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新松

相关博文
  • 热度 34
    2016-3-8 09:11
    989 次阅读|
    0 个评论
    3月5日,由“中关村融智特种机器人联盟”、“RT创投咖啡”联合主办,“启迪之星”、“正和岛”协办的“机器人大讲堂”系列活动第二讲在京继续。 中科院沈阳自动化所研究员、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以《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深度思考》为题,应邀与机器人领域的专家、企业家、机器人爱好者、媒体代表等80余人一同进行了分享与探讨。 2014年,曲道奎在接受采访时曾谈到,机器人产业正处在大发展的转折时期,机器人技术与网络技术、云计算及大数据等信息技术相结合形成的“集智能化、信息化于一身的机器人”,将成为未来这一领域发展的趋势。 两年过去了,曲道奎再次对话。当记者提到机器人这一发展趋势是否实现了,机器人产业产生了何种转变这些问题时,曲道奎指出,目前“集智能化、信息化于一身的机器人”变革时代已经来临,机器人产业发展所面临的情况也发生了深刻变化,真正实现了由机器向“人”的转变,情况已经跟两年前完全不一样了。而转变,则主要体现在网络、数字化、大数据、包括智能、感知的“结合”等方面。 “严格来讲,虽然现在只是‘结合’,还是比较肤浅或者刚刚开始,但是这是一个质的变化。”曲道奎对记者说。 曲道奎认为,过去的机器人完全是一种独立的“机器”,而现在则转变了过去机器人所具有的仅仅是一种机器设备的概念,真正的成为了一个智能终端、或者说是智能体,把过去独立、分散的设备形成现在的物联网、智能体。 现在的机器人改变了过去不会听、不会说、更不会看的传统机械设备,目前来讲,机器人智能是方向,感知、认知、思考则是未来机器人的发展趋势。 “感知智能来源于各种感知系统体现出来的,通过识别,机器人具有了识别能力,识别整个的环境、物体。过去,我们讲机器人是个瞎子,机器人只能做一些简单的搬运等工作,现在通过识别、传感、通过感知,机器人具备了基本的、甚至是复杂作业的能力,甚至可以代替一些高级技工、技师的工作。”曲道奎说。 在曲道奎看来,过去的机器人,只能称之为“带编程的机器设备”,而不是真正的机器人。在变革的环境下,机器人对不确定的物体不是只靠“指令”来动作。工业机器人、服务机器人都需要感知,这样它就能感知力度、精度等原来只有“人”能具有的能力。 但是实际上,现在机器人与之前最大的区别就是对环境的适应、认知和判断。现在,机器人已经开始跟人工智能、感知系统结合。 “过去,机器人强调精度的准确性,现在更多的谈适应能力、感知能力等‘软’能力,也是‘智慧’的能力。全球机器人的保有量在200万台左右,按产业来讲,100多万台根本称不上‘产能’。目前,国内更多的往往是机械设备,大家往往都是按照一个设备来做,按照固定作业的编程来做,这也是新松公司跟他们最大的差别。”曲道奎说。 机器人在全球都被发达国家作为国家战略,学术界、产业届、投资界等都是产业热点。产业变更的时代催生的机器人产业的变革,其中最关键的就是要把握趋势,方向对了才能做的更好。 曲道奎说,机器人很多的相关技术如3D打印等,现在还处于自身的发展过程中。M1.0,机械设备的革命满足了大规模的生产、等前三次工业革命;而工业4.0就要求生产模式要快速的稳定,也就需要M2.0,即第二次机器人革命。材料、结构、电子、网络、伦理、社会道德等等,机器人涵盖了几乎所有的技术,也为各种技术提供了一个试验验证的平台,对其他的行业、产业有巨大的支撑作用,支撑着制造模式的变革,会跟我们的生活、社会越来越紧密。 曲道奎强调,机器人不能作为制造业的技术手段,而是制造模式的转变。对于什么是机器人、什么是自动化设备、什么是机械化设备的问题要搞清楚。现在机器人已经脱离了制造业的范畴,可以应用在空间、特殊领域如医疗等领域,已经成为了人类的合作伙伴,这也是现在来说最大的一个变化,机器人产业的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 热度 23
    2016-2-24 14:06
    1046 次阅读|
    0 个评论
    他与机器人结缘30年,是推动中国机器人由研究走向应用的第一批创业者之一。他既是企业家,也是科学家,带领企业成为中国高新科技企业的成功典范,创下80多项国际领先的突破性专利,他让中国人在世界机器人领域挺直了脊梁。他深刻洞察中国机器人产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成为“中国智造”的标志性符号。 1月29日,“2015十大经济年度人物”颁奖盛典在北京竞园艺术中心隆重举行,沈阳新松机器人总裁曲道奎同程维、丁山华、方洪波、林左鸣、郁亮、袁仁国、梁建章、张士平、朱共山国内十位企业家当选“2015十大经济年度人物”。 “2015十大经济年度人物”评选是由新浪财经、人民日报(客户端)、澎湃新闻、吴晓波频道联合打造的年度盛典,主题为“致敬时代驱动力”,从“创新性、颠覆性、前瞻性、成长性、新锐性”五大维度,寻找在这个转型时代下引领商业之美、产业创变、时代之潮的经济年度人物,向那些前行突围的各行各业领军者致敬。参与本次评选的共有525位企业家,他们所在的行业覆盖了互联网、制造业、金融、地产、能源、文化娱乐、医疗等。 评选共分为两大环节,分别是网络投票和评委评选。网络投票从2015年12月10日开始,截至2016年1月15日。据统计,104名候选企业家共计获得有效票数2738万票,其中前11名候选人票数突破100万。评委评选则是从1月15日开始,25位评审评委经过评审和复评,遴选出上榜企业。最终,沈阳新松机器人股份有限公司总裁曲道奎荣获“2015十大经济年度人物”奖项。 曲道奎发言中说道,中国机器人的产业发展历程并不轻松,作为中国工业机器人领军企业,新松经过16年的发展成为全球市值第三的机器人企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机器人未来一定会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成为人类生活、生存的好伙伴。
  • 热度 21
    2015-11-10 13:52
    1082 次阅读|
    0 个评论
    在工博会的机器人展上,多家展出的服务型机器人功能都高度类似:送餐、导购或者迎宾。在国内知名机器人公司新松的展区,一位来自广州的刘先生对导购机器人很感兴趣,但在反复询问之后,他的热情有点受打击。 刘先生是一位酒品经销商,公司里有数百名导购员,分散在各个不同的餐饮场所和超市,每名员工每年成本至少要4万元,但让他更头疼的是人员管理,“人多了不好管。”今年开始,几则机器人餐厅的消息让他开始对这种新型产品有了兴趣,“如果能替代真人,只要给它下指令,不就很简单了吗?” 听说今年工博会有机器人展,刘先生特意从广州飞到上海考察市场,可几个展商问下来,他觉得自己有点过于理想了。据新松现场工作人员介绍,一台迎宾机器人的市场标准价是30万元左右,这大大超过了刘先生的预算,更关键的是,机器人对人工的可替代性从目前来看,还很难做到,比如机械手的精准度、人机交互的智能性、对客人需求理解的准确性,都难以达到刘先生的要求。 “目前大多数服务机器人对人工的替代性大概只有15%-20%左右,最多也只能替代40%左右的工作。”上海盛顺机器人有限公司销售总监牛国华告诉记者,他们公司成立于3年前,目前主要研制开发的机器人也都以导购、迎宾、教育为主。 “严格意义上说,40%的替代率其实就是不可替代。”哈工大机器人集团副总裁乔徽对此并不讳言,目前相对热闹的餐饮、导购等服务机器人,智能的水平还相对比较初级,它们更多时候承担的是为门店增加噱头、吸引客流的作用,而并非可以真正替代人工,“一个送餐机器人得配一个服务员端菜,甚至有时候因为机器人客流增加,反而需要增加人工。” 新松在这次工博会上展出的第一代迎宾导购机器人,据工作人员介绍,这个机器人并不具有联网的功能,客户可以通过语音或者触摸屏向它提出自己的需求,机器人在自己本地系统里搜索答案后回答客户。但这样的功能,与原先银行大堂里的迎宾电脑并无太大的区别。不过,新松的第二代送餐机器人增加了人脸识别、云端联网等功能,可以做简单的人机自然语言对话,他们准备用这款产品替代第一代无摄像头的送餐机器人。
  • 热度 27
    2015-11-5 10:29
    1666 次阅读|
    0 个评论
    2015年中国国际工业博览会3日在上海国家会展中心开幕。本届工博会首次移场国家会展中心,展会规模和参展企业双双创下历史之最。 据悉,本届工博会以“创新、智能、绿色”为主题,设有工业自动化、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机器人和航空航天技术等9大专业展,展示规模达23万平方米,超过2200家参展商完成折合展位数11226个,比上届增长38.55%,均创下历史新高。2015工博会首日,新松公司举办了柔性多关节机器人新品发布会,吸引了不少参观者驻足。 据悉,此次展会新松公司重点发布的新松柔性多关节机器人是国内首台7自由度协作机器人,具备快速配置、牵引示教、视觉引导、碰撞检测等功能,具备高负载及低成本的有力优势,满足用户对于投资回报周期短及机器人产品安全性、灵活性及人机协作性方面的需求。发布会现场,新松柔性多关节机器人巧妙地与舞台演员互动表演了炫酷的机器人舞蹈,以及柔美的中国太极等节目,将新品高灵活度、高精确度和高安全性的产品特征诠释得淋漓尽致。 新松公司上海机器人创新与应用促进中心副主任田劲松博士表示,新松柔性多关节机器人特别适用于布局紧凑、精准度高的柔性化生产线,满足精密装配、产品包装、打磨、检测、机床上下料等工业操作需要。相较于市场上出现的同类七自由度协作机器人产品,基于自主研发技术,新松七自由度协作机器人在负载或成本上都优于同类产品。其极高的灵活度、精确度和安全性的产品特征,将开拓全新的工业生产方式,引领人机协作新时代。
  • 热度 28
    2015-2-16 11:29
    996 次阅读|
    0 个评论
    什么是工业4.0?什么是“黑灯工厂”?新一轮产业革命,将给新常态下的中国经济带来什么?最近,新华社记者来到东北大地,与站在顶尖产业潮头的企业家对话,探寻工业4.0之秘,探寻创新驱动之源。   参与对话的企业家:   曲道奎:新松机器人自动化股份有限公司总裁、董事长   于德海:大连光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对话地点】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   机器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在沈阳新松机器人公司,记者大开眼界:机器人满车间来回穿梭——根据指令到仓库取货,搬运到工位上;然后由机械手装配零部件。此后的喷涂、烘干、检测、成品入库,全由机器人完成。这是机器人造机器人的场景,也是典型的“黑灯工厂”。新松公司是国际上机器人产品线最全的厂商之一,也是国内机器人产业的领导企业。   新华社记者:机器人使生产精度更高了,但是机器人也是排斥人的过程,会不会对就业造成影响?   曲道奎:它不叫排斥人,叫解放人。工业革命使人成为机器的**。工业4.0时代,要把人解放出来,机器做真正的机器,人要做真正的人。   “机器人”三个字可以分开念:机器——人。从诞生至今的半个世纪,重点发展前两个字:机器。虽然高端,没离开机器的范畴。大数据、网络、云技术、传感技术出现后,现在开始往“人”字上发展了。这个“人”字并不等于人的体形,是人的智能、人的功能。   新华社记者:那得有掌握科技知识的人才行。新松公司成功的主要因素有什么?   曲道奎:新松公司的结构完全是创新性的结构,80%的人员是搞研发、设计、创新。在全球所有机器人公司里边,新松产品线最全,在国内企业里没有对手,主要和国外企业来争。现在企业的竞争已经不是单一的技术、产品、品牌、人才竞争,是综合实力的竞争,最体现综合实力的特征还是在资本上。新松市值在全球机器人行业里面名列第三。   新华社记者:新松的性价比在国际上有比较优势,这和咱们的劳动力成本便宜有关系吗?   曲道奎:现在是机器人生产机器人,将来在我们的产品成本里面,人力成本体现会越来越少。过去中国跟国外比是成本优势,主要集中在劳动成本,现在劳动力成本有优势,但越来越弱化。   新华社记者:你对机器人产业未来的发展模式和面对的挑战有什么想法?   曲道奎:数字化时代,全球市场上没有任何空隙。一旦落伍,不但吃不到肉,可能连喝汤的资格都没有了。现在企业成长的规则变化太快。将来颠覆机器人这个行业的,肯定不是原来搞机器人的,而应该是两类人:一类就是银行家、投资家;另外一类就是搞网络、电商的。这些人和传统的投资人做企业完全两样,不按规则出牌。   在机器人等高技术行业,资源整合成为一种趋势。现在如果企业还走原来的关起门来自我发展这种模式,是走不通的。机器人产业发展,更多的要在模式上创新,否则的话,最终还得沦为高端产业链里面的低端生产商。   在5年到8年的黄金窗口期里,中国机器人企业如果成长为国际级的企业,我们就在世界大格局中占据一席之地。否则,就又沦为产业链的低端,做服务、加工和制造,重现辉煌之后的衰落。   【对话地点】室温20摄氏度,与室外温差40摄氏度——这是一个深19米、面积1.5万平方米的地下车间。这就是大连光洋科技的地下机床王国:一排排机床代表着世界顶尖技术,都源于他们的自主创新。成立于1993年的大连光洋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是一家民营企业,拥有亚洲最大的地下工厂。依靠坚实的创新队伍,十年磨一剑,投入十亿元,取得了一系列自主创新成果。在其地下机床王国里,成功研发了五轴联动机床,并打入机床鼻祖德国的市场,令西门子、发那科等跨国巨头为之侧目。   新华社记者:现在很多企业产能过剩,而光洋却是生产能力不足。你认为这几年企业能经受外部环境的波动,最大的原因是什么?   于德海:靠始终如一的创新驱动。其实我们发展到现在这个程度,也不是一开始就有规划。我们做基础技术的准备工作是整整十年,这十年全是投入,没有产出,主要靠着其他产业的收益往这投。   新华社记者:你刚才说的这个十年投入,没有产出,整个十年投入了多少?   于德海:公司自己的投入应该说将近十个亿。创新驱动需要一个长时间的积累,而对于这种长期研发的容忍度,社会还是不够。   政府部门对我们发展给了很大支持,但是支持一年、两年、三年、四年,我们为大连市产值贡献不大,不单是埋怨我们了,还埋怨到了这些部门:为什么还没有做出多大的贡献呢?这个不是大连市一个地方的事情,是全国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国家对技术的研究、共性技术的研究、关键零部件技术研究,社会得有个真正的容忍度。经济发展走到这个程度了,需要靠转型来升级,靠创新来驱动,但是创新驱动不是一个说创新驱动就能创新驱动的事情,得需要一个长时间的积累,而且这里面要有建立一支人才队伍。   新华社记者:创新确实不是一日之功。十年的积累,这么大的投入,一般人是沉不住气的。你认为中国制造现在面临什么样的风险和挑战?   于德海:中国制造下一步必须走向智能化。现在世界正发生新一波世界工业革命,德国叫“工业4.0”,美国人说是“第三次工业革命”。这次工业革命在一些领域已经有所体现。比如,日本发那科公司的电机制造,从原材料进去,中间的制造过程,检测、包装,最后成品,完全是无人化。人家叫“黑灯工厂”,就是工厂可以关着灯,照样在生产。这次智能化制造浪潮,如果我们跟不上去,还是采用劳动密集型来生产产品,那企业在市场上将很难占到份额,很可能被人家排挤出去。   新华社记者:看到机器人领域、智能机床领域取得这么大的成绩,感到很鼓舞、振奋。机遇当中有危机,危机当中又孕育着希望,值得深思。 本文转自新华每日电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