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达人秀

相关博文
  • 热度 84
    2014-9-30 12:42
    10255 次阅读|
    59 个评论
        好久没上网了,得知达人秀火热,就想把知道的故事写下来,给正在创业的弟弟妹妹哥哥姐姐们有点借鉴。     故事得从1980年我国彩电行业起步说起,大家知道,当时我国只有黑白电视机产业,彩色电视机产业起步执行的是计划经济下的“引进、消化、吸收”政策,到1984年,我国共有国营彩电整机企业60家,配套电子元件企业300家。    那时,一台20寸的彩电最高要卖到3500元,咬着牙买一台彩色电视机回家、比现在买辆新车还荣耀!中国人急着透过电视看外面的世界,彩电供不应求,这现象一直延续到1994年。    下面就是故事的开始,1987年,日本的彩电进入更新换代,旧彩电的出路就是当做垃圾运到中国,大部分从广东上岸,经过维修和改电视解码制式(日本的NTSC改为中国的PAL制)销售出去。这种情况一直到1997年,成就了许多广东小老板。   1996年, 中国出现了TCL、创维、康佳等一批以市场化运作的彩电企业,电视机售价一路下降,旧的改制彩电就不好卖了。    但是,源源不断的日本垃圾涌入,而且大部分都是25寸、29寸的彩电,这时,一个聪明而且胆大的潮州人S先生做出了使他第一个成为亿万富翁的决定,1998年,S先生投人500万(他全部资产只有800万),开了仿SONY外观的21、25、29寸彩电外壳注塑模具,委托珠海D公司生产电视机外壳和主板,然后将彩电套件SKD(包括结构件、注塑件、主板、遥控器等等)批发给那些做旧电视机的小老板,小老板们将旧电视的显像管装入新机壳里,贴上XXXX商标...........。说到这,大家就知道咋回事了吧,40岁以上的人应该知道当年风光的番禺大石电器市场吧。    话说S先生只用一年时间就赚得上亿现金,1999年就在佛山买地120亩建起漂亮的厂房。     故事到S先生就完了,那就没意思了,我要说的是显像管CRT彩色电视产业的夕阳。从1995年开始,全国的60家定点彩电企业陆续倒闭(都是计划经济时代的国有企业)。长虹、TCL、创维、康佳、上广电、熊猫、海信、海尔等新兴彩电企业赚的盆满钵满。这边日出那边雨,其实都是CRT电视产业的夕阳!2003年以前,日本 将CRT彩电定为夕阳产业,2005年东京秋叶源电器街就没有CRT彩电卖了。     大约2000年以后,一批潮汕的S先生们学了S先生的样子开始了......。发展的很快!陆续有L先生、Z先生、Z先生、W先生、H先生、Z先生、C先生、S先生、H先生、L先生进入亿万富翁行列,其中的L先生,2000年以400万元投入这夕阳产业,目前身家大约有15亿之多。      又有无数X先生投入这夕阳,很快就形成了一个二线彩电产业,并且陆续开始批量生产彩电整机,2005年--2011年这些二线企业彩电整机和SKD出货总量已达每年4000万台(当然大部分用的是新CRT显像管,总出货量数据来源于三洋半导体、飞利浦半导体、瑞萨半导体、东芝半导体对二线彩电企业芯片出货量统计),2005年一线彩电行业出货总量只有5000万台。      S先生们的二线彩电企业对一线彩电行业形成了冲击,从2003年开始,一线品牌开始找这些二线企业贴牌OEM或ODM,因为价廉物美,很多国外品牌也请他们贴牌ODM,一直延续到今天进入液晶电视时代。所以您买电视机的时候要看清楚产地!    到如今,这些先生们都洗白了,都是有地有厂房的正规企业,有些连续几年参展美国拉斯维加斯电子展、德国柏林电子展、迪拜电子展、香港电子展........,春季和秋季的广交会也都有他们的展台。    当然,还有很多小的老板继续着显像管CRT电视的产业,您要说:这都进入液晶电视了,显像管电视还有谁要?  您想想,世界上还有那么多穷人!世界上还有那么多CRT电视机和显示器要淘汰呢,它们会去哪儿?     告诉您个秘密:目前29寸旧显像管电视材料成本大约是210元,估计32寸LED TV降到700元的时候,CRT产业才会消亡。    以上都是我看见和经历的故事,说出来就想表达一个意思:夕阳产业也有黄金!还有,就是对我国彩电产业的担忧,进入液晶电视时代,因为没有核心技术,我国的一线品牌厂日子不好过,二线彩电企业又走向何方?    S先生们算不算达人?  编辑们若有兴趣,我可以带您访问这些企业!    各位看官,这是第一次写博客,投票的请点击“我喜欢”,在下有礼了! 我再加个链接 “电视里的中国之变”,图解了改革开放以来,电视的巨大作用。http://news.163.com/photoview/3R710001/74851.html#p=A7CGF0VQ3R710001       2014商情达人秀"博客大赛" 第二季开启 • 聊聊成长与创业,谈谈电子琐事谈。 •不限博文形式,一切由你发挥。 • 超过3000元现金大奖等你拿! 点击参加  
  • 热度 24
    2014-9-27 14:40
    1525 次阅读|
    5 个评论
        2006年,我们公司要开发DVD+TV的电视机出口欧洲。为解决DVD机芯与TV配合问题,我联系了珠海XXX电子有限公司,这公司当时在翠前新村对面的一个三层楼里。    下午2时,我准时到这公司,门口也没人值守,径直走进去,里面很小,很快找到总经理办公室,门开着,里面有一个子不高、穿着普通的男人,手里端着一个黄色搪瓷碗(就是打工仔常用的那种),正在呼呼地吃面,也没有菜。递上名片才敢相信,这就是老板!我心里暗想:这人以后要出名了,这都是感动的故事。    2007年1月,第二次见他,是在朋友的生日饭局上,碰巧和他坐一起,他拿出一个怪怪的手机(就是现在没有按键的那种,在那时我们用的都是翻盖按键手机)说:这一定是手机的发展方向!   
  • 热度 27
    2014-9-23 14:27
    8045 次阅读|
    11 个评论
      罗永浩曾是英语老师,王自健是相声演员,为什么他们能做手机?尤其是老罗,已经做出来了,这里想跟大家分享一些观察和感悟,也顺便跟大家聊聊手机产业。      一、历史上,都是谁在做手机?     我稍微得往前回顾一下历史、做一些背景说明,看看历史上,都是谁在做手机?     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GSM标准初步形成,这可能是最成功的技术标准之一,这么多的利益组织居然在国家林立的欧洲成功的实现了GSM应用(怪不得欧盟能够诞生)。有了欧洲的成功实践,移动通信得在以全球迅速发展。     起初,是技术的发明者们做手机(也背负着最沉重的垂直产业链条)     技术标准和知识产权的拥有者主要是技术厂商,也因此自然是他们先来做手机。爱立信、摩托罗拉大家都不陌生,他们自己就是手机的品牌,又都提供系统解决方案给运营商(那时的几个领导厂商是全能型的)。     他们自己设计手机,定义手机的功能,参与所有的环节:主要芯片(如基带、射频等核心通信器件)都是自己设计生产,其他的如工业设计、结构设计、硬件、软件、模具,供应链管理,生产加工,无线网络测试等环节都是在自己的体系中完成,这是一个庞大的垂直体系,为了推出一款手机,你必须拥有大部分的技术和生产供货体系、销售、售后体系。完成一款手机需要1到2年(需要几千人的队伍)。     这种庞大的体系负担太重,效率低,不能适应激烈的市场竞争。调整办法是保留核心业务,其他业务逐步剥离,最终,把全部自有的垂直体系变成多个部分外包的水平的体系:终端部门可以水平的组合第三方供应商的优质资源,完成手机推向市场。特别要指出的是后来的手机王者Nokia、Samsung,Apple都没有自己的手机基带芯片,Samsung甚至从来没有过有影响力的OS。可见,所谓核心技术并不是唯一的指标,品牌的整合能力才是王道。     之后,运营商逐渐获得控制权(强盛时他们的品牌盖过了厂商的品牌)     手机用户需要支付通信费用,运营商利用这个入口优势逐渐有了越来越大的话语权(比如,运营商可以提供补贴,减少用户的购机门槛)。     当时如日中天的诺基亚都无法挡住运营商的影响力。曾经最大的运营商沃达丰的定制要求庞大到只有很有实力的终端厂商才能玩得起,在日本有一段时间,运营商几乎可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志要求厂商生产手机,这也导致日系的品牌在国外表现很差,因为他们在国内的积累,很难用到国外的市场,运营商繁琐的定制体系极大的影响了创新。     只有顶级品牌,才能不用理会运营商的定制需求,后来的苹果就是其中之一,非常强势,这是很罕见的。由于主要的销售渠道被运营商控制,影响力小的终端品牌对终端的话语权很少,和运营商之间有很强的依附关系,强势的运营商品牌盖过了终端提供者的品牌。     那么,具体到国内,当时中国都是哪些人可以做手机呢?     一开始是政府指定。上世纪90年代,中国政府对掌握GSM标准的国外厂商开放中国市场,但条件是政府发放牌照给指定的一些企业,这些企业(国企)能够经营手机终端业务,不用缴纳GSM专利费。     这个好似保护国内品牌的政策实际造成了很多问题,最后不得不取消。国内这些有牌照的企业那时完全没有技术,做出一部手机是个难题。由于手机当时是个极高利润的市场,超额的利润引发了不可遏制的市场冲动,各路大军挺进这个市场。     闻风而来的民营手机设计公司迅速利用机制的优势从国外购买、或者大规模从外资通信企业挖人等手段获取了所需的技术和人才,把手机设计方案卖给国有品牌公司,这些公司只要贴牌,并利用自己的产线生产(甚至生产都是外包)、渠道销售就能向市场提供手机。有了手机设计公司的助阵,品牌可以轻装上阵,一时间国产手机挺红火,手机设计公司的日子也很好过,促进了更大规模的招兵买马,几年中就新培养了大量的人才,新的手机设计公司不断涌现。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我们进入了山寨机的逆袭时代——这种不可阻挡的力量后来震惊了世界。为什么我们不能做手机?     市场的扩大引得更多的民营资本进入到这个领域,但那个时代十余家基带芯片厂商给出的芯片方案大都是半成品,支持也差,手机设计公司做出一个稳定的产品需要半年甚至一年的时间,这对市场需求来讲是个巨大的瓶颈和门槛。这时,一家原来做DVD多媒体芯片的台湾公司瞅准机会突然杀出,提供整套接近完成的手机方案,虽然一开始功能、性能一般,但是时机非常好,巨大的游资正需要这样的平台,有了这个接近成品的方案,十几个人的小团队几个星期就能做出一款手机。     MTK也因此不断的发展壮大。因为那时候牌照还没有放开,因此,私自做手机的小厂商就是和政府政策对抗的山寨了,这个名字起的很形象(现在手机拍照的限制虽然已经放开,但大家还是习惯性的称弱小品牌和没品牌的为山寨)。     山寨机的兴起给原来的设计公司、国有品牌以巨大的打击,造成了原有体系的迅速瓦解,手机人才源源不断涌向深圳,纷纷成立自己的设计小公司,红火的生意又培养了更多的手机产业从业者。手机设计公司的泛滥,使得希望在这个领域淘金的外来力量进入行业的门槛大大降低,激烈的竞争使得所有行业的秘密都能清楚楚楚的摆在他们的面前,几乎是完全透明,也因此,各路人马得以顺利进入到这一市场中。     中国独有的市场环境给了山寨厂商以机会。首先是国有品牌的“牌照”保护,他们只是贴牌就能赚大钱,这种堂而皇之的**摧垮了很多厂商的意志,最终这些正牌军几乎全部都覆灭了,山寨却从星星之火发展到燎原。其次是中国有个巨大的草根市场,这个市场对质量要求不高,喜欢高仿,山寨机正好把握了草根群体的心态。另外,政府没有知识产权保护的行动,也不监管质量,放任器件从香港的走私逃税,这一切使得山寨得以迅速发展。巨大的过剩的从业队伍不断分化,产业环节进一步细分,成本进一步下降,规模又进一步扩大。     山寨机其实就是当今中国文化的一个表象和产物,代表一个庞大群体的文化需求。大家可能会笑,但你不妨回顾一下:诺基亚给我们带来的是欧洲的一种文化气息,三星带来的是韩国文化,苹果是一种美国文化,成就他们的是背后的文化和世界对这种文化的接受度。     在这个行业里,出现过很多人物(但是大多数技术派人物似乎大多没有话语权,因为他们除了技术和从业经验外并不掌握资金和渠道等市场资源,历史惊人的相似,就跟现在他们不得不忍受雷军、老罗之流乱喷一样,那时的专业人士也只能依附掌握资源的江湖大佬,一直鲜有话语权),掌握资源的大佬和现在的老罗一样,大都是很有情怀的,他们对产品非常狂热,是偏执狂的产品经理,整日里滔滔不绝,指点江山。     可惜,他们那时候没有社交网络传播,所有的都成了故事,不被人知。有一点要提到的是他们中的一些人使中国的手机走向了世界,在很多地方扎根,给世界带来了如今的中国文化气息。     这导致部分的结局是这样的:     1、培养出了世界上最多的手机人才队伍(严重过剩,大约大厂商一半,山寨一半,且互相流动),随时可以应召(从大厂挖人或者从山寨招募);     2、造就了世界规模最大、最集中、最开放的水平产业链条,你可以在深圳找到各个环节的供应商,并非常乐于提供服务(世界的其他地方没有,只有中国有);     3、击垮了大部分国有品牌;拖垮了很多世界品牌;拖住了中国移动这种世界最大、利润最高、垄断最强的运营商的脚步,使得中国仍然存在巨大的手机零售市场,保留了用户购买零售机的使用习惯(这对于很多发达市场都是不可想像的,强大的运营商和大厂商基本是控制全部市场,但在中国,就是山寨、大厂商和运营商三足鼎立的格局。     当然,这和TD也特有关系,政府把这个东西让移动做,让他错过了进一步控制市场的机会);促进了MTK和高通的崛起,使得其他手机基带芯片公司被边缘化,高通的5模13频,使得一个手机能兼容世界现存的所有网络制式,通信技术的一个高峰;华为、中兴的逆袭成功,原来对天发誓不碰终端的华为舒舒服服的进入了这个市场,华为有网络端的深厚技术积累,终端有海思的核心芯片,是国内乃至世界通信业的当之无愧的技术巨擎。      二、做手机的中国新模式崛起     所谓的天时、地利、人和,如今,从来没做过手机的挑战者一举超越,成为智能手机的主导者,形成崭新模式:     1、iPhone的兴起(之前没有做过手机的计算机公司的手机之路),采用硬件扩展模式(HWEatSW)     互联网的的迅速发展,使得互联网出现在手机上是技术发展和市场需求的必然。很多厂商前仆后继在这个方向进行了探索,一直没有气候。终于,苹果在合适的时机推出了革命性的产品。虽然稚嫩,但好在强大的对手们在开始没有反扑,后来又昏招叠出,使得苹果利用宝贵的时机发展了起来。一次成功,成为新霸主。现在,智能手机已经超过功能手机的市场份额,成为主流。这里总结一下苹果创造的模式:     1)粉丝经济造就强势文化影响力:历史上,喜欢苹果的都是小众,但这个小众不断壮大,在文化上的影响力逐渐盖过了微软代表的PC的实用、商务型的文化,苹果是粉丝经济的又一个代表作。利用粉丝的示范效应,以及美国文化在全世界的影响力,改变了世界,也是美国强势文化的一个证明。举个例子,卖到中国的产品曾经一半是靠华人背过来的,正式卖到中国市场的产品的也不需太多理会,有人会买了当礼物送,缺wifi送wifi,不会麻烦苹果,不会操作的,派人上门教,坏了,上门帮你处理,总之,苹果又一段时间在中国的待遇可能算是粉丝经济巅峰表现了,夹道欢迎,排除万难,帮你传播。这种登峰造极可以从每年万种期待的苹果的发布会,几乎每天可见的免费的被各类媒体猜测和报道等来证明,总之,在大家的帮助下,使得苹果成为现金储备最高的公司,市值最高的公司。     2)生态链整合,创立当今的智能手机标准:苹果虽然没有基带芯片(使用高通的),之前从来没有做过手机,但是他就是按照他的全新理解,用iPhone和iOS,AppStore,iCloud,iPad,iPod,Mac,OSX以及多个重量级软件应用等系列产品维护了一个庞大的生态体系,他确立了如今智能手机的标准(可某种程度类比当初IBM确立PC机标准一样):硬件形态是直板大屏幕、单一机型每年迭代(每次性能几乎提升1倍)、软件扩展用Appstore、硬件扩展通过配件等;苹果整合了实力最强的供应商体系,世界最好的硬软件技术在涌向苹果。     3)通过硬件扩展:硬件成功后,用生态链的优势吸收优秀的东西进来,不断扩大设备体系的互相支撑,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推出自己的互联网服务,力图吞噬软件和互联网的地盘。     有不少中国竞争者在模仿以上的这几个套路,有句话说的好,如果苹果不知怎么办了,业界也都失去了方向。     2、Google的兴起(之前没有做过手机的互联网搜索巨头的手机之路),采用软件扩展模式(SWEatHW)     苹果公司在OS上其实有三十年的技术积累,在品牌、硬件领域也有30年的积累,乔布斯的跨界经历,以及iPod的成功,使得Apple夺取了互联网手机的先机,苹果的iOS自家专有。     而此时,市场上没有合适的互联网手机OS:linux群龙无首各自为战,微软举棋不定,Nokia突然放弃Symbian,关键时刻,谷歌把一个小公司Android收购过来,利用谷歌如日中天的互联网神一般的地位,把一个从来没有市场化的产品推向前台,由于免费开源,加上谷歌的领袖地位,在市场急于追赶iPhone的背景下,Android得到宝贵的发展机会。国内厂商有机会免费获得一个被世界认可的软件平台,搭上便车,就能交出一款智能手机产品。     这正是市场需要的东西,也因此,谷歌一战成功,顺利成为手机业的一个新霸主。     3、移动互联网模式的兴起(他们不需要做手机,可是智能手机会用他们的服务),采用服务扩展模式(ServiceEatEverything)     也因此,廉价的Android手机遍地都是,使得BAT的微信、淘宝、百度、高德、其他(游戏、视频等)的手机版得以大量部署,使得中国迎来了移动互联网的时代。中国的多个互联网巨头经过尝试最终没有做手机,原因很多,也许是因为他们的服务已经成为每个智能手机的必备,加上谷歌收购MOTO后又卖掉,证明互联网的巨头可以不拥有智能手机业务,但他们仍然能力把他们的服务部署在每个智能手机上。可怜的中国运营商一直这么多年的努力,手机上的服务没几个受欢迎,这绝不是巧合,爱立信现在开始替运营商维护设备,谷歌自己要建设网络覆盖,未来的运营商的产业地位堪忧。     部分的结论是:     他们联手做掉了Nokia,形成了世界手机产业的新秩序、新模式(Sumsung等国际、国内厂商,以及后面的强大的供应商体系也有很大贡献,但篇幅关系,只能略过不表了)。目前阶段,手机的产业的争夺,都可以归纳到以上这三种模式。不要小看第三种模式,很多智能手机后知后觉的用户之所以要买智能手机,是因为他们必须要使用微信、车载导航、打车软件等服务而不得不为之,他们不那么关心手机的品牌,使用的是谁的操作系统,他们是要上面的服务。      三、言归正传:英语老师、相声演员为什么能在中国做手机?     在我看来有四个趋势是有迹可循的:      1、新媒体环境造就,粉丝经济兴起,产业虚拟化     其实,我们是被媒体控制的,媒体一直引导着你的价值取向。现在的新媒体现象冲垮了之前的媒体,原来的电视、广播和报纸、街面广告成本太高并且没有那么多互动性,不利于粉丝经济,互联网不一样,低成本直接链接每个人,社交网络群聚效应明显,借助新媒体形式,少量的人和组织,在精准把握社会心理的条件下,就能够影响千千上万的人。不用在央视争抢标王,只要在网络上制造话题,善于炒作,就会有关注,就会带来资源。     你一睁眼,拿出手机,看看微信,就会传来被几个主要媒体控制的信息,几乎你每天都能看到小米的消息,小米不需要花钱买,就能传播,就像全世界媒体免费帮苹果传播一样。技术好像不重要了,手机产业后面的巨大的技术积累、脏活累活,难度大的事情,花钱多的活都有各种大厂、供应商在干,一般人不知道他们的存在,他们贡献了这个产业99.99%的技术,国内所有品牌(华为、中兴除外)所有的技术贡献加起来可能超不过0.01%。他们做的事情就是整合,但就是这点整合,使他有直接面对消费者的机会。因为产业虚拟化了,供应链厂商站不到前台。     咱们发现过,手机的背后是文化的认同,品牌的市场是其所代表的不同文化圈子的选择。现在的中国很多人群是需要细分品牌的,需要有文化认同感的品牌符号。如果你能抓住这一点,你仍然有一些机会。就像小米抓住了一个人群,想创造一个文化圈子一样,如果老罗和自建能能够找到一个够大的人群,创造出一种文化氛围,就有一定的生存基础。这个条件是如此重要,所以我把他列为头一位。     对于生下来就赶上这个美好时代的人们,享受科技和繁华可能就是他们的本分。他们站在上海和北京的街头,习惯了宏伟的摩天大楼,并不关心建造这些大楼所需要的技术和资金,只需踩在脚下,使用就好。面对iPhone,iPad,他们不知道这背后无数人类科技的智慧的结晶究竟来源自那个厂商,技术到底有多牛。他们只需要在这上面找一种新的玩法就好。后台的技术厂家被隐藏在后面,而你的任务是给你的潜在客户创造一种吸引他的文化感觉,你就可能把你做的手机卖出去。通过社交网络,你有可能掌握巨大的话语权,这是现在的手机老鸟们所没有的,他们只能咬牙切齿的听老罗胡喷而没有办法,无奈的在坐在角落里看着老罗、小米们热热闹闹、打打闹闹。     所以,如果你有巨大的号召力,有几十万铁杆肯花钱的粉丝,如果你又有商业头脑,懂得运作,能组织一个高效文化营销团队,另外如果你能忽悠1个亿以上的风险投资,那你真就有一个很好的开始啦(做一款手机需要很多资金,但也不一定需要靠风险投资,你的技术方案风险小的话,可以说动资金平台帮你,前辈们都是这么玩的啊)。     你难道没发现,现在成功的,大多都不是原来做手机的吗?      2、过剩的技术团队和成熟的供应链,社交网络,电商平台(在中国,这些条件都具备)     深圳的大量手机团队,最近Nokia又裁撤数千人,这些团队,到处游荡,寻找机会,中国是世界手机人才最充沛,也最过剩地区。他们走到那个角落,就会出现新的手机策划的案子。由于有了社交网络,这种消息会不绝于耳,所以,你不要以为是某个明星心血来潮准备做手机,大部分是被这些人忽悠的结果。     这些人手里有方案、有技术、熟悉供应链,一旦有机会,是能折腾出动静来。虽然4G的门槛高,但是总会有人能把技术拿出来,不用担心,你真要有资源,是完全有机会找到专业队伍追随的。电商平台是初创手机公司销售的好办法,你自己的掌控力高。发展起来后,再和渠道、运营商打交道也不迟,可别小看传统的渠道和运营商,如果能大量压货,那可是条销售捷径。      3、国产品牌不强、又少了很多国际品牌     百家争鸣的时代嘎然而止,惨烈的竞争之后,形成了国内品牌的荒野,很多国际品牌也都消失了。华为、中兴逆袭。联想卖掉手机,又买回来。酷派是幸存者令人钦佩。在这难得的时候,小米抓住了机会,值得祝贺。大家会说,市场上强手很多啊,不好做,其实不然,国产手机的利润很薄,小米、酷派、华为、联想等主力出货的机器根本就没有利润。     国外那个大厂没有几十亿美金的现金储备?只有中国厂商可怜,联想收购完了MOTO和IBM低端服务,不分期支付现金就光了。     华为、联想、酷派的等出货要靠运营商渠道,没有利润只有账期;举个例子:小米主力出货机红米才699/799。他们压制了山寨同时也无法积累自己的现金储备,这市场真要有个风吹草动,或者自己出些差错,保不齐那个品牌就倒下了。别看忽悠得都挺响亮,可是荷包里真没几个钱。功夫巨星李小龙在巅峰期暴亡,其母之前认为他能活一百岁。     不要看表面的风光,出货量世界前列,手里可能1、2亿美金都没有,这种前列的含金量有多高?所以你要是做好准备,准备着一直准备着,还是有出头的机会,因为他们其中有纸老虎。      4、运营商的管道化     中国移动的梦网被移动互联冲跨,移动运营商自己的服务不受欢迎,大家喜闻乐见的东西是微信、淘宝、高德,游戏、视频等,几乎没有一样是运营商的。运营商也开明起来,现在的自由组合套餐你甚至可以不要短信、电话,就8元100M的数据就行。运营商的低下头颅当管道,给新的创新提供了机会。     原来被强制令人作呕的界面的种种规定终于没了。新的手机创业者,如果你不寄希望在运营商渠道压货的话,你根本不用鸟他,在中国,零售市场是巨大的,依附运营商没有前途,运营商沦为管道,这是产业之幸啊。总之,在很多国家,做手机生意很难绕过运营商这个槛,而在中国,你有更多的选择。      四、展望未来:他们做手机的“下场”     手机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产品。你可以想一下,你出差、出国必须要带的是什么?身份证、钱、钥匙、手机?驾驭这个手机产品并不容易,大部分人还是会失败,还没有来得及创造一种文化,就倒下了,什么也没有留下,老罗,自建加油啊。现有厂商,如果不能创造并维持和扩大一种文化,那就会消亡。     现在中国人大都沉浸在微信上。这证明,移动互联网的入口不只是手机,还是手机上的应用。     有人预测,最终谷歌的市值会超过苹果,苹果会衰落。现在,主流硬件平台几乎就是2个(高通和MTK),性能越来越接近。软件平台也几乎是2个(iOS和Android),做得越来越像,所有的手机抄来抄去,看起来都差不多,功能也接近,差异变小,真快成像PC一样标准化设备了。     即将来临的9月,是一次空前的手机大战,各家都在纷纷发布产品,如果这次iPhone6长大后看起来跟三星差不多了,如果大家的水平越来越接近失去差异化,这难道不是在孕育着下一场危机吗?,逆袭的机会有的,相信很多厂商、很多的人都在准备,他们很多实力强大,很多人都有一颗骄傲的心,小心点吧。     除此之外,人生而不同,国家也是这样。你没到那个时候,就只能等候。     记得以前在IT领域,微软等巨头登高一呼,世界应者如潮,美国那边出一个什么东西,这边马上跟上,根本不需要推广,世界对他们就是一马平川,国内有多少人慷慨陈词说他也行,但后来都没有了踪迹。什么叫领袖,什么叫势能。这些不是一朝一夕能获得的,你需要耐心的等。不论是你忽悠,还是大家一起忽悠,你心里都要有杆秤,要耐心,要稳步前进。     写完啦!喘口气,向窗外望去,对面楼顶的电子广告牌上“小米手机就是快”在闪耀。好啊,让他们来得更猛烈吧!     大家可以关注我的微信,微信号:icjxc520 (现在关注微信还有机会获得最高200元的话费,详见关注后的微信公众号历史消息) 微信二维码:                                                   来源:钛媒体http://www.tmtpost.com/131533.html
  • 热度 27
    2014-9-15 16:23
    6476 次阅读|
    6 个评论
      无意间看到一篇文章,内容是关于对大学生活的反思,其实我也曾无数次的反思过、幻想过,多么希望那宝贵的、最有朝气和活力的四年青春可以从头来过。     我的大学,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二本院校,而且是一个医学院校,对于搞电子的来说,没有空间,条件极差,刚上大学那会,脑袋里根本就没有什么想法,因为自己也没有接触过什么东西,也不可能有什么想法,何况是在那样的氛围下,大家都在积极参加各种没有营养的活动,我也跟着瞎起哄,甚至连大一的课程也学得一塌糊涂,考试之前,心里很没底,因为感觉自己从来没有准备的这么不充分过,考过之后,感觉也很不爽,但是意外的是,竟然还得了奖学金,于是就更加颓废了,大二的一整年,都处于这种状态下,考试之前突击一下,这一年最有意义的可能是参加了一次数学建模竞赛,也获了奖,当时也是稀里糊涂的做,稀里糊涂的获了奖,参加完才感觉到自己原来啥也不会。大学的两年白白浪费掉了,开始思考自己以后毕业该怎么办,能做什么,因为我连自己的专业以后是干什么的,都不是很清楚,所以很迷茫,找不到努力的方向,而实际上,也没有人可以给你指引方向,大三的时候开了信号与系统、数电、模电、数字信号处理、单片机之类的课程,当时数电、模电也是学得一知半解,数字信号处理之类的基本等于没学,完全不知所云,枯燥乏味,也不知道这东西是干嘛的,每天这样浑浑噩噩的,偶尔也会思考,思考的最终结果都只是一声叹息,仅此而已,因为我们的专业几乎就是刚刚开设的,没有基础,没有专业实验室,不受学校重视,师资力量严重匮乏。     到了大三的下学期,开始有了转机,学校来了一位专业对口的博士,给我们做了一次讲座,当时的感觉就是差距太大,只能仰望,只能膜拜。但是人生有时真的是一个小小的举动,就会改变你的命运,当时讲座的时候,博士公布了QQ号码,其实我也没报什么希望,就是随便加了一下,可能整个专业的学生,只有我一个人加了他,然后有一天,虽然我并没有准备好,但是机会还是来敲门了,无聊的坐在电脑旁,突发现博士的QQ头像闪动,当时我还吃了一惊,然后聊了几句,才明白是想带几个人做实验,然后我的人生从此有了转机,原来博士就是我生命中的贵人,哈哈,看来我还是十分幸运的。     剩下的时间几乎就是待在实验室里了,虽然实验室啥也没有,只有几张桌子、椅子,电脑还是自己从宿舍搬过去的,一开始是画原理图、PCB,画完了就拿出去打样,板子到手之后那种成就感,只有亲身经历才能体会,然后开始焊接,元件什么的都是博士自己带过来的,所以你能想象吗?我们当时的条件有多么艰苦。但是进步已经一点一点的开始了,每天都在实验室里,用自己画的板子写程序、调电路。大四的时候参加了一次电子设计竞赛,作品拿过去演示的时候,评委说我们的作品太丑了,呵呵,好多个板子拼起来的,也只获得了三等奖。真正有了一个较大提升的时候,是在做毕设的时候,那时候什么都不想,只是全心全意的做毕设,毕设做的可以说很成功,获得了答辩评委的一致认可。     现在几年过去了,回想起来,依旧十分后悔,后悔自己没有多读几本书,大把大把的时间都浪费掉了,后悔没有好好学习数字信号处理等专业课程,只是为了考试而考试,并没有真正理解,导致现在基本功不扎实,很多时候要重新来学,后悔没有在课堂上认真听课,因为那毕竟是凝结了老师很多辛勤的劳动。英语只是为了过四级而学,甚至连6级都没有努力去争取,现在觉得英语太重要了,很多文章、数据手册都是英文的。还有数学,数学更多的是提供一种思想、方法,这些都是与专业息息相关的。     所以,如果你还大学没毕业,那你应该庆幸,,,,,,,,是该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努力去做点什么了,青春是用来奋斗的。         大家可以关注我的微信,互相交流行业经验, 微信号:icjxc520       二维码:                                                  来源:EEChina
  • 热度 19
    2014-9-3 13:25
    8512 次阅读|
    7 个评论
    互联网情怀到底是个什么玩意儿   从小我们就被教育要有爱国主义情怀,现在互联网崛起的时代,我们被告知还要有互联网情怀,这互联网情怀又是什么玩意儿呢?   罗胖讲述锤子时提到的情怀让粉丝们感动涕零,一款什么样的产品才能拥有情怀?因此给锤子手机买单的不是产品本身,而是锤子这个品牌以及大锤这个人。     讲到情怀,互联网刚发展的时候,那时刚起家现在的互联网大佬们哪个没有互联网情怀呢?没有这份情怀能有现在的TABLE与搜狐丶新浪丶网易等门户? 大佬们不忆往昔的时刻不会讲到情怀,但是现在情怀这个词已经与互联网思维一样成为嘉宾们的随口之谈。马佳佳成名以后,面对媒体会提到情怀;小米4发布会的时候,雷布斯也谈到了情怀;如果没有情怀,不知道锤子会有多么黯然。     都在谈情怀,到底什么是情怀呢?     情怀带有互联网思维痕迹     情怀可以理解为心情与情感,延伸一下可以解释为对待某个领域或者爱好的感情,某个人具有某个领域的情怀,并不意味着他是成功的。没成功可以用情怀表述,这可以理解为持之以恒的动力或者一种自嘲式的励志;成功者也可以情怀来表述,正是坚持某种情怀才能成功。由此,情怀是中性的,谁都可以拥有。     情怀本用于表达人们的心情与胸怀,但是发展到互联网阶段,貌似就有些不同了。周鸿祎说“以前是先做事再说情怀,现在则是先讲情怀再做事”。这样做的结果是无论事情是否能成,反正先以情怀来示人,让人能感觉这是一个能做事的人或者企业,颇具营销的味道,以此有人称之为情怀营销,这不足为过,因为情怀营销带有明显的互联网思维痕迹。     这主要表现在情怀是说给粉丝听的,一般人对情怀并不买单,但是粉丝不同,粉丝们把情怀当作产品的内涵,他们认为具备情怀的产品是有人文意识的,或者说具备情怀的产品是活的并且有性格的。所以当初小米手机的质量再被诟病也能包容,锤子手机的双玻璃破裂还能包容,而无论马佳佳的项目成功与否,创投界一直认为马佳佳本人是可投的,这就是结合了互联网思维的情怀逻辑。     情怀与做事应该哪个在先?     在互联网情怀这个点上,当前圈内普遍讨论的是应该先有情怀还是先做事。情怀是一个人必须的,这种几乎等同于的理想的概念化胸襟似乎是一种催生剂,能够让人树立起伟大的目标,然后向这个目标奋进。至于最后能否成功,似乎就是另外一种说辞了,自古至今人们都会把成功归结为“天时丶地利丶人和”这几个要素,那么不具备成功要素的情怀自然是不容易成功的,却正是这种“明知不可而为之”的精神感动了一代又一代的人。我们可以把这个归结为创业者的情怀,曹操是这样,诸葛亮是这样,光绪帝也是这样,至于罗胖和雷布斯,还得看以后,尤其是如今化身工匠的雷布斯,已经回归到了产品本质,这真有些难说。     搞出一个产品之后再说胸怀,就是另一种概念了。须知成功者的胸怀与创业者的胸怀是不同的,成功者的胸怀是在远大理想之上的,有“九天揽月九州捉鳖”之势。创业者则还在“屡败”与“屡战”这两个行为之间循环的阶段,能够保证项目存活就是一种胜利,完全是实干家的胸怀,长远目标会有但无法顾及太多,更多心思放在产品是否成功或者资金是否充足上,甚至于某个用户的反应足以令其敏感到难以入眠。     互联网情怀与互联网思维相辅相成     移动互联网兴起以后,人们接触互联网越来越容易,对互联网的理解也越来越深,互联网思维的本质正在被不断的透析。早期互联网企业们可以用互联网思维来武装自己,而眼下越来越多商家的产品都开始用互联网思维来包装,一些产品则开始追求标新立异。因为互联网思维就那么几点,一种互联网文化能够存在3年以上已经算是奇葩,因此这个时段需要另一种不同的声音来代替互联网思维,互联网情怀算是应运而生。     虽然是脱胎于互联网思维,却又与互联网思维不同,因为情怀更强调精神意识,如果说互联网思维是方法论,互联网情则是意识指导。也就如军长与政委的关系,军长运用各种战术与战略策划作战方案,政委则是在精神上不断的鼓舞士兵的斗志,所谓“一鼓作战”也是这个道理。伟哥的看法是,虽然情怀的出现是互联网思维的迭代,却仍旧少不了后者的支持,若把互联网情怀看作精神口号,如何聚众,如何让众人按意愿所为,就需要通过互联网思维来完成,两者可谓相辅相成。     互联网产品与互联网情怀的关系     再说互联网产品与互联网情怀的关系,大家可能也有意识,某个产品具备了互联网情怀以后,即便是与其他商家一样在做同样的事情也能得到包容与理解,譬如业界公认的锤子和小米都是在抄袭苹果,但是因为具备情怀,做出来的产品就就与苹果有明显的不同,即使他们的产品越来越像苹果。     又何止是这两个具备情怀的手机品牌是在抄袭,哪个领域不是刮起一阵时尚风以后都开始跟风?时尚界不用多说,互联网前些年大谈特谈的SEO,近两年都在谈互联网思维,再到现在的O2O模式,这与手机界的手机加了一块儿钢板或者CPU采用高通8核没有太大区别。     其实我认为,情怀更像是品牌塑造过程中所讲的品牌故事,即便你是一个山寨品牌,但是你的故事更为感人,因此你的品牌能打的更响。在品牌的逻辑下,质量反而不是那么必要了,因为你的品牌就代表了质量,消费者就冲着你的品牌消费,而不是产品质量,甚至消费者买的东西不是其所必需的。     响当当的山寨品牌搭配超低的价格促销,这是当前整个国内的主要商业力量,但是在情怀力量的感染下,你的粉丝不为之疯狂却是没有道理的。     所以,互联网情怀不可谓不是一种神奇的力量,不在于品牌,不在于质量,却能深深存在于公众的心里。            欢迎大家微信分享行业经验、交流心得,我的微信号是:icjxc520          二维码:                                                   来源:亿邦社区    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