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g 标签: 人形机器人

相关帖子
相关博文
  • 2025-3-22 21:05
    160 次阅读|
    0 个评论
    中国力量卡位人形机器人军备竞赛
    人形机器人产业节奏预估:2024年原型机元年,2025年小规模量产元年。 当宇树科技H1人形机器人以灵动的手部动作在春晚舞台上演创意融合舞蹈《秧Bot》,舞出"中国智造"时,电视机前十几亿观众第一次深刻意识到: 那个需要仰望波士顿动力的时代正在落幕。 *图源:宇树科技 短短数周后,宇树G1机器人又用一段丝滑的街舞在网络收割亿级播放量,钢铁之躯跳出赛博朋克的浪漫。2月11日,宇树科技在其京东官方旗舰店上架了两款人形机器人产品,型号分别为Unitree H1和G1。2月12日,9.9万元的G1人形机器人首批销售订单就已售罄。中国的人形机器人军团,正在以"中国速度"刷新世界认知。 而DeepSeek R1模型的横空出世,更在科技圈投下震撼弹,性能逼近OpenAI o1正式版,推理成本却仅为OpenAI o1的几十分之一,在帮助中国的AI发展摆脱“算力焦虑”后,更将为中国人形机器人领域在“大脑”的竞赛中撕开一道口子。 这场硅基生命的迅猛发展,或许正在启示我们:在2025年乃至往后的人类文明进程中,并非由单一力量所定义,而是多元因素共同塑造的结果。 1 来自摩根士丹利的肯定 近日,国际知名投行摩根士丹利发布了一份关于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的深度报告——《The Humanoid 100: Mapping the Humanoid Robot Value Chain》(人形机器人100:绘制人形机器人价值链图谱), 首次梳理了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百强上市公司名单(其中中国占据35家), 并认为这些公司将在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生态中发挥重要作用。 此外,摩根士丹利认为,人形机器人将成为未来十年科技投资的最大主题之一,估计人形机器人潜在的市场总规模(TAM)可达60万亿美元。 *图源:摩根士丹利 在报告中摩根士丹利还表示,中国在人形机器人领域取得的进展仍然最令人瞩目,初创企业将受益于成熟的供应链、本地应用机会和政策的大力支持。 预计到2050年,中国的人形机器人市场规模将达到6万亿元,人形机器人总量达到5900万台。 同时,摩根士丹利将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链上的公司划分为 大脑、身体、集成 三大类别。 *图源:摩根士丹利 2 三大类别的实力分析 人形机器人的"大脑"主要由半导体和软件组成,其中最关键的是用于自主性的基础生成式AI模型,以及用于训练的仿真模型和数字孪生技术。在摩根士丹利的报告中, 全球有22家"大脑"公司进入 ,包括我们熟知的英伟达、微软、谷歌、Meta、三星等科技巨头,以及Arm、新思科技等芯片设计公司,也有美光、海力士等存储芯片龙头,以及提供AI基础模型的百度、提供视觉芯片的地平线以及助力半导体代工业务的台积电等等。 而在“身体”方面,共包含64家公司, 涵盖传感器、电池、电机、减速器等硬件。中国力量占主导地位,具备更为完备的零部件供应链。 聚焦到人形机器人传感器产业链,报告将它主要分为雷达激光雷达、图像视觉传感器、磁传感器、力触觉传感器四块。 雷达激光雷达版块中,速腾聚创赫然在列。在盖世汽车研究院公布的2024年1~11月激光雷达装机量排行榜中,速腾聚创以45.6万套装机量占据了34.7%的市场份额,稳居行业第一,充分说明了其技术的成熟度和产业化能力。 去年4月份的北京车展上,速腾聚创也首次展示了最新的MX激光雷达(如下图所示)。 这一产品正是融合艾迈斯欧司朗成熟的EEL SPL系列边发射激光器(EEL)技术,这款发射器技术不仅为激光雷达提供了高精度的激光输出,更能赋予汽车和机器人超越视觉的感知能力。 据悉,作为全球领先的LiDAR光源方案供应商,艾迈斯欧司朗也是速腾聚创紧密的合作伙伴, 速腾聚创现有的多个系列激光雷达均搭载了艾迈斯欧司朗的激光器,赋能面向自动驾驶、ADAS、机器人等多领域激光雷达解决方案 ,二者也致力于合力推动激光雷达技术的进步和产业化发展。 在CMOS图像传感器领域,艾迈斯欧司朗早有“出圈之作”。 把时间拉回到2021年4月19日,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宣布,“机智号”无人直升机成功完成火星首飞,并完成3米高度悬停30秒的高难度动作。 人造航空器首次在另一个行星上受控飞行的精彩表现,通过距此约76米外的“毅力号”探测器传回地球。值得一提的是,“毅力号”火星车搭载的23台相机中, 有10台采用了艾迈斯欧司朗的CMV系列CMOS图像传感器。 上图的全景图片正是毅力号上搭载艾迈斯欧司朗CMV系列图像传感器的导航相机拍摄,由6张单独的图像在传回地球后拼接而成。 艾迈斯欧司朗在图像传感器领域也依赖不同的产品矩阵,打出了差异化的应用赋能思路——CMV系列、CSG系列以及Mira系列均为全局曝光型面阵图像传感器,其余Dragster和4LS为线阵图像传感器。 以Mira系列为例,在全图像分辨率下,它的最大帧速率为120fps,此外Mira系列具有量子效率QE近红外增强功能,例如Mira220在很多2D或3D传感系统使用的940nm近红外波长下具有高信噪比和高量子效率,最高可达38%;Mira050在940nm波长时的量子效率为36%。搭配艾迈斯欧司朗高效率红外光源,Mira系列更将降低整个系统功耗。 将于今年上半年量产的Mira016这颗产品,更是在暗噪声方面相比前两代产品做了不少优化,因此,它在暗光环境下,同样可以得到较好的图像质量。同时,满井电荷(FWC)的性能提升,也使得它可以在使用中获得更广的动态范围。如果大家对这颗料有兴趣,也可以扫描下方二维码去申请Mira016样片来测试。 乘势新能源汽车发展之风而起的位置传感器,更将在人形机器人领域收获更多机会。 艾迈斯欧司朗磁性位置传感器高达20,000A/m的抗干扰能力,相比市面其他产品几乎带来20倍的性能优势 ,它极强的抗外部磁场干扰的能力结合创新的封装选择使得在高性能应用市场带来突破口。 新能源汽车之外,机器人特别是人形机器人正在成为极具前景的发力点。 特别需要指出的是,中国在“身体”层面的主导地位,并不单单是指“能造出来”,而是“制造-规模-成本”正向循环的加速进化逻辑。 从宏观来看,据市场监管总局消息,截至2024年12月底,全国共有45.17万家智能机器人产业企业。企业数量较2020年底增长206.73%,较2023年底增长19.39%。庞大的入局规模,使得中国在人形机器人产业中具备“足不出户”即可链接产业上下游的优势,这种优势将大幅缩短人形机器人厂商的研发周期。 更为深层的影响是,物理距离的拉进,将形成产业上下游的共建效应,拉动产业链上下游合力共探零部件的优劣势,共同攻关迭代,“集群效应”的优势将在2025年乃至其后的数年中更多显现。 艾迈斯欧司朗在去年8月就已正式启动中国发展中心(China Development Center,CDC),它隶属于艾迈斯欧司朗集团CMOS、传感器和ASIC (CSA)事业部,旨在推动大中华区的业务增长和技术创新。 在全球经济增速放缓和国际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中国市场依然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势态,并释放出强大的创新潜能,比如人形机器人、新能源汽车、AI等,参与到这片创新热潮,以自身技术优势赋能创新发展,更将创新普惠全球正是艾迈斯欧司朗CDC未来工作的核心。 3 量产元年是否到来? 事实上,在“大脑”和“身体”构建之后,人形机器人产业从技术验证转向商业闭环所需要的关键一跃,就是量产。 在摩根士丹利的报告中,“集成”类别有22家企业,其中,中国占据10 家席位。人形机器人集成商拥有 研发完整人形机器人 的能力,参与者主要有 四类 ,分别是 汽车公司、消费电子公司、电商和互联网公司、传统机器人制造商 。 而在摩根士丹利列觉的目前全球知名的16款人形机器人产品中, 有 6 款由中国企业研发。 *图源:摩根士丹利 其中实现人形机器人量产的企业均来自中国,分别是 智元机器人、傅利叶智能、优必选、宇树科技。 但业界也表示,量产这个词放在汽车产业里,一般是指万台起步,但人形机器人貌似还没哪家做了1万台,而且现在亟待解决的问题并不是制造能力,而是应用需求。 因此,大家认为关于量产更为靠谱的观点是,2025年可能是会有一些小规模量产,但到不了大规模的地步。 比如在一些细分场景会真正有一些小批量的落地,这是基本可以预见的。但这距离真正我们所预期的大规模量产还有距离。毕竟大家所说的大规模量产,本质上还是有大规模的商业化应用的落地带来的量产。 工业是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试验场。 我们已经看到宇树科技人形机器人H1开始在蔚来汽车工厂尝试参与工作;Figure 01已经进入宝马工厂实训;优必选人形机器人Walker S已经先后走进比亚迪、蔚来、东风柳汽、极氪等汽车工厂“打工”;智元机器人的人形机器人远征A1也在汽车工厂完成了底盘装配和外观质检等任务…… 但未来随着人形机器人的性能提升和成本降低,工业制造只是其一,物流、医疗保健、教育和娱乐等行业都将获得显著受益。 就在昨天,人形机器人领域又有了新进展,世界上第一个双足肌肉骨骼机器人Clone再次更新。短短几个月,这家来自波兰的人形机器人创业公司 Clone Robotics 就首次攻克了仿生学界最困难的部分,做出了真实的人体下肢结构。 其实,仿生机器人也是人形机器人研究中的重要一脉,它们以自然为师,通过柔性材料的伸缩运动,不仅能实现更自然流畅的动作,还能在与环境的互动中展现出惊人的适应性。 网友都戏称“这个机器人确实是用来帮忙做家务的”。你看,人形机器人“扭进寻常百姓家”已经不是遥不可及的事了。
  • 2025-3-20 23:16
    67 次阅读|
    0 个评论
    柔性PZT压电薄膜声阻抗与人体组织匹配好,具有可弯曲性,可以贴附在非平整物体表面进行使用;而且具有受力后易弯曲的特点,器件的输出信号强,可用于穿戴产品,比如可以制作多路脉搏传感器用于智能多通道脉诊仪,精准测量脉搏;可以制作触觉传感器和柔性电子皮肤用于机器人手臂。随着机器人技术的快速发展,人形机器人在医疗、康复、服务等领域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为了使人形机器人具备更精准的环境感知能力,触觉传感器成为关键部件之一。柔性PZT压电薄膜以其优异的声阻抗匹配、灵敏度、生物兼容性及可弯曲性,在触觉传感器领域展现出巨大潜力。 柔性PZT压电薄膜触觉传感器的优势 高灵敏度 :柔性PZT压电薄膜在受到机械力作用时能够产生较大的电信号,有助于机器人精准感知外界环境。 可弯曲性 :相比传统刚性压电材料,柔性PZT薄膜能够贴合不规则曲面,使其更适用于复杂表面的人形机器人电子皮肤设计。 高兼容性 :柔性PZT材料具有良好的生物兼容性,与人体组织的声阻抗匹配良好,可用于医疗辅助机器人,如假肢机器人。 实时反馈能力 :能够快速响应外部触碰,并将信号传输至控制系统,实现更灵敏的触觉反馈。 稳定性与耐用性 :具备良好的机械耐久性和化学稳定性,适用于复杂工作环境。 应用场景分析 1. 机器人手部的精细触觉感知 在仿生机器人手部中,柔性PZT压电薄膜传感器可安装在指尖和手掌表面,用于检测接触力的大小和方向。 应用分析 :机器人协作手臂在精密装配任务中,通过PZT传感器实时感知物体表面的纹理、硬度等信息,从而进行精确的抓取和放置。 优势分析 :相比传统的刚性触觉传感器,柔性PZT传感器不仅灵敏度更高,而且在复杂形状的表面具有更好的贴合性,使机器人在处理易碎物品或执行精密任务时表现更出色。 2. 机器人皮肤的触觉模拟 柔性PZT压电薄膜还可集成在机器人外壳或人工皮肤下,实现仿生触觉感知。它能够感知轻微的压力变化和摩擦力,模拟人类皮肤的触觉感知功能。 应用分析 :护理机器人在帮助患者穿戴衣物或扶持行走时,利用触觉传感器检测施加的力道,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舒适性。 优势分析 :柔性PZT薄膜的高灵敏度使机器人能够检测到患者的微小动作,做出迅速反应,从而实现更自然、更人性化的交互。 3. 力反馈系统的实现 在机器人与人类进行交互时,力反馈系统尤为重要。柔性PZT传感器可作为反馈元件,将触觉信号转化为电信号,提供实时的力反馈信息。 应用分析 :远程医疗机器人在执行微创手术时,医生通过触觉反馈感知组织的硬度变化,从而提升操作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优势分析 :柔性PZT传感器的快速响应特性和高灵敏特性,使力反馈信息更加真实,有助于减少医生的操作误差。 柔性PZT压电薄膜触觉传感器凭借其柔性、高灵敏度和仿生特性,为人形机器人提供了强大的触觉感知能力。从机器人手部的精细操作,到仿生皮肤的触觉模拟,再到力反馈系统的构建,柔性PZT传感器的应用场景广泛且前景广阔。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未来的机器人将拥有更加精确和真实的触觉感知,为人类带来更便捷、安全和高效的服务。
  • 热度 7
    2024-12-18 12:50
    432 次阅读|
    0 个评论
    人形机器人产业新浪潮来袭 游戏规则将改写
    以人形机器人和通用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蓬勃发展,正成为全球科技创新的制高点与未来产业的新赛道。 01、Optimus-Gen 2来了,人形机器人管家还远吗? 没有一点点防备, 特斯拉人形机器人Optimus-Gen 2来了! 12月13日,马斯克于社交媒体上公布了特斯拉第二代人形机器人的产品演示,并预计将于本月内发布。 在视频中,Optimus-Gen 2相比上一代有了大幅改进,不仅拥有AI大模型的加持,并在没有其他性能影响的前提下(相比上一代)将体重减少10kg,更包含: 由特斯拉设计的致动器和传感器; 2-Dof(自由度)的脖子,可以让机器人在一定幅度内转头; *图片来源网络 11-DoF 全新双手,手指伸展灵活得像个真人; *图片来源网络 所有手指都配备触觉传感器,可以处理精致的物体,比如鸡蛋; *图片来源网络 行走速度提高 30%; 人体脚部几何形状,走路方式也和人类相似; 脚力 / 扭矩感应; 铰接式脚趾部分; 它甚至还能做一个均匀的90度深蹲,众所周知,做这个动作需要调动全身多个关节来保持平衡;更能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图片来源网络 看起来,似乎我们距离拥有机器人管家的设想不远了。 02、产业链细分技术市场空间前景可期 人形机器人,其灵感来源于人类的身体,来自人类的感知和运动技能,以及人类在环境中使用工具的能力。 人形机器人通过集仿生学原理和机器电控原理于一体,通过模仿人体结构、运动特性等,设计出具有优越性能的机电结构。 从1969年发展至今,人形机器人产业已经发生了不少变化: 主导国家从日本变为美国、中国。早期,人形机器人由本田等日本企业主导。现今包括波士顿动力、 Agility Robotics、特斯拉、优必选科技、小米等全球范围内的企业均已推出人形机器人产品,并且在持续迭代研发; 研发目的从科学展示与教育培训变为多场景作业,企业积极探索人形机器人商业化落地。 而拆分其产业链架构来看,主要仍分为上中下游三部分。 具体来看,上游为人形机器人本体结构、伺服驱动器、智能感知、驱动控制、支撑环境五个模块的供应商;中游则是人形机器人产品集成商;下游为人形机器人可能的应用场景,如商业服务、科学 研究、科学展示等。 *图片来源:《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分析报告》 大模型赋能人形机器人,“具身智能”进化的关键一环 由于在传统的深度学习模型中,机器智能往往局限于特定场景,而在大模型赋能下,机器人可以与真实世界进行多模态交互,从而实现“具身智能”,拥有不断进化、跨场景应用的能力。 可以说AI大模型的发展决定了人形机器人产品力的天花板。 智能感知:传感是智能化的必要基础 而要产生人形机器人智能化的直观体现,就需要智能感知、执行控制和智能决策合三为一。 因为,传感器可以将外部信息以及自身状态信息传递给机器人控制系统,从而为人形机器人的决策提供必要条件。 比如在Optimus-Gen 2的升级中,就有特斯拉设计的传感器加持,而触觉传感器的加入,也让其具备了处理更精致物体,例如鸡蛋的能力。 对于智能传感器和发射器解决方案的全球领导者来说,艾迈斯欧司朗认为,在任何应用中,机器人都需要对周围环境有可靠的感测能力,从而确保产品功能的效率、有效性和安全性。 传感和照明技术正是实现环境感知这一目标的关键。 比如,精准紧凑的飞行时间距离测量传感器(1/2/3D)、激光雷达系统(EEL和VCSEL)、用于泛光照明和点阵照明的照明器、在近红外光谱中支持3D主动立体视觉和结构光(路径扫描传感器、人脸识别、物体避让)解决方案的高性能成像器……,它们都将使人形机器人更加智能、使用更加便捷,并在无防护区域提供更安全的人机交互界面。 伺服驱动:精准执行 在伺服系统中,要实现精准执行,除了需要减速器和电机这2大核心硬件,也离不开编码器。 作为人形机器人的内部传感器,它可用于测量人形机器人的自身状态,比如让机器人感知自身的运动状态,使得机器人可以按照规定的位置、轨迹等参数运动。 而艾迈斯欧司朗的磁性位置传感器具备的对外部磁场几近“免疫”的能力,成为其“入主”高性能应用领域的核心优势。 之前,艾迈斯欧司朗专家就曾表示,除了在汽车,其位置传感器的另一个增长点就是各类电机。当下,电机的用量与日俱增,而电机的发展趋势正由过去的有刷电机向无刷电机过渡。对于无刷电机来说,位置传感器更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 而对人形机器人来说,几乎每个关节都会使用两个或多个位置传感器。 特别是马斯克早在特斯拉2023年股东大会上便表示,人形机器人将是今后特斯拉主要的长期价值来源,“如果人形机器人和人的比例是2比1左右,那么人们对机器人的需求量可能是100亿乃至200亿个,远超电动车的数量。” 这其中的市场空间,值得想象。 03、技术专利储备,中国后来居上 2022~2023年,在人工智能为通用人形机器人带来新的想象力之际,特斯拉、亚马逊、微软、三星等多家全球巨头企业都在纷纷投入人形机器人的研发中。而在国内,人形机器人也在 2023 年成为了最受关注的新兴产业之一。 今年11月初,工业和信息化部印发了《人形机器人创新发展指导意见》,将人形机器人定位为“集成人工智能、高端制造、新材料等先进技术,有望成为继计算机、智能手机、新能源汽车后的颠覆性产品,将深刻变革人类生产生活方式,重塑全球产业发展格局”的科技竞争新高地、未来产业新赛道,以及经济发展新引擎。 而下一代颠覆性产品的推出,离不开技术专利这个基座。 11月27日,人民网研究院发布了《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分析报告》,对全球范围内的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进行了深度分析,并对人形机器人行业发展至今的技术专利布局趋势进行阐述。 据悉,中国已累计申请6618件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是申请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数量最多的国家。 *图片来源:《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分析报告》 特别是自2000年来,在人形机器人技术领域,中国的专利集中度整体呈下降趋势,并在2014年后在20%~30%间波动。因此,目前,中国的专利集中度较低,可以推知,中国在该领域的竞争相对激烈,行业活力较强。 *图片来源:《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分析报告》 此外,在人形机器人的技术分支上,本体结构、智能感知、驱动控制是三个主要的技术专利布局领域,其中,关节、腿部、机器视觉、步态控制等技术是重点的专利布局分支。 *图片来源:《人形机器人技术专利分析报告》 总结来说,在全球人形机器人产业占位的竞争中,中国正在加速投入。 04、产业化落地,拐点已至? 随着国内外标杆企业持续推进,以及未来更多潜在重磅玩家的参与,或将带来新一轮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的热潮。 国内外标杆企业持续推进人形机器人技术升级和商业化落地 *图片来源:国海证券 在过往,人形机器人领域也曾出现过不少明星产品,但这些产品都遭遇了商业化落地难的问题,主要还是缘于: 1.核心部件门槛高 伺服驱动器是人形机器人实现运动的核心部件,但技术应用门槛高,只有同时具备体积小、重量轻、大扭矩、高精度等性能,才能保证人形机器人在不断变化的环境中安全、顺畅地工作; 2.系统化集成能力要求高 人形机器人产品技术难度大且集合度高,是机械设计、运动控制、人工智能等领域高精尖技术的综合体现。而当前市面上的企业缺少将大量高难度技术规模化的能力,无法形成有效的人形机器人集合系统; 3.难与多个应用场景共振 人形机器人难以与多个应用场景共振,无法适应多场景的不同需求。人形机器人想要在各领域中落地都需投入大量研发时间和成本,企业研发出的人形机器人无法与多个场景匹配; 4.成本高昂 人形机器人的生产成本高,人形机器人需要多个部件、高性能硬件等做支撑,如相较于工业机器人只需要使用六到七个关节,人形机器人需使用几十个关节以满足人形机器人灵活行走的要求,因此人形机器人生产成本高昂。 但随着人形机器人本体技术的不断成熟,以及AI大模型等前沿技术的快速发展,情况正在发生变化。AI大模型提升了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人形机器人不仅在机械方面取得突破,人机交互方面的能力也在不断提升。 人形机器人正式进入了商业化的初级阶段,全球范围内的多家企业也开始入局人形机器人。 而在商业化的过程中,寻找合适的场景尤为重要。现阶段,工业制造成为了最受关注的场景之一。 在国内,不仅优必选人形机器人针对工业领域的应用进行了多方面的布局,其一是研发了应用于工业领域的人形机器人Walker S;其二是与多家新能源汽车头部企业合作,分阶段规划人形机器人在制造业场景中的应用。 小米也在积极推进仿人机器人在自有制造系统中的分阶段落地,将在北京亦庄建设通用仿人机器人创新示范项目,开展面向3C工厂和汽车工厂等典型制造场景的创新应用示范。 无独有偶,在今年特斯拉二季度的业绩会上,马斯克明确示,特斯拉已经生产了10台擎天柱,预计在今年11月份进行行走测试,计划明年在特斯拉工厂进行实用性测试,据特斯拉透露的未来方向,擎天柱的应用场景未来会全程接管汽车生产领域,实现真正的无人生产。 未来,人工智能教育、智慧物流、智慧康养、商用服务,甚至是家庭管家都将是人形机器人试图冲击的前景领域。
  • 热度 3
    2024-12-5 11:39
    181 次阅读|
    0 个评论
    【哔哥哔特导读】自由度不仅是人形机器人发展的核心要素,更是推动连接器市场持续发展的关键驱动力。 近日,特斯拉机器人官方账号发布了一则令人振奋的视频新动态:Optimus机器人能够稳稳地接住迎面抛来的网球,并轻盈地将其放下,整个动作流畅且自然。 这个视频一经发出,便引发了全球关注。 Optimus抓球 图/X 对此,特斯拉CEO埃隆·马斯克兴奋地表示:“让我们为Optimus抓球鼓掌!” 01 Optimus自由度达到上一代的两倍 据Optimus的工程师Milan Kovac介绍,Optimus机器人的新手和前臂的自由度实现了显著提升,达到了上一代的两倍。其中,手上具有22个自由度,而手腕和前臂则具备3个自由度。 值得一提的是,这段视频是在实验室里通过远程操作实时完成的,充分展示了Optimus在复杂动作控制方面的强大能力。 回顾此前在特斯拉10月召开的“werobot”发布会上,22个自由度的灵巧手就已经引起了广泛关注。该灵巧手在手部模组设计上进行了创新,将手部模组从手掌迁移到前臂,并采用了行星齿轮箱+丝杠+腱绳结构。 Optimus灵巧手取得重大突破,Milan Kovac指出年底前还需完成关键工作,如扩展触觉传感集成、实现精细控制、减轻前臂重量,并解决保护层柔软度与触觉传感效果平衡的挑战。尽管如此,特斯拉计划很快制造出配备这款先进机械手的机器人。 Optimus自由度的显著提升,增强了其在实际应用中的可行性。若Optimus能如马斯克所期望,在2025年实现“限量生产”并投入使用,它有可能像特斯拉电动车一样,再次引发市场热潮。这对于连接器行业来说,无疑是个令人振奋的好消息。 02 连接器需求潜力进一步释放 通常情况下,人形机器人自由度的增加会极大地拓展其应用领域和市场潜力,从而显著推动连接器的需求增长。以单个人形机器人使用100套连接器、每套售价50元为例,单个机器人的连接器价值量便高达5000元。 根据权威市场研究机构Omdia的预测,到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的数量将达到38000台。由此产生的连接器市场规模将超过1.9亿元。 而马斯克对人形机器人的未来发展前景持更为乐观的态度,他大胆预测,在不久的将来,即2040年,全球范围内将有至少100亿个人形机器人投入使用。这无疑将为连接器行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巨大商机。 人形机器人自由度的增加对连接器技术提出了多方面的高要求: 连接器必须支持高速数据传输、保持信号稳定,并能在极端温度和恶劣环境中可靠工作。 连接器需要更加紧凑、集成化,具备高强度和耐磨性,以应对复杂的运动应力。 此外,良好的电磁屏蔽和抗干扰能力也是必不可少的。 这些要求将推动连接器技术的升级,提高其附加值和经济效益,为人形机器人的广泛应用奠定基础。 目前,在机器人领域备受关注的国内外企业包括维峰电子、JAE、WAGO等: 维峰电子:在机器人连接器领域具备成熟的量产能力,已有部分产品成功实现量产出货。现阶段,维峰电子的连接器产品已经稳定地实现了国际头部工业机器人厂商所需连接器的量产。 JAE:发布了全新的高性能机器人连接解决方案,包括JL10系列、DF02系列、JN1/JN2系列、MA01系列、SG50系列连接器。 万可:推出2086系列、2601系列以及picoMAX®系列产品,专门针对人形机器人在数据交互、抗振以及紧凑设计方面的需求。 03 小结 自由度不仅是赋予人形机器人真实感和实用性的核心要素,更是推动连接器市场持续发展的关键驱动力。人形机器人日益复杂的运动需求和对高精度操作的追求,促使连接器技术不断创新和升级。 同时,特斯拉与连接器行业的共同努力,将进一步加速人形机器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展望未来,随着人形机器人技术的不断成熟和普及,人与机器共生的美好愿景也将成为现实。 本文为哔哥哔特资讯原创文章,未经允许和授权,不得转载
  • 热度 2
    2018-8-22 11:21
    3131 次阅读|
    0 个评论
    太空人也能远端操控位于地球上的机器人了!近日欧洲太空总署(ESA )的太空人 Alexander Gerst,使用德国航空航太中心(DLR)的人形机器人Rollin'Justin,进行两小时的测试,结果相当成功,据了解,该机器人的手臂、躯干和移动平台具有 51 个自由度,最快可以用高达 4.4 英里/小时( 7.2 公里/小时)的速度前行。 ▲人形机器人Rollin'Justin。 ▲机器人Rollin'Justin 功能相当强大。(影片/取自YouTube, 根据《New Atlas》报导,国际空间站的德国太空人AlexanderGerst使用平板电脑控制 Rollin'Justin,让太空人从机器人的角度看,机器人主要在模拟火星景观中的一组太阳能电池板上工作,太空人依靠机器人的智慧在国际空间站裡头执行小型任务。 Rollin'Justin 是德国航空航太中心开发的一个人形机器人研发平台。机器人最早于 2008 年推出,高达 75.2 英寸(1.91 公尺),重约 440 磅(200 公斤)。 值得一提的是,Rollin'Justin 被开发的主要目标是可和人类合作完成任务,可以待机的时间相当久,内部电池可以运行超过一个小时。此外,机器人身上的所有关节,都配备扭矩感测器、2 个平衡感测器、2 台立体摄影机、4 台彩色摄影机。 Rollin’ Justin能够完成複杂的双手动作,可以进行任何移动的动作,像是帮助人类搬货等等,可以移动自如。就像是服务机器人的雏形。 DLR 的首席调查员Neal Lii表示,「我们正透过这些 SUPVIS Justin 实验,将机器人变成真正同事,太空人可以让机器人执行一些抽象命令,让太空人能够管理一队机器人,完成既定目标」。
相关资源