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机器人产业

相关博文
  • 热度 22
    2016-1-29 10:54
    997 次阅读|
    0 个评论
    年会几乎是每家公司一年一度的重要盛典,,而每年也总有一些企业的年会能吸引大众的眼球。比如上周六(1月16日)京东年会,刘总在会上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演讲,先是自豪地“秀肌肉”??展示了2015年的京东硕果累累,并且最终放下狠话:2016京东净收入将进入世界500强!早一天前的小米年会同样吸引了一大批目光,在小米公司的年会上,小米CEO雷军表示,小米将筹建小米探索实验室,初期重点投入虚拟现实(VR)和智能机器人等新方向。 其时就在前不久,另一家远在太平洋彼岸的科技巨头英特尔投资了一家机器人厂商Savioke,巨头们为何热衷投资机器人呢? 美国、欧洲、日本、韩国等发达国家长期高度重视机器人产业发展,纷纷推出发展机器人产业的国家战略规划。中国目前正处于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决定性阶段,必须更多依靠科技创新引领和支撑经济发展。因此,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大力发展中国民族品牌机器人产业,对于我国经济发展模式和产业结构调整势在必行,机器人产业已经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 你问以赚钱为目的的企业家们面对前景一片美好的机器人产业会做出什么反应呢?富士康科技集团创始人兼总裁郭台铭在第二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就给出了答案,当他被问及如果小米做机器人会不会投资时,他是这么说的,“不投资雷军,不就是跟钱作对嘛”。希望不久的将来我们能看到关于富士康投资小米机器人的新闻。 巨头们布局机器人产业由来已久,现在,笔者就盘点下这些年发生在巨头与机器人之间的故事。 谷歌一年收购8家机器人公司 2013年,几乎是在没有被任何察觉的情况下,谷歌在半年里把波士顿动力(BostonDynamics)等这八家机器人公司全部都拿下了,迄今为止谷歌的机器人部门已经拥有九家机器人公司了。如今的谷歌机器人技术已经摇摇领先,不得不让人佩服其远见。 AI公司Vicarious获ABB战略投资 2014年11月,根据Vicarious公布的消息,Vicarious近日又获得了由ABBTechnologyVentures领投的1200万美元投资。ABB在全球拥有超过25万的工业机器人,是机器人产业的先驱;而Vicarious的人工智能技术也正适合ABB。两者的合作简直堪称完美。让我们共同期待他们的改变吧。 马云百亿入股SBRH 2015年6月18日下午,阿里巴巴联合富士康在日本宣布,将向日本软银(SoftBank)旗下的机器人公司SBRH分别战略注资145亿日元(约合7.32亿元人民币)。交易完成后,阿里巴巴、富士康将分别持有后者20%的股份,软银则持有60%的股份。有钱任性的马总每次出手都是这么阔气,此次投资机器人产业其结局会如何呢?我们拭目以待。 科大讯飞投资优必选 2015年12月,在阿里、富士康向软银机器人控股公司(SBRH)投资后不久,科大讯飞也战略入股了一家深圳机器人企业??优必选。据科大讯飞董事长刘庆峰表示,讯飞是以参股的方式成为优必选的股东,但占股不大,具体金额不超过1亿美元。虽没有马老板动辄上百亿这样的豪气,但是科大讯飞在软件上的一些行业优势也使得其不容小觑。 其时不管是阿里的跨界进军,还是科大讯飞与优必选,Vicarious与ABB的强强联合,或者是谷歌这样简单粗暴砸钱直接打造一个机器人帝国。事实已经表明,机器人投资领域日益升温,投资者都希望在机器人这个大蛋糕上分得自己的一份利益。
  • 热度 18
    2015-11-11 10:49
    1074 次阅读|
    1 个评论
    “未来30年,中国将是机器人及智能装备产业最大的市场。2020年全球工业机器人市场有望突破100万台,其中中国市场将突破50万台,占半壁江山。”全球机器人产业研究专家、东莞市机器人技术协会副会长罗百辉表示,未来新兴经济体将是机器人增速最快的市场,欧美等发达国家基本饱和,刚性需求明显减少。他预计2015年全球机器人市场将从2014年的22.6万台增长到33万台,其中中国市场将由5.68万台增长到10万台左右。 虽然中国的机器人市场早已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中国的机器人产业还存在着市场占有率低、缺乏核心竞争力等诸多问题。罗百辉认为,中国的机器人产业目前存在几大误区:一是沿海城市纷纷推进的“机器换人”计划没有将机器人的市场需求与我国机器人产业的培育有效结合,机器虽然换了人,但当地的机器人产业并没有发展起来。二是各地的招商引资只顾眼前利益,当地诞生的新的传统机器人企业,三五年后将再次面临产业转型升级压力。三是片面强调生产加工,轻视前沿性技术的可持续研发。四是机器人发展思路整体上缺乏战略性与前瞻性。五是过度重视核心零部件的研发和生产,忽视了机器人2.0时代传统零部件将被新的核心零部件取代的趋势。 随着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技术的飞速发展,未来新一代机器人的轮廓已经渐渐清晰。罗百辉介绍说,当前的机器人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而只是一些自动化设备。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将在未来10年出现,即机器人2.0时代。他表示,未来的机器人将是机器人、互联网、人工智能的融合,具有感知、决策等更多功能。其中人工智能是实现人机协作的关键,而人工协作只是智能机器人的第一步,实现人机一体才是智能机器人的最终目标。 微软、谷歌、英特尔等美欧信息公司纷纷进军机器人市场,布局机器人2.0时代,引领智能机器人的创新发展。“预计机器人产业变革将提前来临,新一代机器人概念将在2018年提前引爆,其特点是机器人+人工智能+互联网技术+大数据+云计算+高精密度传感技术+感知系统+其他先进技术,将构成若干智能化服务平台。”罗百辉建议,应密切跟踪世界机器人领域的最前沿技术,提前布局未来智能机器人的技术研发。
  • 热度 20
    2015-9-22 10:40
    913 次阅读|
    1 个评论
    拥有巨量的市场,却没有核心技术,中国市场上的机器人90%是国外品牌,一切的表征似乎预示着中国机器人行业正在走汽车产业的老路,进行技术突破,增强自主技术能力,已经成为了中国机器人企业的当务之急。 靠市场是换不来技术的,汽车产业早已验证了这一道理。 曾有国内知名家电企业在进行机器人项目招标时,在最后一刻选择了国外品牌,国内企业的尴尬就此显现。如同汽车行业一样,更多的消费者选择了国外品牌和合资品牌。 究其原因,行业内部人士并不讳言核心技术的缺乏,RV减速机、谐波减速器、伺服电机与驱动、控制器等工业机器人核心零部件技术仍跟国外品牌有相当差距,国内多数机器人企业聚集在机器人本体等领域争夺微薄的利润,挣扎在盈亏线上。 有一部分机器人企业甚至靠政府补贴来生存。 各种悲伤的原因夹杂在一起,导致自主品牌工业机器人厂商对核心零部件的采购价通常远高于国际品牌工业机器人厂商,传递到终端就是价格竞争力并不是很强或者只能选择性能难以保证的自主品牌零部件。 不少国内企业只是购买进口零部件后集成组装机器人,缺乏核心技术。长此以往,“核心零部件之短”将致本土企业生存空间被挤压,由于缺乏核心零部件技术,我国企业在采购中议价空间狭窄,导致成本居高不下,市场竞争力不强。 国外企业甚至都没给中国企业“蹒跚学步”,进行模仿的机会,中国机器人市场的爆发式增长吸引了大量国外巨头。 去年,中国共消费5.6万台工业机器人,其中4万台进口,国产仅为1.6万台。有机构预测,2015年中国的消费量将超过8万台,而到2025年,这一数字将达到25万台以上,远远超过目前全球市场总量。未来30年中国都将是全球机器人最大市场。 尽管市场需求越来越大,但反观国内机器人产业,竞争能力却远远落后于日本、美国、德国等发达国家。中国500家机器人企业仅占国内市场的不到30%,其中超过50%份额被“机器人四大家族”(瑞士abb、日本发那科、日本安川电机、德国库卡)占有。 这种情况类似于中国曾经的汽车工业,作为全球最大的汽车市场,国外汽车制造商在中国市场疯狂争抢市场份额,导致本土汽车业始终没有真正崛起。机器人行业应避免重蹈汽车业的覆辙。目前我国90%的机器人均由外国厂商生产提供,价格居高不下。 究其原因,中国还缺乏对工业机器人控制工艺的研究,关键元器件无法实现国产化。未来,中国仍需加快工业机器人技术的研究开发与生产。中国工程院院士杨华勇认为,中国目前的机器人产业创新能力薄弱,关键部件受制于人,产品可靠性低,产业高端缺乏。 去年国际机器人协会IFR发布的报告认为,中国机器人产业缺少技术创新,包括创新思想和创造性成就;没有可以参与国际竞争的骨干企业,规模普遍很小,关键部件品质和可靠性落后世界先进水平5到10年。 有行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其实,机器人的专利还是不少的,但多是国内专利,转化率不高,转化价值也不大,很难从实验室走出来。 政府显然已经意识到了这个问题,一位官员称,大量高端六轴以上的机器人还是要进口。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自主品牌机器人的发展,还不能够满足国民经济各行业发展的需要。正是基于这样的考虑,这些年工信部作为行业管理部门也做了一些工作。包括印发了推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同时利用各种渠道,对机器人的研发和推广应用做了一些支持。在标准化工作方面,跟国家标准委一起推进国家机器人标准化的工作。接下来根据“中国制造2025”的要求,还要组织力量编制“机器人‘十三五’发展规划和技术路线图”。同时,还想利用一些渠道,把机器人的发展,特别是在研发或者提升产业能力方面能够尽可能争取列入国家支持计划。 技术突破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这需要国产机器人厂家潜心做核心技术;集成商深究市场应用需求,研究院校搞有转化价值的科研。从目前看,进行“弯道超车”并不现实,而是要努力缩短与世界水平的差距。这个差距现在至少有30年到50年。只有在技术上补齐短板,中国机器人的成本才能降低,“机器换人”才有被更多中小企业接受的可能性。
  • 热度 16
    2015-6-1 15:17
    925 次阅读|
    1 个评论
      最近,机器人很忙,也变得很火。   正当人们对“暖男”机器人大白迷恋的余温未消,一部《复仇者联盟2》又再次将人们带入到对未来人类与机器人关系的深度思考当中。   如果说由影视剧所激发的机器人印象还略显科幻的话,在珠三角乃至全国重要制造基地里,一台台工业机械臂的轮番上岗,一个个车间里的工人逐渐退居二线,中国制造这个世界工厂里,一股“机器换人”的浪潮着实已经扑面而来。   就在上个月,广东迎来了机器人发展的两件大事。东莞首个由民营企业投资的“无人工厂”启动建设,首期计划投入1000个无人机械手。同为制造业大市的佛山,就在前几天,顺德区率先在全省启动首个机器人产业发展示范区的建设,力争到2018年工业机器人产业产值超过100亿元。   毫无疑问,制造业与机器人的打得火热,主要源于人口红利消减倒逼下的庞大市场需求的推动。但纵观国内产业的发展史,每一个新兴产业的培育成长又往往容易陷入狂热之后转瞬滑落的怪圈。从近期笔者对佛山机器人企业及行业的走访来看,在热潮背后,本土机器人产业的发展几大瓶颈不容忽视。   首先是有关工业机器人的关键技术及核心零部件的研发环节的短板明显。工业机器人产业链主要包含上游的核心零部件、中游的本体制造和下游的集成系统和行业应用,而目前国内的机器人企业主要集中在下游的集成、应用环节,对制造能力和技术要求较高的上中游环节长期掌控在国外几大巨头手上。近年来,随着国内机器人市场的快速增长,全球机器人“四大家族”已先后进入了国内市场,而在本地,全球工业机器人制造前五强已有四家进驻顺德。   然而,令人尴尬的现实是,目前国内对机器人关键技术、核心零部件以及高端数控系统和机床90%以上依赖进口,而国产机器人的发展也遭遇诸多掣肘,不但技术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备受质疑,市场开拓也遭遇重重阻碍。“不能市场开放了,技术却没有换来。”正如广东省科技厅副厅长刘炜所言,如果不能在上游的关键技术和核心零部件领域寻求突破,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产品的话,最终将制约国内机器人产业的转型升级。   其次,机器人的工业应用还需更“接地气”。要让工业机器人避免重蹈光伏、LED等新兴产业的覆辙,关键在于市场应用端的打开。但就笔者所熟悉的顺德“机器代人”的现状而言,像美的、格兰仕、樱奥等大企业动辄数亿投入、数百台机器人的上线固然成效抢眼,但对中小企业对推进暂未有太大进展。在以中小民营经济为主体的佛山,如何让土豪和屌丝都能主动融入从“人口红利”向“机器红利”转型的浪潮当中,显得尤为关键。   究其原因,相比起周边地区,佛山的中小企业大多发轫于草根,不少在生产管理等各方面的条件都颇欠规范,部分工厂由于现有器械较为落后,缺少必要的接口,所以即使引进了一些新的机械手,也可能出现因新旧设备难以进行有效连接搭配,而无法应用的尴尬。此外,不少佛山的厂房大多已有十多二十年的历史,其内部的空间结构未必能符合自动化改造要求,一旦要全面推进“机器换人”,就可能要进行整体性的改造,难度大、成本高等问题亟待解决。   佛山的制造业体系庞杂,涉及的行业众多,这意味着对自动化改造的需求也千差万别。而事实上,无论是被大量炒作的工业4.0,还是智能制造,机器人都只是这些庞大体系里的其中一部分,如果没有与之配套的外围设备及一系列的智能工具,这些价格不菲、体型庞大的新员工就可能会沦为废物。因此,大多数企业对机器人的应用,不只是为自动化而自动化,更多关注是如何让机器人更好为生产服务,如何让融入机器人的生产线变得更柔性化。针对企业实际所形成的个性化智能制造解决方案,已经成为机器人用户主要的“痛点”所在。   最后,随着机器人产业的崛起所暴露的人才短板必须尽快补足。虽然在机械装备和自动化领域有较好的产业基础,但毋庸置疑的是,由于高校资源欠缺,佛山在支撑产业长足发展的高层次人才配备上明显先天不足。而与同样大力发展机器人产业,近年在吸纳国内外顶尖机器人研究团队上大有斩获的东莞相比,佛山在外来人才引进上也稍显逊色。   从省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云平台的组建,到华南机器人创新研究院的启动,再到全省首个机器人产业发展示范区建设,目前佛山已意识到从技术、应用、人才等机器人产业发展核心环节着力破题,我们期待,佛山能在熙熙攘攘的机器人热潮中,沉着冷静下来,稳打稳扎地推进中国制造2025的探索实践。
  • 热度 21
    2015-5-7 11:43
    1016 次阅读|
    0 个评论
      机器人产业,并不能单独支撑起整个生产,良好的基础设施,稳定的政治局势,熟练的技术工人与工程师等,都是不能移动的。   最近,东莞一家手机零件企业,将以机械手替代人工进行生产,计划投入1000个无人机械手,打造“无人工厂”,现已有100个机械手率先“上岗”。机器人工厂,这个仿佛在科幻小说中才有的东西,变为了现实,就立即引来公众的好奇。   实际上,这些机器人,可不是电影上强悍的变形金刚,也不是萌萌的大白,它们外形与人们想象截然不同,有些是多个关节的机械手臂,有些是两个垂直的轨道。不过,外形虽然不起眼,但这类机器人却已经广泛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当中,比如,机场的行李分拣,汽车厂里的喷涂工序,快递公司的快递件分拣。甚至,在自动售货机里都有机器人的身影。   机器人的好处,最明显的是可以大规模压缩人工数量。除此之外,机器人还能提高工作效率和产品质量。甚至,机器人还可以在危险、污染等环境中替换人力,比如喷涂工序中,机器替换了人,就避免了人受到化学涂料的伤害。   在加入WTO后,因为中国庞大的人口红利,劳动力价格低,国际资本流入中国,与中国的劳动力相结合,迅速扩大了生产的规模,支撑起中国经济长时间的高速发展。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中国劳动力价格开始上升,加之计划生育的多年执行,中国的人口红利已经开始慢慢消失,用工荒、用工贵逐渐成为困扰企业的一个严重问题,当前东莞的用工缺口已达到10万人以上。   与此同时,随着劳动力价格的上升,印度、越南、墨西哥等发展中国家,凭借劳动力的低成本优势,吸引国际资本,取代中国,成为新的技术转移目的地。解决用工荒,用工难,就成为新常态下中国经济必然面对的一个问题。   根据经济学理论,在生产中,资本、土地、劳动,是生产的三个要素,这些要素之间一定程度上可以相互替代。比如,土地贵了,那么就投入更多的资本,修建一幢大楼,节约土地。这个资本对土地的替代,体现在具体生活中,就是繁华都市中心的一幢幢摩天大楼。资本除了替代土地,也能替代劳动,这是因为资本可以买来设备,所以设备对人的替代,实际上是资本对劳动力的替代。   随着技术的发展,资本替代人力的效率也在提高,具体来说,就是机器人技术的成熟,机器人价格的降低。早在2006年,《福布斯》杂志就预言:当工业机器人价格降到2万美元左右,而性能趋于成熟稳定时,就会出现制造类企业引进工业机器人代替工人的浪潮。   一方面是中国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另一方面,是机器人技术的成熟,两者的共同作用之下,资本逐步替代一部分劳动力,就必然成为中国下个经济发展阶段的一个选择与特征。   不过,资本要素与劳动力要素还有不同的地方,劳动力生于斯,长于斯,一般来说,很难大规模地在全球范围内转移,所以,一般是资本流向劳动力便宜的地方,与当地的劳动力结合。这也就是中国过去经济发展的基本逻辑。但是,资本的流动性却很强。这就意味着,在中国建一条机器人生产线,与在其他国家建立一条机器人生产线,对投资方来说,差异就变小了。   这个特点对中国经济发展提出的问题就是:在人口红利逐渐消失的情况下,在资本更多的替代人工的情况下,中国的独特优势是什么?这也是新常态下中国所需要回答的问题。   答案或许是乐观的。   机器人产业,并不能单独支撑起整个生产,良好的基础设施,稳定的政治局势,完整而集中的产业链与产业聚集,熟练的技术工人与工程师,甚至,经过多年扩招的高校提供的较高质量的劳动力,都是不能移动的。所以,即便是无人工厂,即便是资本替代人,经过三十年的积累,中国仍具优势。   实际上,这个过程已经发生过。随着汽车制造业的转移,许多巨头公司,早在十几年前就已经进驻中国。“无人工厂”的开建或不能缓解用工荒的现象,但将对我国机器人产业产生积极影响。 本文转自新京报,作者 刘远举(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