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职场人

相关博文
  • 热度 7
    2013-1-5 15:21
    940 次阅读|
    1 个评论
    TCL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CEO李东生认为商界拼的常常是常识与胆识,即要有看市场升级换代、前景广阔的“常识”,而拼的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胆识。 关于管理,李东生认为,作为管理者,刚开始一定要学会聚焦,只有聚焦才能在力量和资源都有限的情况下,在单点形成突破。成长到一定阶段后,又不能只限于一点,必须抬头,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式,广泛进行整合。即聚焦和整合,对于管理者来说,是终生修炼的功课。 以下为李东生的经典语录部分整理: 1、驯养的动物会蜕化,野生动物会更有生命力。很多树木可以长在岩壁上,关键在于**的内在力量。人的成长过程亦是如此,你需要帮助你的人,也需要阻碍你的人;需要尊重你的人,也需要藐视你的人。只有这样你才能更加成熟与坚强。 2、虽然近年来日系家电集体亏损,但仍然是值得重视的对手,瘦死的骆驼比马大。日本企业的团队精神、对制造工艺的精益求精、对技术研发的偏执进取的特点,决定了日系家电仍然有极强的竞争力。在这些方面,中国企业仍然要向日本企业学习。 3、几千年来,人类生活都是取之于自然,归之于自然,循环往复,生生不息。在工业化时代,人类大量使用各种电子产品,虽然给生活带来便利,但造成的污染触 目惊心。小小一块手机电池能污染六万升水,我们要养成环保习惯,自觉回收废旧电子和化工产品。珍爱自然,珍爱地球,福泽子孙后代。 4、最近看网上大家对空气质量和食品安全非常关注,恶性事故令人痛心。我认为绿色环保不只是企业社会责任的范畴,而是企业核心价值观的问题,是经营底线。客观来讲,违法的成本太低,造成屡禁不止,事故频发。 5、作为管理者,刚开始一定要学会聚焦,只有聚焦才能在力量和资源都有限的情况下,在单点形成突破,这也是“定位”的意义所在。成长到一定阶段后,又不能只限于一点,必须抬头,突破自己的思维定式,广泛进行整合。聚焦和整合,对于管理者来说,是终生修炼的功课。 6、人有惰性,是本性使然,所以要通过读书、教育、训练去改变这种惰性。许多人因为惰性,在不敢或不好意思的借口下给自己画地为牢。如同**的背面,惰性的背后是别样的潜能,实际上,在志向和胆量的冲击下,人不仅可能,而且完全有能力发挥潜能出来。 记得有人说过,要是有只老虎追你,每个人都能登上喜马拉雅山。很多有成就的人就是被“老虎”追出来的。 7、法国、意大利、德国都是欧洲强国,然而现在都不同程度地受到欧债危机的影响。这三个最主要的欧元区国家的经济表现决定欧元区的经济复苏。意大利是否能够避免债务危机发生对欧元稳定至关重要。在米兰设计展感到意大利人很有创新天赋。大量的家族企业也很有活力。 8、在职场中,许多人认为自己没有被淘汰,就是在一个位置还能够继续干下去,不被企业开除、辞退就算好了。然而, 其实这种属于显性的淘汰。更多职场人忽略的,是隐形淘汰,也就是一个人在一个职位停滞不前,好几年没有变化,这也是危险的信号。职场人应该有这种警惕心,不要被隐形淘汰。 9、意大利是世界公认的艺术之国,壁画、绘画和雕塑艺术非常优秀。在文化熏陶下,意大利的工业设计也独具特色,在市场上竞争力很强。把科技和美学结合起来,是苹果等优秀公司成功的重要原因。中国企业要学会把艺术融入到工业产品设计中。 10、没有什么比消极心态更能消殒人的生命了。人贫穷也好,富足也好,卑微也好,高贵也好,如果消极心态成为习惯,机会来敲门你都不会开门,幸运如何降临?将消极心态“消灭”,是提高生命质量的必修课。 11、韩非子说“明主之所道制其臣者,二柄而已矣。二柄者,刑德也。”放在企业上说,就是管理者必须在工作与奖惩之间建立恰当的联系。想要什么就应该奖励什么,不要什么就要惩罚什么,有效的奖惩可以引导员工努力工作,提高企业竞争力。 12、人有四识,知识,常识,胆识,见识。商界拼的常常是常识与胆识。美乐彩电重回市场,看的是三四线市场升级换代、前景广阔的“常识”,拼的是“狭路相逢勇者胜”的胆识。 13、日企最先掌握平板电视全产业链和核心技术,夏普曾一度占据全球液晶电视50%的市场份额。而其他日企对液晶产业举棋不定,让韩国和台湾乘机超越;不 过十年光景,日企竞争力不段下滑,以致去年巨额亏损。可见要想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足就不能停滞,要时时警醒,居安思危,因为危机往往产生于顺境之时。 14、重启的启示。电脑偶遇死机的时候,设计者为我们设计了一个"Reset" 重启按钮,按下后电脑就会一切归零,自动重启。人有的时候却不如电脑聪明。遇到难事,"卡死"的时候,却不知道"重新启动"。人若遇到困局,不妨一切放 下,全部归零,以谦卑、反省之心面对,则可越过重重障碍。 15、从某种意义上说,创新就是试错。微创新就是微试错,大创新就是大试错。没人敢保证哪种创新一定正确,一定成功。因为在实践过程中会出现无数影响因 素。人类社会就是在不断试错中进步的。要保持创新的胆识,宽容的胸怀,同时也要面对现实,勇于改进。(以上语录均摘自李东生个人微博)   转载自《世界经理人》
  • 热度 10
    2013-1-5 15:18
    695 次阅读|
    0 个评论
    转给工程师们看看啊 如果你想事业有成,你最好先成熟起来而且要快些成熟起来,否则你就有可能得到幼雅的名声。 1.脸红 虽然脸红让你看起来甜傻、可爱,但它也传达了你不成熟和不坚定的心态。 因此,当你感到脸红的时候,“别太在意继续做你该做的事。”纽约大学私人语言顾问埃雷恩。斯尼德建议。你越是在意你发热的面颊,你就越容易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2.哭泣 在工作时哭泣不但使你显得脆弱、缺乏自制力,而且让人怀疑你会破坏公司形象。 在工作时玩哭泣游戏,输的永远是你。“在你的老板面前,如果你为与工作有关的事而哭泣,这表明你不具备对付工作压力的能力。”在工作时哭泣不但使你显得 脆弱、缺乏自制力,而且让人怀疑你会破坏公司形象——你一时在客户面前哭怎么办?所以,除非你甘愿老板把你当做一压即垮的弱者,而不是出色的员工,你应该 学会控制情绪。 3.言语敷衍 嗯、呵等装饰词只能说明你犹豫不决,紧张而缺乏智慧。 “你的语言是他人判断你的重要依据之一。”“你说话的方式告诉别人你的智力与整体能力。” 因此,你要知道,如果你说话时喜欢嗯呵这那,你的语言会把你带出事业成功的圈子。“最大的职业陷阱之一就是在工作中频繁使用‘嗯、呵、这’等装饰词。” 4.着装 不成功的着装所传达给老板的惟一信息是:重要的任务不能放心交给你去做。 “你应该为你希望做的工作选择着装,而不是为你已有的工作着装。”一般来说,你在上班时应该配一套较为正式的服装,不要穿很多饰边的衣服——你希望你的同 事们把注意力集中在你的想法上,而不是你那紧身背心的穗子上。但是要想树立完美的职业形象,只是穿上完美的衣服还远远不够——不合适的发型和化妆照样会损 害你的职业形象。 5.怯场 当你表现出怯场,就是在告诉老板,你缺乏最基本的职业技巧。 “摆脱怯场的关键是要意识到怯场只不过是多余的能量没处用——像早已经开了水的壶一样。”语音训练教师王平说:“你需要想法子重新支配过剩的精力,建议你在公开发言之前,做些体育活动,比如散散步,跳跳绳。” 专家认为,充分的准备是降低紧张情绪的有效措施。在作重要的会议发言前应该作什么呢?临阵磨*,把你要讲的关键问题列下来。“在正式发言前作彩排应该是习惯成自然的事,但是你会吃惊地发现,有多少次这一必要的步骤被忽略了。
  • 热度 8
    2013-1-5 10:45
    761 次阅读|
    0 个评论
    日前,微博上一则关于“普华永道25岁女硕士过劳死”的帖子,短时间内被大量转载。普 华永道方面证实确有审计部门入职半年的新员工近日不幸病逝,但 否认“过劳死”一说。而逝者小潘生前在微博上时常抱怨工作忙、没有休息时间。其校友在微博上悼念“天堂里不会再有日复一日的深夜加班”。(4月14日《新 民晚报》)其实,要高薪还是要自由、要健康的问题一直被职场人所关心。昨日,前程无忧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近8成职场人愿拿自由换高薪。      网友多愿“为钱折腰”     “如果一份工作月薪是10000元(税后),但是压力巨大,每天需要你持续工作至少10小时,晚上睡觉的时候使你经常从梦中哭醒。这样的工作,你做不做?”有71%的受访者果断地选择:“当然做,只要待遇好!”     “用500万换你10年,你换不换?”有52%的受访者坚决地表示:“我换,最好拿现金!”     “当高薪的工作和自由的生活发生了冲突,你会选择什么?”有79%的受访者在心里纠结一番后,选择的天平倾向了“高薪”。     前程无忧论坛日前做过的以上三项调查,接受调查的大多数网友都愿意“为钱折腰”。不管是个人的健康,还是生命中的10年,或是自由的生活,似乎这一切都不及钱在我们生活中的分量。     选择“高薪”的人群过于庞大,79%的数据似乎比任何解释都更具说服力。前程无忧 调查发现,选择“高薪”的人多是为现实所迫。“看看现在的房价 吧,看看现在的物价吧……如果要在城市中生存,挣扎中的职场人还可以拿什么做交换?除了我们仅有的青春、健康、自由。”一位网友表示。      仅两成人为自由选低薪     调查显示,当高薪的工作和自由的生活发生了冲突时,仅有21%的人会选择薪水低的 工作,他们认为能掌控自己的生活更重要。网友“钟小妍”发帖 说:“我经历过这种因为高薪而丧失自由的生活。也许有些人会拿着‘拼命工作,一切为了家人’的理由当借口,可他们并不明白家人真正需要的是什么。孩子需要 的是高档玩具吗?老婆需要的是名牌衣服吗?父母需要的是高级补品吗?这一切的一切都抵不上你能和他们在一起其乐融融地共享天伦之乐。”      别为高薪“伤”健康     是要高薪还是要自由,其中的任何一项我们都不愿意抛弃。正如许多网友所言:“高薪诚可贵,健康价更高,两者如何取舍,确实是值得深思的重要问题。”     专家表示,追求高薪并没有错,但身陷其中、不能自拔就有点得不偿失了。生活和工作本来就是并行的,我们不可能做到先赚钱再去补偿生活中的损失,“钱不在多,够花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