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谁制造

相关博文
  • 热度 29
    2015-5-8 23:23
    1919 次阅读|
    7 个评论
    今天, 2015 年 4 月 2 日,早上八点广播新闻,报道说:从 3 月 31 日起,苹果公司在中国开始以旧换新行动。报道中多提到消费者持不认可意见。我看,潜意识就是抵触情绪,唯一的理由就是折旧后的剩余价值太低了,拿时下泛滥的二手机市场收购价作对比。 报道最后到时提到了一个消费者的说法,还是选择给苹果,因为其公司可信。 这个消费者的言行,认可,我也会这样做。 个人第一感觉,这苹果公司终于在中国大陆开展了回收践行。 一是,旨在实现其公司的环保理念; 二是,重视中国这样个庞大的消费群对实现环保的重要性; 三是,将你中国企业一军以唤起中国的制造业实现环保产业模式——谁制造,谁回收。 大家怎么看? ----------------------------------------------------------------------------- 2015年5月8日 因为查询iPhone App Store,看到Homepage有新意,突出了环境保护。 Apple与环境,进入(http://www.apple.com/cn/environment/)。 如今,提倡和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
  • 热度 23
    2015-4-2 11:35
    1529 次阅读|
    4 个评论
    今天, 2015 年 4 月 2 日,早上八点广播新闻,报道说:从 3 月 31 日起,苹果公司在中国开始以旧换新行动。报道中多提到消费者持不认可意见。我看,潜意识就是抵触情绪,唯一的理由就是折旧后的剩余价值太低了,拿时下泛滥的二手机市场收购价作对比。 报道最后到时提到了一个消费者的说法,还是选择给苹果,因为其公司可信。 这个消费者的言行,认可,我也会这样做。 个人第一感觉,这苹果公司终于在中国大陆开展了回收践行。 一是,旨在实现其公司的环保理念; 二是,重视中国这样一个庞大的消费群对实现环保的重要性; 三是,将你中国企业一军以唤起中国的制造业实现环保产业模式——谁制造,谁回收。 大家怎么看?
  • 热度 36
    2013-10-9 14:49
    3381 次阅读|
    11 个评论
      昨天,在厨房做晚饭,灯灭了,这已经不知是第几次了,不过这次是左等右等,也不亮了!   我家人都知道是什么问题了,说:今后再也不要图便宜,到XXX街区买东西了。   因为这是第二个在一个店里同时购买的灯具出故障了。   这产品上可是标示的是一个国际知名品牌,当时也就是相信这个品牌的产品,现在看来我买的应该是假冒的产品,后续的修理证明确实应该是假冒的,因为这个国际知名企业不应该有这么低级的质量缺陷。   这次经历,又再次印证了个人的感受和建议,消费者千万不要买品牌,实实在在要买产品。这说起来容易,做到却很难,因为是要产和用双方到位。   我是2009年底购买,2012年就有一盏出故障,时亮时灭,业内人都知道,这是“INT”缺陷现象。2013年3月实在忍不住了,就拆下来修理了,见《 修理劣质灯具之联想——LED灯具泛滥怎么办? 》。   近半年后,又一个,请看:   外观就看出塑胶材料材质不合格,手感轻薄,明显变颜色,底壳板扣位松脱。   打开,一眼就看出PCB焊接质量不合格。   稍微近一点看看。   近摄拍照。   从上面照片局部裁剪下来,恐怖!   修理,很简单,所有焊点,100%重新焊接。   好了!   消费者就近修理,就是谁制造谁回收产业模式的一个简捷而重要环节。
  • 热度 34
    2013-10-9 14:49
    2317 次阅读|
    3 个评论
    【博客预赛】谁制造,谁回收——一个失败案例20130730
      2013年7月30日   一早开电脑,边干活,边等电脑启动进入状态。   一看,一个醒目的提示,QQ不能启动了,制造者停止了,就是强行结束了已经在消费者手上正常使用的产品寿命。   消费者,我只能在重新购买一个商品名为QQ2013,售价为零元,消费者支付运输费和安装调试费(网络设备和网络的购置和耗电等)。同时,一个可以使用的QQ2011就只能报废当垃圾扔掉了,因为制造者不回收。这已经是好多次了!   之前,就忍不住在我的QQ日志中谈谈看法:   QQ,如今更新越来越频繁 2011-9-10 14:08   QQ强行要你生级 2011-11-4 20:50(注:题目中有错别字)   正如时下消费品的普遍行为,迫使消费者“更新换代”,人为增加电子垃圾。   问题是,这两天来,用了后,电脑工作慢了,很明显。正在尝试,可否DIY,最精减化,以便我在使用的2005年购买的笔记本电脑负担轻松一点。
  • 热度 35
    2013-4-29 15:12
    2552 次阅读|
    1 个评论
    谁制造谁回收产业模式再一次体验
      上个月,DIY修理过两次(一次电器、一次机械)的一个家用小电器,又一个缺陷问题(不密封了)不可再继续将就下去了。就电话联系该产品公司总部,找到所在地的该公司授权维修机构。   自然零件是不能修,只能整体部件更换,还好这款2006年代的产品还有部件,毕竟是世界大公司。   条件:消费者本人当面下单,维修机构向总部订货,等通知到货,就可以购买取货。   一切按流程完成了。当面目视检查,就觉得密封不可靠,回家使用,真是!当然刀锋利了、轴晃动很小了,继续将就使用,可以接受。再说,也没得退货一说了。   不管怎么样吧,这次毕竟实现了一定程度地“谁制造,谁回收”产业模式之一——制造商最大程度地实现就地修复。   该产品的修复经历如下:   2009年9月,一个小卡片,弥补了制造者产品潜在的一个看似制造工艺缺陷,进一步根源是在产品设计阶段可能涉及的结构、材料、工艺等多方面因素。参见:《 谁制造,谁回收,做到,难吗?(思考之二) 》   2011年,拆卸刀片,手工打磨了一下刀片,有点改善,不够理想,凑合用吧。   2012年,侧面不密封了,漏粉磨。手工拉动,有间歇,仔细观察,塑料老化收缩变形,下图中一圈凹陷。就在密封橡胶圈儿的定位槽中用透明胶直颤了两圈,有效果。但是稍用久了,还是不行。   2013年3月购买部件更换,还是不密封。   不管怎么说,该产品的整机的其他部件功能模块都可以继续使用,延长了产品寿命,促进了环境保护。   遗憾的是,换下来的部件,制造厂回复说不回收了,只能当垃圾扔了。我只扔了塑料部分,保留了金属刀片,打算日后在琢磨琢磨怎么能研磨锋利一点,再利用。塑料,恰恰是大自然难以降解而污染环境的人造物质。   为什么,产品制造者的销售链不能同时成为回收链?相信,消费者学会做适当的分解,应该,也会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