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情怀

相关博文
  • 热度 31
    2015-10-21 09:29
    1586 次阅读|
    5 个评论
        2015年10月19日晚,锤子科技举行坚果手机特别版发布会。这次宣传把文艺青年当成营销对象,号称是“文艺青年们的聚会”,而锤子科技除了发布了八款(八色)文艺青年版坚果手机以外,还搞了两款入耳式耳机。   自从罗永浩进军手机行业以来,锤子一路都不算是顺利,锤子T1销售远远未达预期,虽然有资本扶持,虽然有罗永浩吸引眼球,但是真正让消费者掏钱还是比较困难的。   而锤子回归到低价路线以后,坚果同样没有起到多大作用,而期间锤子有过多次转型的传闻,在苹果Apple Watch发布之前,锤子一度与智能手表走得很近,而近期锤子又招聘过做游戏的人员,如今最终落地的锤子新品是入耳式耳机。   锤子的情怀能用耳机来变现吗?文艺青年会买账吗?     一、情怀的力量   罗永浩早年属于卖体力吃饭的阶层,后来机缘巧合变成了卖嘴吃饭,从此一发不可收拾。后来在新东方一炮走红,到牛博网,英语培训,最终落实到做手机搞创业获取投资上。   情怀这个东西,吸引眼球的效果是毋庸置疑的,老罗有无数的粉丝关注,如果老罗去做公关或者营销,以他的影响力,肯定要比做什么英语培训赚钱。   但是,情怀落实到消费品上就比较困难,消费品这个东西虽然有心理因素加成,有品牌加成,但是东西本身的水平还是很重要的。   奔驰、宝马、保时捷的高大上不仅仅是品牌宣传的力量,而是人家的技术能力,客观指标,赛道成绩确实达到了这个档次。   苹果如今看起来高大上,其实在10多年以前《未来之路》流行的时候,苹果就是个过气的,不合时宜的,即将死亡的IT厂商。   苹果的情怀并不是乔布斯忽悠来的,而是靠乔布斯回归后一件件产品打出来的,十多年前的G3电脑、G4电脑即使放到现在也是漂亮的。   iPhone推出时并不被看好,在中国是极客玩具而非时尚用品,而到了iPhone4,苹果用产品和用户体验征服了消费者,培养了果粉,培养了乔布斯的崇拜者。   今天喊着崇拜乔教主的人,很多在iPhone之前根本就不知道乔布斯是谁,苹果是干什么的。   消费品的情怀是消费品本身的品质与用户体验建立起来的。是由物及人的。   罗永浩的情怀可以营销变现,但是想从消费品变现还是很困难的。锤子手机本身的水平才是关键,而问题是这方面锤子并没有高明到哪去。   所以,罗永浩的情怀推动不了锤子手机销量就不足为奇了。   二、耳机会是个好主意吗?   相对于手机的透明(配置透明,成本透明,性能透明,跑分透明),耳机确实要神秘一些。   耳机这个东西个体差异比较大,那么小小的振动元件很难保持高度的一致性,就是说一个耳机一个声音,即使同一个品牌,同一个型号。大致声音能接近是可以的,想要准确测量来分辨耳机的优劣,并不是人耳能做到的。   而且,耳塞和音箱还不太一样,耳塞是塞在耳朵里面的,耳道其实也是发声的一部分,耳机的个体音质差异比音箱更大,音箱个体差异只是个听力不同的问题,而耳机除了听力,年龄不同以外,每个人的耳道也是不同的。个人的主观评测,参考意义更低,因此,对于耳机类产品,只有自己的耳朵收货是最有意义的,你听到的声音是独一无二的。   在客观标准模糊的情况下,主观印象与情怀就会有加成作用。   对于手机,我们可以精确的知道它用了什么配置,跑了多少分,速度是多少毫秒。优劣一目了然,情怀不会让手机跑得更快。   而对于耳机,因为一个人一个听感,而听感只能描述不能量化就可以有很多变数。   而耳机的成本又非常低,利润非常高,耳机的配件价格完全不透明,你不能像手机一样把每个元件拆出来去查成本。   相对于手机,耳机是一个非常好的情怀载体,再加上中国的耳机代工产业成熟,找合作伙伴容易,开发简单。   所以,锤子在众多传言之后,最终选择了耳机当作情怀的载体。这看上去是个好主意。   三、锤子的如意算盘打得通吗?   虽然看上去不错,但是我们要知道,一个靠玄学做生意的行业,必然有一套玄学的产业链和体系。耳机有模糊性,有暴利,不代表耳机行业的竞争弱。   耳机行业恰恰就是在各种情怀、鸡汤、软文中长大的,对于新加入的分肥者是不会客气的。   前一段有一个厂商做低价动铁耳机,结果被各种舆论和KOL全力吊打,其实,那个东西花个199元听听也不算太差。   而锤子虽然扯了威索尼可的大旗,但是对耳机圈来说,罗永浩这点情怀还不够看,圈内都是卖情怀长大的,都身经百战了,罗永浩的情怀在手机圈算有特色,拿到耳机圈就未必了。   所以,靠耳机来变现情怀还是很难,锤子耳机的前途并不乐观。  
  • 热度 24
    2015-9-4 13:39
    1076 次阅读|
    2 个评论
      回家之后的这第一天睡得好香,忘却了自己在工作的时候每天不到6点的起床,忘却了自己每天晚上一直要坚持到11点半睡觉的习惯,我想这就是家的好处,让你了无牵挂的去做着自己的事情,而这当中太自由,而对于我们几天却也是合情合理,而对于长期如此的话却并不是自己所想要的生活。   回家之前计划着自己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梳理一下自己的知识脉络,好好地总结下自己在工作这一年所学到的点滴知识,生活,技术,工作,情怀,习惯,人生,格局,想法,知识,历史,科技等等,好好地把我这自由的几天,好好地规划着人生的每一步。   现在每每看到一个群里在谈论一些事情的时候都会作为局外人的角度去考虑在当中每个讲话人的心态,而值得庆幸的是在这个过程之中看到了当事人所不能看到的一些东西,里面有着谈论,里面有着技术,里面有着知识,里面有着瞎扯,自己也在他们的谈论之中学到了一点,那就是如果不知道的就果断的去搜寻相应的知识,而对于瞎扯的话大可不必浪费在当中花费过多的时间。   只有在你进入社会之际,你才能慢慢地领略在现实的生活当中什么是你所想要的,什么又是你必须舍弃的东西,什么又是你所追求的事情,千万不要因为别人的嘈杂而扰乱自己的心智,迷失那前进的方向。与以前老友的闲聊之余,这一年的光景确实是在让我们每个人都在变化,思想上,生活上,情怀上都无时无刻不再变化,索性的是在变化之余每个人都在迷失之中慢慢地看清了前进的方面。是的,我们需要经历的需要很多,而我们的时间也是很有限,只有自己在那有限的时光里能够寻找到自己的理想,在社会之中,千万不要丢掉自己的理想,不然我们就完了。
  • 热度 25
    2015-5-16 08:21
    1663 次阅读|
    9 个评论
         还记得刚来深圳那年,关内的底薪标准才450元,关外好像是370元,而且工作很不好找,随随便便一个只要20人的招工广告,都至少会跑去四五百人应聘。更有许多人为了找到一份工作,常常要花费两到三个月的薪水来支付“介绍费”的。      我那时候给自己的目标是,一个月能挣到700元以上就可以了,能拿到八百元、九百元就很满意了。      好不容易应聘进了一家港资企业,刚一上班就不断遇到“直落”(中午只给30分钟吃饭时间,这半个钟也算进加班),和晚上加班,一般加到九点半,如果加到十点后的,公司另有5元的夜宵补贴。如果遇到加通宵到第二天早上8点下班的,8点到18点回宿舍睡觉的时间照常算上班的,不像现在有很多公司会抵扣除这个时间的。      结果第一个月领工资居然就拿到了一千二百多元,远远超出了自己的预期,非常的开心!      后来又进了另一家港资企业,这家公司全体实行5天工作制,每天上八个半钟,固定半个钟的加班时间,其余时间极少有班加的,一个月下来也就比较固定的一千来元的薪水了。      再后来进了一家几十人的小公司,忙起来了也会加班的,如果产线忙了也会去产线帮忙,加班费统一跟生产线的一个价,老板时常也在周末请大家聚餐,大家也觉得很好的了。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在西丽一家公司上班的时候,为了赶制广交会的参展样机,我们工程有3、4个人连续两天两夜呆在办公室里没下过楼,干到后来烙铁拿在手中就睡着了,小眯几分钟惊醒后接着又继续干活了。       第三天早上一个其他部门的同事来上班了,看见我们几个还在办公室里忙碌,瞅瞅我们几个的脸色,很夸张的问到:“你们不会从前天开始就没回去过吧?”得到肯定后又再问我们吃早餐了没?我们几个均表示,为了按时赶出样机,早忘记肚子饿了,就只是感觉太困想睡觉。那位同事叫了一声:“我的天啊?你们几个家伙”,然后蹬蹬蹬地跑到楼下去给我们买了早餐上来,我们几个眯着眼睛把早餐吃完后,她才想起问我们洗脸了吗?我们几个你瞅瞅我,我瞅瞅你,全都笑了!      后来又遇到了一家公司,感觉“加班文化”怪怪的,不但要义务加班没有任何补偿,反而还变得理直气壮成了必须的!不管有事没事,老板都喜欢看到大家在那里“忙碌”,要是看见谁一到下班时间就走了的话,多半就会挨叼了!      于是乎,很多的员工就学会了装模作样,如果老板在的话,就叫快餐上来吃了晚饭接着“加班”。当然有事忙忙很正常,但很多没事的就在那里偷偷看小说的,查股票行情的,或者干其他事的,一句话,为了防止挨叼,必须要做做样子给老板看了!       各位还有遇到过哪些经历的?欢迎一起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