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展讯

相关博文
  • 热度 23
    2016-3-16 16:44
    1345 次阅读|
    0 个评论
    2015年的手机芯片市场:高通被反垄断调查、联发科冲击高端市场、紫光强势收购芯片企业…… 市场竞争激烈。高通、联发科利润双双下滑,甚至传出拆分和被收购的消息。然而,更是雪上加霜的是中国手机厂商要自研芯片。         首先看看自研芯片厂商高通、联发科、展讯、海思自研的智能手机CPU有哪些:   华为不用多说,一直在关键机型上使用海思芯片,刚刚发布的950据称可秒杀高通820;小米则被曝从ARM授权了全系列内核方案,自研进程加快;中兴通讯终端事业部CEO曾学忠则透露明年将有Pre-5G芯片问世。         对于芯片厂商来说,手机厂商自研芯片的举动是否会造成威胁? 手机厂商自研芯片热      “2015年芯片市场竞争激烈,但大家表现都不好。高通、联发科利润都在下滑。” 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王艳辉向网易科技总结道。         根据高通发布的今年第三季度财报,净利润下滑44%,甚至被传出业务拆分的消息。而来自高通和展讯的上下夹击,联发科前三季度利润同比下跌40%。在年底,一度传出紫光入股投资的讯息。         然而,更令这些芯片企业头疼的是,中国手机厂商想要自研芯片。         小米自从2014年底被传1亿元投资芯片技术之后,又被爆出加快芯片研发步伐,获得了相关授权,并且明年年初将有可能推出自研芯片。         中兴旗下的中星微电子虽然一直以来也有自研手机芯片,但大部分是对外合作的形式,自己手机尚未采用。         苹果使用自家设计芯片的成功一直以来就像个“萝卜”一样摆在手机厂商的面前。         三星也从未停止过对Exynos的研发脚步。         华为采用自家麒麟芯片逐渐和国产手机厂商形成了差异化的竞争。         LG也在2011年的时候也对外宣布要通过自主研发手机芯片,进一步提升在智能手机市场的竞争力。         手机厂商自研芯片不会长久。手机芯片市场竞争已经白热化,技术门槛过高,如果没有打算长时间的资金、人力和研发的投入,只是小打小闹,博得噱头,难成气候。 为何坚持自研芯片?      术业有专攻,手机厂商为何要碰不熟悉的芯片领域?         “芯片是手机厂商取得个性化的最好方式。”王艳辉认为,“华为手机能够取得成功,与竞争对手形成差异化的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使用了自有芯片。”         华为手机的两大特点:信号好以及待机时间长。在客观上,海思芯片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除了可以形成差异化之外,曾学忠提到了3点坚持做手机芯片的原因:      首先就是为了掌握话语权,如果不掌握核心技术,没有办法掌握制高点;      第二就很关键的一点是实力为王,市场不相信眼泪,没有自研芯片很难实现与西方的博弈;      ‘第三点考虑到降低成本和抗风险能力,手机厂商也需要有自研芯片。           根据野村证券的报告,智能手机平均成本在10美元以上的零部件包括:应用处理器、基带芯片、NAND闪存以及屏幕等等。芯片一直被视为是影响手机成本的重要因素。使用自研芯片,无疑会大大降低手机成本,提高市场竞争力,尤其在中国市场的价格战上。 门槛高 自研芯片能成气候吗?       对于手机厂商的美好构想,来自高通市场营销高级副总裁蒂姆•麦克唐纳的回应是:“很多公司通过不同的方式和我们竞争,有的是通过垂直整合,想获得规模化发展,但发展之后又慢慢打散,发现垂直整合的效果没有达到原来的预期。类似的市场竞争或竞争举措由来已久,而且都会周期性的出现,我们已经习惯。”         Tim认为,芯片产业只有做到规模化的产品才能做好。这里规模化的含义是指只有达到一定的业务规模才能有效地应对技术生产制造中的复杂性。“我们需要基于一定的业务规模才能解决问题,这里包括要和开发人员、第三方来打交道,我们的优势就体现在这里。”他认为。         高通高级副总裁兼中国区首席运营官罗杰夫举例道:“以LTE为例,骁龙处理器或者骁龙LTE调制解调器能够支持OEM厂商在不同产品,全球不同网络上进行测试,从而在全球数百个市场同步推出产品,这也体现了规模化优势。”         罗杰夫认为,规模化优势不是突然之间可以获得的,需要投入非常多的资金、人力、物力并收购一些其他公司,进行长时间积累才行。         对于手机芯片,有4个部分非常重要:CPU即中央处理器;GPU也就是图形处理器;还有就是BPU信号处理器以及各种传感器。         中兴通讯消费终端战略与MKT副总经理吕钱浩向网易科技解释道,CPU除了英特尔之外基本上都是ARM授权,这意味着CPU可以买到;GPU的话,苹果、三星、华为、联发科等都需要授权,购买到。据传,苹果正在秘密开发自己的GPU,以提升竞争力,拉升毛利大概有120多家厂商可以提供,可以购买到。       但BPU信号处理器是未来万物互联以及实现通讯功能的核心点,全球只有10家公司可以提供BPU技术,而且不会愿意有公司授权这部分技术。这意味着BPU的开发难度最高,投入最高,战略意义最大。         所以,手机厂商如果仅仅是通过购买获得的一些授权战略意义不大,难成气候。         分析认为,手机厂商如果进行自研芯片,需要具备标准和知识产权的储备,基带没有授权,有可能侵权;另外,需要系统化集成能力,而不是简单的模块相加。         手机芯片研发是一个无底洞,需要投入巨资。         高通中国区董事长孟樸在接受采访时透露过去30年,高通在研发上累计投入370亿美金,每年坚持把超过20%的收入都放到研发上。华为海思也是积累了20多年,投入研发人员5000人,才在近2年初见成效。         这是一条难言必成的艰辛之路。   微信公众号搜索"ittbank"加关注,每日提供最新的手机、MID、机顶盒、安防、液晶屏、摄像头、无线WiFi、智能穿戴、智能硬件等信息,推荐关注!
  • 热度 19
    2015-3-10 17:27
    1977 次阅读|
    0 个评论
      在MWC2015上,手机芯片厂商动作频频,高通发布自有64位核心的骁龙820,联发科发布新的高端品牌helio,三星结合新品,Exynos 7420惊艳全场。     而中国“芯”则低调了很多,麒麟930跟随荣耀X2出场,并未获得太多关注,瑞芯微要进军的也只是低端市场。面对来势汹汹的国际巨头,中国“芯”应该如何应对呢?      生存or毁灭手机,中国“芯”的未来之路     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国手机都是用的外来芯片,中国的微处理器产业非常薄弱,制造不出手机用的芯片。手机芯片是高大上的产业,中国人无法染指。     最初的转机是山寨机市场,在功能机向彩屏进化的年代,MTK异军突起,靠山寨机市场大获成功。台湾人能干,大陆人为什么不能干?     清华海归们办起来展讯,从基带芯片入手,到集成基带和应用芯片的SOC,展讯迅速成为MTK的主要竞争对手,在功能机时代异军突起。     功能机过后是智能的时代,在很长一段时间,海思并不为人所知,而华为K3则告诉人们,原来华为也有芯片,虽然当年走WM路线押错了宝,但海思的名字已经被人们记住。     中国的3G制式是TD,这一制式与当年“巨大中华”里面的大唐关系密切,大唐芯片部门是联芯,联芯接TD崛起,也成为中国“芯”的一员。     刚刚加入战局是瑞芯微,瑞芯微从MP3起步,PMP、平板一路走来,业绩不凡,其成本控制能力被Intel看重,成为重量级的合作伙伴,Intel提供了X86核心和英飞凌的通讯基础,这使得瑞芯微能够从平板进入到智能手机市场,成为最新的游戏玩家。     于是,海思、展讯、联芯、瑞芯微成为手机中国“芯”的主要玩家。      不同的现状     在功能机时代,展讯日子非常好过,但是到了智能机时代,展讯有些跟不上进度。     智能机需要高价买高性能授权,而展讯的产品总是慢人一步,而3G、4G基带的研发难度也远大于2G,这让展讯有些力不从心。     2014年,展讯被紫光收购。有传言称未来国家将有意扶持展讯,替代国外的手机芯片确保安全,但是传言只是传言,目前展讯的日子不太好过。     与展讯类似是联芯,联芯也没有购买高性能的ARM核心,只是做一些最廉价的低端芯片,不过随着智能手机的性能过剩,低端芯片用起来也不错,联芯还有一定竞争力,前不久小米投资了联芯,传说将用联芯的芯片推出399元的红米,如果传言不虚,那么联芯未来会有一段好时光。     海思最近两年大出风头,海思的优势是有华为雄厚的资金支持,ARM核心说买就买,看看最近的A72核心购买者名单,海思就在上面。     海思还有一个优势的华为手机的全力支持,在海思性能不好,功耗过大的时候,华为手机不惜降低产品体验,坚持用海思的芯片。     在工艺资源上,华为的重金和地位帮助海思获得了台积电16nm工艺,对性能和功耗都有很大好处。     而海思也不辱使命,2014年大爆发,搞定4G高版本基带芯片,搞定SOC,这是技术强大的nVIDIA、Intel、三星至今没有搞定的。     随着华为手机销量的增长,海思的日子也越过越好,目前已经是中国芯中的龙头老大。     瑞芯微在几天前刚刚进入手机市场,但是它背后有两年补贴70亿美元的Intel,也不可小觑。      未来的竞争     从目前的态势看,两大巨头,高通和MTK都是高中低端全面布局,留出的市场空隙不多。     而中国“芯”在技术上相比两大巨头没有什么优势。要竞争就要靠综合实力。     单看技术层面,展讯无法抗衡,联芯退守超低端,海思勉强可以抗衡,瑞芯微在低端可以博杀一下,都没有优势。     但是结合上下游产业链则完全不同,海思有华为支持,联芯可能得到小米采购,瑞芯微别看是新来的,它和众多平板厂商都有多年合作关系,只要有方案,就会有大量的平板手机出现,瑞芯微丝毫不弱。     最弱的展讯则有一个“画”饼,紫光的收购和国家支持的传闻足矣让展讯支持数年。     也就是说,虽然中国手机“芯”技术无优势,生存却都没有太大的问题,虽然高通和MTK厉害,但是中国“芯”依然有生存空间,而且因为智能手机行业的激烈竞争,中国手机厂商有向上游产业链整合的意向,这几个中国“芯”都是宝贝。所以他们没有进一步合并的压力,还是各自过各自的小日子,继续发展。     最近几十年,中国本土的企业从服装业开始、到玩具、小商品、家电、PC、手机,逐步占领制造业,在芯片行业,中国制造的崛起也只是时间问题。虽然现在高通、MTK来势汹汹,但只要技术门槛破掉,世界终究是中国企业的。 (雷锋网)       欢迎各位IC同仁一起来交流经验、分享心得, 加我微信:icjxc520
  • 热度 31
    2014-8-13 16:45
    2583 次阅读|
    0 个评论
    近来IC界的戏越唱越热闹了。各路人马都开始往里裹,结局会如何?真不好说。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不舍得中国这个大市场,那就得照着中国的游戏规则来玩。 本集剧情介绍:东方雄狮正在收拾近来大别苗头的米国Q娃,忽然,宝贝展展出事了!原来,展展和宝岛M哥抢兵抢将时惹火了M哥,M哥悄无声息地找来宝岛警察,直接动手把兵将们拉进了号子…… 調查局北機站12日至位在新竹縣的鑫澤數碼公司搜索,約談前聯發科工程師並查扣大批電腦資料。圖/陳育賢   8月13日凌晨,台媒报道称 联发科出现大量内鬼,趁联发科与晨星合并之际,相互勾结并有计划的进行集体"带qiang出走"到大陆竞争对手旗下公司。 台媒指出,台方检调已于12日大规模搜索涉嫌“恶意挖角”的港商鑫泽数码公司,并将联发科前资深工程师郑国忠等10人逮捕到案,移送新竹地检署。 台业内人士称,鑫泽公司疑为展讯子公司,而且, 12日鑫泽被搜查时,检调破解其计算机主机时,发现服务器全设置在中国展讯公司 ;当检调人员正读取相关资料,即遭对方恶意切断(有 员工在发现检调人员到场时即通知了展讯 )。 台媒指称,由于2月中国商务部批准了联发科与晨星的双M合并,严重威胁到展讯、高通等竞争对手的市场,因此联发科的人才成为对手的猎取目标。台方检调表示,联发科给员工的薪津及分红配股等薪酬都不错,不过,此大陆竞争对手更阔绰,签约金1人就有新台币150万元,除了比联发科还高的月薪,签约时明订每年仍给予一定的基本奖酬额度。   此前, 联发科前董事长助理袁帝文跳槽展讯后,被联发科指控违反营业秘密法,但经台竹检侦办后,发现罪证不足,检控不成立 (简单点说,联发科属于诬告~~)。而本次联发科的指控,是因高层觉得郑国忠等人的集体跳槽事态严重、背后并不单纯,是否有明证尚未可知。   就事论事,展讯挖角联发科当然是为了发展技术,但时至今日,联发科怎能还认为展讯只能靠“偷”的方式获得发展?!另外, 联发科如果觉得这批前员工所涉及的技术仍属机密,大可要求一定时间的商业秘密保密期的。 所以,我赞同@瑞芯陈锋的看法: 原本想给点面子,但以后大可正大光明的开分公司。台湾在大陆这么多公司,招了这么多人,这边一声没吭,为何大陆一在那边招些人就这么多说法?   另外,预测一下吧,我觉得照中国目前的气势,怎么也不是忍气吞声的样 (主要是习大大看着好脾气,但其实很硬气) ,联发科在内地的办事处遭遇“警方突击检查”等戏码的可能性大增啊。 有没人想赌一赌,十一之前,联发科中国高层会不会被请喝茶呢?  
  • 热度 29
    2014-6-5 11:04
    2943 次阅读|
    6 个评论
    谁来整合“中国芯” 整合的前提是要有个行业巨无霸,但目前大家规模都差不多,谁整合谁都会不服气。 紫光集团收购展讯通信,曾被电子业内评为2013年十大并购事件之一,亦曾被视为“无厘头”之举,因为展讯是境内第二大IC(集成电路)设计企业,而紫光集团则是IC“门外汉”。 但紫光集团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给出了多重理由,既有必然,也有偶然。 紫光集团董事长赵伟国为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科班出身,也是同方国芯的前身同方微电子的创始人。展信通信的高管团队亦多来自于清华,早年便在清华科技园创业。 赵伟国于2009年执掌紫光后,便一直致力于将紫光集团打造成世界级的高科技企业,做“有战略图谋的机会主义者”。后来在一个相对偶然的机会中,“展讯通信”进入了他的视野。随后,赵伟国领导团队以“不可思议的决心和同样不可思议的速度”展开了国际并购行动,并用短短5个月时间把展讯收入囊中。 更大的理由来自于国内的“空芯”之忧。芯片目前是中国最大宗的进口商品,2013年进口额高达2300多亿美元,而国产芯片产值约100多亿美元,绝大部分要靠进口。紫光集团对《财经国家周刊》记者表示,芯片的自主可控问题,不仅对中国的产业安全有重大影响,而且对中国的国家安全有着重大影响。 与信息安全相关的芯片产业,已被提升至国家战略高度。2013年9月,国务院副总理马凯在调研时强调,加快推动中国集成电路产业发展是中央作出的战略决策,集成电路产业是信息技术产业的核心,当前到了集成电路发展的关键时期。 其后,业界流传国家将出台对集成电路的大规模扶持政策,总盘子或高达1200亿元。据《财经国家周刊》记者了解,该政策目前已上报国务院。 2013年12月,北京成立规模300亿元的集成电路产业发展股权投资基金。天津、上海、深圳、武汉等地近期也出台或制定各自的集成电路扶持政策。 然而,纵观国内的IC设计企业不下几百家,但规模都比较小。目前国内十大IC设计企业的总产值还不到美国高通的三分之一。 所以业内呼吁,国内芯片行业到了通过收购整合做强做大的时候了。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王艳辉认为,整合的前提是要有一个行业巨无霸,但目前大家规模都差不多,谁整合谁都会不服气。 背靠清华这棵大树,紫光先行并购业界龙头之一的展讯,展讯亦由此跻身“国家队”,有望享受到集成电路产业的政策利好。 拿下展讯后,紫光收购又一龙头企业锐迪科之举,亦为业界所看好,寄望其顺势整合。 但竞争者浦东科投董事长朱旭东对此并不服气:“你能整合,我并购了之后就不能整合吗?” 央企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CEC)也已经将集成电路定位为当前优先发展的主业。CEC总经理刘烈宏在2014年全国两会期间接受媒体采访时解释,其背景是在政策扶持之下,中国集成电路行业将迎来一个高速发展的阶段。 刘烈宏还明确表示,中国电子行业的并购重组已经成为大势所趋,CEC今后也会将眼光尽可能地向外延展,“如果有机会将新的业务纳入到集团的体系中来,CEC也愿意尝试。”(作者:宋怡青)紫光对垒浦东 锐迪科究竟何去何从? 原本是两个买家--浦东科投与紫光集团之间的争夺,现在却由于紫光集团暂时失利退居锐迪科身后,变成了潜在买家(浦东科投)和卖家(锐迪科)之间的纷争。第一财经日报近日,围绕着融资能力、协议有效性等问题,浦东科投和锐迪科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公告战。 最新的公告来自浦东科投。5月13日,浦东科投发表声明称公司具有足够的资金实力和融资能力,中国银行 总行已批准为公司并购锐迪科项目提供39亿元人民币(或等值外币)的授信;公司还拥有充沛的自有资金,足够完成对类似于锐迪科公司规模的标的公司的并购。 这是浦东科投对锐迪科此前几次公告质疑其融资能力的回击。在这份措辞“激烈”的公告中,浦东科投还公开声称紫光集团在获得该确认函之前即与锐迪科公司签署合并协议之行为属于违规,而锐迪科目前遭遇的困境正是因为“其2013年11月8日至11日间不顾浦东科投的善意劝告、执意与未取得境外收购或竞标项目信息报告确认函的国内并购方签约造成的”。 锐迪科目前确实陷入了困境。由于发改委一般不会在相同有效期内,对同一收购标的发放多个“小路条”,紫光集团目前获得“小路条”的可能性非常小。 但即便如此,锐迪科似乎已经铁了心“不嫁”浦东科投。锐迪科在公告中一再强调,公司将继续与紫光集团尽快促成并购交易。   隔空“交战” 面对浦东科投,锐迪科举起“战旗”。 5月2日,锐迪科发布公告,公开质疑浦东科投的融资能力,称“自从公司通过市场化的竞标程序选择了清华紫光作为胜出的竞购方并且于2013年11月与清华紫光签署了兼并协议后,浦东科投既没有向公司提出过任何具有交易可行性的替代性收购方案,也没有向公司提供过任何具有可信力的资信证明以证明其具有完成收购的融资能力(鉴于其从未有过完成任何重大海外并购的记录)”。 5月5日,锐迪科马不停蹄地发布了第二则公告,重申将继续与紫光集团合作尽快促成并购交易,并称并购协议允许交易各方在至少到2014年8月8日或之前的期限内完成并购交易的交割,预期并购交易将在今年下半年完成。 实际上,按照最初的并购协议,紫光集团需要在2013年12月27日(并购协议签订之后的45天内)获得发改委“小路条”,否则锐迪科有权中止并购。但因为国务院在2013年12月发布了新的政府审批投资项目目录,锐迪科推测发改委会据此发布新的实施细则,并根据推测修订了并购协议,将并购交易的交割时间展期至新实施规则生效后的3个月内完成。目前,《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国家发展改革委第9号令,下称“9号令”)已于5月8日生效。 当锐迪科的“辛辣”声明扑面而来之时,浦东科投除了声明自身具有足够的融资能力外,仍然对锐迪科“咬住不放”。浦东科投在公告中称“对并购锐迪科依然保留着一定的兴趣”,且坚决不提高并购价格。   两家国企的较量 浦东科投与锐迪科交恶的背后,其实是浦东科投与紫光集团这两家国企之间在较量。 时间回溯到2013年9月27日。这一天,浦东科投向锐迪科发出收购要约,希望以每股15.5美元的价格私有化锐迪科,总价7.45亿美元。 随后,锐迪科开始对浦东科投的收购要约进行评估,同时按照股东利益最大化的法律要求开始接受其他潜在收购方的报价。 同年10月25日,紫光集团宣布以每股18美元向锐迪科报价,并于11月11日与锐迪科达成兼并协议,紫光集团将以每股18.5美元、合计9.1亿美元收购锐迪科。这比浦东科投的报价整整高了1.65亿美元。 僵局自此产生。 因为在11月5日,也就是锐迪科与紫光集团签订并购协议之前,浦东科投就收购锐迪科一事获得国家发改委的“小路条”,有效期为6个月。 按照国家相关规定,中国公司境外收购项目在对外签署约束性协议、提出约束性报价及向对方国家(地区)政府审查部门提出申请之前,应向国家发改委报送项目信息报告。在收到国家发改委的“小路条”之后,中国公司方能开展实质性工作。 这也就意味着,即便锐迪科与紫光集团签订了并购协议,没有“小路条”,它们依然没办法完成交易。一切只能等浦东科投放弃收购,或发改委新规则的出台。 而据本报记者了解,紫光集团与锐迪科签订并购协议之前,已经得知浦东科投获得了“小路条”。 让人费解的是,紫光集团不仅执意进场,还与锐迪科在并购协议中设置了对赌条款:在当年11月11日签订并购协议之后45天内(12月27日之前),若紫光仍未能获得发改委“小路条”,锐迪科有权选择中止并购,而紫光届时需向锐迪科支付4.5亿元人民币“分手费”。 紫光集团为何愿意冒这样的风险? 这主要是出于其进行产业整合的需求。去年7月,紫光集团以每股31美元、合计18亿美元的价格收购了内地最好的芯片设计公司--展讯。而锐迪科同样是内地芯片设计企业的翘楚,展讯侧重基带芯片,锐迪科侧重射频芯片。 “紫光出手竞购锐迪科一方面可以弥补展讯在射频领域的短板,另一方面也可以解除后顾之忧全力追赶联发科、高通等竞争对手。”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王艳辉表示,这将有利于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整合。 而在收购展讯的过程中,紫光集团就已经与浦东科投交过手,最终的胜出让紫光集团的底气更足。 对于浦东科投来说,在收购展讯失利后转向锐迪科是自然之举。 去年9月以来,国家层面就透露将大力扶持集成电路产业。“作为上海的国有投资公司,浦东科投有义务维护、促进上海本地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在展讯被紫光收购之后,锐迪科最有希望成为上海本土IC龙头,浦东科投向锐迪科发出收购要约也就很正常。”王艳辉如是分析。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还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浦东科投正在竞标上海的集成电路产业基金,需要一些成功的投资案例背书,拿下锐迪科是当务之急。 前不久,浦东科投还向另一家美国上市的芯片设计公司澜起科技发出了私有化要约,预期近日将公布结果。 浦东科投还在公告中宣称,公司已经开始对其他IC设计企业进行尽职调查,发现市场上存在许多值得开展并购的标的公司。这似乎可以看做是浦东科投开始有所松动的迹象。   谁的锐迪科? 而面对两家国字号公司,锐迪科为何对紫光集团情有独钟?锐迪科宣称董事会在去年11月11日一致通过了与紫光集团的并购协议,但事情并没有这么简单。 据本报记者了解,时任锐迪科董事长兼CEO的戴保家一直竭力反对公司向紫光集团出售,以他为首的创始团队更青睐浦东科投。 一位接近锐迪科的人士向《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表示,虽然展讯和锐迪科在业务上各有侧重,但近年来双方“互踩地盘”,已有部分业务重叠。若紫光集团收购锐迪科,很有可能以展讯为主来整合锐迪科的业务,这是锐迪科的创始团队所不愿意看到的。而卖给浦东科投,就不会有这样的问题。 所以在11月8日的初次董事会表决中,戴保家投票反对公司向紫光出售。 无奈的是,以华平投资集团(下称“华平”)为首的投资团队手中握有更多选票,最终让与紫光签订的并购协议得以通过。 华平是锐迪科目前最大的股东,也是其最早的投资方。2004年,华平投资锐迪科500万美元;2007年,华平追加投资1000万美元;目前持股约37%。华平中国在锐迪科董事会中占有两席。 投资方是逐利的,在面对浦东科投每股15.5美元和紫光集团每股18.5美元的报价时,选择后者就意味着多获得6000多万美元。 像很多企业故事一样,在这场创始团队与投资团队的角力中,创始团队被踢出局。 12月17日,锐迪科宣布了一系列人事任免,其中就包括CEO戴保家被免职。 在内部障碍被扫除之后,锐迪科并购案还必须获得发改委“小路条”等监管批准条件。去年11月下旬,发改委曾向紫光集团所属的清华大学发函,认定紫光集团的行为违规。 在发改委9号令生效之后,“小路条”的规定仍然没有改变。浦东科投此前获得的“小路条”已展期至2014年11月;而紫光集团方面依然毫无进展。 锐迪科最终会是谁的?锐迪科、紫光集团、浦东科投都在等待。 在这漫长的等待中,锐迪科成为最大的受害者。有消息称,戴保家被免职后,锐迪科出现了客户流失、团队军心不稳、业绩下滑。其在5月5日的公告中还宣布不公布2014年一季度的业绩报告,锐迪科董事董莉对《第一财经日报》记者解释称,公司处于并购敏感期,且作为美国证券法下的外国发行人,没有义务披露季度报告。但这依然不能解除人们担心其业绩下滑的疑虑。   集成电路千亿扶持资金出台背后:多个问题 尤在过去十几年中,政府曾在多个不同时期出台扶持集成电路产业的政策。虽然这个产业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但是相对而言仍然十分落后,导致国内依然需要从国外大量进口相关产品。 根据海关总署今年1月份公布的数据,2013年中国集成电路芯片进口额为2322亿美元,超过原油2196亿美元的进口额。由于信息产品的核心元器件仍然需要大量进口,这一定程度上会威胁国家信息安全。 北京君正集成电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生雷认为,千亿集成电路扶持基金的推出可能与国家最高层重视信息安全有关。“自棱镜门事件曝光之后,信息安全得到了国家最高层的重视,而集成电路一直处于信息安全的核心地位。” 一位要求匿名的知情人士透露,很多的院士和企业都曾提议要集中力量发展国内集成电路产业,这一次得到了国家最高层更多的重视。此前,以国务院副总理马凯牵头的调研小组已就此赴深圳、杭州、上海三地调研。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之下,国家层面的扶持基金开始酝酿。 今年2月,工信部电信研究院院长曹淑敏曾公开透露,“国务院已经出台集成电路产业发展纲要。”据了解,正是这份纲要提出,要以财政扶持与股权投资基金方式,争取更多资金进入集成电路产业。 iSuppli半导体首席分析师顾文军表示:很多风险投资机构现在对于集成电路公司已经兴趣很淡,整个产业现在确实需要国家层面的资金进行扶持。他预计,这只国家基金今年成立的可能性很大,但是具体投资可能要等到明年。   市场化运作 据知情人士透露,在千亿集成电路扶持资金中,政府部门可能会出资一部分,其余部分吸收社会资金,并且以股权投资的方式对集成电路企业形成扶持。在具体的操作模式上,国家可能会交给专业的投资团队,挑选优秀企业进行投资,并最终实现退出。 实际上,这样的支持模式与以往的扶持政策有着非常大的不同。以往,政府部门对于集成电路企业的支持政策会包括减税、项目补贴等,通常会面对整个产业。而这次市场化运作的趋势很明显。 那么,在国家市场化扶持之下,又有哪些企业会从中获益呢? 国科微电子副总经理王毅表示:从大的方面来讲,国家引导成立集成电路扶持资金肯定会利好整个行业,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可能不会是一项普惠型的扶持政策。 王毅预计,这只基金会投向集成电路产业不同的领域,但涉及信息安全的公司可能会成为投资重点。 国泰君安分析师在一份投资分析报告中指出,这只基金可能会扶持集成电路领域各个环节,设计、制造、封装等领域的龙头企业。 北京君正集成电路有限公司的周生雷也认为,从政策的趋势来看,具备规模和领先地位的企业会受益明显。 行业迎来整合大潮 长期关注半导体行业发展的手机中国联盟秘书长王艳辉透露,工信部正在研究更为具体的投资细则,预计下半年出台的文件可能会标明更为具体的投资领域。 虽然具体的投资细则还未敲定,但是一些政策嗅觉灵敏的国有企业已经开始在集成电路进行积极布局,它们把目光瞄准了国内优秀的集成电路企业,并展开并购。 去年年底,清华紫光以17亿美元收购美国上市的芯片设计企业展讯通信,随后又对另外一家美国上市的RDA锐迪科发起了并购要约。而上海的浦东科投也在今年向刚刚美国上市的澜起科技发起了收购要约。 今年4月,大唐电信也对现有集成电路设计产业资源进行整合,投资近25亿元,在北京注册成立“大唐半导体设计有限公司”。另外一家央企中国电子信息产业集团公司CEC旗下也囊括了大量集成电路企业。 王艳辉表示:“随着国家扶持基金的出台,这些具有国资背景的企业未来可能受益很大。” 目前,中国集成电路企业的规模普遍较小,在实际操作中,它们很可能无缘国家集成电路扶持基金的青睐,但却很可能从地方扶持资金分得一杯羹。 在国家扶持基金还在酝酿之时,各地已经陆续出台政策扶持本地集成电路产业的发展。去年,北京成立总规模300亿元的股权投资基金打造集成电路产业,武汉、上海、深圳等地也在制定各自的扶持政策。 多个问题犹在 根据工信部运行检测协调局数据显示,在2008到2013年这6年间,我国集成电路行业固定资产投资总量仅400亿美元左右,而英特尔2013年投资就达130亿美元。国内企业的整体规模仍然偏小。 虽然国家和地方扶持基金的陆续成立能够扩大中国集成电路产业的投资规模,但整个产业的发展仍有很多其他问题需要解决。 “虽然资金困境是目前集成电路行业面临的主要问题,不过没有人才、管理、专利的保驾护航,再多资金也不足以保证中国集成电路产业水平的提升。”王艳辉说。 他表示:“专利是挡在大陆集成电路产业国际化及做大做强的主要屏障,这些年大陆集成电路设计企业面临的专利诉讼越来越多,提高自身水平、走出去适应国际化规则、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是必然的途径。”  
  • 热度 20
    2010-8-20 14:58
    3162 次阅读|
    0 个评论
    作者:磐石之心     近日,中国本土芯片制造商展讯通信发布了截至2010年第二季度财报,报告显示展讯通信第二季度营收为7140万美元,同比增长341%,比上一季度增长 37%;净利润为1110万美元,去年同期净亏损为1310万美元,上一季度净利润为660万美元。在公布财报的同时,展讯通信董事会宣布,任命总裁兼 CEO李力游博士为公司董事长。 展讯利好的财报让其股价大涨,各大投行分析师也都将展讯的股票评级为买入。展讯股价从09年2月0.8美元,截止2010年8月13日盘后大涨已攀升至近11美元。展讯也实现了从亏损到连续五个季度营收增长的巨大转变。那么,这是否意味着展讯的春天临近呢? 扭亏为盈实属不易 展讯曾因为自身质量不稳定的问题,在中国手机市场全面爆发的几年中未能够赶上这趟快车,而台湾联发科却利用这个巨大的市场机会和turnkey模式迅速窜红中国手机芯片市场,并实现对该市场的垄断。在GSM市场,联发科的份额一度超过85%,如此巨大的优势让对手失去了翻盘的能力,甚至生存空间都非常狭小。 众所周知,在PC芯片市场,英特尔占据绝对垄断优势,这让OEM厂商与英特尔之间建立了稳固的利益同盟,这直接导致的结果是AMD等企业对于这个同盟只能利用低价策略吸引OEM厂商倒戈,但是效果并不是很好,AMD也曾陷入连年亏损之中。 也许如果我们可以做个比喻,展讯就像是当前手机芯片市场的AMD,也是挑战者角色,因此生存压力巨大。只有好好修炼内功,抓住时机才可以实现突破。在 2009年2月之前,展讯经历了纳斯达克上市的辉煌、产品出现质量问题、份额下滑、创始人离职……一波三折。2009年2月,李力游接替了展讯创始人武平的职位,对展讯从产品到管理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 改革的第一个成果是性价比极高的6600L芯片上市,为了对抗展讯的6600L,联发科希望性价比更高的6253平台替换6225平台,可惜6253 存在产品质量、封装工艺等严重问题,也在客观程度上给展讯创造了发展的机会。很多联发科的老客户纷纷转向使用展讯6600L平台,利用联发科的失误和 6600L超高性价比,展讯一举抢占了20%的GSM市场份额。 所以展讯扭亏的原因可以总结为一句话:“机会落在有准备的人头上。”展讯在联发科基本垄断市场的情形下,扭亏为盈,并且抢占一部分市场份额实属不易。 展讯的春天来了么? 展讯连续五个季度业绩增长,并实现了大规模的盈利。而对手联发科却因手机芯片MT6253芯片受生产工艺、零部件与客户转换不如预期的影响,销量连续数月环比下滑。这是否意味着展讯的春天到来了呢? 下面看看展讯主要的几块业务的市场状况以及一些具有前景的业务发展状况。在GSM芯片这块,展讯成功从联发科手中抢到20%份额,而且用户量还在不断增加。在TD业务这块,展讯是少有的几家TD坚定支持者(凯明倒闭,ADI被收购,T3G也曾面临死亡),在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和坚守之后,终于等到了收获期。 截至2010年6月底,中国移动用户总数已达到5.54亿户;在网TD用户突破千万,总数达到1046.1万户;3G用户渗透率为1.9%。6月TD 用户新增114.1万户,增量首次超过百万户。作为TD芯片提供商第一阵营的展讯自然而然的迎来收获期。据说TD无线固话市场展讯已经占据了70%的份额,而且中国移动正在大力发展TD无线座机,也为提供了丰厚的市场机遇。 此外,展讯已经进入品牌手机芯片阵营,自从2009开始相继成为三星、摩托罗拉手机芯片提供商。这也证明了展讯在GSM手机芯片市场的优势获得了品牌厂商的广泛认可。在中国移动大力发展OPhone的时候,展讯率先联合联想推出O1手机。 同时据了解,展讯也承担了多个国家重大科技专项,获得了“核高基”国家重大专项、“新一代宽带无线移动通信网”(LTE)等国家科技重大专项,也在未来也将在4G标准上占有制高点。 以上这些业务都是展讯即有优势,能够保证展讯暂时可以拥有充足的利润,而未来业务则决定着展讯能否保证持续增长。这些业务包括WCDMA、智能手机平台,展讯始终未对外宣布这些产品的布局情况,我们也无法得知。自从李力游接手展讯以来,我们鲜见李力游接受媒体采访,展讯也变得非常谨慎和低调,但是这些热门的趋势性产品,展讯没理由不进行布局。 连续五个季度营收增长,是否意味着展讯的春天到来?这个问题暂时还无法下结论,但是作为当前为数不多的本土手机芯片制造商,我们都希望看到展讯的崛起。      
相关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