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度 21
2015-7-16 16:16
1218 次阅读|
1 个评论
如果能够通过时光机穿梭到未来,人类会为自己在科技方面的发展予以惊叹吗? 传说中在大约半个世纪前,曾经发生过这样一件事:某一天,一群当时世界上最聪明的科学家,因为某个共同的原因聚在了一起,他们想要做一件事——为所谓机器人做一个命题和预想。 如今,40多年已经过去,是时候将当时的科学家接来“看看”成果了。在走出时光机的瞬间,面对着我们摆在面前的当下最先进的机器人,他们会露出什么样的表情?惊喜?欣慰? 错!是失望。 因为在上个世纪70年代,那些惊才绝艳的科学家们关于机器人的奇思妙想,基本无一实现。 为什么?我们到底,做错了什么? 现在哪怕最高级的机器人,原本都是低级货, 或者根本不是机器人。 长久以来,我们不断发展的机器人技术,其实也并不是那么让人引以为傲。 在今年天津武清区举办的第二界中国机器人峰会上,徐扬生院士的主题演讲,吸引了在场几乎所有听众的注意,当然,也包括记者本人在内。毕竟,让“传说中的前辈们”失望的,正是我们自己。几十年来,尽管机器人技术在不断前进,但最关键的部分,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 “我们必须要认识到,智能的重要性。” 在此之前,还是要老生常谈:机器人到底是个什么东西?如果这个问题太水、太难回答。那么徐院士用了另一个问题予以替代:“如果设立机器人学博士学位,应该有哪些课程是必须掌握的呢?”事实上,这个问题20多年前就有了答案,当时世界上最权威的科学家们将最基本的知识概括为三个部分:感知、认知,和行动。 也就是说,这是一台真正意义上的机器人,应该具备的三种基本功能。用一种最为通俗易懂的解释:起风了(感知)——该不该加衣服(认知)——应该加衣服(行动)。这才是一个真正完整的链条。而长久以来,机器人技术的进展却基本都在“行动”,即完成动作上,但从常理上来判断,“感知”和“认知”,才应该是智能最重要的环节。以此推断,几十年以来,机器人的面世以及逐渐普及,的确对应了所谓“解放生产力”,但此生产力仅仅是人类身体上的解放,而心脑部分,则依然是最大的难题。 而为什么智能那么重要?徐院士用了一种近似哲学的方式来进行了举证。 据说,医学研究证明,人体的更新是通过一定的时间予以完成的。比如每一个肝细胞的更新需要大约三个月的时间,皮肤细胞是28天(所以众多护肤产品会以28天为一个周期),胃黏膜是6天、肠粘膜是3天,而目前时间已知最长的是骨骼细胞,需要十年。如果这些成果是正确的,那代表了什么?从肉|体的角度,每一个人十年之后,会与现在截然不同。 而与之正相反,每个人的心肌细胞,一生中却最多更新1.5次,脑中枢以及眼睛神经细胞则终身不变。也就是说,每个人的心脑,在一生中基本是不会更新的。 结合以上的研究成果,徐院士得出了一个听起来很玄幻的推论:“你是谁”并非取决于肉|体,而是心灵与大脑。足以见得,心脑比之肉|体,对于人类更加基本。 再回到机器人、机械工业,甚至放大到整个现代化身上,你会发现,现代化所进行的几乎所有目的,只是肉|体的解放,而那些先进的机械代替的,基本是人类肉|体的运作。所谓的机器人亦同,因为截至目前,细数那些不同种类的机器人,几乎全无智能,即使有,恐怕也只是一点点而已。人类的心灵与大脑,其实并未得到解放。 而在上个世纪70年代,科学家们心中的机器人是什么样子?除非真的出现时间飞船,我们已经无法从本人口中得知。不过我们可以问一问,那是一个什么样的年代?科幻电影中不朽的《星球大战》于当时诞生,其中出现的机器人R2-D2和C-3PO已经成为经典,它们有听觉、视觉,和判断能力,可以相互沟通,甚至有自己的性格特色!尽管比人类显得笨拙,但它们已经具备了人类的雏形,也兼具感知、认知和行动三个基本能力。 也许在当时科学家们的眼中,未来的机器人应该是这个样子或者比之更好。那么当他们看到现在我们的机器人,会说些什么呢? “哦,简直太低级了!这根本不能称为机器人吧?!” 你觉得没用的东西, 明天也许就能赚大钱。 好吧,也许以上这些,只能满足你的猎奇心理,也许你会问:这与我又有什么必然的关系吗?请先让我来复述一个场景。 “这些都是我们团队暂时的研究成果。”时间地点还是在机器人峰会上,徐院士将一段段小录像展示给在场的听众,大屏幕上出现的一台台机器人,形态各异、功能各异,但伴随着演讲者本人的介绍,一句话被反复的加以提及: “目前我们还不知道它具体能拿来做什么。” 台下的听众绝大部分来自于企业界,说句难听的,如果在企业里搞研发,对着老板说出这样一句话,八成就离被炒鱿鱼不远了。 既然没用,那研究它来做什么? 但当演讲结束,交流提问环节,正是一位来自企业界的人士,提出了这样的问题:“我是来自农林地面设备相关企业的,刚才您展示的爬树机器人,是不是能够用于例如果树的剪枝、除虫一类的工序?” 一个问题,彻底打开了局面。刚才展示的时候,徐院士将爬树机器人也列入到“不知道能做什么”一列,但一旦这台“只会爬树的机器人”亮相,一次小型的头脑风暴就开始了: “理论上应该可以,在爬树的基础上加以进一步研究。” “那么一旦研发成功,现有的与剪枝、除虫等相关的都是地面设备,它们是不是会被淘汰?” …… 那一时刻,我似乎看到了一个产业的诞生。 如果你认为这是危言耸听,那么听过达芬奇机器人吗?这台依托于麻省理工学院的技术研发而成的机器人,代表了当今世界外科手术机器人系统的最高水平。而它又有多智能?从资料上看,仍然需要专业的外科医生通过相关系统平台予以判断操作,其过程有点像高级的“电脑游戏”。达芬奇机器人智能吗?与一般的机器人相比,它无疑是进步的,尤其是感知环节上,但与那些想象中的机器人相比,又似乎是差得远了。而今,一台达芬奇手术机器人的价格在300万美元左右,而成本据说只有50万美元,已有超过2000台机器人被售出,未来还会更多。 由此可见,在智能上面哪怕是一点点的进步,都有可能带来巨大的机会、市场,以及财富。而这一点点进步,同样也需要长年累月不断的基础研究和技术研发。 中国和美国的差距, 难道是简单的技术水平问题? 要从根上找原因。 或许在不知不觉中,大部分人对于机器人的研究,会不自觉地忽略智能技术方面,因为它着实太难,短时间内难以得到回报,甚至都不知道能否得到回报。尤其对于以日本、中国为首的亚洲地区机器人企业来讲,用机器人来替代人类进行基础劳动,是最重要的研发目标。但欧美地区的科学家,尤其以美国为首,却在对于机器人的基本认知上,与亚洲有着微妙的偏差。 大部分美国科学家认为,之所以要研发机器人,其最大目的并非替代普通人类劳动力,而是能够在人类很难、甚至无法活跃的领域予以发挥作用。或许正是由于出发点的不同,美国在机器人智能方面的研究,似乎总是领先于其他国家和地区。因为这些研发的起点,往往是异想天开的、疯狂不切实际的,甚至乍一看没用且不可能做到的。 但纵观历史长河,几乎每一项原创发明(非改良版),最开始都会被当成是疯言疯语,即使有成,也不能够立刻发挥作用。就像美国对于手术机器人的研发,有人曾将之追溯回1985年,当时的美国人居然用工业机器人辅助进行脑组织活检,这简直是胡来!但之后数年,手术机器人、微创手术机器人……一直到如今著名的达芬奇机器人相继诞生。这不仅仅只是一台手术机器人系统那么简单,在它的背后,是相关基础学科以及工程技术的大幅进步与领先,这些单拿出来或许表面上是无用的,但它同样也是无价的, 人们对于手术机器人最大的想象是什么?也许会有一个大小如胶囊一样的小东西,将它吞咽之后几个小时,它就会将治疗程序在体内完成,连体表开刀甚至打针都不用,患者只需在一个不错的环境下静悄悄地躺一会儿,睡上一觉,醒来之后,身体就痊愈啦! 这样的想法会实现吗?也许会,因为随着进一步研究,小型手术机器人正在主导着潮流,而究竟能小到什么程度?谁知道呢。人们只需知道,这项早在30年前就已经开始的研发还远没有走到它最辉煌的时候,而当它一旦接近辉煌,再开始投入就已经晚啦!或许,现在已经晚了。 前不久在网上有一段视频着实火了一阵。一只狗,在主人早上起床的时候充当了闹钟、清洁工、厨师、佣人、门童、保安等一系列角色,为主人煮咖啡、烤面包、拿报纸、扫地擦桌子,在主人沐浴结束的时候递上浴巾……这只狗“简直成精了”,要知道,它替代的基本都是人的工作。视频真假姑且不论,但徐院士却说,这样的机器人,是可以研发生产出来的。但问题只有一个:时间。 徐院士估算,研发出这样一台机器人大约可能需要15年的时间,这是一场漫长的、需要坚持到底的战争,初期资金投入或许不多,但需要连绵不断。至于多少年能收回成本?甚至能否收回成本?这些现在根本无法回答,也不排除15年的研发变成“鸡肋”的可能性。试问在中国,有哪些企业或是机构,会为这样一台“机器狗”,进行这样的投入?很少,甚至可能没有。 但要注意的是,未来某一天,当你终于发现了它的商业价值,想要投入的时候,或许会发现,别人,已经走得很远很远了。 真正的机器人研发是一场盛宴,是一场凌驾于工业革命之上的智能革命? 最后,让我们来说一个开放的命题:对机器人智能的研发,并不只是一个目的,它的意义其实远比人们想象的大得多。 对于人类的科学技术史,目前最通用、格局最大的阶段划分概括,恐怕就是工业革命,包括正在进行的第四次工业革命在内,每每提及,人类血液中流淌的自豪感就会时时叫嚣,的确,那是属于人类特有的骄傲。 但如果将人类的解放按照上文所说从肉|体和心脑上予以区分,那么这几次工业革命无疑只是肉|体解放的不断加深和延续。而肉|体解放的下一阶段无疑是心脑解放,很多科学家将之称为智能革命。智能革命不是工业革命的延伸,而是向更高层次的迈进。不只是生产力,人类的头脑、心灵、智能与智慧,将会在智能革命中被不断解放,而机器人,无疑是它的第一站。 从这样的世界观出发,机器人会瞬间变成一种未知的、我们从未认识过的事物,他的未来有了无限的可能。比如,在外观与结构上,同样在现场作报告的甘中学博士就提出了可能的发展路线——积木式机器人,将所有零件简化为三部分:驱动关节、连接件、智能终端。每个人以自己的要求来任意组装机器人。而在这样的前提之下,加上互联网,机器人就很有可能替代手机成为下一代智能移动终端。 以此为起点,人类如果继续发散自己的思维,脚步不断向前迈进,机器人会发展到什么地步呢?机器人以外,还会出现什么样的东西?而当心脑也得到解放,人类社会将会重新分工,有些职业如医生、司机,会不会真的消失?人类将会到达什么样的境界? 似乎,这真的已经进入哲学的领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