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机会

相关博文
  • 热度 18
    2015-1-20 11:53
    3001 次阅读|
    0 个评论
           题记:一直以来有一种想法,把这些年自己在工作中所经历的,所看到的总结成一段段的记录,不要让这些感触及体会随着时间的消逝而消失,人类之所以能传承文明,就是因为多了思维与文字记录,让后人有籍可查,少走些弯路,多明白一些道理,我不敢赋予自己这么伟大的历史的使命,我只想通过自己的总结,能带给关注我的朋友一些启示,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甚幸!故此从11年开始偶记《身在企业看管理系列》,因为个人的经历有限,学识有限,只能凭借有限的经验及知识去总结,故难免存在错误,欢迎交流拍砖。     自12年底始,承蒙公司领导信任,参与公司核心经营管理,这一年多的时间里,有幸目睹了公司很多重大的决定,如产品路线制定、基于公司长远发展考虑的搬迁,公司其它业务的展开,其它项目投资评估等,毫无疑问这些都是为企业的长远发展来制定的,公司高层为了给这些一路追随的同事们一个好的未来,不断开创新的机会,新的方向。     拿个人为例,公司也给我了许多机会,提起来确实有点让我汗颜,就在去年,大概也是这个月份,公司领导决定要尝试网络销售,试试BTB或者BTC的经营,一方面为后续公司做成品打下互联网营销基础,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练兵,说干就干,领导当即授权我做为主要负责人,来构思互联网销售平台的建立,从网店起名、定性开始,我完全着手去干,考虑到初次入门,我选择了从淘宝店开始,选择产品,定价,上架,营销,出单,发货,见效等,中间经历了两个月的时间,把网店做到了两颗心。100%好评,网店试运作成功,明白了基本的操作流程。     互联网的销售,懂得操作只能是入门,如果不花大精力去投入研究,造势,营销,基本上不可能长期维持良好的业绩,和我同类的网店有1万多家,佼佼者没几个,但是从我实际经营的情况来看,虽然网店利润小,较如果能起销量,仍然是可观的生意,互联网销售的精英玩家,把产品区域划分为蓝海、红海来比喻产品竞争定位,蓝海就是产品定位精准,竞争少,买家搜索转化率高,比如“氢气”,如果有人在淘宝首页搜索氢气,基本可以断定这个买家一定是有需求的,否则不会有无聊的人来搜索氢气这个名词,那么它的转化率就一定高。红海就是卖家多,买家可以选择的空间也多,竞争大。但是竞争大恰恰 意味着市场也大,就看经营者如何保证自己的生存和盈利,毕竟淘宝上那么多的同类店家,一定都有自己的盈利和生存之道。     但是虽然自己明白了一些网店经营的基本操作方式及思路,可是因为自己工作规划、调整,一段时间基本上就没去经营网店的事儿了,有人购买就处理一下,没人购买也没有用心去营销,以至于近半年来,仅出过一单,前三个月公司来了位新同事,直接将网店的事儿交给她了,期待她能将这件事儿继续发掘延续下去,因为公司既然给了机会、平台给我们,应该把它维持好,真的做强做大了,也体现了我们存在的价值。但是直到现在以来,这个网店基本上处理废的状态,近来有心重新拾起打理,可是自己的杂事确实太多,真的无暇顾及,一直告诉自己下周,下周我一定要重新开始,可是每当一周过完,才发现,这周又被自己把自己骗过去了。      人生在世,尤其是高节奏的现在,每个人都可能同时会处理很多个事件,总有一些事情成为我们不去做,不去弄的借口。其实深究起来,很多时间是没有将轻重缓急分清楚,而导致机会在面前流逝,个人认为,人生不可饶恕的事情就是:给自己一个理由,让自己把该做好而又没做好的事情 变得理所当然。所以,通过网店的事儿,从内心深处有些鄙视自己的行为,同时也不理解那些不珍惜自己时间的人,如果天天无聊的浪费着自己的时间,真的是在慢性自杀。人生应该抓住机会。     就拿公司来讲, 公司去年年底开始,定义了以智能家居、智能穿戴、智能手机、行业应用,网络推广辅助传统销售的发展方向,时到今日,可以说每个方向都有技术累积,都有意向客户,但是真正想开花结果,却非一日之功,不能浮躁,方能稳健发展,方向机会对我们来讲很重要。但是能把机会转化为成果,却非易事,更不能轻言放弃,风光的背后,一定存在着沧桑,明确了目标,就应该狠下决心,不达目的不罢休,放弃个人眼前利益得失(如休假等),拼出来个未来,长远利益才是真的利益。     今天写下这段话,是自己这段时间的感触,机会虽多,但是抓不住,又或抓到了不去努力实现,等若干年后总结起来,满是悔恨,若时当年我要用好那个机会,我就是今天行业的大哥,网店那玩意一年前我就在做,要不是我没时间,今年肯定也升了钻,还有可能是皇冠卖家呢。但是这些都只能是假如了。要知道机会不等人,机不可失,失即不来,不要让眼前的大好机会,变成若干年后的忌讳,忌讳别人往事重提,让后悔满心。      人生就是这样,充满机会,却经不起等待,借用《满江红》中的几句词,来总结: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王德理                                                                                                                                                 20141211     系列阅读: 身在企业看管理《三》--工业4.0带给我的企业转型思维 身在企业看管理《四》--别让机会变成忌讳 身在企业看管理《五》--忠诚与勤奋的价值 身在企业看管理《六》--ZX倒闭带来的启示  
  • 热度 23
    2013-7-15 16:45
    1369 次阅读|
    0 个评论
    ——“试错”助你克服怯懦   警钟:机会不知不觉中离你远去     很多人在面临新工作、新挑战时,不是试着去接受挑战,而是下意识地觉得它太难,畏难情绪使得他们找到各种借口进行逃避,比如:我不是这个专业的,所以我不会;我以前从没遇到过这种情况,所以我不行。     其实,这不能成为我们做不好工作、做不好事情的理由,专业和能力都不是问题,当我们为躲避责任和风险而将自己禁锢进囚笼时,我们同时也切断了创新、探索新事物的触角。这样的事情几乎每天都发生在我们身边,当事人或者抱怨时运不济、或者浑浑噩噩安逸无比,就这样晋升或成功的机会如同流逝的时光,不知不觉悄悄溜走,离你远去。 “打怵”是我们自己的大敌     事实上,你没有创新、没有成功,不是你不够专业或者不具备能力,而是遇到事时你不想做、不敢做、不去做。这种害怕失败的“打怵”心理,让很多人面对困难踟蹰不前。     比如我们在写文章时,可能一开始想了三个方向,但是因为害怕写错、害怕失败没把它写出来,只写下一个题目,你的思想就会因此被限制住,写出的文章自然也难有亮点。我有个好方法,在写文章时,我们不妨给每篇文章至少写十个、甚至是一百个题目。要知道我们写出来的题目并不是要都选择,但如果写了这么多题目,只要有一个是成功的,你写的题目就是成功的,写作的思路也会因此而拓展开。如果畏难畏错,不敢将自己的想法写出来,这其实是自己封死了自己的出路。     人生路上难免会有坎坷,但困难失败都不可怕,而害怕失败这种“打怵”心理才是我们自己的大敌。如何突破这层心理障碍,是值得深思的地方。 成功从“试错”开始     在皇明文化里,我们把容忍失败的尝试称为“试错”。如果你认为10%的成功率太低而不试的话,那你大错特错了,假如你试错10次的话,你的成功率就是100%;如果从一开始就选择放弃,那连成功的机会都没有,将会彻底失败。     面临创新、挑战,我们鼓励勇敢地“试错”,即便你试100次错了95次,至少还有5次能做对,甚至说如果你能对1次,就已经很了不起了。就像当年我们搞太阳能科普万里行时,因为没有经验、没有现成的模式,谁也不知道怎么搞、谁也没做过,所有的工作都是“试错”,错了很多也对了很多,几年下来启蒙了中国太阳能热水器市场。“试错”会为一个企业带来新鲜的活力、发展的动力,助力企业的变革与创新。     松软的泥土,才能使作物茁壮成长。容忍、宽容失败的“试错”文化能够培植松软的泥土、创建宽容的环境,让我们能够突破固有思维,打破常规,有利于我们更好地发展。作为个人,勇于“试错”才能激发自己无限的潜能,做这个时代的强者。
  • 热度 27
    2013-5-20 16:36
    2732 次阅读|
    0 个评论
        研究移动互联网,我有一个基本的理论,传统互联网是一个信息传播的时代,自由、开放、共享是它最基本的特性,移动互联网是一个服务的时代,方便是它至高无上的灵魂。     同时,我们从运营商的数据可以看到,约有20%的用户每个月的流量基本是0,40%的用户每月只有20M或更少的流量,只有40%的用户是高流量的非常活跃的用户。为什么还有很多用户不使用移动互联网?对相当数量的用户来说,搜集信息、交友并不一定是他最关注的焦点,他们更需要有价值的生活服务,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生活服务,是帮助用户走进移动互联网的重要一步,然而怎么让用户找到自己所需要服务,这是一个复杂而充满困惑的问题。     百度《移动互联网趋势发展报告2013年Q1》为我们展现了这样一个尴尬的情形,在传统的NativeAPP体系中,大量的应用还是集中在传统和通信与互联网的浏览、阅读、影音、社交、游戏层面上,因为推荐、排序等影响,在各种软件商店里,用户最容易看到的应用还是上面提到的那些APP,而生活服务类的应用却被淹没在这些APP之中,对于很多需要服务应用,又不知道如何找到适合自己需要的用户而言,传统的软件商店如同一个汪洋大海,需要他们一点点的淘出金子,这点对于很多普通用户而言,显然是超出了他们的能力,所以这些用户经常的选择就是我找不到,我就不用。     今天,移动互联网要发展,必须要让更多的用户找到属于自己的应用,这些应用很可能就是百度率先定义的LightAPP,应用使用手机寻找工具服务、生活服务、生活信息,对于这些服务内容,普通用户很难知道它到底会由哪些APP提供,也不太可能在传统的APP应用商店里一个个的寻找和分析它的功能。这个问题的另一面,是服务应用类开发者面临的分发的压力,他们开发出有价值的应用服务,因为无法通过一个有价值的体系,把这些应用有针对性的分发给用户。必须建立起一个新的平台,打破过去软件商店的思维和机制,让那些需要服务的用户,能够容易地找到自己需要的服务,让应用开发者能为自己的服务与应用真正和用户见面。     在服务分发中,用户确实更喜欢通过关键字,通过自己需要的服务情形去寻找服务与应用,搜索即服务是引导用户使用与了解服务的重要模式。百度将于未来提供LightAPP快速生成工具、分发机制和运行平台,平台将包括定位、浏览器内核、播放内核、语音、二维码等常见的工具。这是一个重要的突破。从《移动互联网趋势发展报告2013年Q1》报告中,我们看到随着时间的推移,搜索中寻找服务的用户越来越多,我相信如果这样的平台能够建立与完善起来,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服务,不仅会是长尾,它也会在用户的使用中,逐渐成为主流。     今天移动互联网还要复制传统互联网的思维与模式,远没有建立起一个服务的系统,我们需要更多的服务,我们同样要建立起一个新的LightAPP的分发机制,这方面百度已经有了有益的探索,相信更多的参与者,会逐渐创造出一个移动互联网的新的生态体系。    
  • 热度 18
    2011-4-29 09:27
    2343 次阅读|
    1 个评论
    mo主席说:什么是机会主义呢, 机会主义就是这里有利就到这里去,那里有利就到那里去,无一定原则,无一定方向。 mo主席批评的是当时一种缺乏远见的军事政治倾向,其实对一个人的为人处事来说,也一样适用。今天这件东西吸引你你就投向这个,明天那件东西吸引你你马上就能毫不在意地抛弃原来的追求,转过去投向那个,其实很多聪明的人,最终却没有作出比较大的成就,和思维中的机会主义很有关系。 职业生涯中, 一个人发展的是否好取决于三个方面的内容:正确的见解、资深的背景、扎实的专业基本功。 尤其是在资深的背景一项上,经常有很多的聪明人犯下这个错误,集中表现是换行业、换岗位、换单位,尤其是21世纪初期,网络热的时候,满大街都是创业的公司和跳槽的人,昨天的应届毕业生,今天就是百万期权的CEO,管它什么盈利模式,管它能为客户创造什么价值,纳斯达克上能露面就行;手机行业的基本薪酬高就去手机行业,过几天发现手机行业的技术开发都是些简单的改型设计,不足以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就又跳到民营企业,又几天看同学移民加拿大了或在外企升职加薪了,又开始补外语去了。(作者本人在97年到现在的一浪高过一浪的热潮中,始终坚持着创造价值带来收益的准则,所以始终没有暴富,所以没有那么多求之而不得的伤感)。 对于职业发展,对于创业,机会主义都是不可取的,我们要善于发现和利用机会,但不要发展到机会主义的程度。机会主义是机会的较高级阶段,可惜这个高级带来的是负面的东西,是危害。 现在的中国,有太多的人、太多的企业在大搞机会主义,他们用来应对外界批评的一句话就是“我干成了,你也干成一个给我看看”,达到机会主义层面的人,如果是你的老板,奉劝一句,尽快离开他另择明主。相信一个基本的道理,做生意,总要是你给用户创造了使用价值或能给他带来经济价值,你才可能从他收获的价值中得到一部分分成。 看完上面的话,可能几乎没有人反对这个提法。但世纪的生活中,大家却有很多的现实表现。试举几例: “我有个朋友,在某酒店管采购,咱们弄个酒店用品公司吧,肯定能每年弄它个几十万的纯利”; “我在公司管销售,产品很畅销,你弄个公司,再有客户买货,我把货发给你,你倒手挣点”; “我考察了,这一段没有复印社,又守着一片办公楼,弄一个复印社,绝对能挣钱”; “我在公司搞技术,我们一起弄个公司,我的这点技术图纸肯定能撑起一个公司的,刚开始别用太大,有个与原单位保密违约的问题,一年后保密期一过,就大干一场”; 。。。 。。。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机会我们一定要去抓住,但不要让机会成为你的护身符,别因为你的亲朋故旧掌握着某个权力就决定自己如何如何,这有几个问题,一是如果你的核心竞争力没有的话,即使你的亲戚是采购总监,他敢不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明显犯规?第二你是二道贩子,你为客户创造的核心价值是什么?第三你的亲戚能在位到何时? 考察过多少个企业,能活过3年以上的企业,还没有这种靠一个关系、靠偷出来的一套图纸、靠比别人早一步来维持自己的竞争力的。个别的可能在初期会投下机,但一旦走出第一步,一定会放弃了机会主义。机会主义者永远生活在崩溃的边缘,他的每一天都不是对未来的积累、机会主义者是浮躁的,他难以踏实下来扎扎实实的去做,在机会主义者的眼里,机会是永恒的,机会主义者是不懂得舍弃的人,都想抓住却都抓不住。 孙武是一个机会主义者。他有那么一点点机会主义,他注重机会,但高明的是他又不全依赖于机会,在其经典著作《孙子兵法》中,几个思想充分表露了这一点,“以正合,以奇胜”,“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这两句话讲,用正面常规的战术方法可以保证战略相持的局面,用创新的方法抓住特别的机会才能战胜对手,敌我双方都以此为出发点在设计自己的战略战术,不被敌人战胜须保证自己没有明显漏洞过失,战胜对手要靠自己对机会和创新方法的把握,对对手的失误的捕捉和利用。 现在流行一个新词“蓝海”,有人说蓝海不就是发掘对手未发现的新增长点吗?说出这话的人是一个潜在的机会主义者,为什么?做生意我们研究的主要是客户,蓝海是发现客户尚没有被满足的需求,不是找对手是否发现了什么,就像短跑达标的考试,你的目标是必须在12秒内跑完100米,至于你是第几名跑到终点的不是被关注的。 总结到一点:做人做事需要有自己的准则,只要有了内心的准则,世间的微小波动都将难以动摇你的灵魂和方向,这样你的成就的可能性会大得多。
  • 热度 35
    2011-3-29 09:06
    5940 次阅读|
    7 个评论
    这几天因为3.15的曝光,网秦受到了大家的关注,基本上所有的都把眼光集中在道德层面进行道德谴责,作为一个行业中人,我相信手机的某些软件,具有吸费能力,甚至一些正规的企业也参与其中,我相信是有的,而且这种现象还是会越来越多,总有一天它会成为这个行业发展的一个毒瘤,而且我相信商业模式不变,这个产业永无宁日,会不断出现问题,所谓的道德和管理都解决不了问题。 一个行业的发展,商业模式是其发展的基础,也是形成机制的一个基础。一个好的商业模式是一个行业发展的根本。 移动互联网这个东西,搬的商业模式就是互联网的商业模式,互联网商业模式最本质的那个,是免费的模式,所以做移动互联网也免费,聚人气,聚了人气干什么?现在还不知道,是很多移动互联网公司开始干时最基本的感觉。 其实美国开始移动互联网产业发展时,一个看清了3G产业与商业模式的苹果,它不仅生产出了iphone这样经典的手机,更重要它创造了一套新的模式,app store不仅是一个应用销售平台,同时它还是一个产业链,是一个业务开发商新的发展机会。美国人也比较容易接受这种付费购买应用的商业模式,所以在app store这个体系里,大家都有所得,苹果平台赚了钱,还给手机提供了更多应用,开发商开发的业务得到了收入,消费者通过这个平台得到更多应用,虽然花了点钱,也能接受。 但是这个情况到了中国,基本都被破坏了。 首先,中国行业的从业者面对一个新产业兴起,思考的少,眼光短,只知道照搬。对于商业模式基本没有思考者,想的就是照搬互联网。对于收费模式最强烈竞争是这群人,四年前,当我撰文认为不能给免费以出路时,那些最愤怒者都是所谓移动互联网从业者,几年过去了,现在这些人无非是两种情况,一是自己公司倒闭了或是转行了,另一种情况是他们在吸费。 其次,在这些从业者的推动下,中国消费者把免费看得比天还大。用iphone首先就是要越狱,钱再少也不愿意出。 这样的一个市场格局就是从业者根本找不到出路,要么就是死,不想死,只好骗。互联网上广告之类的业务很难搬到手机上,手机小屏幕,强制性注定了用户对于广告的抵触和广告效果不太好。 今天不少移动互联网公司做了5年以上,投资已经不少了,赚钱的公司有几个,即使号称数千万、上亿用户有多少收入?就象微博这样火热的业务,能赚钱吗?广告收入能持平吗?我想几家做微博的基本的想法还是,得先把人圈住,至于赚钱,慢慢来。这种情况下,有些公司要用小手段就很正常了。 商业模式不变化,移动互联网不承担重建商业模式,教育用户的作用,以为免费的模式能构成基本的商业模式,我想那是饮鸩止渴。移动互联网产业要发展,必须要重构新的商业模式,这是生死存亡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