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电子信息工程

相关博文
  • 热度 16
    2013-1-29 11:17
    1290 次阅读|
    2 个评论
      (本来是想和原博文放在一起,但是发现字数超过了,就都放在这里。由于对于这里的博客修改不熟悉,所以造成了一些不必要的麻烦。很抱歉。)   回复写的有些长了,发现在回复栏里,格式都乱了,不好看,所以放到这里: 语音技术大师的回复: 离校以后理解更深了,所以回头才会有联系起来的感觉,这也是正常现象,特别是一个善于思维的人的心路。问题是,绝大多数同学连你这个回头认真思索的欲望都没有。或者说,你在本科期间那些困惑,多数同学根本就不困惑,而只求混过考试和毕业完事,所以他们也许并没有经历这个“成长的痛苦”;而他们此后的工程师生涯里,在中国绝大多数所谓科技公司里也并不需要深入的掌握这些基本工程概念和技能、更不用说“科学”了。而这种工业水平的普遍低下,其实也早就反映在大学老师的水平、做好的意愿和能力上了。能够碰到的你说的几位好老师,在各大学都属于少数,差和普通的大学就更少或者基本没有,所以自然就没有机会让你们学生产生“联系”的机会:试问他们之间会在课程设置和循序改进的时候,互相通信、总结侧重、甚至从学习认知的内在过程上下些功夫么?事实是:绝大多数老师自己也还是照本宣科地找来教材现学现卖的属于多数、作为青年教师自身发展的道路,也同样困惑着呢!课程设置等“体制”问题又当别论。   我个人在教和带硕士学生时,除了感觉他们普通的基础知识几乎都没有掌握(他们可是已经考上硕士的尖子了哈),而更加重要的是没有学会象你这样的分析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丝毫能力,或者说没有那个愿望把自己培养发展成一个有思维能力的人。当然我99%是怪他们的老师和学习环境,而很少会怪这些同学的。那么我给他们的补充,就是点明在实践中重新思索和系统提升具体要用的那些点:一定要在实际工程中看到那些理论知识点的使用,从公式到代码再到运行结果的信号测量联系到其中参数,才算会了;而不是会背书考试得高分就好了:不相信他们真有那个“抽象能力”!当然这种实践方法对他们是艰难的事情,绝大多数同学在我这种方法面前却步了。具体电子信息学科最重要的工具平台是MatLab,然后几个单片机的好一些的IDE;能够在DSP上练手,就更好了:不仅你说的中断、C等知识,连DMA及复杂一些的接口,以及高效数值运算,都练到了:即使你仅仅是学“电子”的而非国内大学定义的“通讯”或算法专业,从实时算法上练手,把自己拔高一点,确实有“联系”诸多知识的作用。   自己的回复: 首先,谢谢语音技术大师的回复。 这里你点出了,我更深一层的疑惑。 只是还没有理清楚,不知如何表达出来。 电子信息工程,确是像你最后所言,并非仅仅是电子,而是很宽泛的一个专业,自己感觉像是,电子+通讯+算法。 这里边,对于本科我们来说,能学到电子+通讯可能都已是不易,算法几乎不敢再去苛求。 我自己四年大学,也是在毕业时才开始一点点明白,他们之间的一些联系。而这还是基于我自己在大学四年从大一开始接触单片机。大二开始参加比赛,大三几乎把时间都放在几个重要的比赛上,大四实习。我的过程就像你说的,实践。 但是,我现在发现,似乎我这类是对于实践有些过犹不及。 从最开始以为学会了单片机就很厉害。当很长一段时间后,发现调试单片机,调试各种模块,并没有真正提升什么(应该指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对于分析问题的能力确实有很大提高)。单片机的程序是C写的,和各种模块的连接是各种接口,而模块都已经是做好的。C的能力,决定了最后的功能;接口的理解,决定了能够使用什么。而这跟我们用了什么模块没有什么关系,而是跟模块是什么接口有关系。所以到最后,本质是C的能力,数字电路的能力 当然数字电路是由模拟电路来的,到了一个阶段就是模拟的事情了,模拟到了一个阶段就是高频的事情了,高频到了一个阶段就是电磁场与电磁波的事情了。 可以说,这些时我大学所能弄清楚的一些东西。 但是还有一些没有弄明白,也即后来所提到的。 通信(无线通信)。 信号处理(语音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 可以说,我在大学这些时间,只帮助我理解了做它们的工具。 可能是跟我现在的工作跟短距离无线通信相关,所以对于无线通信稍了解一些。 有了C,才能写程序。但是通信中的各种实现的方法,却是由通信的知识来指导的。没有这些,只有C,等于说有块璞玉,但是没有好的匠师,永远只有璞玉,没有经典之作。 对于信号处理,没有工具是不行的,但是只有工具是万万不行的。之先有过一个**,说是很厉害,但是到最后用的都是OpenCV库的东西,还称是自主研发(为什么Intel他们做到了,我们却做不到)。在学校时,使用arm+linux做过一个需要视频识别的人体目标的东西,那个时候使用的就是OpenCV,后来实现了功能。但是,却只有60%左右的准确度。而理论上确是应该有90%多的,当时用的是OpenCV自带的一些东西,自己却不知如何去提升准确度,连一些参数都不会设置。 当我们有了工具,如果没有理论来支撑使用这些工具。永远都是在做一些重复的工作,而没有新的突破。 但是,发现很多从比赛过来的同学。对于这些似乎有一种不屑,似乎认为理论不重要。这似乎和考研的同学正好是相反的,就像考研的同学他们认为实践不重要一样。结果造成的结局,就是都毕业了,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都没有到位。 或许对于我们那些,大学从实践过来的,更应该的是多去学习学习那些理论,那些算法了。该是时候,学着去计算参数,预期结果了。 大学,经常和同学谈起来,说如果大学毕业了,我们哪里更有优势。说之专业实践能力,或许专科的学生很多做的比我们还多;技术,我们到大学,不是来单纯学技术的。很多学长,学姐,同学都认同,大学,当我们走出去的时候,不是我们学会了什么技术,而是我们学会了怎么思考。
  • 热度 17
    2013-1-28 21:19
    1108 次阅读|
    4 个评论
    毕业后,回顾四年学习历程发现,当时以为的明白,到现在都是那时的不明白。 或许是自己的经历(参加比赛比较多)导致了现在的反思。   但是,回顾那个时候的课程设置,却都是合理的,并没有什么不足,但是又为什么会现在才意识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最终的结果是,学了很多门课,很多门孤立的课。不知道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那个时候,又有着要多做比赛,增加实践经验的想法。于是很多时间,放在实验室。 真正对于课程的深入思考就更少了,课堂上明显的疑惑还会问问老师,更深入的估计是根本就没有想到。 而是想怎么能将单片机程序调出来,会了几块单片机,会用了什么液晶,会用了什么传感器,等等会用了什么模块,最后等于都在调试怎么使用模块。以及做了多少块PCB。   可能算深入一些的就是,电路中的电容为什么这样使用。看了些高速电路设计,了解了些东西。读了高质量程序设计,明白了些同学不明白的东西。但是没有深入进去。也没有看到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   那个时候,虽然明白C很重要,但是具体什么个重要法,不清楚。也没见到过什么优秀的C程序,以为自己已经见到的就是很不错了。(那个时候,没有了解Linux,没有分析uCOS,也没有分析过什么C的代码)以为,单片机上也就那么多东西,再加上中断。现在想来当时,想的真是简单。应该说是,连中断都没有真正明白过。只不过比周围的同学,有些概念而已。 以至于虽然有学习C的心思,但是却又不知道自己到底缺什么,应该怎样去补充。   前段时间一个同学,写了篇关于学习方法的,感觉写的挺好的。里边也是感慨,在需要学习的时候,找不到灯塔,在暴风雨中挣扎了四年,终于看到了一线光亮的时候,大学毕业了。我们的大学就像是一叶在黑暗中前行的孤帆,迷失在汪洋之中。   以至于把大量的时间,放在所谓的比赛上,在实验室调试电路,调试程序。却没有更深入的一步思考。以至于,虽然有有大量的时间,但是却真正没有什么效率。现在看来,如果当时安下心来,好好看几本运算放大器的书,看看CSAPP,分析分析优秀的C代码。很多地方是不需要在实验室花费那么多的时间的。   但是,我的那位同学是很想学些东西,研究些东西。但是在四年就在找寻中度过了。   当我们专业在大四毕业时,拿同学的话说,我们专业会使用C编程的,拿两只手的手指都能数的过来。能够搭电路的,画出可以的PCB的,一个手的手指都能数过来。   如果说是少数同学对于专业不感冒,学生难辞其咎;但是当95%的学生对于专业不感冒的时候,这又怎么说呢? 这里诚然,有很多地方是我们自己做的不够好,没有深入思考什么;但是反过来,作为老师就没有需要思考的吗?   Steve Senturia教授: Engineering is the purposeful use of science. 工程就是对于科学进行有目的性的运用。   当自己大四在公司实习时,下载了MIT的一个公开课视频电子电路学(6.002)由Anant Agarwal教授主讲,这是他们EECS系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门必修课。以美国对于软件的分类,MIT这样做应该是属于偏硬件类的。当时看了第一集,就发现,自己疑惑了三年的电子信息课程中的联系,在这一节课中得到了解答。 于是下载了全套视频,断断续续也只看了20集。 但是确实理清了很多,以前没有想明白的问题,突然清楚了很多。也或许是问题,积累的太久了,有这个导火索,一下子引爆了很多。   毕业后, 看了几本书,系统程序员成长计划,CSAPP,Unix环境高级编程,人有人的用处,运算放大器权威指南,信号完整性与PCB设计。 聆听了黄敬群先生的一堂讲座。 分析追踪了uCOS的部分源码;分析了Contiki的几篇论文,了解系统运行机制及通信机制,追踪了部分代码。 查看了Linux下,C程序的内存分布,内存使用,堆栈的情况;调试了指针的一些情况。 关注了电子工程专辑上凤舞天,武华卿,张进东,模拟示波器等一些热门博客。   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大学课程中的联系越来越清晰。 更感觉自己的大学时间利用效率何其之低。   理清思路,按照大学的课程设置来说。 首先,大学的高数,和线性代数,电路计算与分析常用的是微分方程,线性代数也会用到。 当然,在上高数的时候,我们的高数老师——牛大田老师,经常跟我们说,信号分析中会用到哪些,经常提醒我们学好微积分,学好傅里叶变换,虽然没有提到在电路中的应用,但是估计很难找到这样的高数老师了。 线性代数(同济版)当时就是行列式变换,具体怎么应用,不知道。后来看到一本Steven J.Leon教授的线性代数,发现上边关于在各个学科的应用都有表明。那个时候,都快给变吐的行列式,在这本书中就是,我们电路中应该怎么来分析电路,怎么应用在编码中。悔不当初。我承认,当时对于线性代数理解感觉有些吃力,我自认为还算是努力的,但是还是不行。这点或许要承认,自己的抽象能力不行。当我们的大学扩招后,是不是我们的教材,不要那么抽象。本来就不好学的课程,我们的教材再恐吓几下。等真的学到电路(大二上),学到纠错编码(大三下)的时候,估计还记得当时行列式的法则的估计没有几个人了,考研的同学估计在这里也不清楚到底应该怎样理解。   C语言,早在第一学期,带着电子部学长的建议,在最后的两个月,在每天下晚自习后,在实验室用VC敲了两个月例程。自认为对于C理解很多了。开学的C二级考的都还可以,当时想再看看C深入的书籍。但是不知道该看什么了,周围的学长也没有更好的建议。在课堂上,教材上的东西,确实弥补了很多以前不注意的地方。虽然自己感觉挺好,但是很多同学对老师反应很强烈。而自己也错失了,大好的提升C语言的机会。不知道,该找什么书看。其实这个时候,如果看看《系统程序员成长计划》,《C专家编程》,《CSAPP》,《C陷阱与缺陷》,看看黄静群先生的《深入浅出Hello world》会很好的。 理解了C语言的深入的东西,大学以后几年就没有那么多烦恼了。单片机没有那么神秘了,也不会说uCOS的邮箱机制只能传送一个变量而没有什么用了。使用黄敬群先生说的方法,分析一个操作系统,就会很快明白一个操作系统的大体脉络。也会明白,C程序在单片机和操作系统下运行的异同。不会纠结裸机编程,与系统编程了。 如果深入看了CSAPP,可能发现数字电路,FPGA的概念这个时候就都有了。   电路原理,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在MIT6.002中这三个都属于电路电子学,一起讲授。不会发生,学了电路原理,不会分析模拟电路;电路中最重要的零极点,在学模拟的时候没有一点印象。有印象的是信号与系统中的零极点,但是此时模拟和信号与系统,联系上估计很难,更想不到在模拟中会有。模拟中的反馈,和信号与系统的反馈,虽然字一样,但是也还想不到它们有什么联系。当然,这个时候分析的数字电路是低频的,模拟电路是理想的,以至于以后学习电磁场与电磁波时,根本就想不到,其实当数字电路频率高了,模拟电路频率高了,就是用他们来分析的。以至于学校图书管里,信号完整新分析是在通信分类中,而不是在电路分类中。不知道零极点,不知道导纳圆图,不知道阻抗匹配,不知道信号完整性,不知道传输线。印象最深的是,在6.002中,Anant Agarwal教授随堂做的一些实验,爆炸的电容,电锯,吹风机这些实际的干扰源对于数字和模拟电路的影响,反馈在电路中的最用地位。虽然,在学习这些的时候,实验自己认为做的还算是认真的,都是自己搭的电路,分析的实验结果。也分析,实验没有一次成功的原因。也在数字实验箱上插过几百根线的仿真验证。但是,除了这些,真的不知道为什么反馈使电路更稳定,什么样的干扰对于电路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运算放大器权威指南》,《信号完整性分析》,《晶体管电路设计》,《高速电路设计与实践》应该是基本不错的书。   微机原理,单片机,EDA,感觉这三个,前两个在看CSAPP的时候,能解决一大部分了。剩下的就是硬件的连接,这些属于数字电路的范畴。EDA应该也属于数字电路里边的。   通信电子电路,模拟电路的升级版,外加调制,解调。   通信原理,应该说是自己大学没学好的一门课。当时准备Freescale比赛,没有好好学。现在想来,是很重要的一门课。信息的概念,信道的概念,传输速率,调制,解调,纠错编码。应该是对大学期间,学习的这些的一个理论上的总结。现在只能有一些印象,可能有些内容连印象都没有了。   数据通信与网络,如果说它没有一点用,看看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就知道有没有用了。基本的互联网,以后的物联网,虽然,它的确没讲多少,至少给我们开了扇门。要比我们,以后继续在黑夜中行走要好得多。   当然这里所列的,对于信号的处理涉及的并不多,因为自己主要偏向于应用。对于信号处理,着力就不多。随机信号分析,数字信号处理,图像信号处理,语音信号处理,这些了解不多。   一个纠结了几年的问题, 反馈问题, 在参加Freescale比赛的时候,使用到PID控制,隐约感到这里的反馈,与电路中的反馈有什么联系。电路中有正反馈,负反馈。和信号与系统中的反馈有些联系,也与控制原理中的反馈有联系。但是只是猜测。后来不知道在哪看到维纳的《控制论》评论说是,控制方面的开山作。虽然崇拜,但是买不到,据说也不好读,里边很多公式。于是乎找到了维纳的另一本书《人有人的用处》,据说是《控制论》的科普版。饶是如此,看的时候依然有些困难。因为翻译的比较早,总感觉理解起来,得琢磨一会。但是,里边确实将反馈提到系统里边来说明。只要是一个系统,就存在反馈。而且负反馈导致系统稳定。于是乎,就想起来了,当年的信号与系统,电路系统,控制系统,应该说他们的反馈机制都是一样的。后来在《运算放大器权威指南》中看到,里边将电路的反馈和控制原理的反馈比较分析,发现形式一模一样,只是由原来的控制原理的术语,换成了电压电流。 至此纠结了几年的问题,彻底解决了。   在凤舞天的一个博客中看到说,国内的环境注定了,我们不能把东西都掌握了再去做东西,那样黄花菜都凉了。但是如果没有掌握理论,做出来的东西也就只能在国内卖。这个值得思考一下。   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b56c10c01016asz.html 什么是电子工程   回复写的有些长了,发现在回复栏里,格式都乱了,不好看,所以放到这里: 首先,谢谢语音技术大师的回复。 这里你点出了,我更深一层的疑惑。 只是还没有理清楚,不知如何表达出来。 电子信息工程,确是像你最后所言,并非仅仅是电子,而是很宽泛的一个专业,自己感觉像是,电子+通讯+算法。 这里边,对于本科我们来说,能学到电子+通讯可能都已是不易,算法几乎不敢再去苛求。 我自己四年大学,也是在毕业时才开始一点点明白,他们之间的一些联系。而这还是基于我自己在大学四年从大一开始接触单片机。大二开始参加比赛,大三几乎把时间都放在几个重要的比赛上,大四实习。我的过程就像你说的,实践。 但是,我现在发现,似乎我这类是对于实践有些过犹不及。 从最开始以为学会了单片机就很厉害。当很长一段时间后,发现调试单片机,调试各种模块,并没有真正提升什么(应该指专业知识的深入理解,对于分析问题的能力确实有很大提高)。单片机的程序是C写的,和各种模块的连接是各种接口,而模块都已经是做好的。C的能力,决定了最后的功能;接口的理解,决定了能够使用什么。而这跟我们用了什么模块没有什么关系,而是跟模块是什么接口有关系。所以到最后,本质是C的能力,数字电路的能力 当然数字电路是由模拟电路来的,到了一个阶段就是模拟的事情了,模拟到了一个阶段就是高频的事情了,高频到了一个阶段就是电磁场与电磁波的事情了。 可以说,这些时我大学所能弄清楚的一些东西。 但是还有一些没有弄明白,也即后来所提到的。 通信(无线通信)。 信号处理(语音信号处理,数字图像处理)。 可以说,我在大学这些时间,只帮助我理解了做它们的工具。 可能是跟我现在的工作跟短距离无线通信相关,所以对于无线通信稍了解一些。 有了C,才能写程序。但是通信中的各种实现的方法,却是由通信的知识来指导的。没有这些,只有C,等于说有块璞玉,但是没有好的匠师,永远只有璞玉,没有经典之作。 对于信号处理,没有工具是不行的,但是只有工具是万万不行的。之先有过一个**,说是很厉害,但是到最后用的都是OpenCV库的东西,还称是自主研发(为什么Intel他们做到了,我们却做不到)。在学校时,使用arm+linux做过一个需要视频识别的人体目标的东西,那个时候使用的就是OpenCV,后来实现了功能。但是,却只有60%左右的准确度。而理论上确是应该有90%多的,当时用的是OpenCV自带的一些东西,自己却不知如何去提升准确度,连一些参数都不会设置。 当我们有了工具,如果没有理论来支撑使用这些工具。永远都是在做一些重复的工作,而没有新的突破。 但是,发现很多从比赛过来的同学。对于这些似乎有一种不屑,似乎认为理论不重要。这似乎和考研的同学正好是相反的,就像考研的同学他们认为实践不重要一样。结果造成的结局,就是都毕业了,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都没有到位。 或许对于我们那些,大学从实践过来的,更应该的是多去学习学习那些理论,那些算法了。该是时候,学着去计算参数,预期结果了。 大学,经常和同学谈起来,说如果大学毕业了,我们哪里更有优势。说之专业实践能力,或许专科的学生很多做的比我们还多;技术,我们到大学,不是来单纯学技术的。很多学长,学姐,同学都认同,大学,当我们走出去的时候,不是我们学会了什么技术,而是我们学会了怎么思考。
  • 热度 44
    2013-1-21 16:49
    5026 次阅读|
    31 个评论
    毕业后,回顾四年学习历程发现,当时以为的明白,到现在都是那时的不明白。 或许是自己的经历(参加比赛比较多)导致了现在的反思。   但是,回顾那个时候的课程设置,却都是合理的,并没有什么不足,但是又为什么会现在才意识到它们之间的联系。 最终的结果是,学了很多门课,很多门孤立的课。不知道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那个时候,又有着要多做比赛,增加实践经验的想法。于是很多时间,放在实验室。 真正对于课程的深入思考就更少了,课堂上明显的疑惑还会问问老师,更深入的估计是根本就没有想到。 而是想怎么能将单片机程序调出来,会了几块单片机,会用了什么液晶,会用了什么传感器,等等会用了什么模块,最后等于都在调试怎么使用模块。以及做了多少块PCB。   可能算深入一些的就是,电路中的电容为什么这样使用。看了些高速电路设计,了解了些东西。读了高质量程序设计,明白了些同学不明白的东西。但是没有深入进去。也没有看到课程与课程之间的关系。   那个时候,虽然明白C很重要,但是具体什么个重要法,不清楚。也没见到过什么优秀的C程序,以为自己已经见到的就是很不错了。(那个时候,没有了解Linux,没有分析uCOS,也没有分析过什么C的代码)以为,单片机上也就那么多东西,再加上中断。现在想来当时,想的真是简单。应该说是,连中断都没有真正明白过。只不过比周围的同学,有些概念而已。 以至于虽然有学习C的心思,但是却又不知道自己到底缺什么,应该怎样去补充。   前段时间一个同学,写了篇关于学习方法的,感觉写的挺好的。里边也是感慨,在需要学习的时候,找不到灯塔,在暴风雨中挣扎了四年,终于看到了一线光亮的时候,大学毕业了。我们的大学就像是一叶在黑暗中前行的孤帆,迷失在汪洋之中。   以至于把大量的时间,放在所谓的比赛上,在实验室调试电路,调试程序。却没有更深入的一步思考。以至于,虽然有有大量的时间,但是却真正没有什么效率。现在看来,如果当时安下心来,好好看几本运算放大器的书,看看CSAPP,分析分析优秀的C代码。很多地方是不需要在实验室花费那么多的时间的。   但是,我的那位同学是很想学些东西,研究些东西。但是在四年就在找寻中度过了。   当我们专业在大四毕业时,拿同学的话说,我们专业会使用C编程的,拿两只手的手指都能数的过来。能够搭电路的,画出可以的PCB的,一个手的手指都能数过来。   如果说是少数同学对于专业不感冒,学生难辞其咎;但是当95%的学生对于专业不感冒的时候,这又怎么说呢? 这里诚然,有很多地方是我们自己做的不够好,没有深入思考什么;但是反过来,作为老师就没有需要思考的吗?   Steve Senturia教授: Engineering is the purposeful use of science. 工程就是对于科学进行有目的性的运用。   当自己大四在公司实习时,下载了MIT的一个公开课视频电子电路学(6.002)由Anant Agarwal教授主讲,这是他们EECS系学生都要学习的一门必修课。以美国对于软件的分类,MIT这样做应该是属于偏硬件类的。当时看了第一集,就发现,自己疑惑了三年的电子信息课程中的联系,在这一节课中得到了解答。 于是下载了全套视频,断断续续也只看了20集。 但是确实理清了很多,以前没有想明白的问题,突然清楚了很多。也或许是问题,积累的太久了,有这个导火索,一下子引爆了很多。   毕业后, 看了几本书,系统程序员成长计划,CSAPP,Unix环境高级编程,人有人的用处,运算放大器权威指南,信号完整性与PCB设计。 聆听了黄敬群先生的一堂讲座。 分析追踪了uCOS的部分源码;分析了Contiki的几篇论文,了解系统运行机制及通信机制,追踪了部分代码。 查看了Linux下,C程序的内存分布,内存使用,堆栈的情况;调试了指针的一些情况。 关注了电子工程专辑上凤舞天,武华卿,张进东,模拟示波器等一些热门博客。   在这个过程中,发现大学课程中的联系越来越清晰。 更感觉自己的大学时间利用效率何其之低。   理清思路,按照大学的课程设置来说。 首先,大学的高数,和线性代数,电路计算与分析常用的是微分方程,线性代数也会用到。 当然,在上高数的时候,我们的高数老师——牛大田老师,经常跟我们说,信号分析中会用到哪些,经常提醒我们学好微积分,学好傅里叶变换,虽然没有提到在电路中的应用,但是估计很难找到这样的高数老师了。 线性代数(同济版)当时就是行列式变换,具体怎么应用,不知道。后来看到一本Steven J.Leon教授的线性代数,发现上边关于在各个学科的应用都有表明。那个时候,都快给变吐的行列式,在这本书中就是,我们电路中应该怎么来分析电路,怎么应用在编码中。悔不当初。我承认,当时对于线性代数理解感觉有些吃力,我自认为还算是努力的,但是还是不行。这点或许要承认,自己的抽象能力不行。当我们的大学扩招后,是不是我们的教材,不要那么抽象。本来就不好学的课程,我们的教材再恐吓几下。等真的学到电路(大二上),学到纠错编码(大三下)的时候,估计还记得当时行列式的法则的估计没有几个人了,考研的同学估计在这里也不清楚到底应该怎样理解。   C语言,早在第一学期,带着电子部学长的建议,在最后的两个月,在每天下晚自习后,在实验室用VC敲了两个月例程。自认为对于C理解很多了。开学的C二级考的都还可以,当时想再看看C深入的书籍。但是不知道该看什么了,周围的学长也没有更好的建议。在课堂上,教材上的东西,确实弥补了很多以前不注意的地方。虽然自己感觉挺好,但是很多同学对老师反应很强烈。而自己也错失了,大好的提升C语言的机会。不知道,该找什么书看。其实这个时候,如果看看《系统程序员成长计划》,《C专家编程》,《CSAPP》,《C陷阱与缺陷》,看看黄静群先生的《深入浅出Hello world》会很好的。 理解了C语言的深入的东西,大学以后几年就没有那么多烦恼了。单片机没有那么神秘了,也不会说uCOS的邮箱机制只能传送一个变量而没有什么用了。使用黄敬群先生说的方法,分析一个操作系统,就会很快明白一个操作系统的大体脉络。也会明白,C程序在单片机和操作系统下运行的异同。不会纠结裸机编程,与系统编程了。 如果深入看了CSAPP,可能发现数字电路,FPGA的概念这个时候就都有了。   电路原理,数字电路,模拟电路,在MIT6.002中这三个都属于电路电子学,一起讲授。不会发生,学了电路原理,不会分析模拟电路;电路中最重要的零极点,在学模拟的时候没有一点印象。有印象的是信号与系统中的零极点,但是此时模拟和信号与系统,联系上估计很难,更想不到在模拟中会有。模拟中的反馈,和信号与系统的反馈,虽然字一样,但是也还想不到它们有什么联系。当然,这个时候分析的数字电路是低频的,模拟电路是理想的,以至于以后学习电磁场与电磁波时,根本就想不到,其实当数字电路频率高了,模拟电路频率高了,就是用他们来分析的。以至于学校图书管里,信号完整新分析是在通信分类中,而不是在电路分类中。不知道零极点,不知道导纳圆图,不知道阻抗匹配,不知道信号完整性,不知道传输线。印象最深的是,在6.002中,Anant Agarwal教授随堂做的一些实验,爆炸的电容,电锯,吹风机这些实际的干扰源对于数字和模拟电路的影响,反馈在电路中的最用地位。虽然,在学习这些的时候,实验自己认为做的还算是认真的,都是自己搭的电路,分析的实验结果。也分析,实验没有一次成功的原因。也在数字实验箱上插过几百根线的仿真验证。但是,除了这些,真的不知道为什么反馈使电路更稳定,什么样的干扰对于电路会产生什么样的影响。 《运算放大器权威指南》,《信号完整性分析》,《晶体管电路设计》,《高速电路设计与实践》应该是基本不错的书。   微机原理,单片机,EDA,感觉这三个,前两个在看CSAPP的时候,能解决一大部分了。剩下的就是硬件的连接,这些属于数字电路的范畴。EDA应该也属于数字电路里边的。   通信电子电路,模拟电路的升级版,外加调制,解调。   通信原理,应该说是自己大学没学好的一门课。当时准备Freescale比赛,没有好好学。现在想来,是很重要的一门课。信息的概念,信道的概念,传输速率,调制,解调,纠错编码。应该是对大学期间,学习的这些的一个理论上的总结。现在只能有一些印象,可能有些内容连印象都没有了。   数据通信与网络,如果说它没有一点用,看看我们现在用的是什么,就知道有没有用了。基本的互联网,以后的物联网,虽然,它的确没讲多少,至少给我们开了扇门。要比我们,以后继续在黑夜中行走要好得多。   当然这里所列的,对于信号的处理涉及的并不多,因为自己主要偏向于应用。对于信号处理,着力就不多。随机信号分析,数字信号处理,图像信号处理,语音信号处理,这些了解不多。   一个纠结了几年的问题, 反馈问题, 在参加Freescale比赛的时候,使用到PID控制,隐约感到这里的反馈,与电路中的反馈有什么联系。电路中有正反馈,负反馈。和信号与系统中的反馈有些联系,也与控制原理中的反馈有联系。但是只是猜测。后来不知道在哪看到维纳的《控制论》评论说是,控制方面的开山作。虽然崇拜,但是买不到,据说也不好读,里边很多公式。于是乎找到了维纳的另一本书《人有人的用处》,据说是《控制论》的科普版。饶是如此,看的时候依然有些困难。因为翻译的比较早,总感觉理解起来,得琢磨一会。但是,里边确实将反馈提到系统里边来说明。只要是一个系统,就存在反馈。而且负反馈导致系统稳定。于是乎,就想起来了,当年的信号与系统,电路系统,控制系统,应该说他们的反馈机制都是一样的。后来在《运算放大器权威指南》中看到,里边将电路的反馈和控制原理的反馈比较分析,发现形式一模一样,只是由原来的控制原理的术语,换成了电压电流。 至此纠结了几年的问题,彻底解决了。   在凤舞天的一个博客中看到说,国内的环境注定了,我们不能把东西都掌握了再去做东西,那样黄花菜都凉了。但是如果没有掌握理论,做出来的东西也就只能在国内卖。这个值得思考一下。   附: http://blog.sina.com.cn/s/blog_ab56c10c01016asz.html 什么是电子工程
  • 热度 10
    2012-4-22 15:55
    1968 次阅读|
    1 个评论
    一、继续深造 VS 找工作。 在就业竞争异常激烈的今天,也许大家大三起就开始忧心自己毕业后该何去何从了。摆在大家面前最为清晰的,是两条路:继续深造(考研/留学)和找工作。 现在研究生扩招给大家提供了很好的深造的机会。但是一定要清楚自己为什么要考研。千万不要只是为了逃避就业的压力。 如果你不是热爱学习的好学生,读研究生所学到的东西并不见得比在工作中学到的要多;如果你对学习充满热诚,并有信心有毅力坚持攻克技术难点,那么,留下来继续深造一定不会错。 在社会上,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最大区别在什么地方呢?很多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更看中的是综合能力而不是文凭。而大的企业,特别是外企,会将这个分的很明白,一般研究生的工资比本科生要高一点点。 我的建议是:如果你想在大企业中混到高层,考研一定不会错!如果你想放手自己博一博,就不必毕业就读研。 考研前好好想清楚,分析下自己的性格,如果你野心很大、不太安分、很有想法、愿意闯出一片自己的天空,有鲜明的个性,毕业就考研似乎不太合适。可以先投身社会,在工作的积累和摸索中找到自己的兴趣点和长项后,再业余补充专业知识。否则,读完研究生后才发现专业和自己的理想有分歧,会影响了挖掘自己潜力的最好时机。同时还会因为自己在专业上付出太多,不舍得为理想放弃专业知识,从而束缚了自身的发展。 如果你对现在所学的专业很有兴趣,或者你希望自己以后在某个领域有稳定的发展,你很塌实、安分、稳重、好学,就可以毫不犹豫的考研。 其实要明明白白的想清楚,并作出取舍,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在对某些事情做出抉择的时候,首先把他们放在同一高度上面。人不可能同时追两只兔子,懂得取舍和放弃的人才是聪明的。 (未完待续……) 二、找工作前的准备工作 当你决定开始找工作的时候,一定要知道:第一份工作很重要!它会在很大程度上左右你今后的发展。我和我的同学们,在毕业几年后的今天,渐渐从同一起跑线上拉开了差距,这个差距,就是由第一份工作的工种之差导致的。 也许你上了不少的就业辅导课,看了不少的就业指导书,咨询过爸爸妈妈、老师、师兄师姐。大家都会从各个角度给你意见。我总结了一句话:“把握主动权,眼光放长远。” 什么叫“把握主动权”呢? 很多人会把找工作当作一个艰涩的任务,认为只要能找到和专业相关的一份工作就谢天谢地了。其实,找工作和考试是一回事,要找到方法、抓住重点。我觉得首先要把握主动权,不要被用人单位牵着鼻子走。 我有很多同学,毕业的时候找工作挺顺利的,但是一工作就开始叫苦不迭,频频跳槽,从而蜻蜓点水般,混了几年,什么都不透不专,白白浪费光阴。 大家不妨按我说的方法试试看: 1.参加招聘前先把自己感兴趣的单位和职位勾出来。各种各样的工种是否让你眼花缭乱?怎么才知道哪个职位适合自己,怎么去做准备,是顺利应聘过关的关键。电子工程师、单片机开发、软件工程师、硬件工程师、项目工程师、品质管理、系统分析员、项目管理员……太多太多职位都和电子信息工程有关了。你一定要做足工夫,去网上查找也好,询问前辈也好,弄清各个工种到底是做什么的,他们之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发展前途如何。(记得这个工作一定要做哦!可以充分利用网络资源来找答案) 例如电子工程师和硬件工程师,乍一看似乎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其实学问大着呢。通常情况下,硬件工程师多做研发工作,要求工作经验,对产品性能的熟悉度、对模拟数字电路设计能力等要求很高。而电子工程师一般是辅助工程/生产部门,要求相对于硬件工程师较低一点,这个职位对应聘者使用工具的能力(ORCAD、POWERPCB、OFFICE软件等)有要求,这个职位会接触到比较多的画图、制作BOM表、文档管理等。同时还对普通的电路设计、元器件的熟悉度有要求。 熟悉完不同职务的区别与要求后,接下来就要熟悉下你所要应聘的单位的产品及其发展了,这个可以上该公司网站去查一下,很方便。 然后根据你得到的信息做准备工作,花一个星期恶补下相关专业知识。知己知彼,定能百战不殆。 按上面的步骤来准备,你就很好的把握了主动权。不会因为忘记了太多专业知识,应聘前忙的抓狂却不的要领了。另外,应聘不同的职务要相应的制作不同的简历,把别人感兴趣的东西呈现出来,也是制胜的秘诀哦~ 我有一个同学,他应聘了一份自己很感兴趣但和专业并不太相关的职业,他只花了几天,把这个公司好好钻研了一下,把自己想做的职务好好了解了一下,然后针对该公司对岗位的要求做了一份简历。结果当然是得偿所愿拉。该同学的职业生涯发展的很顺。 即使你当时的技能对这份职业来说还有一定差距,但用人单位更重视的是你对这份工作的热情和态度。技能可以在工作中补上,热情和态度却是很难培养的。 眼光放长远 相信你做完上面说的准备工作以后,会对每个工种有所了解,心里也规划了一个自己的职业发展图。这个时候,不要太在意第一份工作的工资。只要这个工种你感兴趣,觉得有发展空间,就值得你去做。在工作中得到的经验才是最宝贵的财富。想想看,刚去工作,自己能力还不够,有人开工资让你学习,偷笑都来不及呢!我有个同学,刚毕业的时候工资很低,但是工种不错。现在工资翻了不知道多少番了。 最后,尽可能的去正规的、规模稍大一点的公司。这样的公司制度完善、各个方面都有保障,也有很多培训的机会。大公司人才济济,对培养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很有帮助,另外,从大公司跳槽出来,找工作更方便一点。:) 三、挑选适合自己的企业 由于每个人的性格都不一样,所以大家在工作中经历到的事情也会不同。总的来说,刚刚开始工作,不太懂得游戏规则,总会出现这样那些的问题,让自己常常烦恼、困扰、孤单、迷茫。这些都很正常,不必慌张。只有经历了这些,我们才会进步和成长。 有句话很正确:大公司学做人,小公司学做事。不同的公司有不同的管理体系和制度,分工也很不相同。 在大公司,比如外企、国企和一些颇具规模的私营企业里面,你需要先了解一下该公司的背景,企业文化。在这样的公司中,不乖巧的话很难被重视,因为人才实在太多了,谁会注意你呢?不重视并不是说有没有升职机会,重要的是能不能得到学习、培训的机会。 外企相对而言简单一点点(港资、台资则不一定),由于这些企业是在别人的土地上,都非常规矩。基本上一切都会按照劳动法来对待员工,福利也不错。他们的分工会比较细致,人事、培训制度都比较完善,进去后,认真做好份内的事情就好。 港资、台资则非常的资本主义,他们深知剩余价值的意义,会尽量把员工用得很彻底。在这样的公司,其实你应该庆幸,因为总有很多做不完的事情压着你,你可以学的更多,进步的更快。虽然压力比较大,但是这对年轻的你来说,是好事情。我有同学在港资做过一年,压力很大,做了很多她原以为根本无法完成的任务,这段时间,她经常因为工作太累而哭泣,但是还是咬牙坚持着。后来她告诉我们,在这个公司工作,她学会了如何承受压力,专业知识也得到很大的进步,学到了很多东西,回头看时,她很庆幸有这样一段成长的经历,让她对今后的发展更有信心。 至于进国企,应该是适合那些性情温和的朋友吧,福利好,工作轻松,会让人思想、精神都比较松懈,久而久之,就变成坐沙发的土豆拉~也不想轻易挪窝了。这样的生活很惬意。按部就班,却也渐渐磨灭了年少的锐气。 进规模较小的公司,你就要赌一把了。公司人员不多,规章制度也不一定健全。这样的公司,一个人当多个人用。公司一点点小波动都会直接影响你的饭碗。不过,如果你有眼光,或者运气好,而且对自己的综合能力比较自信,这里也会是最容易产生奇迹的地方。在这里,你可以放开手展示自己的才能,而你的想法也很容易直接反映到老板那里。由于没有太多的阶级竞争,你的一举一动都会直接曝光在老板的眼皮底下,是人才还是蠢材,马上能见分晓。只要公司发展顺利,少不了你的好处。被提拔还是被炒鱿鱼,直接看你的工作成绩。这样的环境比较公平。一旦公司发达了,你马上就可以辉煌腾达,年少有为了。看了小公司的运作,自己也会有当小老板的冲动的。呵呵~成败就在一念之间。如果你上进、有能力、勇气和信心,去小公司搏一把也不错。 最后,特别安分的朋友,也可以考虑下考公务员。 敢拼敢闯的朋友们,来深圳、上海或者北京吧,这里是你梦开始飞翔的地方。竞争、压力、机遇会把你刺激得强强壮壮的! 四、如何辨别自己适合哪种工种 适合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的工种实在太多了。除了我前面提到过的电子工程师、硬件工程师、软件工程师、单片机开发等直接与专业有关的工种之外,还有很多与专业相关或是不相关的工种你都可以考虑。在这里,我无法一一列出各个工种之间的差异,只能给一点选工种的建议。 俗话说“行行出状元”。只要自己努力,做什么工种都有可能取得成功。而让这个“可能”变成现实的,就是你对这份工作的兴趣、热忱、态度与执着了,这是成功的先决条件。 前面我曾经强调过,第一份工作非常重要。从你开始第一份工作起,你就进入了经验积累阶段了。当你找寻第二份工作的时候,多半会依仗第一份工作的经验的,因为这个是你擅长的,而用人单位又是多么的强调经验的重要性。慎重选择第一份工作的工种,会让自己在今后的发展中少走很多弯路,把握成功的先机。 当你对各个工种的性质有一定的了解的时候(前面第一节中我有提到),不妨考虑下这三个问题: 1. 我会做些什么? 2. 我想做什么? 3. 我有把握做好什么? 这三个问题要分开来独立思考,不要局限于自己的专业。人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四年专业知识的学习没有道理操纵了你一生的发展方向。所以,尽管发散开去思考这三个问题。 如果你的答案中有两个是相同的,我认为你就可以毫不犹豫的沿着这条路走下去。如果各不相同(特别是第二题的答案跟你的专业无关),你就得严肃的面对这个问题了。这个时候,一定要多多征询长辈和前辈的意见。 先听听长辈对你人格方面的评价,大家一起好好分析下你是个什么样的人,综合素质如何。把自己的优点和缺点都一一列下来(表一)。 再向前辈咨询下你感兴趣的工种需要什么样的专业知识、综合素质,发展前景如何。然后一一列下来(表二)。 现在,把表一和表二的内容对比下,看看你是否具备你喜欢的工种所需要的素质。举几个很典型的例子:如果你内向、害怕与陌生人打交道;不善言表;比较怕吃苦;不太能承受压力;喜欢按部就班的生活等等,很明显,你就不适合做销售人员。如果你自学能力较强、求知欲高、爱钻研、执着、聪明,就比较适合做研发。 上面两个例子很典型,所以很好决定下来。通常情况下,都不会那么干脆简单。如果你实在是决定不了,那就保险一点,从和专业相关的工种中选一个你稍稍感兴趣点的做。要知道,很多事情,只有你走进它了才会了解它。 人的一生总会有许多个转折点,不用太紧张。我只是以一个过来人的身份劝告大家:起飞前,慎重选择一条比较清晰的航道,这样会让你飞得更快更好。 五、正确看待工作压力 这一节似乎和找工作关联不是太大。 对于工作中的压力,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应对方法。我想,方法应该是因人而异的,因为每个人的抱负不一样,所以承受的压力也不一样。 好强、好胜的人总是会活得很辛苦,但是当付出有所回报时,也许你会觉得一切都很值。 我们为了被重视,为了升职,为了加薪,拼命学习、工作、加班,然而所得到的并不能让我们满足。而在我们为了自己的事业打拼的同时,常常忽略了生命中其他一些也很重要的东西:忘记给父母打电话;没有时间联系朋友;没有精力陪男/女朋友逛街、旅游;无法静下心来慢慢计划自己的业余生活…… 这一切的一切,都是压力,让人常常困扰、寂寞、悲伤、压抑、烦躁。 转自“电子工程师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