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知识青年返城,在城市,男同志可以成为一名钢铁工人,女同志可以成为纺织工人,那将是莫大的荣幸。 而当时的很多工厂都是分布在城区的比较中心的位置,一是工厂本身的数量不大,二是大部分工厂的体量不大,三是城区城市化和拥挤程度低,最后一个是最关键是房地产没有完全商业化。 在深圳福田,包括长城,三星似乎还有点工厂的痕迹,福田保税区有聚集规模工厂,其余也难寻踪迹; 在深圳的龙华,宝安的西乡,福永,沙井,规模化的工厂也开始撤离到土地成本更低的地方。 在广州的天河,东莞的南城,东城都基本上看不到规模的工厂。 经过几天的思考和分析,应该有下面几个因素: 第一,中心城区成本比较高。首先是厂房的租金会很高,中心城区附近都是商用住房,写字楼,肯定会导致地价很高;其次是员工生活成本高,城区日常消费,员工租房都会比工业区费用高。 第二,就是交通拥堵和物流的问题,现在的大中城市,人口过度密集,工厂在城区中心,大量的原材料进出,产品运输出去都是大货柜,这样整个交通负担会更加严重。一般交管部门都会限制大货车进出核心城区,工厂运作自然很难运行。 第三,就是工厂的废弃物和污染问题,虽然不是所有的工厂都是有污染问题,但是大部分工厂都会有大量的工业垃圾,而在人口密集的中心城区,废弃物和污染会给城市带来形象问题,也会带来一些健康风险,政府自然会有限制措施推动企业去城郊或者更远地方建厂。 第四,就是供应链的问题,假设你公司很大,比如富士康在龙华买了地块,千亿土地,但是你公司本身生产不了所有的产品,原材料供应厂商在龙华没有土地,那他需要在龙岗或者光明,松岗甚至东莞给你供货,随着龙华新区继续扩展,供应商肯定会越来越远,而且运输进厂会存在巨大的不便,整个供应链成本会大幅攀升。 第五,就是城市规划和住房紧张,城市中心区土地是寸土寸金,规模的工厂存在会占用大量的商品房土地,本身城区土地贵,人口居住面积少,政府从自身利益还是城市长远规划都不会欢迎工厂去占据中心用地;城市规划也不是大量的商品房,写字楼和工厂穿插交错,肯定是规划的败笔。 所以在现在的珠三角,大规模的工厂越来越远离,有的到了海外,有的到了内地,也有到了河源,江门,中山,只是这个节奏比较快,可能当年台湾转移到大陆的时候,台湾工业在本岛有更长的适应时间,而大陆的经济发展速度太快,制造业转移的速度比预想的要快而已。 无论工厂在哪里,中国都是需要规模的制造经济,实体经济才是经济的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