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研发管理

相关博文
  • 热度 20
    2010-12-30 08:52
    4145 次阅读|
    8 个评论
    寒风凛冽,枯叶纷飞,又到岁末年终分奖金、写总结、定计划、做预算的时候,头疼的、欣慰的、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焦头烂额的,诸般状况皆有之。在硬着头皮处理这些问题之前,我们不妨先放下这些俗务,回过头来,先统一一下思想,然后在这思想下在设计出我们的做事策略来。很多时候,我们遇到了麻烦,麻烦的并不是麻烦本身,而是我们的思想出发点本身就会导致这种必然的麻烦结局,甚至于剖析起来,都会极度懊恼。因为这种思想出发点本不是我们的本意,只是决策时没注意思考罢了。 那在分奖金的考评计划方面,提出一个问题,我们大家更喜欢机会的公平性,还是结果的公平性?会有人问,这两者到底有什么区别吗? 机会的公平性是在具体承担哪个项目方面,参与此项目可以获得的资源支持上,大家有公平的选择或竞争机会,对预期结果的评估也是一定经过实施者认可过的。假设真允许两个人或两支团队,在同样的资源支持下,干同样的事情,至于结果的差异,可能会很大,但这时候愿赌服输,败军之将切莫言勇。这样的结局会制造出很大的差异可能。 结果的公平性则是在具体的工作安排方面,因为社会分工的不同,自己的自由选择权会受限,会有长官意志、管理潜规则的影响,没有公平参与的机会,但到了分配的时候,照顾大家的心理,撒胡椒面的方式,大家要利益均沾,最核心的和最边缘的差距仅在于分奖金的时候多拿了200元而已。这时候,真正的贡献者因为是领导给安排的机会,所以似乎只有他才有做成功的机遇,其他人都是怀才不遇顾大局识大体做出牺牲的,所以不能拿得太少,拿得多也是理直气壮。 我有些朋友在做职业经理的时候,每每会有类似的境况,有的和我抱怨也不少,其中一部分一旦走上了创业路,这些言论统统皆无。创业者面对的是未知的自由世界,即使有贵人相助的机会,也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在这个圈子里,干出结果来的,瞎说八道也很少人反驳,人家有底气,不然你也干出来试试;没干出结果来的,不论缘由,暗自运气,没有成绩支撑的说教和思想,是徒劳的苍白。 在具体操作上,结果公平是较司空见惯的,不必赘述。而机会公平的具体表现有哪些呢? 在美国的政治管理制度里有一种最基础的思想“分散、自治、多元化”。这句话在几年前的一篇文章里曾经提到过,在这里的主要目的不是阐述其内涵,而是其表现形式。最近针对官二**公务员量身定做的任职资格、未毕业就能晋级财政系统,难怪社会反应强烈,这对同级阶段的年轻人就是一种机会的不公平,因为草根出身的他们没有一个叫李刚的爹。袁隆平老先生买好车,网上有人留言,说老院士买架直升机都不过分,那是人家在平等机会下做出来的成果,即使人家的财富成果跟别人比不平等也是被认可的。 比如竞选(对立于任命制),可以自由参与,不敢报名或者没能争取到足够的提名,怪不着谁来,演员出身的里根当过总统,哈佛的奥巴马当了总统,瘫坐轮椅的罗斯福不但当总统而且还当了四届。 比如大学课程,可以自由选择,比如专业。最典型的国内近30年的择业方法变迁更能反映出机会公平和结果公平的差别。20年前,大学生毕业,工作都是由学校学生处和系办老师四处参加毕业生就业推选会,用人部门和毕业生就是那古代的婚龄男女,学生处的老师和用人单位HR部门的领导是那父母之命,招聘会组织方就是那媒妁之言,没到新员工报到入洞房的那一天,用人部门和应聘者双方见不到面的。 有多少伟大的科学家就是在这种拉郎配的工作分配方式中,身不由己地融入了两弹一星的大潮,正因为了这种没有选择的自由,用人单位在分配机制上就不得不考虑个相对公平,但是一个结果的公平,而公平的结果慢慢演变成了收入平均的大锅饭。而当下,大家找工作方面,机会相对公平了(仅针对草根阶层出身的大学生,李刚的儿子、某副市长的姑娘、某财政局长的儿子属于例外),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但出来混,总是要还的,像狼一样,得到了草原上驰骋的自由,但失去了家养的安逸,就不得不独立承受随时随地可能的饥饿和困顿,当然也可能是出乎意料的发达。同学毕业几年下来,跟结果公平的时代相比,机会公平的结果差别可就大了去了。 所以说,对于结果公平和机会公平,作为一道选择题,一定不会是个一边倒的选择,对于缺乏竞争力的弱者,结果公平会好一点;对于草根阶层的精英来说,机会公平会更受欢迎。而对于缺乏独立精神和独立能力的官二代、富二代,哪一个公平对他们都是一个打翻的夜壶,捂着鼻子嚷着“拿远点拿远点”。 这里探讨结果公平和机会公平,并没有厚此薄彼的意味,对于弱者,我一样存悲天悯人之心,看到花甲的老人在寒风中的墙角处,瑟缩着皲裂的双手,等候着过路补车胎的人,而他住的是一个垃圾大院里的角落,人工搭起干砖垒起的蜗居,四处透风,屋顶漏雨漏灰,对这样一位老人,有良心的人还要给他去创造所谓的机会公平吗?(那是一对老夫妻,十年前的北漂,前几年回去我原来住过的地方,老人家还在,最近回去,面貌依旧,物是而人非,不知是回乡养老还是去了那个鲜花盛开无忧无虑的地方) 对于强者,我呼唤机会公平,社会的进步是靠精英拉动的,历史唯物主义里说,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从哲学的意味来说,这话不假,但人民从满清末年就一直存在,咋在主席老人家出来之前,咋人民就没建立过一个和平的国度呢?所以我说社会历史是人民创造的,但是由精英推动的,没有了机会公平下的精英辈出,只有一潭结果公平的死水。特别欣赏改革开放总设计师的治国策略“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最后实现共同富裕”,这是一个从机会公平到结果公平的发展过程。
  • 热度 30
    2010-11-24 04:20
    2427 次阅读|
    0 个评论
    管理者的困惑和难题 Ø            EMC 技术人员天天嚷,应该把 EMC 从项目初期考虑进去,但又要求延长开发周期,并且没进行 EMC 的已有产品也没发生过什么 EMC 故障; Ø            整改的产品只要能通过标准检测就可以,反正也不卖往欧洲美国,只不过拿个 CE Mark 忽悠第三世界的穷弟兄们而已; Ø            设备太贵,摸底测试也不便宜,经济上承受不起; Ø            后期的整改成本太高,也不便于批量生产,从开始考虑又不知如何下手。 Ø            上头也不重视 EMC 设计,没有足够的支持; Ø            技术决策的权力方面, EMC 工程师人微言轻,难以推动,只能在产品不能通过检测时候整改通过才能扬眉吐气一次 Ø            为赶工期立项开始就画电路图机械图,也想从开始把 EMC 考虑进去,但不知如何下手;   EMC 系统流程法实施的关键要素 1.        公司技术负责人的认同和支持 2.        一个系统工程师 3.        一个 EMC 咨询师或 EMC 工程师 4.        一套有使用参考价值的 EMC 设计规范 5.        一至 N 次的设计规范要求和设计方法的培训 6.        一套书面的包含 EMC 设计要求和设计内容的文档 7.        一套试验和验证方法 8.        一个强力的把关部门或岗位   1 、公司技术负责人的认同和支持 任命系统工程师; 聘请 EMC 咨询师或 EMC 工程师; 允许因加入这项考核内容而导致的学习、试验所耽误的项目时间; 认可适度的经费,资料、器件、培训、试验设备、摸底等; 组织培训或任命负责人组织培训; 支持检查岗位或把关部门在 EMC 方面的结论。   2 、一个系统工程师 取得上层的支持; 策划项目时把 EMC 的技术要求、设计方法与功能设计结合好; 在 EMC 工程师和功能设计工程师之间进行权衡判断; 组织 EMC 设计培训和系统方案的技术讨论会; 精通产品的设计标准,包括安全、性能、 EMC 、环境等标准的技术要求。   3 、一个 EMC 咨询师或 EMC 工程师 敢于要挟,不敢于要挟的话,推动 EMC 设计基本上就没戏了; 专业基本功扎实; 沟通能力较强; 明晰了解推动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 努力学习了解产品设计的思路和细节; 最好做过电路设计; 最好做过技术管理工作。   4 、一套有实用参考价值的 EMC 设计规范 EMC 设计检查表 .xls   5 、 1-N 次的设计规范要求和设计方法的培训 以 EMC 设计检查表为依据进行培训; 做到什么程度以专业技术标准为依据; 最好拿电路和结构设计实例来讲解。   6 、一套包含 EMC 设计要求和设计内容的文档 EMC 设计文档清单 .doc 文档的管理和要求最好结合 ISO9001 质量体系的《设计开发管理规定》程序文件执行。   7 、一套试验和验证方法 简易 EMC 测试装备或测试方法清单 .doc 建议购买一些基础设备; 做一些简易工装; 做一些模拟设备。   8 、一个强力的把关部门或岗位 要么是资深的技术工程师或经理; 要么是一个测评部门; 要么是技术负责人的强力支持。  
  • 热度 22
    2010-10-25 11:08
    2993 次阅读|
    5 个评论
    最近有个朋友遇上了一些现实的烦恼,由于身在局中,总是带有些情绪,客观而言朋友略有些不自信和悲观,因此在此也就与之相关的事情摊开来叙述一下。 朋友处在一家小有名气的国内汽车电子企业里面,从它的角度,目前它存在着如下的问题: 1.过早的进入多元化和垂直整合的领域 具体的而言是,电子模块设计技术都没有特别充分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想着去做IC了,而且分成了MCU、C AN和ADC等需要太多的微电子技术的领域,特别还是想着在车载这块投入。试着想象,Freescale、ST和Infenion在这块MCU都已经水火不容了,博士和NXP等在CAN这块也是刀兵相见滴。在这个领域光是AECQ费用和生产的问题就存在着太多的问题,我本人也特别无法理解这种战略。目前现实的策略,还是先做车身,然后进入底盘,合适的话可进入安全件领域,最后向引擎发起挑战。适当关注和投入于新能源领域,能量存储单元这块有着长期的发展空间的。 2.学生兵当家,领导事事躬亲 谈到公司的离职率,朋友总是很伤感。从今年我开始准备跳槽的时候至今,他就和我叙述身边的人离职的事情。走的人都是从各家老牌汽车电子企业来的,走的原因都差不多,郁闷和压抑。向上表达意见的渠道被堵塞,公司的战略混乱,项目之间无联系和相关性,技术积累比较混乱。以上的这些耗干了研发人员对企业的所有期待,加上各种的意外因素的影响,在外部环境好的时候,都纷纷来上海做事业了(看来魔都的吸引力和工作机会都是刚刚滴)。 朋友公司吸收了大量的中国工科Top3的学生军,就连我目前的同事的不少师兄都在那里工作。但是这并没有用,由于研究生阶段的项目工作方法的问题,有些人适应了不正确的方法(更确切的是那种随意而缺乏控制的方法,俗称野路子)得到了似乎正确的结果(相信大家对高校内验收项目和科研成果不陌生)。因此从毕业出来,脑袋里面的工作方法和经验更多,其实并不利于去接受和吸收更为科学的方法(这是我的个人吐槽,至少我在接受V开发模型,学习PPAP(Production part approval process)和零部件流程,导入最坏分析,DFMEA和其他方法并没有任何抵触,反而觉得这是相当崭新的工具)。更为麻烦的事情,由于企业处于发展阶段,虽然有着不少的参考,但是仍旧按着旧有民营企业(而非高科技的那种,可称伪高科)的方向驶去。你可以想见一堆有着工程经验的工程师,看到花团锦簇的漂亮PPT和缺乏可行性的设计方案和设计报告时候会有多么痛不欲生,特别是领导层觉得这些都是big break。 企业的领导层都是工科出身,有着大量的博士作为中坚领导队伍(我不是对博士有偏见,5年的学术生涯几乎可以把任何人的脑子搞僵化,读书和吸收知识都是有平台期的,硕士时期我对某些知识真的缺乏应有的渴求的欲望,直至在上家公司接触到更为实际的工程经验)。领导们对所有的方案设计,PCB板评审有着异乎寻常的兴趣,搞得一个VP去确认和评估PCB是否要加急,去聆听工程师们关于静电电容的讨论。这些工作将极大的压缩技术部门经理,技术部门高级设计工程师等的设计空间,大家都知道的,创造力源于讨论,源于公平的发表意见。BOSS在那里,一切Over。 3.公司管理和发展的混乱 其实每个人都知道企业管理的两级,头和尾,从建立起来的高效执行机构,到最后庞大和细致的管理机构。后面的那个我们可以列出一堆的名字,也可以得到一堆堆的方法。但事实上,在合适的发展阶段去改进管理方法,特别以我们工程师最为关心的研发的体系管理,研发的流程管理以及对工程师的培养和使用。有时候大家可以思考一下,为什么工程师的离职率高,社会环境的压力和个人急躁的心态只是一个方法,事实上大部分人可能在一个非常糟糕的工作环境下(我是说整个研发环境)。事实上很多企业是天天务虚,通过学习《一分钟经理人》,组织研究格鲁夫等宏观概念的管理,而对整个研发体系置若罔闻,这是让工程师特别崩溃的地方。 与之相关的问题就是培训了,由于没有相应的研发体系,如何规范从设计=》生产也就成为一句空话。第一次知道在中国可以花钱买16949,nnd我还以为这玩意需要很多的力气,需要工艺工程师去努力。整个汽车电子都是围绕可靠性和安全这两个概念为核心的,成本降低和功能的发展是其发展路径。没有对于研发和生产两个环节的持续改进,对于现有工程师的培训和提高,建立一个自主的汽车电子产业如同一个空中楼阁那样虚幻。 4.知识搜集和积累 我第一次知道,原来有公司全部依靠google来实现工程开发,而忽略自己公司的项目经验和实际的结果。按照他的说法,写文档都不敢写太明白,写太明白自己就没价值了。唉,感叹啊! PS: 朋友帮我审阅了几乎所有的新书章节,在序言里面写了感谢XX网友,他有些尴尬,总觉得聊的很多就是朋友。烟烟觉得我发出稿子,还埋怨我几句,不过呢她又忘记了,我和烟烟就是网友,当年我在交大,她在中大,通过自己办的一个短命的15天的技术论坛,走到一起。“诚”是当前环境下交友和维系感情的利器啊。 PPS: 谈谈我朋友的工作经历,有兴趣的xdjm把他挖去吧: 朋友是在911以后毕业滴,当时的经济环境不好,因此去了一家北方的国有上市公司做汽车电子设计,那家主要是做微型车和客车,电子部件也不多,不过也算是很早一批的人(我知道的最早为1997年进入联电的工程师),时间了接近4年的样子。回到帝都以后,经历了短暂的智能功率开关管的技术支持的工作,在有一个创业的机会以后,扑腾了不到2年,由于经验不足,流产了。然后在企业兢兢业业的做了3年多吧,也算是开我们80后之先河了,属于干过实事,懂得发展方向的类型。与之聊过甚多,学到了不少东西。
  • 热度 18
    2010-10-15 10:43
    1646 次阅读|
    2 个评论
    我年轻的时候(其实现在也不太老),刚刚闯荡江湖,进入了一个小有规模的公司,老总们大都是外企的背景,公司的管理相对比较完善,ISO9001体系执行的比较到位。可惜那时我并没意识到中国企业比较缺的管理其实在那家企业就有,其实那是一次很好的学习机会,可我错失良机,而且是极端反叛,那时的我是坚定的反ISO9001体系者。如果哪位读到本文的同行小朋友(指出道不久且在制造类企业作技术研发的人)也在愤世嫉俗的排斥质量体系的话,请平心静气,细品本文。 首先说质量管理是什么?质量管理是结合公司的实际组织结构,结合产品在公司中的运作特点,设定一套形诸文字的流程规定,供大家遵守和执行,以便对产品技术质量实现有效控制。由此可以得出:质量体系必须是立足于现实的,符合现实的组织结构,结合实际的流程的。质量体系是与我们的日常工作融为一体的。就像交通法规一样,“行车靠右,红灯停绿灯行,穿马路走人行横道”,都是基础的规矩。 质量管理还是一种管理思想,它规定了一套使一个组织有效、高效运作的具体工作方法。它的这套体系比我们日常凭经验设定的管理流程要严密的多,这就是我在这里拼命为它鼓噪的原因。 正确认识质量管理须澄清的几个问题,这几个问题我都抱怨过,也有人和我抱怨过: 1、质量流程要求的是各环节的控制,然而各控制环节的执行导致了低效率,这个任务催得很急,为何还要墨守陈规,坚持执行?例如某机型,加工商提出对图纸的一点疑问,研发人员就直接把改后的图纸给加工商了,东西要的急呀,这么干也是为公司着想呀。但是入检拿到东西后检验不过关,他们不知道已经改图了,采购付款时有纠纷,因为改图导致工艺工序增加,加工商要加价,突然前线传来要求追加50台,采购换人了,再订货的图纸版本不清楚,所有这些最后都会找技术人员咨询细节,凭空误了不少功夫,技术人员还抱怨,“采购连这点事都不懂”,工作计划完不成,还抱怨着“质量采购找我,我能不去吗”?就此事件分析,根子在哪?图纸的控制环节失控了,谁造成的?设计师自己,在改动设计加工这点事上是提高了效率,但整体效率降低了。 举个通俗的例子来说,您为了抄近道,横穿限速120km/h的封闭快速路的结果是什么?个人有安全危险,一旦出事,高速路通行速度下降,警察必须来处理这事。这两件事的唯一差别是穿越高速路对个人有生命危险,违反质量规矩,只对别人造成麻烦,自己没危险。我们能不能少给别人找点麻烦呢? 2、质量体系遵守了,却没能带来质量的提高,纯粹在应付。这也是大家抱怨的原因之一。这不是质量管理思想的错,是我们的具体做法有问题,比如我们都有可生产性评价报告、可维修性评价报告、各种评审会以等等,看看结果吧,几乎都是通过。但听听一线的销售传来的抱怨就知道了,这些报告简直是瞎说八道。为什么这样?公司的技术决策人员或权力结构可以肆意破坏质量流程,导致这成了摆设,走流程成了应付外审的工具。写报告的人对结果不担任何责任,没有通过有效的机制使之形成务实的制约。这仅仅呼吁是不行的。必须有配套的组织结构的变革使之形成制约,否则生态就不平衡了。 推行质量管理不仅仅是给大家约束,也有它的很多好处。如果理解了这些好处,自觉执行也就水到渠成了。通过流程的执行,规范职责,理顺责任范围,实现无依赖的压力传递。那如何实施质量管理呢? 1、作为设计师和主管经理要充分认识质量管理的意义,它不仅仅是质量部门的,也是每个人的。就像交通规则,穿马路要走人行横道,行车靠右,它是一套行为准则,虽然这种准则其实很麻烦。我们不得不走出一站地去走过街天桥,不如翻栏杆来得快,但注意:不遵守规则带给个人的是临时的小收益,一旦有事则是对个人的极大伤害和对系统的巨大破坏,个人横穿三环路撞飞的、一起小事故导致整个三环大堵车的报道在交通台经常会有。以上的可以类比的交通规则应能清晰地说明规则的重要性。 2、在认识规则的基础上,强化质量管理的执行力度的效果,以质量体系文件为依据开展工作,规则有问题改善它,但有问题的规则不成为抵制和不执行的理由。交法的不足之处,撞了白撞和无论何原因撞了机动车全责两条规则,都因争议过大先后作废,但在它的有效期内都是被执行的。我们有权利积极发表意见,但无权不执行。 3、作为经理,每天关注规则是否方便执行,执行力不够往往有四部分原因:规则不对,规则对但执行操作不方便,既方便执行又好的规则会触及执行人的利益,只是因为不习惯新规则就抵触执行。作为经理的职责其实就是这些,如果您仍然认为自己把活干好就是的话,那奉劝一句,趁早辞掉所谓的经理头衔,申请一下别降低薪水舒舒服服的当自己的技术专家去算了。经理的工作应该是发现问题、处理批次问题、制订流程、维护流程、推动实施。尤其是年轻的小经理(在一家不大的公司往往会干上2-3年就能弄个经理当当)更尤其要注意这一点,我是犯过类似的错误,在此向曾经的上司和同仁检讨,是你们教会了我,曾经给你们造成的麻烦是为我今天交的学费。也向现在的上司和同仁检讨,今天我给你们造成的麻烦是给我的明天交的学费。 3、学会从质量体系出发解决问题,用管理的手段解决技术问题。比如一个项目组解决某技术问题犯难,有时未必死磕解决,而是通过流程梳理解决。流程上有FMEA分析的话,那就组织研讨会,大家集思广益;流程上又对供应商的审查要求,那就借此与技术合作商广泛求教;经了解国外很多企业,尤其是新兴技术企业,都是用管理手段解决技术问题的高手,比如JAVA就是一种咖啡的名字,SUN公司的技术人员经常在咖啡间讨论,有了很多的脑力激荡的好思想,为纪念这些讨论会,给他们的成果起名叫JAVA。既然我们一个人的技术达不到,那就别死磕了,很难跨过去的,就想想管理的手段吧。质量管理的评审会就是用集体的智慧防止个人犯错误的典型体现。 在实施质量体系的时候,如果碰到上级就想做样子的,那就算了,也别努力推了。如果上级强力推动,下级抵制的话,那就务实的推动,鬼子进村,打*的不要,悄悄地,用具体的方法引导实施,我们小的时候吃苦药,大人一般都放点糖,多现实的例子,当然小孩为了吃糖而故意说药太苦的也有。还有一种是上下级都认可,但仍不协调,那缺的是具体推进方法,可以仔细研究细节,请教一下高人,比如说我这样的人。 通过局部问题的逐步解决,每个人的局部创新,局部改进,局部实施,质量管理能形成满园春.色关不住的局面。愿通过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执行改善,为大家的工作提供一个方法,解决大家的一些现实问题,为我们的职业经历、经验、认识增添浓重一笔。
  • 热度 65
    2010-7-24 15:20
    16858 次阅读|
    49 个评论
    电子工程专辑的编辑MIKE写了一篇文章( 状 元硕士去名企跳楼令人震惊的真相 ),我觉得有必要和有义务补充一下我个人的观点,总体而言我的背景与A君较为相似,我为他感到悲痛。我其实挺为上海交大的过去感到自豪的,它有着很长的历史,有着严谨的工科,目前也在尝试着多元化和综合性的方向发展。有很多的老师和在校的不在校的学生在论坛饮水思源上探讨着学校的发展,科研的发展和学生的培养。 作为一位工程师,我的角度是想去思考学校为我们这些投入工业产业的学生提供了多少的弹*药,让我学会了多少知识和培养多少能力这个角度去探讨。为了简明的表达我的观点,还是以数字流去表达较为普遍。 1.为什么现在的学生不如以前了?这是大部分工程师和领导都发现的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有几个要点: a.学校的教育资源的问题:上课的老师不够导致课程质量的严重下降,我2001年入学上高数是小班,一共70人左右的仪器工程系都是一起上的。类似的课程有模拟电路,电路分析,人数都相对较少。如今你去对比一下,至少我读硕士一年级的计算方法和矩阵论的课程人数是150+以上。所有的作业都是助教负责的,助教在我成为二年级的时候也当过,就看个人了。从训练学生的角度,大课是一场灾难。 b.老师的导向问题:目前高校的教育导向并不是教好学生,用我以前的一个老师翟老师的话来说,他用心去准备课程是他个人的爱好。学校要求的是论文,项目以及经费,这是工科学校的现状。 c. 从学生本身而言,整个社会环境变化太大了。我很不幸的遇上了上海10万+的高考洪峰,而且当时的高中的入取率还算低的。有幸受到高中多个临退休的老师的上课,包括校长和副校长。我想说的,从高中开始教育质量就开始变坏了。其实教育最大的作用是锻炼工程师的逻辑分析和基本解决问题的能力,虽然以应试为导向的考核有点单一,但是不可否认,所有的问题都是建立在寻找解决的办法基础之上的。 d.本科阶段,其实掐头掐尾真正的学习时间大概只有2年半左右。从高中的基础知识和基础理论,到大学还是基础知识基础理论,本质而言大部分人看不到学的东西有什么用。以电子而言,可能学校引入了很多项目的开发和设计,但是怎么做事情,最基本的规则学校是开发式的发散的,你可以做一个功能很全的DEMO,但是在细节上就是一个悲剧,大部分是无法重复的。坦率的说,目前我见到很多的电动汽车标准是出自学校教授(99%由助理代劳),美其名曰产学研结合,我只能表示沉默。 2.为什么从学生转换到工程师存在很大的压力?以我个人的感受去谈这个问题较为妥当。 a.你在任何一个网站和期刊上都没有太多关于标准化,系统做事情的方法。因此当我面对汽车电子的流程,面对严格的质量控制,面对处理各个部门的沟通和工厂标准过程生产的时候,我会很无助。因为学校即使完成多个项目的情况下,也是在师兄师姐的基础上做一些改进,做一些高级平台或者低级平台上的应用开发,即使面对一个项目的一小部分,我们很多时候只能选择学习,选择去充实自己,而不是一开始就去战斗。 b.公司都喜欢引进新鲜血液,因为很多工程师会养成个人的某些不太好的工作习惯。但是是否准备好接受挑战,如同A君那样一下子就给予很大的一部分领导权限,去完成某些关键的挑战和困难。我认为他并没有做好足够的准备,也没有足够的经历可以完成这些工作。那为什么还会有领导要求他去呢?第一我们自身急于求成,高薪水和获得大的成就感,身居高位的感觉,这些都是建立在承担相应责任的基础上。只要前面不考虑后面是大部分人的典型特征,没有多少人能例外。第二是断层,微电子和大部分先进制造业行业缺乏足够的有经验的工程师,如果给A君时间,给他一位经验丰富的导师,给他一些尝试和学习的机会。我相信他会成为一个非常优秀的工程师也会成为一位非常优秀的领导。就好象爬楼要梯子一样,但是没有台阶跳上去,有很大的可能就是摔下来。以前领导苑曾经聊过,年轻的工程师需要完成基层的一点点工作,建立自信经验以及团队对你的信任。 c.最后一点,有句话是余老头讲的:性格决定命运,气度决定格局。能进能退确实需要我们去思量,如果有机会参与重要项目我们需要珍惜,如果我们发现能力或者位置不合适,千万不要在位置上犯更多的错误。在国外有着大量的知识积累和有经验的工程师的帮助下,还需要3~5年才能成为一位独当一面的工程师。有时候我们在学校的心高气傲还是不要带到工作中,对自己对公司都不是一个好事情。 我的观点可能有些偏颇,但是我还是为校友A君感到可惜。BLESS A君,走好! PS:征得武老师同意,我准备在他的文章基础上整理关于接地的文章。只有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才能得到一个较为全面的结果。 继续阅读: 《脆弱的新生代工程师分析(二):外界因素是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