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垂直整合

相关博文
  • 热度 12
    2019-9-15 17:34
    3079 次阅读|
    9 个评论
    最近三个月,赋闲的我开始深入的去接触各个行业的企业,包括朋友的公司,供应商的公司,朋友推荐的公司还有自己找到的企业。 首先,我来讨论一下一直处于风口浪尖的电子烟企业,也是最近接触和研究比较多的企业。无论中国政府还是美国政府对于电子烟并非是友好态度,而且美国政府已经开始对JUUL开始采取限制措施,中国政府的最终法案还没有完全通过。 目前在深圳,东莞和广州的电子烟企业,俗称南派厂商,主要是以制造能力为代表,但是也兼职做自己品牌的厂商,比较有名气的比如麦克韦尔,合元科技,卓立能,赛尔美,阿尔法,尊一品等等,广州也有一些做品牌的企业,比如XX电子烟,创始人还是我的朋友。 在深圳的西丽波顿科技园,悦刻和众多的电子烟品牌生长于此,沙井和福永则有几千家电子烟生产企业,大的有几千人,小的有几十人,在松岗,长安等等地区分布着供应链的结构,电子和包材工厂。 电子烟品牌企业是自己定位为互联网企业,以区别传统制造企业,这个是悦刻的汪莹的说法,也许是滴滴和优步的背景带来的光环;而电子烟的制造企业也很有意思,他们定位自己为新兴行业,以区别传统行业,尽管在他嘴里说出来的话是不太自信,也有点小小的骄傲,我也是冷笑而过。无论是品牌还是制造企业都非常在乎外界对他们的看法,尤其是电子烟的龙头,都是要求价值观认同,毕竟电子烟存在很多的道德舆论风险,也许这个是电子烟产业的一个非常大的潜在风险。 作为产业,我觉得电子烟无可厚非,但是就是不规范产业带来的质量问题-比如漏油问题,或者是长久吸烟的健康问题,需要行业上的朋友多多关注,电子烟的出厂价格在60左右,京东淘宝的价格大家可以看到是200-300,供应链上的烟油,结构,电子的企业规模都不是太大,如果按照食品级和医疗级的认证来规范,也许对于消费者的健康会有更好保障,但是目前这个情况,只能说说而已,政府如果要监管,必须给出严格的认证标准出来,供应链上可以通过认证的企业才能生产,才能保障消费者权益,也是可以促进产业集中和发展,而不是现在很多人抱着捞一把就走,管你以后洪水滔天。 其次,我们讨论跨境电商企业,这里分为两种,一种是在中国大陆生产的产品在亚马逊,EBAY上出售的企业,包括数码,手机配件,电脑配件等等,比如XX创新,XX基电子为代表,还有一些更小规模的企业,出售手机壳,线缆等等。海外交易是欧元美元,这个可以带来较高的价差。很多企业在这个利差下,迅速的上马各种项目,当然企业都会标榜自己在研发上有所创新,产品创新,但是就是个价格差的商业模式,无他。所谓的跨境电商企业基本上是轻资产模式,都需要寻找大量的代工厂,不停的去寻找制造工厂去加工,最终满足客户的需求。垂直分工没有什么不好,我是要诟病的是很多企业在红海模式下,不停的压榨最底层的ODM工厂,其实并不能给珠三角的产业升级带来什么进步,也没有什么科技价值,还是多多去扶持自己的供应商。 另外一类跨境电商,就是类似网易考拉,依据最新的关税要求,从欧美各种渠道去购买母婴,化妆品,红酒,食品等等消费品,然后在国内进行消费,这一类公司在广州琶洲非常多,深圳也有零星的分布,就是通过一些买手,在海外国家不停的寻源将产品买到中国,然后出售给国内消费者,有B2B,B2C,也许是现在国人有能力去消费,这个产业的价值大家也是可以看得到的。 再次,我来讨论一下深圳的科技小创新企业(也有北京和上海的总部),大部分人是各种名校,当然常青藤更好,北大清华交大同济中大华工都有,中科院也行,国家实验室等等,公司一般是腾讯,华为,阿里,中兴,惠普,IBM,苹果等等,不一而足,创业范围最多是智能硬件,当然也有无人机机器人,天使轮,PRE-A,B轮,C轮等等,公司也就是几十号人,都号称未来前景良好,可以改变世界。一般来说是现实很残酷,小公司找不到优质的硬件供应商,元器件数量太少,结构件模具太贵,打样不够MOQ,上规模的代工厂基本不会理会,但是很多小公司依旧很傲慢,就像罗老师一样的,对于供应链缺乏基本的认知,很多企业的未来三五两下就可以看明白了,需求不大,供应不上。当然深圳市政府扶持的高进尖医疗,生物医疗项目,这样的或许会更久远。中小硬件企业的通病是需求未必刚需,且对于供应链理解太浅薄,以为东西搞出来就等于成功了,这个离开成功太远了,还要低价优质的做出来,做出来还得合适价格销售出去。更多的是打样出来很好,批量就是质量问题多多,卖出去就更是售后问题多多。 最后,我就谈谈新零售企业和互联网生态链企业。名创优品,这个从日本学到一招半式就回来模仿的企业,在广州发家,在中国内地取得了巨大的成功,很快就要盖好大楼,就是雷军所谓的买房了。通过供应链的高效,低价和及时性满足门店的需求,打造爆款和高周转,实现零售的模式创新,C2M做的还是比较的成功。名创优品带来NOME等模仿者,他们都是通过类似的商业模式去做零售,在当前取得了不错的效果,名创优品的反馈他们对于供应链上的制造工厂,OEM或者ODM会投入资源去共同进步,去确保质量,去确保高效,但是无法掩饰低价带来的代工厂的利润问题。如果名创等新零售企业没有办法提高代工厂的利润,供应链崩溃之时也会到来,上海好事多的C2M也是目前一个有效的商业模式,未来还是需要继续创新。 小米生态链企业,我们看到了绿米,紫米等等,这类企业都是通过互联网来挖掘需求,获得需求和分析需求,然后研发设计产品,最后通过ODM等来实现产品需求,小米的生态链的企业给供应链带来了什么,我不再评价分析,有个别人说的负面信息,我无从具体核实。但是我们有一个标杆,就是苹果,苹果的每一次更新,都会涉及到元器件技术的提升,对于供应链上的供应商的技术都会有要求,对产业链的技术创新是正向的,比如屏幕,摄像头,电池,结构等等都是再逐渐的创新,通过创新的企业才能最终赢得苹果的果实,苹果是垂直分工的优秀代表。而三星则是垂直整合的成功案例,三星把手机芯片,显示屏,摄像头传感器和最终的成品生产加工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实现了自己手机产业的辉煌。 可能有很多人看出来我对于垂直分工的诟病,因为很多打着做品牌和研发的企业,其实本身就没有做这个活,而最终是死命的压榨底层的代工工厂,并没有给中国制造和产业升级带来革命性的变化,作为甲方企业需要更多扶持和提升供应链下的企业,这样对于整个产业才是良性的发展。
  • 热度 24
    2017-8-28 19:56
    4386 次阅读|
    0 个评论
    苹果公司的强大,源于十分清晰的技术发展思路。苹果公司十分善于收购,大家知道苹果的这些购买来的技术,或者自己研发的技术,事实上并不是唯一的。很多公司都拥有这些技术,但是由于苹果公司强大的创新整合能力,对于这些技术的整合和利用,永远是苹果走在最前端,不管是用户体验还是视觉感受,都可以说是最棒的。 这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了苹果及其擅长技术整合,并且苹果公司的一系列动作明显标志着苹果是垂直整合性的公司,这样的好处也非常明显,那就是:强者更强。以下从苹果公司的地图业务详细解剖苹果的收购思路,即便地图到现今仍然不是强大的业务。 Placebase 是美国一家提供在线地图服务的公司,从这家公司开始苹果收购了包括Poly9、C3 Technologies、WiFiSlam、Locationary、HopStop.com、Embark、BroadMap近十家与地图业务相关的公司,而在2016年苹果的iOS6系统中也正式使用自家地图服务取代原本使用的谷歌地图服务。另外,在这些公司中WiFiSlam是一家提供室内定位技术的公司,预示着这一功能在将来即将成为趋势。 Maps 地图服务 苹果为建立自家的地图服务所收购的公司当真不少。 首先,2009年7月份,苹果以不明价格收购了美国在线地图服务Placebase。其提供的定制等功能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整合了私人和公共数据集,开始讨论利用自己的地图应用取代谷歌地图。 2010 年7月份,苹果收购了3D地图公司Poly9,。它提供的网络地图平台帮助用户解决基于地理位置的问题,进一步引发苹果开发自家地图应用的推测。 2011 年8月1日,苹果以2.67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瑞典公司C3 Technologies,C3也成为苹果2年内收购的第三家地图公司。这是一家3D地图公司。2012年,苹果发布iOS 6和iPhone 5的同时,首次引入其地图应用。然而遭到用户强烈不满, CEO蒂姆·库克甚至为此亲自道歉,并承诺将更新服务。 2012 年6月12日,苹果发布全新操作系统iOS6,同时用自家地图替代谷歌地图。但苹果的地图服务推出后受到用户诸多的吐槽和抱怨,被认为是最失败的产品之一。这大概是苹果在2013年一口气收购了5家地图公司的原因吧。 Coherent Navigation 苹果收购了专注于高精度 GPS 技术的 Coherent Navigation,这对于改善地图的精准度将会大有帮助。该公司的技术结合传统的地球中间轨道 GPS 卫星与低轨道提供语音和数据的铱星,提供更高的精密性、信号完整性和更强的抗干扰能力,该公司表示其定位精度可以精确到厘米。自从 2012 年淘汰地图并使用自家地图后,苹果地图的“口碑”就不是那么好。从理论上来说,Coherent Navigation 的技术可以大幅改进苹果地图的体验,尽管苹果方面尚未透露该技术将会如何应用于苹果的产品中。 2013 年3月23日,苹果以2000万美元收购了美国的WiFiSlam。这是一家提供室内定位技术的公司,他们让智能手机仅利用环境WiFi就能够实时定位到2.5米的精度。 2013 年7月19日,苹果以不明价格收购加拿大地图公司Locationary。这家公司的产品Saturn,是一个本地商业数据的管理和交换平台。同样是这一天,苹果也收购了美国地图服务HopStop.com,这家公司为全世界超过140城市提供公共交通导航。 2013 年8月22日,苹果以不明价格收购Embark,这也是一家公共交通地图公司。 2013 年12月23日,苹果以不明价格收购BroadMap,这是一家昂贵的综合性地图公司,拥有多款产品和服务。 Mapsense 2015 年 9 月,苹果收购了只有 12 人的公司 Mapsense,价格大约为 2500 万-3000 万美元。成立于 2013 年的 Mapsense 主要为移动设备的定位数据分析、可视化和认识建立工具。它所打造的平台可以允许公司企业上传定位数据,这样公司可以通过该平台来了解更多关于用户使用其产品的消费习惯。据悉,Mapsense 提供的技术有助于苹果改善定位和地图服务体验。 如果是没有前途的技术,苹果会及时放弃掉,比如以下这些 Nothing Real 苹果2002年2月份收购了Nothing Real,这是一家开发高端数字特效软件的企业,其技术被应用到苹果数字特效软件Shake中。但Shake于2009年被苹果放弃。 Lala 苹果2009年12月份收购了Lala,据说花了8000万美元。有人推测苹果可能会进军流媒体音乐领域,但实际上,苹果第二年就关闭了其在线音乐服务。 也许,会整合,善取舍就是苹果成功的地方吧,正如它的那句标志性的话一样:This changes everything Again.它总是能够做到:再一次,改变世界。
  • 热度 32
    2010-12-22 17:12
    4004 次阅读|
    14 个评论
      虽然社会化大生产分工协作已是不争的大趋势,但我们仍能看到垂直整合的许多个例,整机产品的许多部件还是包起来自己做。如某某品牌的机顶盒,里边的电源板还是自己做,声称有钱能自己赚凭什么给别人赚!又如早年手机四大恶人之一的 L 某某产量很大,看到自己的手机贴片商特纳每台手机二美元的加工费十分心动,就自己出资建了个贴片厂,叫做肥水不流外人田,降低自己的产品成本。笔者曾就这个问题试问过许多人,大多数都认为整机部件全部自己制造能保证成本最低。 那么垂直整合真的省成本吗?笔者个人持怀疑甚至否定的态度。理由: 首先,社会化大生产分工越来越专业,越专业效率越高。 就拿机顶盒电源板为例,专业的电源板供应商的电源板无论从专业性、规模、售价上都比机顶盒制造商自己加工有明显的优势。 电源厂商对电源非常专业,他们从设计、认证到生产都是轻车熟路。电源技术是他们工作的第一主题,对电源产品的理解也更深刻,设计的合理性与成本的平衡性也是他们的优势。 单个机顶盒厂商自己的产量规模相对于电源板厂来说要小得多,电源厂商动辄十几个型号的电源板,每个板种供应几个机顶盒厂商,这样的规模就非常可观了。这样规模下的采购成本要低得多,生产成本也相对低得多。 电源厂的资源共享度高。电源厂商的全部机种、全部设备、全部认证等投资费用都是在上述机种、产量规模情况下分摊的,资源共享度最高,分摊成本最低,优势显而易见。 其次,垂直整合看似省成本,实际上更浪费。 虽然电源板是你自己的,看似省了成本,但仔细进行成本核算就会发现问题:机顶盒电源板的 BOM 加上工厂的所有加工环节的费用是没法省钱的。难道自己生产电源板的加工费就不算钱吗?自己的电源采购人员不用发工资吗?自己的生产线不算投资成本吗?电源认证费不用算钱吗?电源板材料采购价比电源板厂低吗?我们从哪儿也看不出省成本的道理。而且,所有这些环节都不如专业的电源供应商成本低,实际上更浪费。 我一个电源板供应商朋友告诉我,他给某某 DVD 客户供电源板,整板报价就比他们客户的电源 BOM 成本价还低。这就是实例,现在还在自己做电源的厂商越来越少。 第三,什么都自己做就什么都做不好。 产业规模越大竞争越激烈,竞争越激烈越要求精益求精,分工才越来越细。什么都自己做会拖累自己管理模式复杂化,执行效率相对较低,产品细节更难掌控,竞争力自然不强,因而就什么都不容易做好。看似自己全都掌控,实际上更难以掌控。这就好比开酒楼,难道为了降低成本他们要自己种菜、自己养鱼、自己加工面粉吗?没听说过吧! L 某某自己投资的贴片厂后来由于经营不善也转卖他人。 因此,垂直整合成本不低,反而竞争力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