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专利

相关帖子
相关博文
  • 2024-8-31 18:14
    79 次阅读|
    0 个评论
    三星显示收购友达光电107件LCD美国专利
    CINNO Research产业资讯,两年前退出LCD业务的三星显示从台湾友达光电(AUO)购买了107项LCD美国专利。关于购买专利的背景,有多种解释,如“为了生产低规格的Micro OLED”等原因。 根据韩媒thelec报道,据8月28日业界消息,三星显示于6月下旬从AUO购买了107项LCD美国专利。这107项专利涵盖了LCD面板设计、制造工艺和性能优化等领域。 三星显示在2022年上半年完全退出了LCD业务。其位于中国苏州的LCD工厂已于2020年出售给TCL华星。在2022年6月,三星显示还向TCL华星转让了577项LCD美国专利。 三星显示从友达光电购买的107项LCD美国专利目录 对于已退出LCD业务三星显示从AUO购买美国LCD专利的行为,“为了制衡中国某面板厂”的说法占据主流。 考虑到专利购买过程是在6月完成的,因此专利购买谈判极有可能在此之前就已开始。 推测三星显示从友达光电购入的专利也可能被TCL华星光电使用。在专利转让协议中,通常会保证受让人有权使用(或获得许可)未来可能获得的特定技术组的专利。因此,当三星显示在2022年向TCL华星出售577项LCD专利时,很可能也赋予了华星光电使用其他相关美国专利的权利。 三星电子的电视部门可能会从这项专利转让协议中受益。目前,在三星电子的LCD电视面板市场中,TCL华星占据了约20%的最大份额。 去年8月,友达光电将200项LCD美国专利出售给了专利管理公司(NPE)Optronic Sciences LLC。随后,Optronic Sciences凭借购入的专利在去年11月及今年7月在美国德克萨斯州东区法院对京东方提起了专利侵权诉讼。Optronic Sciences目前购买专利的对象仅有友达光电。 关于三星显示购买LCD专利的动机,还有另一种推测称是“为了生产低端的Micro OLED”。 今年上半年,苹果向三星显示和LG显示发送了关于开发低规格OLEDoS(硅基OLED)的RFI(信息请求)。RFI是在确定产品规格之后、整机厂商向零件厂商发送RFQ(询价)之前交换的文件。在RFI阶段,供应商需要提供产品开发所需的技术信息。 苹果在信息邀请中提到的产品规格包括2.0~2.1吋的屏幕尺寸和1700PPI的像素密度等。与去年发布的Vision Pro所采用的OLEDoS规格(1.42吋的屏幕尺寸和3391 PPI的像素密度)相比,这是一个更为入门的规格。 Vision Pro所采用的OLEDoS是将Micro OLED蒸镀在硅衬底上,但低端产品可能会选择将Micro OLED蒸镀在玻璃衬底上。需要注意的是,玻璃基板基的Micro OLED并非OLEDoS,因为它不使用硅衬底。 虽然低像素密度会降低用户的沉浸感,但也能相应降低产品的价格。Vision Pro的销量低于预期,部分原因是其高昂的价格(约2.5万元)和缺乏相应的内容支持。值得注意的是,三星显示从友达光电购入的专利中也包括了薄膜晶体管(TFT)技术。 在签署大规模的专利转让协议时,除了核心专利外,往往还会附带一些非核心的专利。这些非核心专利的转让主要是为了提升整个交易的价值。对于竞争对手而言,大量专利的转让将迫使他们花费大量时间来分析这些专利的真正价值和背景。三星显示从友达光电购买的大多数美国专利的到期日期约为2030年前后。
  • 热度 34
    2015-9-8 09:26
    1379 次阅读|
    0 个评论
    博主此前的博文《世界格局下的中国科研发展态势》中,介绍了中国科研发展发展的相关情况,从投入和产出规模中可以看出包括欧盟在内全球有6大巨头。今天我们来比较一下这6大巨头的科研和创新的表现。 1 前言 最近几十年,科研与创新在全球经济中有着举足轻重的的作用,科学与工程的投资效应以及KTI(知识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对各国经济的繁荣发展日益重要。科研与创新的全球化趋势日趋明显,从发展态势看还将会长期存在下去。全球经济下滑对发达国家(经济体)的科学与工程研究的影响更为严重,而发展中国家涉及科学与工程的经济活动持续逐渐增长,造成世界知识经济活动从发达国家移向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态势。发展中国家的知识密集型服务业迅速增长,这其中亚洲的增长尤为显著,尤其是在中国。随着研究的全球化,欧洲、北美和亚洲预计将成为三个更加势均力敌的对手。表1比较了部分国家(经济体)的基本情况。 从科研论文及其引文、专利情况来看,中国在科研与创新方面取得了长足进步,同发达国家(集团)的差距逐渐缩小。研究发现,中国和其他发达国家在过去10年的科研总量均有大幅提升,但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在全球的占比已开始下降,美国的科研全球影响力也开始呈现衰退迹象。本文相关数据大部分来自汤森路透旗下知识产权与科技事业部2014年3月发布的《G20科研与创新表现》研究报告,报告提供了G20集团每一成员国的科研论文引用与专利申请指标的详细介绍,并对其科研与创新发展的主要趋势加以详细评论。该报告数据源自汤森路透Web of Science、InCites和德温特世界专利索引等数据库。 美国科研论文的总引文量在全球的份额从2003年的33%跌至2012年的27.8%,同期欧盟科研论文引文量的占比也下降了3%。 此外,美国创新活动占其专利申请的56%,相比2003年的63%有一定幅度的下降,而专利拥有量排名前10的美国公司有七家在亚洲设有总部。虽然美国和欧洲2003至2012年间的专利数量分别以2%和1.4%的年增长率稳步增加,但中国在同期以29%的增长速度令二者相形见绌。澳大利亚、法国和英国的科研影响力上升势头在发达国家中最强劲:澳大利亚、法国和英国等老牌科研强国,在2002-2011年间的高被引科研论文的占比得到了提升。按照同一衡量标准,美国是同期在科研领域中影响力下降的唯一主要发达国家。 中国同行评审的论文数量攀上新的高峰,2012年中国同行评审论文数量占全球份额的14%,相比2002年的5.6%和上世纪80年代初的不足0.5%有了巨大进步。物理和化学进步推动中国创新,中国科研产出井喷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国家对自然科学特别是材料科学、化学和物理学的重视,加上工程、数学和地球科学, 2002-2011 年间中国在这些学科领域的全球高被引论文中的占比达到了最高水平。此外,中国的发明专利申请量也从 2003 年的 40,000 件增加到 2012 年的超过 400,000 件。45%的全球天然产品以及43% 的全球工程发明来自中国,但中国在数字计算机领域的发明仅占全球的 5.25%。 2 中国 中国近30年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仅从最近10年来看,中国的论文产出总量从2003年的47937(5.6%)增长到2012年的178716(14%),而在1980年代初占比小于0.5%。目前论文总量在全球排名第二。 自1990年代以来,中国高校实施211工程和985工程,科学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造成中国论文呈井喷式增长。中国的论文引用影响力虽呈平稳上升趋势,但长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2012年中国的引用影响力低于世界平均水平11%,但从发展态势来看,未来几年这一指标将有望超过赶上或超过部分传统的科研领先国家。中国的高被引论文目前接近1%的期望值,其中材料科学、化学和物理等物质科学表现不俗。2002-2011年,以上这些领域加上工程、数学和地球科学等占了中国高被引论文的较大份额。与此同时,中国的生命科学虽然当前得到很多关注,但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农业科学,尽管其相对产出较低,但中国农业科学最近5年的引用高于世界平均水平8%。 过去10年,中国国内的专利申请从2003年的少于40,000件增长到2012年超过400,000件,中国的专利也呈井喷式增长。从同期中国国内专利申请的占比从低于50% 增长到超过75%来看,中国专利的引人注目增长主要是由本国创新驱动。中国在全球前10大技术领域的占比,全球来自中国的发明在天然产品领域高达45%,工程仪器领域为43% 。但在数字计算机领域仅有5.25%来自中国。2012年,中国的创新活动相对集中在基础化学和农业技术,中国本土专利中的72%的化学类的多组分混合物(Derwent Class E37),71%的化肥发明和66%的有机磷农业化学产品来自中国本土。 3 美国 美国不再像20世纪后半页那样是全球遥不可及的科研巨人,欧盟已成为其强劲对手,部分领域其部分成员国已超过美国。在1990年代后期,欧盟在产出和世界占比超过美国。中国的论文数量增长也十分迅速,虽然目前大约是美国的一半,预计将在下一个10年超过美国。 从论文总量来看,美国2003年为281,503 (33%),2012年为354,269 (27.8%)。虽然美国的产出在上个10年增长了26%,但美国的全球占比2012年较2003年下降了5.2%。当然,从论文影响力来看,美国依旧十分强大,远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在过去10年一般都要高出41%到45%。但其这一指标基本保持不变,而其他国家一般趋势是在上升。美国的高被引论文占其产出的百分比从1.9%下降到1.8%。 美国的科研布局严重偏向生物和生物医学领域。2008到2012年按OECD定义的学科领域来看,其最大占比是基础医学(35.3%), 临床医学(34.2%)和生物学(33.5%)。但是美国的最高相对引用影响是在物质科学领域。美国高被引论文在全球占比最大的是在天文和天体物理,在这一领域其研究占到将近8成,此外经济学也占支配地位。但在其前10位的其他8个领域中,7个为生物类而非物质科学。 美国的国内专利申请在过去10年稳步增长,从2003年的低于150,000件到2012年超过180,000件,年平均增长率为2%。相比之下,这一指标在欧盟、中国和日本分别为1.3%, 29.7% 和略低于3.3%。2012年,美国国内的申请占美国所有专利申请大约56%,较2003年的63%有所下降。外国发明者在美国寻求专利市场保护的增长速度要高于美国的。前10大在美国申请专利的公司仅3家公司来自美国,其他7家的总部均在亚洲(4家在日本,2家在中国,1家在韩国)。美国在全球10大技术领域占有相对份额,领先领域包括数字计算机领域(28.2%), 半导体材料(26.5%), 以及电话和数据传输(24.0%)。相比之下,美国的本土发明关注数据记录、集成电路和军用装备等领域。 4 欧盟 欧盟目前由28国组成,与一个国家比较胜之不武,但其GDP同美国相当。到2012年,欧盟(27国)共计发表453,340 (35.5%),论文总量虽然较2003年的328,034增长了38%,但其全球占比下降了3%(2003年为38.5%)。欧盟的引用从2003年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4%增长到2012年高于20%,远大于美国(同期从高于世界平均水平42%到45%)。欧盟的高被引论文从刚好低于期望水平1%到2012年的1.2%(美国大约为1.8%,但近10年几乎保持不变)。2008到2012年欧盟各学科的世界占比不像美国那样分散。欧盟的论文产出略倾斜到地球和相关环境科学、生物和生物医学、计算机和信息科学以及物理学和天文学;而化学、工程和技术以及农学略少。 欧盟5年期引用较高的学科是物理天文、农学两大领域,分别高于世界23%和21%。 2002到2011年,欧盟高引用论文比例较高的学科领域是天文和天体物理、植物和动物科学、物理、地球科学和临床医学。相比之下,美国的同一指标中仅天文和天体物理排名前5。值得一提的是,天文领域是一个国际合作程度很高的领域,因此并不奇怪。 欧盟专利申请从2003年的50,000件明显增长到2008年的60,000件,达到近年峰值,随后回落到2011年的大约56,000件,2012年大约为56,500。其中欧洲申请量从2003年的略少于一半减少到2012年的42%。尽管来自欧洲的申请在增长,但来自欧洲外部的申请增长速度更快。2012年申请专利的前10公司分别来自日本、美国、加拿大和韩国。而来自欧盟内的本地公司包括来自德国、法国、荷兰、英国、和瑞士。欧盟占比前10大技术领域集中在电话/数据传输(3.2%), 汽车电气(2.8%)和数字计算机(2.4%)。欧盟内部的创新则集中在汽车、航空和其他各种技术等领域。 5 德国 德国是欧洲的经济巨人,也是欧洲科学的中心,其研究表现同其邻居法国有的一比。过去10年德国的论文产出增长了34% (从2003年的70,912增长到2012年的95,192篇),但其世界占比从8.3%下降到7.5%。但是其论文引用自2003年上升,从高于世界平均水平14%上升到到58%。德国的高被引论文全球占比在2002年到2011年间从1.2%增长到1.7%。在马普学会各研究所的引领下,过去10年德国作者在天文和天体物理的高被引论文占比超过三分之一。2008到2012年,根据OECD学科分类框架,物理和天文也是也是德国占全球最大比例的领域(10.8%)以及最高相对引用的领域(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54%)。在此5年间,德国在生物学的全球占比和引用也很强。指标显示,德国的物质科学和生命科学发展较其他国家尤其是中国要均衡很多。 德国的创新主要由国内创新驱动,在2003年到2012年间显示适度平稳增长。近10年间,来自德国的专利申请大约占85%。2012年,德国国内前10位的公司主要是汽车企业,除了唯一的美国GM公司外 (其自身也是一家同欧洲联系紧密的汽车企业)。德国占比前10大技术领域再次显示其世界闻名的汽车产业,2012年将近14%的全球创新在德国汽车的电气领域。 6 英国 英国论文产出从2003年到2012年增长了33%(74,460到99,237篇),但在此期间其全球占比从8.7%下降到7.8%。英国表现突出的是生物学。2008到2012年占全球最大份额的学科是临床医学(8.7%)、地球和相关环境科学(也是8.7%)、生物学(8.3%)以及基础医学研究(8%)。这些领域也同时有高的引用,在此5年期间,其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范围从40%到54%。但引用最高的领域是物理和天文,要高于全球水平65%。 英国在此10年间高引用论文的产出尤为引人注目,表现不俗,从2002年的1.5%到2011年的2%(要知道其期望百分比是1%)。可以看出,英国在这一水平的表现已经超过美国(2011年为1.8%)。2002到2011年,英国高被引论文前10大领域中有7个与生物相关,但天文和天体物理排第1,为35.1%,;地球科学第2,为22.8% 以及社会科学排第10,为15.1%。 英国的创新逐渐下降,从专利申请看,从2003年的超过7,500 项发明下降到2011年的6,500项。2012年略有回升,达到刚好接近6,900件。主要申请来自英国国内。同德法相比,英国的国内发明更多,从2003年的60%增长到2012年的66%。英国前10大技术领域主要集中在汽车电子和电话/数据传输系统。英国的主要技术领域为用于游戏的聚合物申请,获得原油和天然气,石油输送以及车辆技术。这些反映在其前10大创新公司包括汽车和原油开采公司。 7 日本 过去10年来,日本论文的全球占比急剧下降。从2003年的77,161篇下降到2012年的74,401篇,全球占比从9.1%下降到5.8%。但相比之下,日本的论文引用在此期间增长,从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4%增长到高于世界平均水平6%。此外,日本的前1%高被引论文也在增长,从2002年的0.6%增长到2011年的0.9%,几乎达到其预期水平。在根据OECD定义的学科领域中,2008到2012年间日本占比较大的领域是物理学和天文(9.2%), 化学(7.9%), 基础医学(7.2%)和生物(6.8%)。物理和天文在日本的引用排第一,高于世界平均水平5% 。其他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的领域为地球和相关环境科学,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2% 。日本的化学和生物低于全球平均水平,分别低2% 和4% 。日本的产出规模和其影响较其他国家更为一致。值得一提的是,日本的免疫学表现优异,2002到2011年间大阪大学的Shizuo Akira和其团队以及东京大学和京都大学、横滨的RIKEN过敏和免疫研究中心等产生了近50篇高被引论文。 日本专利请过去10年在数量上稳步下降,从2004年略高于340,000的峰值下降到2012年的245,000件。在此期间,日本本国申请的比例尽管下降,但2012年仍高达82%。日本仍占全球前10大技术领域的很大比例,其中超过20%在电子有机材料, 半导体材料以及汽车电子领域。日本的创新集中在电刻成像技术、磁成像技术及其他成像技术,以及印刷和ATM技术。日本专利前10公司全是在印刷和照相市场的日本公司。 本文转自科学网贺飞博客
  • 热度 16
    2015-1-9 07:42
    1082 次阅读|
    1 个评论
    新年伊始,收国家专利局寄来到的一份专利证书。这是我申请的与机器人产品有关的第一份专利,获得通过是不容易的。这就是《机器人电磁手》,可能介供了一种简约的机器人手模式,比现在需要多个微电机的手要简单很多,将会在很多场合得到应用。有兴趣者可以关注和合作开发。机器人产业或者说事业不只是理念,还需要行动支持,我在开发产品的同时,还打算写书来宣传这一理念。这也是新年计划之一。
  • 热度 23
    2013-12-20 15:09
    1544 次阅读|
    0 个评论
    12月16日,一名女孩在通过惠斯安普HRA健康风险评估系统检测评估自己的身体状况。近日,秦皇岛惠斯安普医学系统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HRA健康风险评估系统取得了国家实用新型专利证书与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的医疗器械注册证,开始批量生产。据介绍,该系统可结合人体电阻抗测量技术,应用计时电流统计分析法,通过对人体组织器官进行3D重建,展示全身器官功能变化情况。系统可提供肿瘤早期信息、糖尿病早期信息、高血压早期信息等生化指标数据,为受检者有针对性的健康管理提供第一手材料。(新华社记者杨世尧摄)
  • 热度 32
    2011-4-27 16:12
    8948 次阅读|
    8 个评论
    文/毛启盈 4月26日,今天是世界知识产权日。今年主题――“设计未来”(Designing the Future)。把知识产权问题作为一个严肃的纪念日来祭祀或者庆祝,11年有余。通过对这几年回顾,我们发现,创造和创新出现频率最多。今年“设计未来”富有新意。 关于知识产权问题,在这个纪念日来临之际,我分别就软软业、传媒业和通信业撰写了三篇博文,其中《建议将愚人节定为国际反盗版日! 》《 iPad侵权案给传媒的启示》昨夜出炉,希望能够给业界带来一点小小的启示。这篇主要是谈本人所误入的通信行业知识产权问题。 其实,通信业一年来炒得最热的是诺基亚与苹果专利诉讼之争,华为与摩托罗拉专利之争,不过,他们因为政治、经济等原因握手言和,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而爱立信与中兴的“互诉”仍然在僵持阶段,这也成为这个知识产权日最受关注的一个焦点。 很多媒体记者追问我关于这个事件的看法,作为“误入”通信行业的“门外汉”,我已经用博客阐述了我的观点:《爱立信诉中兴专利大战背后的市场博弈》; 爱立信是一个伟大的公司,尤其是爱立信中国在LTE以及物联网等方面尤为突出,但是,在当今的通信业巨头之间的较量,没有永恒敌人,只有永恒的利益,市场和研发实力的较量成为双方谈判的筹码。 不过,我的观点与国家知识产权局知识产权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王雷同学不谋而合,知识产权纠纷,考验中国通信巨头国际化应对能力。起诉摩托罗拉,华为应对有章法,为中国通信业树立了典范。但是,中兴通讯并不是好捏的软柿子,尤其在专利方面,在国际上不容忽视。 在世界知识产权到来之前,我收看到了CCTV 2陈伟鸿主持的《对话》栏目“中国知识产权档案”。这是由中兴通讯总裁史立荣带队,张建国、王海波中层领导参与的团队与北京大学知识产权专家张平“回顾中国知识产权”的节目。其中,中兴通讯向观众讲述了四个故事,追忆了一个通信巨头从嗷嗷待哺到茁壮成长的故事,引起了我的深深反思。 故事一:日内瓦展 当时七国八制,中国通信市场为西方厂家垄断,“中华”刚刚起步,为了学习和成长“凑份子”组团参加日内瓦展。而当时的中兴委派了史总单身赴会,与国际大牌同台受到ATT专利的刺激后,史总亲自手写报告,强调三个要点:重视专利、重视人才、国际化。随后中兴通讯就成立法务部门。重视人才和研发 “哪里有会念经的和尚,我们就把庙设在哪里”。 故事二:手机专利交锋 德国汉诺威国际通信大展,手机展品被罚没,带来专利布局意识的转变,从此以后着力技术创新和专利储备,如今手机专利占据半壁江山,是中国手机厂商专利第一、出货量全球第四的企业,西方手机巨头对中兴的态度也发生转变,实现专利与西方手机巨头的相互制衡。 故事三:GOTA海外授权 进入21世纪通信行业飞速发展,但几乎所有的通信企业,使用CDMA技术就都要向高通付专利费。行业的专利授权给企业带来的直接利润引起了企业对专利和知识产权的重视,随着中兴对研发投入的加大,同样也形成了某些核心技术,如GOTA技术是中国企业首次向海外企业授权,当时中兴对朗讯、北电授权。印证了专利布局的意义。从之前1G没有专利到现在4GLTE占据7%专利份额,与国际大品牌齐头,并占据话语权。创新和知识产权起到决定性作用。 故事四:SDR喜结硕果 讲到史总拜访客户时最常说的“你买我们的产品我不是最开心的,最开心的是你通过使用我们的产品创造了更大的价值,这是我最高兴的”而史总说的“需求来源于客户做“有源之水”的研发”确实也体现了中兴在这方面的愿景,借助CSL客户成为了欧洲规模进入的样板点,随后很多运营商主动邀请中兴投标欧洲实现规模进入 中兴通讯相关专利的“四个故事”,从窘迫到觉醒到奋发到成功,其实今天中国许多“走出去”的企业也有过共同的经历,包括并驾齐驱的华为,也有互联网巨头腾讯公司的影子。知识产权是企业原始积累时期的一道门槛,也是企业长远战略的自我保护。同时,也是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透过现象,看出了知识产权的本质。 其一,知识产权有一个漫长的成长的过程,期间面临着猜忌与质疑,甚至排挤,所以,被诉讼甚至被“封杀”其市场,并不足为奇,中兴手机展品被罚没,中国 MP3在德国参展被扣已不是新闻。譬如,在购买专利的谈判,以高通为代表的通信巨头和初出茅庐的企业地位并不对等,“漫天要价”、“埋地雷”等现象时有发生。 其二,中国跨国公司和西方垄断企业的专利较量,其实是在相互学习和交流的过程,“师夷长技以制夷”。正如中兴史立荣在“对话”中所言,但并不是所谓 “地雷”,而是互相搭桥的过程。想当初,在受到ATT专利刺激之时,中兴还没有成立法务部。由于后期的投入,一向买高通专利的中兴,凭借 GOTA技术向海外企业授权。其中包括了朗讯、北电授权,尤其在4G方面,LTE占据7%专利份额,这将直接形成了与高通、NTT、爱立信等专利巨头形成直接对峙,这是一个企业走向成熟的标志。 其三,打破所谓的市场垄断,必须自强不息。华为和摩托罗拉和解就是鲜明例子。中兴通讯在这次与爱立信的纠纷中,对其LTE侵权进行诉讼,击中要害,这是中兴苦练内功,自身强大的表现。截止2010年底,中兴拥有专利总量达3.3万件。其中,2010年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WIPO)获得的PCT专利申请高达1863项。这与每年投入销售收入10%以上投入研发有关。 用主持人话说,大家认识中兴,很多情况下是从中兴手机开始的,还记得当年李连杰代言中兴手机的帅气造型,曾经打动了多少消费者的心。其实,中兴通讯的主经业务是通讯解决方案,通俗来讲,就是生产老百姓熟知的程控交换机和3G设备,这块业务占据其营业收入的70%。值得一提的是,中兴通讯去年营业收入超过了1000亿人民币,正式跨入中国企业“千亿俱乐部”。 其实,在26年的发展历程中,中兴还有一项值得骄傲的成绩,那就是积累了3万3千多项专利,平均算下来,相当于每年完成1300项技术发明,也就是每天有3.6件专利发明在中兴通讯诞生!2010年,WIPO国际专利协会公布的数据显示,中兴通讯专利申请1863项,居全球第二、业界第一。 中兴通讯和爱立信的专利之争,其实背后是研发力量之争,市场份额之争,产业链之争。“1G时代看着跑,2G时代跟着跑,3G时代齐步跑,4G时代领先跑。”中兴通讯的专利史,应该是中国通信业在知识产权领域的缩影,从最初的窘迫,到今天的风光无限。不过,我们仍然看到一些问题,譬如,中小企业缺乏科研的条件,而一些**院校却在为国外企业做着专利的研发,这是中国企业需要反思的问题。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