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国产汽车

相关博文
  • 热度 16
    2013-8-14 15:57
    2137 次阅读|
    3 个评论
      多个城市推出限购政策,不少自主品牌车修企(简称国产车)表示受影响很大。尤其是业界总是不断引起争议的品牌BYD,日前在微博上公布了旗下的各款汽车销量后,有高管在微博吐槽,表示“限制政策”让国产汽车伤不起。   “限购政策推出后,消费者不方便购买第二辆车。因此更多人会考虑购车时一步到位,选择外资品牌的汽车。”一位BYD汽车的高管在微博上表示。   限购政策真的是影响国产汽车的一个重要因素吗?先看一下BYD最近两个月的各款汽车的销量。   2013年7月份,比亚迪汽车销售28083台,同比增长12.2%。其中,F3DM:85台,累计743台;E6:77台,累计807台;F0:2870台,F3:3781台,L3:4890台,速锐:7079台,G6:1904台,S6:5050台,新M6:651台,思锐:1509台,其它187台。今年1-7月累计销售289,067台,同比增长24.7%(去年同期231,902台)   2013年6月份,比亚迪汽车共销售40201台,同比增长33.7%。其中,F3DM:65台,累计658台;E6:91台,累计730台;F0:4387台,F3:6634台,L3:8124台,速锐:10209台,G6:2118台,S6:6120台,新M6:737台,思锐:1530台,其他186台。今年上半年累计销售260984台,同比增长26.2%(去年同期206867台)。   虽然同比的数据非常好,但环比销量下降了12,118辆,几乎是全线在减,最受欢迎的几款车,如速锐、F3、F0、L3和S6下降都超过千台。   问题出在哪里?本人是外行,暂时不清楚,不便评论。再看一下同期大市的数据吧。   7月份的汽车销售统计数据出炉,乘用车(轿车、MPV、SUV)的销量合计1,104,992辆,与6月份的数据1,168,520相比,下降了5.4%。与去年的7月的同比增长了17.9%。中国上半年的汽车销量再次超过了美国,继续守住了全球汽车销量第一的位置。   从这一点看,应该是7月汽车市场行情是下降的,BYD受到一定影响可以说是有市场的因素。   上半年,自主品牌乘用车销售315.11万辆,同比下降0.2%,而同期乘用车总体呈现正增长。自主品牌市场占有率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其中轿车销售142.33万辆,同比降6.8%,占轿车销售总量的27.2%,占有率同比下降3.6个百分点。   如果是看这个数据,这说明国产车在上半年受到的影响都比较大,不仅是个别自主品牌车企受到了影响。但不清楚这是外资品牌在市场上发力,还是受限购政策影响之故。   毕竟,我们还要看清一点,限购在目前还只有北京、上海和广州三个城市。即使是在深圳,也没有对乘用车发布限购政策。 另外,从相关的统计数据中我看到,7月车轿销量排名前20的车中,自主品牌只有吉利的帝豪EC7列在第15位,销量是15221台。   除吉利外,其他自主品牌轿车遇到了一些问题。这一点在BYD上体现得较为明显。应该说明,在产品上过得硬的话,应该国产品牌的汽车还是有机会与外资品牌车较量的。这里的过得硬,当然包括汽车的各方面的因素,也包括定价策略。 同样在7月的SUV销售排名中,长城的H6跃居第一。长城SUV上半年销量同比增长七成至18.66万辆。由此带动的长城乘胜车上半年的销量超过30万,是唯一超过这个销量规模的国内自主品牌车企。   另外一家值得点评的是长安汽车。上半年以长安汽车销量增长最快,在新车(逸动、CS35、悦翔等)销量的带动下,其上半年销量由去年同其的13.43万辆高增91.5%至25.72万辆,向第一阶梯跃进。   上半年奇瑞的销量是22.28万辆,在上半年整体车市平稳快速增长的局势下,销量出现大幅下滑——下滑16.1%。   分析以上的数据,本人认为限购暂时对国产汽车的销售的影响有限,不排除在更多的城市出现限购后,国产品牌受到的压力会更大。   当然,不少自主品牌车企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包括BYD在内的多家车企,都会在下半年发布新车,包括BYD最值得期待的“秦”将会要上市。奇瑞的艾瑞泽7在设计上走了精品路线,拥有叫板合资品牌的实力,是否能帮助其翻身,有待观察。   另外,需要指出的是,数据中显示BYD的E6电动车上半年累计销售了807台,看来将研发力量放在电动汽车上,给这家车企带来的回报还远没有到预期。    
  • 热度 43
    2013-4-18 15:22
    4187 次阅读|
    28 个评论
    写这篇文章的起因,是看到2012年中国汽车销售数量的数据,国产车除了SUV全线溃败,有感而发。而SUV的热闹也仅仅是合资车没有推出同价位的有竞争力的产品。回头就有翼博等一系列低价合资车推出,国产汽车的未来不那么乐观。 一、国产电脑、手机、汽车的过去和现在 15到20年以前,国产电脑、国产手机,国产汽车,基本就是废品的代名词。 当年的国产品牌电脑机质次价高。 当年的国产手机还是手机中的战斗机,但是经常飞不起来。 当年纯正的国产汽车还是40年代苏联、美国的技术,有个合资车是人家20年前的车型。 2013 年,联想已经收购消化了业界巨头IBM,NEC,当年的PC巨头死的死,合并的合并。只有惠普和戴尔还在。就产品而言。联想、惠普、戴尔的同档次产品没有 本质差距。从实用角度,方正、清华同方、海尔甚至神舟也能正常使用。中国厂商不仅在国内有很高的份额,在国际上也有一席之地。 2013年的 手机市场,虽然没有联想这么辉煌,中兴华为已经取得了一年3000万的销量,世界销量前10名的手机厂商,中国已经有3家。在国内,新兴的小米取得了一年 700多万的销量。酷派、联想、OPPO、VIVO也有相当的市场份额。比产品,OPPO第一个推出1080P屏幕1300万像素的智能手机,比同规格的 三星GS4早了好几个月。VIVO推出的X1第一个在手机上使用了专业音频的DAC,而不是廉价的CODEC。使用自主处理器的有华为的荣耀2、D2、 MATE。新生的处理器、操作系统,首先都是找中国手机厂商合作。譬如intel的手机处理器找了联想当合作伙伴,Firefox找了中兴当合作伙伴。 虽然还不能和三星、苹果相比,但是中国手机厂商在世界上也已经举足轻重。 反观2013年的中国汽车工业,在家用轿车上全面溃败,低端车QQ和F0的辉煌不在,被赛欧、瑞纳压制。中级车干不过福克斯,中高级车前20名看不到国产车的影子,销量后10名全部是国产车。高级车?不好意思,没有国产车的销量数据。 这还是在有关税壁垒保护的中国市场,仅仅是品质配置有所缩水的合资车,就把国产车打的溃不成军。 如果没有壁垒自由贸易的话,新车二手车随便进国门,现在的国产车会死得更惨。 为什么,电脑、手机,做了20年,就能屌丝逆袭,汽车就不行呢? 二、电脑、手机逆袭的关键,同质化。 国产电脑、国产手机的逆袭,有一个重要的特点是同质化。因为电脑的核心CPU,是intel和AMD提供,操作系统是微软提供。联想、戴尔、惠普、海尔、神舟,用了同一款处理器,同样的配置,同样的操作系统。体验就是同质化的。 同样,国产手机的逆袭,在功能机时代要感谢MTK,在智能机时代要感谢ARM、高通、MTK和谷歌。 功能机时代早期,国产手机烂是因为没有成熟的方案,买韩国的二手方案,每一款手机都要做大量的开发调试工作。从硬件到软件,做稳定很难,功能性能也无法和诺基亚、摩托罗拉、爱立信、三星、索尼相比。 但是当MTK出现以后,MTK厂家做了大部分调试工作,从硬件到软件都是成熟的平台,一个作坊只要套上壳子,改改UI界面,也能做出稳定可用的手机,大厂多测试测试,就能做出用3、5不出问题的精品。 在功能上,本来彩屏是高档功能,有个彩屏就多卖好几千,摄像头是高档功能,MP3是高档功能,手写更是商务高价手机才有的可以装13的功能。 而MTK一个方案全部搞定,除了摄像头品质和视频播放能力,JAVA性能,高端功能机和MTK的廉价山寨机是同质化的。 到了智能机时代,ARM提供授权,有一定实力的厂商就可以做芯片。不做芯片,买的都是高通、MTK的套片成品。系统都用安卓,做做小修改。 结果就是做智能手机的门槛大大降低,三星的智能手机和OPPO的智能手机、小米的智能手机、华为的智能手机,有区别但是很小。产品基本是同质化的。 三、30年前的电脑,10年前的手机,现在的汽车 汽 车产业,往往汽车厂搞垄断,自己的车用自己的发动机,变速箱可以外购,但是匹配还是自己做,ECU更不用说了,底盘也是自己研发。所以各个汽车厂之间的产 品差异是比较大的。虽然,厂商自己也在搞模块化(丰田、大众),德国厂商之间也有合作(Q7、卡宴、途锐共用底盘),但是没有行业通用的模块,看来和现在 的电脑、手机行业不同。 而有意思的是,现在汽车行业的特征恰恰是30年前的电脑,10年前的手机所具有的。 30年前的电脑, 还有很多指令集、很多CPU,硬件互相不兼容,软件有很多操作系统。intel的X86和windows只是众多电脑中的一种。指令集就有 Powerpc、Alpha、MIPS.......,操作系统有各家的Linux,即使Windows也有X86版本和Alpha版本。 10年前的手机,诺基亚有诺基亚的一套,摩托罗拉有好几套(Linux就搞了两个,美国团队搞一个,中国团队搞一个),日系有日系的一套,三星有三星的一套,LG有LG的一套。 但是在竞争中,电脑和手机,最后逐渐标准化,同质化,专业化。intel就做处理器,不做电脑。给电脑厂商供货。其他什么都做的,性能逐渐不如intel,微软就做Windows。最后是windows普及最广软件最多。 手机最后也变成ARM主导硬件指令集,安卓和IOS主导软件。这两家都不自己做手机,产业链分工明确,授权指令集、做CPU,做基带芯片、做屏幕、做方案、做整机的各司其职。产品同质化。 而汽车行业还没有出现这种分工,还是电脑30年前,手机10年前的情况。厂商上下通吃。没有独立的供给高品质总体方案的厂商出现。 有发动机厂商,有变速箱厂商,有各个部件的厂商。 但是从底盘、到动力总成、到ECU,全部给你做好了,但是不卖整车。让整车厂买去自己加附件,做外形,改配置,出新车的还没有。 大众、丰田、福特等厂商,在自己内部达到这种要求,所谓大众套娃就是这么套出来的。但是没有一个厂商,提供跨品牌的服务。 如果用电脑和手机的产业链思路来套汽车,那么先进的汽车产业链应该是这样的。 最上游,研发公司,研发发动机、变速箱、底盘、ECU的核心技术,根据核心技术你可以生产出世界第一流的产品。研发公司只卖授权,给公版,不做具体产品。类似ARM、POWERVR 第二层,零件制造公司,买研发公司的授权,制造有竞争力的汽车核心零件,譬如综合性能最佳的发动机,换挡最快最平顺寿命最长的变速箱。 而事实上,我们看到的十佳发动机是宝马xx发动机,大众xx发动机,而不是xx发动机厂xx发动机,已经被用于宝马xx、大众xx、奔驰xx、比亚迪xx、长城xx等车型。 这就是汽车行业产业链相比手机缺失的一个环节。 软件上,ECU还在史前时代,没有一个统一的业界公用操作系统。各家做各家的,没有统一的兼容性。大量重复劳动。 第三层,方案公司,这个其实有,但是因为第二个产业链条的缺乏,方案公司并不能选择到性能足够好的部件,调试成顶级的车型。 如果产业链完整,方案公司,可以选xxx的发动机、xx的变速箱、xx的底盘,xx的ECU,用xxx操作系统。经过调试测试设计。最后出来一个家用轿车的方案、运动型车的方案,豪华车的方案...... 第四层,汽车制造厂商 比亚迪、长城、现代、丰田,都是从方案公司买方案,然后自己加减配置,用不同的车厢、座椅。制造自己品牌的汽车。因为第三层是标准化,大批量,高性能。所以就有很大的成本优势。 不选用第三层方案,自己做的公司就被小众化,边缘化,并且逐渐淘汰。类似功能机时代的摩托罗拉面对MTK,智能机时代的诺基亚面对安卓手机。 最终新的产业链成型取代旧的产业链。汽车工业完成革命。 四、中国汽车的破局与崛起 前面说了,只要进入到同质化时代,就是中国厂商崛起的时代,从纺织品,到机电产品,到通讯,到电脑,到智能手机,都在印证着这一点。 而汽车行业现在还没有同质化,还处于电脑30年前,手机10年前的状态。还没有汽车界的intel、微软、MTK、高通、谷歌。只有BBA、丰田本田日产,他们相当于当年电脑界的IBM、COMPAQ、SGI、手机界的诺基亚。摩托罗拉。 所以,中国汽车产业就出不了联想,出不了华为中兴,出不了小米、OPPO、VIVO。 中国汽车产业要破局,必须有提供核心硬件、软件平台的企业出现。这种企业本身也会成为未来汽车产业链的巨头。 外国企业提供不了这种巨头,中国汽车工业就需要自己制造这种巨头。 现在,中国汽车还在各自为战,吉利收购了volvo,北汽买了萨博的两个车型的技术,比亚迪山寨了大众的发动机和变速箱、奇瑞和奥地利合作搞发动机。合资厂这些年市场换技术,也换了一些国外的技术。 应该说,零零碎碎的,各个厂商已经有了一些发动机、变速箱、底盘、ECU的技术,自主研发也有一些,比亚迪的混合动力等等。 但是相比巨头,国产厂各自为战,实力都不足,只能给各个击破。合资车做到什么价位,国产车就在什么价位溃败,如果关税壁垒不再,国产车靠什么生存? 如果有机构能协调国产汽车厂的利益,把零碎取得授权和核心技术整合起来,做自己的上游厂商。就有改变汽车产业链,引发产业革命的可能。 譬如,把发动机技术整合起来,萨博的技术、VOLVO的技术,比亚迪的混合动力技术、奇瑞的技术,能不能做出品质不逊于国外巨头,价格更低的国产发动机? 各个厂商不再自己研发发动机,而是把资源整合起来,成立一个合资发动机厂商自己做出一个高水准的发动机总成,给各个厂商用。 国产车就可以告别老旧的国产三菱技术发动机了。而且这个发动机水平够高价格够低,还可以给大众、奔驰、宝马、丰田用。 同样,变速箱各家也有零零碎碎买的技术授权,能不能整合起来,做一个变速箱企业? 底盘方面,运动型底盘一汽、海马有马自达的,奇瑞G5是莲花调教的,舒适性底盘上汽有罗孚的技术,一汽有丰田的技术。卡车底盘本来就是国产的强项,要整合资源也是应有尽有。 如果能够整合起来,组成四层产业链,未必水平很高,只要做到当年MTK的水平,就足以改变国产汽车弱势的地位。 品质、市场、研发循环促进,靠中国10多亿人的自有市场,自我循环就可以达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甚至带动整个汽车行业的重新分工。 当奔驰、宝马、大众、福特、日产的发动机公司独立出来,为全球所有厂商平等供货的时候,就是国产车达到同质化,完成屌丝逆袭的时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