一年,看李笑来老师《把时间当作朋友》一书时,里面提到了“七年就是一辈子”的概念,人体内的细胞,大约每七年会更新一次,而一个人的生活和认知在七年的时间里,也会有一个本质的变化。 有一部英国纪录片叫《人生七年》,它记录了不同阶层的孩子,每隔七年的人生变化,从孩子十几岁开始记录,每七年对他们做一次访谈,记录他们的人生轨迹。 今年是我北漂的第七年,我从一个初出校门的懵懂小伙,开始往中年大叔的队列迈进了。看到公司里新入职的同事都已经是00后了,我意识到我已经老了。 经过疫情三年的洗礼,不知道各行各业是否在2023年迎来了向好的变化。 年初,我把自己2022全年手机里的照片挑选了几张做了一个图文分享到朋友圈,昔日的大学同学点赞并留言“很不多,很有意义(竖大拇指)”于是我受到鼓舞和启发,每个月的月末都会把这个月的生活状态整理成图文分享到朋友圈。 既不是为了炫耀我过的有多么好,也不是为了虚荣心博取大家的点赞。而就是单纯因为这位同学的鼓励和启发,我觉得这是一种很好的记录自己生活轨迹的一种方式。想起之前看过的一本书,书的名字叫《奇特的一生》,书中描述了一个叫柳比歇夫的人,他从自己年轻时候,就开始记录自己每天时间的花销,精确到分秒。 这听起来有点不可思议,但是作为生活在互联网上的我们来说,这好像也不是什么难事,只要一部手机,就几乎能记录我们生活的全部。假如有一天我们很不幸去到了另外一个世界,通过手机里面的数据和轨迹,克隆出一个你的数字真身,相必也不是什么难事。 通过自己每个月的记录,到了年末,当我翻看自己的朋友圈,我就能清晰看到我都经历了些什么。虽然时间的颗粒度不如柳比歇夫,但是这种记录的方式还是很有意思的一件事。人的记忆是会很快遗忘的,比如晚上的时候,你随便问一个人他中午吃了啥,大多数人是答不上来的。既然有这么方便的方式将记忆定格,何不记录一下呢? 以上是借着老同学发来的消息,有感而发,2024年已经过去一个多月,由于种种原因,我写这篇文章也夸了个年,接着来还是回顾下自己2023年。 # 工作 工作上今年经历了完整的 三个项目,外加去年的一个项目收尾结项。 这三个项目分别使用了三个厂家的CPU平台。之前做的项目使用的CPU平台比较单一,这次又学习了其他厂家的CPU平台单板的设计思路和流程。非常感激我的直属领导能信任我,把多个平台的项目交付给我来做。我虽然不算是职场新人了,但是觉得自己这一年里还是有很大的提升和收获。 如何提出一个好问题,不同厂家的参考设计和文档完善程度是不同的,与原厂技术支持沟通的时候,你能明显感觉到文档完善的厂家,只回复你回去看文档就行了,因为你遇到的问题,其他客户也早已经遇到过了,他们已经汇总了排查方法整理成了文档,你只要仔细阅读文档,就基本能把问题排除。 关于如何提问题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对于在学校和在职场,这两个场景里面提问题的方式是有很大区别的。 在学校,老师巴不得你跟他提问题,因为老师本人也非常不喜欢站在讲台上枯燥地对着一群睡觉的学升讲课,他非常希望你跟他互动一下,无论你提出的问题多么愚蠢。 我是当时班上问问题最多的一个,经常把老师问住了,后来听到其他科目老师跟我说,听说你问问题特别积极,搞得你XX课的老师备课时都紧张,生怕你把他问倒了。 人的思维是有惯性的,我后来把这种问问题方式带到了职场,带我的师傅往往不会直接给我答案,而总是回复我,你百度一下看看。 后来,我学会了排查问题前要先做下准备工作: 自己的设计与参考设计有什么异同? 有没有官方的参考文档可供排查? 按照CPU的启动流程,现在是卡在了哪个地方,有没有对应的日志输出? 对应的电源、时钟、复位等信号是否测量正常? 其他关键信号的波形是否正确? 该问题是个例问题还是共性问题? 是否能定位到是软件问题还是硬件问题? 网络上做下检索,参考下别人是否遇到类似问题,是怎么解决的? 只有做足提问题的准备工作,你提出的问题才是有质量的问题,这样其实是对别人时间的尊重,无论是你身边的同事还是原厂的技术支持。你做足了准备工作,对本人来讲也是一种深入理解问题的方法。 同事之间的合作与沟通。入职一家新的公司,需要适应,这个适应其实很大程度上是适应与你合作的不同的人。硬件工程师这个岗位,虽然不是以沟通为主的岗位,但却是很多岗位的纽带。而且实际工作过程当中,一个硬件工程师至少有30%的时间花在了沟通这件事上,而提高沟通效率,就是提高了工作效率。 与销售或者产品经理沟通,从他们那里了解清楚用户对产品的需求,需求把握清楚,才能设计出合适的产品。 与采购同事沟通,一般做硬件的公司,都有自己的供应商和采购渠道的,方案设计与元器件选型时候,有库存型号的,优先用库存型号,没有合适型号需要新增采购的,一定要先跟采购沟通,把需求发给采购,让采购同事帮忙寻找合适的供应商。 与PCB Layout同事沟通,通常公司里面会有PCB Layout的岗位,这是一个专业性很强的岗位,当然因为专业性强,相比于其他岗位工作性质又比较独立,所以就单拆出来成了一个岗位。 很多人觉得Layout工程师的工作就是连连看,那可真是小看了这个岗位,这个岗位适合纵向发展,但是越深入需要的知识深度越大,如果没有人带,要靠自己悟,估计难度很大。 与Layout同事沟通主要是布板要求,主要元器件的布局,接口器件的摆放位置,防护器件的摆放位置等等,对于核心芯片的布局布线要求,一般芯片厂家会提供参考手册和参考设计,一定要严格按照厂家推荐参数设置。 与结构同事沟通,一般PCB单板都会有一个外壳,或者需要对其散热的话,需要结构设计做散热处理。通常是结构同事框定板卡的大致尺寸和接口位置后,给到layout同事放置器件,然后建3D模型核对尺寸是否合适。 与PCB生产厂家沟通,一般PCB设计完成后,PCB的生产都是委外生产处理的,其中涉及的生产问题,需要你回复对方EQ 与生产同事沟通,PCB回板后,下一步就是电装处理了,电装有的公司又自己的电装厂,有的也是委外电装,物料提供方式也有多种,其中遇到问题,还是需要硬件工程师介入处理。 与软件同事沟通,硬件板卡的工作,需要烧写软件后,才能启动工作,这里就需要和软件同事配合,告知软件同事硬件是怎样设计的,方便软件同事做相关配置。 与测试同事沟通,软件和硬件调试完毕,需要交给测试的同事对设备的功能,性能,稳定性等进行相关测试,需要把测试要求给测试同事提清楚。 与客户沟通,需要准确理解客户的意图,有时候,客户想要一个什么样的产品或者想实现一个什么功能,客户自己都不清楚,模糊的,这就需要在项目前期,跟客户多沟通,跟客户一起把需求理解透彻,才能准确设计出客户需要的产品。 与领导沟通,向上沟通,不仅仅是简单的汇报工作,而是要在这个沟通的过程中,及时提出自己的想法,有时自己的想法和领导的想法是冲突的,这时要先了解领导这么样想的具体原因,当你逐渐理解了领导的思维方式,经常能站在她的角度去考虑问题,你的能力也就有了一个提升。 做项目的心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再谈下做项目的心态,记得我刚入门的时候,带我的师傅跟我说:“咱做硬件的,处处产生成本,设计出问题,投一次板就产生一次的成本。这个跟做软件不一样,出了问题,改下代码可以重新发布,不会有实际的成本产生,所以做设计时候一定多想一下,谨慎一些。” 一个项目,永远有你意想不到的情况发生,而一个好的工程师,一定要有提前想到这些问题,并想好应对方案的能力。你想到的意外情况以及应对措施越多,那么出问题时你就越能从容应对。 # 生活 最后再来谈下生活,今年生活中最大的一个变化,就是媳妇怀孕了,不久之后,马上就要迎来一个小宝宝。其实这段时间里,感觉压力挺大的,媳妇怀孕,需要照顾;公司项目紧张,需要加班加点赶进度;里父母身体也并不好,隔三岔五就要去医院检查,手术。 奔四的人了,真正逐渐体会到上有老下有小的难处,不过,谁都是这么过来的,人生的意义不就在于不断去经历和感受吗?借用哲学家尼采的一句话作为结尾:“那些杀不死你的,终将使你更加强大。”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活成自己当初崇拜的样子,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