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ic生产运营

相关博文
  • 热度 7
    2009-11-20 23:58
    2037 次阅读|
    0 个评论
    为什么貌似简单的 IC 生产,在中国做起来就这么难呢?难道比 IC 设计还难?这是很多回国创业的海归们在创业之初常常遇到的困难。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中国 IC 产业链的特点着手。 相对于美国硅谷、台湾新竹科学园来说,主要的区别就是中国 IC 产业链的不完整性。如在美国硅谷可以在方圆 50 公里 之内实现几乎所有的 IC 设计制造相关需求;同样,在台湾新竹科学园也可以达到类似需求,即或是拓展到整个台湾也是很方便的。这是由于美国硅谷和台湾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之后,拥有了完善的 IC 产业链,从 IC 设计到制造、应用等等。而中国由于种种原因, IC 产业链具有不完整性的特点。只有正确地认识这个特点并适应之,才能够找到解决 IC 生产运营的正确方向。 首先是 IC 产业布局的不完整性,即分散性。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国内半数以上的晶圆、封装测试、 IC 设计公司及其周边服务产业链;同时华北(京津地区)、西北、西南、华南也有一部分产业链,与长江三角洲既竞争有互补。而 IC 的销售及应用,华南又是大头。这样,在产业链分布上,不得不华东及其他地区设计、生产制造、华南交货,一颗芯片的产业跨度大、分散,其生产运营上比台湾、美国难多了。比如某应用处理器设计公司的 IC 设计在深圳,晶圆在上海,封装测试又分别在上海、香港、东莞等地,而最终交货又在香港或者深圳。这样的一条生产制造流程下来,不是硅谷回来的精英们照搬美国经验所能够做到的,必须针对中国的特点来定制适合自己的运营方案、系统。 其次是产业结构的不完整性: 1.        晶圆厂方面:大部分的 8” 晶圆厂为外资、合资企业, 6” 及以下的为本土占主流。 2.        封装测试:华东集中了大部分外资及本土封装测试厂家的分厂,同时本土的封装测试企业也大部分集中在长江三角洲。其他地区的市场份额不大。外资的封装测试厂家,由于来中国建厂的目的是满足部分客户的需求,而不是为本土的 IC 设计公司提供封装测试代工服务,所以其提供封装类型、测试机台品种偏少,产能规划不平衡。;同时,本土的封装测试厂家在封装类型方面偏重于当中低端,而配套的测试能力、水平偏差。 3.        可靠性测试、认证及失效分析等相关辅助产业:由于历史的原因,目前仅有少数企业能够提供可靠性测试及认证的服务,同时失效分析等 IC 设计辅助服务供应商也很少。 4.        测试行业整体水平偏低:特别是 IC 设计公司中的测试编程方面最为奇缺。 5.        人才结构失衡:尤其是生产测试、运营方面的人才最为奇缺。 再次是终端市场的不完整性: 1.        终端制造厂家以中低端占主流,中高端的厂家较少。这种终端制造厂家的能力决定了在中国设计生产销售的 IC ,封装测试方面必须定制,而不能够照搬美国硅谷模式。例如某多媒体 IC 设计公司在初期推出封装形式为 BGA0.5mm 间距,结果在 SMD 方面几乎没有几家厂家能够做,使市场推广难度增加。后来也是将封装优化后才占领了部分市场。 2.        终端应用山寨化:面对山寨化的终端需求,必须适应方可占领其市场。 3.        终端客户交货的不确定性:生产运营要配合市场部来满足其不确定性的需求 4.        终端制造厂家的低水平: IC 设计公司更重要的是给客户提供相应的服务来支持其应用。 最后是 17%VAT 的应对方案: 由于中国实行 17%VAT 的特有政策,所以其生产运营也要适应其,尽量避税操作。对于中低端产品,华南地区已经有成熟的运营模式、专业的产业链在做。   针对以上的不完整性, IC 设计公司在其生产运营时要根据自己的需求,定制一套适合自己的生产运营系统,最终适应中国的国情,已达到利润的最大化的最终目标。而不是机械地照搬美国硅谷模式、台湾模式。   作者简介: 东哥,在 IC 行业从事生产运营十多年的专业人士,先后做过晶圆、封装测试、生产运营、封装厂建设、封装测试厂业务等工作,对中国 IC 生产运营有着独到的理解和认识。目前专业从事 IC 生产运营咨询服务。联络方式:邮件 /MSN dongge_he@hotmail.com  
  • 热度 8
    2009-11-20 23:55
    1599 次阅读|
    1 个评论
      近日拜访一海归客户,交谈时对方不停地抱怨中国的空气很脏,害得他总是嗓子不舒服咳嗽。 1.        诚然,中国的空气是不如美国的空气好,这是一个事实存在的问题。但是为什么中国十三亿人都不会因此而咳嗽呢?这还是一个适应的问题。 2.        海归,其实也是老土鳖。在其离开中国之前,嗓子会痒咳嗽吗?我想是不会的。为什么在国外呆上几年吃上几天汉堡热狗、喝上几杯可乐之后就会嗓子痒咳嗽呢?说到底还是主观意识问题。在海外呆几年,适应了海外的环境,回到国内反而是不适应了。 3.        除了不争气的嗓子不适应国内的空气外,还有很多不适应的。比如在 IC 生产运营方面,很多海归们创办的公司对于 IC 生产运营人员的要求,必须满足三大硬件,分别是海外工作经历、硕士以上学位、英语听说读写流利。而在实际工作中,除了与公司内部部分人沟通需要使用英语之外,其他的没有任何意义。而真正能够运转起来 IC 生产运营的,又是在本土打拼出来的土八路。能拔脓的就是好膏药,能够做好这份工作就行,何必在乎其出身呢?所以说,在用人方面也存在这思想障碍,这一点比不争气的嗓子来说更严重了。 国内某 IC 设计服务公司,其 IC 生产运营为海外高薪聘请的老老鸟。不幸的是除了干不好活之外别的都挺好。不到一年时间,高手不得不离开。所以说,先能够干活,随后再说其硬件。 4.        Intel 、 IBM 等一些外资企业,在用人方面一直努力追求人才本地化。连老外都明白到中国这疙瘩就得按照俺们的习惯办事,为什么海归们不能够将这点国际惯例带回来呢?     海归们,在治好嗓子之前,先治好自己的思想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