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32
2012-4-9 07:32
2781 次阅读|
22 个评论
前些天讲了个单片机快速开发的讲座,问批评意见,得到的答复是还好、还不错,也不知是对我的肯定还是安慰。有个学弟跟我说:“知识这东西,我觉得还得回归到实践上,才能算真正的掌握,但通过这次讲座,让我意识到学习单片机并不是想象中的那么难。”听到这句话,我甚感欣慰,因为至少,我会去讲单片机的初衷已经达到了。 大学这四年一路走来,见了不少牛人,也遇了不少菜鸟(我也是其中一个,呵呵),但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同学们、朋友们对未知的知识,尤其是课程中未涉及到的知识的恐惧。“星火杯”年年都举行,为的就是鼓励学生去主动学习课外知识,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之前有学弟跟我提过想在大学里学会自学能力,但问他是否参加“星火杯”,得到的答案却是否定的,因为自己啥都不懂,怕做不来。 有朋友跟我说:“你是一个励志的存在。”在大三的时候,只靠着对大一所学C语言的依稀印象,一天学会单片机,并立即投入到公司的项目实践中。在大三这一年里,从原先毫无技术基础的菜鸟,到先后和公司、本校、外校都有过技术上的项目合作,内容涉及单片机、算法、安卓等,而且这段期间,我仍有不少时间是花费在玩游戏和看动漫上。大四的时候开始找工作,只面试了两家公司。第一个是MTK,软件和硬件的技术面都过了,复试会被刷,是因为面试官问我到底想做软件还是硬件,我答不上来。第二个便是现在签约了的华为,五轮面试一路顺利通过,当别人面试完得回去等通知时,我已经当面获得了Offer,并通知第二天签约。会说这一些,包括前些天讲的那个单片机讲座,只是想让你们知道,技术,或说对未知知识的学习,并不是什么多困难的事。 但今天会写这篇东西,并不是想跟大家讲励志故事的,而相反,我想说的是惊悚故事,而且如果不稍加注意的话,说不定下一个主角就是我们自己。 一、现今中国大学生的能力普遍不符合社会的需求,加班不是因为工作量大,而是为了补上在大学时浪费的时间 先谈谈之前在华为培训时的经历和感受。小标题里之所以会把中国大学生说得那么“差”,很大程度上和在华为培训时的经历分不开。 我从来不觉得自己在技术或说学习上有多厉害,因为在科协的这段日子里,让我见识也认识了不少真正的大神,而且是前有古人,后有来者,和他们相比,我还差得远。但在华为培训时,却让我长了不少自信。 培训期间有一次团队实践,要求两人为一组,在两天内写一个软件收费系统,同时要求无告警且软件质量检测为优秀。队友表示打酱油的,把全部程序交给我来写。结果程序只花了一天便完成,各类测试无异常,无告警且平均圈复杂度为4(圈复杂度是一种代码复杂度的衡量标准,越大说明程序代码可能质量低且难于测试和维护,一般将15以下的定为优秀级别),而这些足以体现题目的简单。 可就是这么简单的一个题目,两天期限到后全班只有5组(每期培训50人)在时间内完成。这样的情况并非偶然,培训最后一天有一个考核,每人一天时间独立完成一软件设计与编码,题目依旧不难(只用一个上午便完成),可结果仍惨不忍睹,班里近90%的人员无法独立完成。这些人当中,80%的人是西电的学生,有通信、软件和计算机等专业,其中不乏国家奖学金获得者以及研究生的身影。倒是班主任们表现得很淡定,因为这不是个别现象,这一届办过的10多期培训班不乏类似情况出现,会有这样的结果也算意料之中,班主任说办这类培训不指望能一步到位,但至少能让大家意识到自身的不足。 和培训的讲师聊天,谈到华为的加班问题。在华为,加班最多的一般是两种人:一种是基础薄弱导致工作内容出错的人,需要通过加班来修正错误,而且是一人出错群体遭罪,大家得帮着找出错误;另一种则是新入职员工,因为学校的教学内容与考核标准远低于实际需求,新员工加班不是因为工作量有多大,而是要学习的新内容太多,只能通过加班来实现。 之前单片机讲完后和大二大三的朋友们边走边聊,学妹说看到那些认真学习的人压力很大,我说没必要这么觉得,就整体而言,“大学生”这三个字的分量没你们想象中那么重,学习好的不见得就符合社会的需求(前面提到的培训情况便是这样的实例),你们的每一分努力,不是在追赶,而是在超越别人,大家眼里的“牛人”们终究只是少数。因为学校提供的知识与考核只是最低限度的要求,甚至可以说和现实的需求还沾不上边。 当然这不是在提倡“读书无用论”,作为学生,能让别人了解到自身情况的,只有在校的各类表现,假如连这点最低需求都满足不了,凭什么让社会相信我们能达到更高的要求。无论是学士、硕士或博士,终究都是要回归社会这个大集体的,没意识到现实严峻性的人们,难怪会高呼“大学生工作难”或怀念那段无忧无虑的大学日子。人无远虑,才有近忧。 二、《关于基础,不得不说》——读西安交通大学电赛带队杨老师的博文,深有感触,是什么让我们高估了自己的程度? 1. 对于硬件 杨老师的博文,摘录如下: “最近遇到好多问题,都与基本概念相关。忍不住,就想多说几句。 研究生面试,我出了一个问题,一个100kHz的方波信号,幅度大约是几伏的数量级,想测量其有效值,用什么仪器,怎么测?多数学生一脸茫然,搞的我不好意思,惭愧题目是不是太难了。我急了,问学生,一个1.5V的电池,其电压有效值是多少?学生问我,直流量有有效值吗?我忍。我不得不忍。 …… 以前的一个学生,参与的一个题目,用一个10欧姆电阻把一个待测的1uA左右的电流转变成10uV左右的电压,然后用AD620和多级直流放大进入ADC,却发现输出总有很大的偏移量。于是就买了好些个放大器,挑选,想让偏移量小些。查查资料就知道,AD620A级的输入失调电压典型值为30uV,最大值为125uV,已经远大于被测信号10uV。至少应该知道,此处使用被大家广为推崇的AD620是不靠谱的。 但是,设计者就是不知道这个道理。 昨晚我的学生来聊天,问我,学这些基础有用吗?其实,不用问我,问问歌唱演员就可以了,问他们,吊嗓子重要吗?问问厨师,刀工重要吗? 前些日子,电子工程专辑搞了个大学生竞赛,我没敢泼冷水,比赛搞完了,我这盆冷水得泼出去了。看看比赛结果就知道了,全部都是些花里胡哨的作品,很吸引眼球,很强悍的功能。但是面对这些竞赛的孩子,你就是不能问他们问题,一问就露馅了——底子很薄,但成果很强。就像以“满汉全席”夺得厨师大赛冠军一样,回家后做不好一个炒土豆丝。 …… 可是看看身边现状,看看日益堕落的教师和学生,看看好大喜功的媒体,谁能救救我们的基础教育,谁能把孩子们拉回来,静静地在实验室做一些看似枯燥,却蕴含玄机的实验?” 从他的文章都不难看出,这是一位真正为学生负责的好老师,但更应引起注意的,是大学生的基础教育问题。 之前有大二大三的学妹找我谈过专业方向的问题,她们的选择基本一致,即不选软件选硬件,问原因,说是软件编码太难,硬件简单些。我说,那是你们对硬件了解太少了,单就难度而言,个人感觉硬件的要更高些,因为硬件设计过程中需要考虑的因素与限制,诸如噪声、频带、失真、温度稳定性等,要比软件的要求更复杂与苛刻。 换个角度看,大家都说软件吃的是年轻饭,而硬件设计是越老越吃香,之前看过一行业调查报告,软件与硬件的从事人员比例是13:5,如此有钱途的硬件若真那么简单,为什么从事人员数目不如软件?正因为硬件设计的不简单,要求有大量的知识和经验积累,促成了优秀硬件工程师的不可替代性,这才有了“越老越吃香”的说法。 是什么造成了这样的误解,这还得看看我们的基础教育。大家会觉得软件难,是因为上机写代码时有些同学写不出来,或辛辛苦苦费了好长时间写完的一个程序,却检测出各种错误与警报,即便没错误没告警,可输出的偏不是我们想要的结果。相比之下硬件的实验就简单多了,用的都是做好的板子,同学们所需要做的,只是调节好输入,再用示波器观察输出,而硬件设计中的最关键最困难部分却始终未能触及,也难怪有这样的错觉。 对于硬件有兴趣的同学,建议你们看看《基于运算放大器和模拟集成电路的电路设计》,是国外的一经典教材,大二学过模电后看这本书,对许多概念会有更深入的理解与体会,而且内容和工程实践相结合。 去年和学弟讨论过学习方法的问题,感慨国内和国外的教材差距很大,举个例子:同相跟随器在我们课本里的描述只占3、4行,但在这本书里却花了一节的篇幅来介绍,多出来的描述是告诉你如何将这里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去。 当然,如果你只是想考个好分数的话,那就不必看这本书了,因为只要是和实践相关联的知识,一般学校都不会考,之前数电的考试做过和实践结合的一些尝试,结果大多数人都悲剧了,那次考试也被定为教学事故,现在读大三的都懂的…… 2. 对于软件 前阵子看朋友分享了一计算机专业应届研究生的简历,标题为《一个计算机牛人的简历》,大家有兴趣可以搜搜看看。一开始没细看,只见这人项目经验貌似还挺多,似乎真是牛人一个,可一见精通语言那块,便知这人言过其实。一个计算机应届研究生说自己精通C语言就已经够离谱了,这人还精通C++、java、.Net等10多种语言,爱因斯坦怕也没这智商。 在某些人眼里,似乎写过那么几行代码,实现过那么几个功能,就算熟悉精通了,前面说过,现在的教学要求和实际要求还是有好一段差距的。举个简单的例子: int* a=(int*)malloc(sizeof(int)*10); 这只是个动态内存分配的语句,在各类教科书中这样的写法十分常见,平日写程序或答试卷这么写基本没啥问题。可到了公司工作,可千万不敢这样子。恰当的应是: int* a=(int*)malloc(sizeof(int)*10); if(NULL==a){ /*各种异常处理*/ return NULL; } 多的这几句话其实就一异常处理。前一种写法只是基于内存空间充足的理想状况,现实可没那么美好,两种方式的差别,曾导致华为需赔付客户几千万美元的损失。 培训的第一天讲师和我们谈的就是各种过去在大学里的错误认知,曾经教材上写的、老师亲自教的东西,到了实际运用中,都成了各种损失赔偿的伏笔,从几千到几千万不等,论原因,是教学中的知识总是基于各种理想条件的,而现实环境的各种限制教科书里一般不会提及,老师也不会讲,考试更不可能考。 这里顺带要提的还有一点,那便是“软件吃的是年轻饭”这个误解。知道比尔·盖茨从微软CEO这个位置退下来后做啥不,做的还是软件这个行当,叫软件架构师。 近来IT民工、码农等词不绝于耳,大家印象里做软件的似乎就是整天埋头写代码,写到个30来岁,就可以准备转职了。 一套完整的软件从起初设计到最终实现,可分为需求分析、系统设计和编码实现三步,对应的职业分别是系统分析师、软件架构师和程序员(即大家口中的码农)。还有一个大家或许听过的,叫项目经理,其实就是程序员的头。 观察网上抱怨软件行业脏、累、差的,其身份基本都是程序员,为啥?打个比方。就像打仗一样,元帅(系统分析师)负责和皇帝(客户)做好沟通,确定敌对目标(需要实现的功能),然后将军们(软件架构师)开始排兵布阵,根据敌情部署不同的阵法(模型、接口、流程等),接着兵头们(项目经理)开始带领自己的小兵(程序员),上阵杀敌(编写代码)。 大家都知道,一场战争中,最苦的总是士兵,可每一个元帅、将军或兵长,都得先从小兵当起。干得好的小兵升级了,体力劳动变脑力劳动,创造的价值更多,收获自也随之增长;干得差的只能整天亡命于沙尘中,自也就少不了抱怨。 想从事软件的同学,可以看看《人月神话》这本书,华为培训时老师推荐的。刚听名字时以为是本玄幻小说,经过了解后才知道是软件领域的一本经典,软件开发人员、软件项目经理、系统分析师必读的一本书。这本书不涉及具体的编程,不是教你怎么上场杀敌,而是告诉你如何运筹帷幄。 还是那句话,只想有个好成绩的可以不看,对考试依旧没帮助,里面教的东西大学期间鲜少有能用武之地的,不是书的内容太深奥,只是学校里的要求太低,杀鸡焉用牛刀。 三、现今社会最需要的是什么——复合型人才,科技与人文的融合,即便做研发,也要懂管理和心理 作为理工科的学生,无论是本科生、研究生还是博士生,毕业后的工作,无非就是产品、销服和研发这几个大方向,前两种不必多说,其联系人所共知,这里主要说说研发的。 1. 每一个研发人员都是管理者 首先得先明白什么叫管理,或说管理者的定义是什么。彼得·德鲁克在其著作中曾明确定义:每一位对促进机构有效运转负有行动和决策责任的知识工作者,都是管理者。 你问彼得·德鲁克是谁?他是管理学科的开创者、“现代管理学之父”。单对中国而言,引发改革开放中管理思考的,正是德鲁克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当时在胡**同志的号召下全党干部开始学习,用朱镕基同志的话说,《卓有成效的管理者》在中国人心目中的地位,以及在改革开放中的潜在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其意义有如西方文艺复兴运动的启蒙作用(见《中外管理》杂志)。 “每一个知识工作者都是管理者”,显然,做研发的也包含在内。这里仍推荐同学们看看,只要你是用脑子混饭吃的话,想成绩好的同学也最好看看,虽说考试不考这些,但却有助于提高成绩。一直以来被问得最多的问题之一,便是关于时间的安排,“如何兼顾好学习和学生工作”“如何兼顾好成绩和技术实践”“如何经常翘课却又能拿奖学金(这个不建议学我)”,方法都在这本书里,就看你怎么结合实际了。但正如以前所说的,知识这东西终究得用,用的程度不一样,也就有了结果上的差距。 举个具体的例子。此次华为的培训共十天,前五天是知识传授,后五天是实战演练。前五天里第一天讲的是软件里的低级错误,第五天讲的是工具演练,中间三天讲的依次是代码的可维护性、流程设计和敏捷开发,其实质都是管理学的知识,对应书中“注重贡献”“要事第一”和“决策反馈”的内容。 现代技术已愈发进步,软件结构愈加复杂,再也不是过去程序员单*匹马,或拉上三五好友就能解决问题的,棋盘越大,棋子越多,就越需要科学的引导和管理,Geek这类人,更符合业余爱好者的需求多些。 2. 懂点心理,知己知彼 前阵子有几个大三的朋友要找实习,聊了点经验,分享了些经典面试题,也帮着看了些简历。发现有个通病,就是无论应聘啥类型的职位,其简历内容都是一样的。 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不同的职位有不同的需求,不同主管有不同偏好,有意地突出与之相符合的特性,录用的机率自也更大。说来影响人心理的因素,无非就是对比、互惠、承诺、社会认同、稀缺和权威,网上各种技巧总结起来都是这些因素的具体表现。当然,别像前面说的那个计算机“牛人”,明显地弄虚作假或夸大现实,要知道HR都是靠研究这些混饭吃的,心理学的知识是用来影响,而不应是欺骗。 前面还说到程序员的高级姿态,即系统分析师、软件架构师和项目经理等,这些人的工作很大程度上是跟客户和内部员工打交道,心理学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可以说是决定了程序员能否升级的关键因素之一。 同样,即便只是最底层的程序员,各系统间、各模块间、各单元间,或说开发与测试之间,少不了要花时间在沟通上,如何快速、有效、便捷地获得需要的信息与帮助,从而加快研发进度,降低项目成本,包括协调好不同部门不同职责人员间的关系,心理学的作用都不容小觑。 3. 乔布斯——偏执的小丑,“完美”的存在 说乔布斯是小丑,怕是好多人不乐意了。先听我讲一故事: 魏文王曾求教于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谁是医术最好的呢?”扁鹊:“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个。” 扁鹊解释说:“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药铲除了病根,使他的医术难以被人认可,所以没有名气,只是在我们家中被推崇备至。我的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时,症状尚不十分明显,病人也没有觉得痛苦,二哥就能药到病除,使乡里人都认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灵。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之时,病人痛苦万分,病人家属心急如焚。此时,他们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运气好的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我便名闻天下了。”魏王大悟。 前阵子,看人人上分享的一些推荐书目,在管理一栏里把《乔布斯传》放在了第一位置,朋友也说想好好看看,希望能从中得到一些启示。我说,这本书你可以看作一本很好的励志小说,当你疲倦时,可以学学他的坚持与执着。“The people who are crazy enough to think they can change the world,are the ones who do.”这句话是《乔布斯传》的最好缩影。如果你想真正学到东西的,看《杰克·韦尔奇自传》,一本被称为“CEO圣经”的书籍,是真正大师的作品(《乔布斯传》是一传记作家所写,所以角度和内容偏文学性多些)。 或许很多人并不了解杰克·韦尔奇。他曾任GE总裁20年,并塑造了GE特有的企业文化,帮助其从一个电气公司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公司之一,集服务、金融、医疗、军工、材料等为一身,其发展完善的六西格玛管理模式,影响了众多跨国企业。其思想成就与史蒂芬·柯维、戴尔·卡耐基、彼得·德鲁克比肩。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德鲁克也说过:“管理得好的公司,总是单调乏味的,没有任何激动人心的事件发生”。乔布斯就像扁鹊,救活了垂死的苹果。但如果你想学医的话,是找扁鹊呢,还是扁鹊他哥? 无论将来从事哪一行业,或是想创业的同学们,要知道任一产业都可大致分为原料采购、产品研发、批量生产、仓库管理、订单管理、物流输出和终端零售这几个环节,每个环节要产生最大效益都离不开管理和心理的知识。整合供应链、整合产品开发,没有科学理论的引导如何整合? 把乔布斯比作小丑是因为,一方面对于行业内的人来说,他是一个令人厌恶的存在,早上可以把你的创意或作品当众批得一无是处,晚上却嬉皮笑脸地和你谈收购问题,但另一方面,对于消费者而言,却带来了生活的便捷与快乐。 不否认,乔布斯的成功和其“小丑”特性分不开,每一次的特立独行,每一次的两面三刀,不知是本性还是故意,产生了超乎其行为本身的关联影响,其背后的营销原理和今天要说的关系不大,这就不赘述了。但乔布斯最值得称道的,便是对“完美”——科技与人文融合的宣扬,其实他算不得第一人,只不过是乔布斯将追求“完美”的重要性展示给了世人,他会同意立传,也有这方面的因素(见《乔布斯传》作者序)。 四、毕业前,只想为学校里的朋友们尽最后一分力,让你们理性地看看这个世界,时间剩下很少,需要做的却还有很多 前段日子发了篇日志,关于图书馆的大学生创业,有学妹看了后很诧异,问我是怎么从图书馆里的一个横幅牵带出那么多东西。 用查尔斯·哈奈尔的话说:“人的成长要经历三个表面上看起来不同的阶段。在第一阶段,我们是规律的创造物;第二阶段,我们是无意识的规律利用者;在第三阶段,我们是显意识力量的利用者。如果我们仅仅坚持利用第一阶段的规律,我们就会成为这些规律的奴隶;如果我们只满足于第二阶段的规律和成长,就绝不会意识到更大的进步;在第三阶段,唤醒了我们对第一第二阶段规律的意识能力,并完全意识到了第三阶段的规律。” 曾经也算个富二代,只是在97年的时候,一场亚太金融风暴,家里是做出口生意的,受其影响,父亲的公司破了产,那时小孩不懂事,见有穿得很严肃的叔叔在家里转悠,后来才知道那是法院的人在清点财产。一个不到10岁的小孩,当同龄人还在尽情玩乐时,他却见证了人情冷暖、经历了沧桑变化。富贵奢华我享受过,穷困潦倒我也体验过,正因为过去这些不寻常的经历,才有了今天不一样的积累和领悟。 大四这一年来,有不少学弟学妹问过我关于学习、工作、生活、职业规划方向等各类问题,可以感受到大家的积极性很高,只是已有的信息太少,以致产生了不少误解。 昨天见毕设导师,他见我有几声咳嗽,便问:“华为培训把你累的?”我说:“累倒不至于,只是培训给我的触动很大”,没等我开始说,老师便问:“是不是觉得咱学校都把自家学生给耽误了?”惊了一下,然后回答说:“是。” 其实,前面提过的那些东西,似乎大家都知道,同学知道,老师也知道,就是没人说、没人管、没人想去改变点什么,因为大家都有所谓自己要做的事,需要那么一个傻子、疯子,去真正打破这一沉默,做出些实质性的东西。 一直以来,不少人问我为什么大四了还要接手innos俱乐部这个事,把自己弄得这么忙、这么累,本可以轻轻松松弄完毕设,外加各种游山玩水,或多花时间在自己的兴趣与学习上。 之前在新浪微博上,用innos俱乐部的名义与企业及其他热心人做了多番交流,讲述了我的短期规划与长期目标,很高兴,获得了大家的好评与关注。只是这几天高烧不退,有一晚还快到40,延误了不少工作进度。下周还有两个讲座和毕设问题,各项材料必须抓紧准备。 或许,这就是狮子男的选择,或说我就一傻子、疯子。也罢,反正大学生活就剩这最后三个月,就让我在这校园里最后彻底地狂傲一次吧。 只是有时,听着自己的咳嗽声,面对着眼前的资料与PPT,不禁会停下想想,不是我多愁善感,不是我不够乐观,只是过去的经历,要求我必须以最好的心态,准备迎接可能的最糟糕结果。 你们说,大学生活的最后三个月,这将会是我孤独奋战的日子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